第51章 元旦朝會

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之始,朝廷按慣例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元旦朝會。

一大早,大唐皇帝李世民在皇城太極殿接受衆臣朝賀。

臣僚百官都着禮服入朝,還有衆多的大唐藩屬國或部落駐在長安的使節,也都要拜表入賀。

李業詡也被李靖喚着一道進宮朝見。

除夕守歲基本通宵未睡,陪着邊上幾位親近的人說話、玩兒,李業詡回到自己的小園已近凌晨,興致挺高的雲兒也把大半年積攢下來的話都說給李業詡聽了。迷迷糊糊中,只小睡了一會,被雲兒叫醒時竟有些發睏。

李靖使人來喚時,李業詡有些納悶,自己這麼一個還無品銜的小人物,怎麼也要上朝去?先前李靖也沒告知啊!

出門時問李靖,只得到一個神秘的微笑。

太極殿內,李業詡被吩咐着站在武將的最末處,差不多在殿外了,外面風吹來,卻有些冷。

這是李業詡第一次進太極殿。

太極殿殿宇宏偉,面積也是非常之大,比後世故宮的太和殿還要大上很多,氣勢上更無法比及。李業詡站的地方離殿首太遠,裡面的情況都看不太清楚。

放眼望去,只覺得殿內都是人,寬大的太極殿都顯得有些擠了,帝國的精英們都在這兒集中了。

今日這場面不一般,不只是朝中大臣都來了,而且連李恪等看上去相似裝束的一羣皇子、異常多的王爺也都來了,每人都身着各種顏色的官袍。

李恪也是一身紫袍。

還有身着奇裝異服的各屬國使節們站在一堆,說得卻都是漢話,而且都是挺流利的一口關中腔。

李業詡沒有新式的官服,只是穿了一身常服,站在一堆紫緋袍禮服的官員中顯得很是另類。

李業詡本來還想找機會拉李恪問問今天朝會都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只是沒能打上個招呼,站在上首的武將也不認識,人家只是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他,保持着距離,不和他搭話。

稍候了一會,李世民從側邊進來,後面跟着幾個宮內人,大殿內立刻變得寂然無聲。

衆臣們朝拜,萬歲之聲,差點把大殿屋頂都掀掉了。

“衆卿平身”,李世民壓壓手,坐在最高位置的御座上。

所有大臣及使節們都站了起來,分列站在大殿兩邊,文官站左,武將站右,各使節另站一列。

房玄齡上前,代表文武百官向皇帝李世民恭賀新年,“元天首祚,景福維新,聖敬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與天同休…”

衆臣也跟着齊聲恭賀。

繁瑣的一番禮儀結束後,李世民開始發表演說。

太陽已經出來了。站在殿門口處的李業詡竟能曬到太陽,身子覺得暖洋洋,感覺好多了,滿是好奇地伸着頭看着裡面。

“今日是正月初一,又是新的一年開始。朕今日在此舉行新年朝會,和諸位同賀新年,天佑大唐,貞觀四年,我們君臣同心,天下大安…”

一臉得意的李世民走下御座,娓娓而道:“貞觀元年時,關中地區鬧饑荒,一斗米值一匹絹;貞觀二年,全國出現蝗災,糧食歉收,物價也很高;貞觀三年,洪水肆虐,毀壞良田無數,百姓遊離失所…朕惶恐啊。而剛剛過去的貞觀四年,北疆終得安寧,年內風調雨順,天下糧食大豐收,各地糧倉充盈,鬥米不過三四文錢,百姓不再餓肚子,背井離鄉的人都回歸故里。四海昇平,作奸犯科者極少,整個一年犯死罪的只有二十九個人。大治之下,民風淳樸,東至大海,南及五嶺,均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行旅不需帶糧,只是在路途上取食物…”

李世民一席話說完,早有阿諛奉迎之人出列拍馬屁,李業詡看不清是何人。接着幾個穿胡服的屬國使節也出列,大大讚美了一番李世民治下的豐功偉績。

李世民一臉得意的神情,環看了身邊的大臣們,“貞觀初年,大臣們上書都說:‘君王應當獨自運用權威,不能委任給臣下。’又說:‘宜震耀威武,征討四夷。’只有魏徵勸朕說:‘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朕採納他的意見。如今胡漢一家,頡利歸來,其部族首領成爲宿衛官員,各部都受到中原禮教的薰染…”

只有李業詡心裡在偷笑,好你個無恥的皇帝,在各屬國使節面前說“偃武修文,”沒有用武力,那頡利會自個乖乖地跑到長安來聽你李世民教誨?!還不是自己的祖父李靖率兵把人家打殘了,那些部落纔會乖乖地聽你的話。

也不知今日頡利是否在朝堂上。若在朝堂上聽了李世民這番話又會有何感想,估計都想狠狠地上去踢李世民幾腳,人家滿肚子的苦水沒處吐啊!

狠狠地打了人家幾下耳光,甚至把人家打殘了,再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好話,安慰人家幾句,李世民現在就是這個德性。

偃武修文,若真的和後世的兩宋一樣抑武重文,不重視軍備,即使經濟再發達,那還不是照樣被人欺凌,稱臣納貢,丟盡了堂堂華夏的臉。

李世民一通堂而皇之的場面話說完,異常滿意地回到御座上。

接着是各使節獻上各自屬國的禮物,各禮單都由禮部官員在朝堂上念出來,禮物貴重、數量多的屬國使節一臉驕傲的神色,而禮輕的則滿臉羞愧,只覺得丟臉。

李業詡聽着禮物豐富的彷彿是開萬國博覽會一樣,各色各樣的東西都有,數量更是無法計數。

這國家強盛就是好,至少逢年過節都會收到下面屬國的貢禮,不像後來的朝代,打仗打不過鄰國,打輸了老是要給鄰國送東西、送女人,還自個稱臣,稱人家是主,李業詡想想都有氣。

現在大唐是主,其他是臣,屬國,而後面的宋,則顛了個兒。

國家實力纔是第一位,沒有實力,誰會怕你,聽你?

李世民也大把地獎賞了朝臣們及各藩屬國使節們禮物,所有人都喜氣洋洋,皆大歡喜…李靖是第一個被賞賜的人,賞禮很重。

但李世民的賞賜卻沒有李業詡的份,李業詡有些忿忿。

接着還舉行盛大的宴會。

只是這宴會很沉悶,酒不能多喝,菜不能多吃,也不能大聲說話,還有官員來檢查禮儀,非常拘束,很不自在。還好李業詡在最外邊,沒什麼人注意到,於是放開肚子吃。

大年初一的盛大朝賀在一片歌功頌德和滿殿的馬屁聲中結束,各屬國的使節及一些榮譽性質的大臣和將領們都退了出去,連李恪這些皇子們也都走了。

而朝會並沒如往年一樣結束,一些大臣都心知肚明,知道李世民有重要事情告知他們。

但很多不知情的大臣卻有些意外,按以往的程序,接下來就散朝,散朝後要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讓這些人意外的是,與往年不一樣,元旦朝會接下來要商議一年內的大事了。

大臣們重新站好隊,房玄齡走出班列,“陛下,臣有事上奏…”

“玄齡,朝賀的日子裡,有何事上奏?!”

朝臣們散去很多,李業詡終於能擠到殿內來了,不用在外面吹冷風。這時看去,李世民分明是一副明知故問的神情。

“陛下,臣奏請加大開發南方力度,特別是江南道的開發,還有…這是臣的奏疏。”

有宮內宦官接過奏章,呈給李世民,李世民接過,裝模作樣的翻看起來,“你說說,爲何有此奏議?”

“貞觀四年,風調雨順,全國糧食大豐收,各地糧倉充盈,百姓家中也都有了不少的存糧。但與前朝相比,各糧倉存糧還是少之又少,可是天災不可避免,臣也擔心,萬一今年沒上年般好收成,天下百姓還能否不餓肚子?…國之根本在於民,民猶以食爲天,”房玄齡娓娓而道。

底下的朝臣中響起嗡嗡的議論聲,這新年朝會上,竟說這些不太吉利的話?

“若要保持糧食的穩定增產,必須…”房玄齡娓娓而言,引經論據,只說了大半個時辰。

李業詡聽着,這些話挺熟悉,好像很多是自己當時和這位大佬講過的麼。

卻聽房玄齡接着講,“因此臣等提議,從貞觀五年始,舉大力開發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以江南道爲基礎,責成江南道諸州,還有嶺南道一些州縣,加大農業生產,耕荒種植,興修水利,詳細情況臣都寫於奏疏上,臣於上年夏,奉陛下令,已經責成戶部對南方的田畝、種植、水文、人口、民情等加以詳查,詳細數據都有備案,”房玄齡詳細地說明了一些摸查的情況,看來這老傢伙是做足了功課了。

“玄齡分析的非常有道理,只是今日不是朝議,不做決斷,各位可有何意見可以說出來…”

“陛下,臣附議,”長孫無忌出列奏道,接着又有王珪、溫彥博、魏徵、戴胄等表明支持的態度。但也有表示反對,蕭瑀就是其中一位,竟然和房玄齡當庭爭辯起來。

“南方大多是蠻荒之地,人口稀少,根本沒必要開發,把朝廷錢財浪費在這裡,”蕭瑀梗着脖子說道。

“朕今日讓你們知曉情況,怎可爭吵?所有人回去後斟酌一番,待正式朝會後再議。”

衆臣只得噤聲退回班列。

“陛下,臣也有事要奏,”站在武將首位的李靖上前說道。

“藥師又有何事?”李世民有些掩飾不住的笑意了,剛纔房玄齡所奏之事反對之聲小的出乎他意料之外。

“臣請奏逐步推行募兵制,以改變眼下府兵戰力低下的情況,並募兵新組建一支小型的常備軍,作爲試驗,以新式方法加以訓練…”

李靖剛說完,朝堂上的嗡嗡之聲立刻變得很大了。

李世民聽到李靖上奏,隱隱地露出些笑意,但看到朝堂上衆臣們的反應,又是面色一沉。

“藥師,募兵制我們剛剛討論過不久,衆臣都認爲以當前國力,不太適合推行…”李世民一說話,朝堂上立刻變得安靜了,“你也說說理由。”

“陛下,臣奉聖命,於貞觀三年率部北征突厥,雖然僥倖得勝,然在征戰中覺得軍隊戰力低下,行動遲緩,號令不嚴,以至錯過幾次大好戰機,臣覺得,如今大唐以府兵爲主的軍隊,戰鬥力還是有所欠缺,不能應對未來交戰之所需。”李靖接着把目前軍隊中存在的問題都一一說了出來,最後說,“因此臣提議,逐步推行募兵制,待國力強盛之時,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李業詡有些驚訝,他不知道今日李靖要上疏奏請施行募兵制的。

史書上記載的李靖入相後,恂恂似不能言,難道都是假的?

還是因他李業詡這隻小蝴蝶的翅膀扇了幾下,歷史改變了?

第244章 倭軍不堪一擊第47章 大舉攻擊第123章 兵進吐蕃第170章 如此才情第100章 吐蕃人的新舉動第29章 解惑第39章 伏俟城外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57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179章 太子扶余隆守城第58章 凱旋儀式第131章 鬆州之戰(五)第102章 太子帶來的消息第129章 鬆州之戰(三)第220章 一切都非常順利第144章 齊王李佑謀反第109章 歡迎你再次來到長安第62章 反擊薛延陀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60章 歸來第92章 吐蕃人的意圖如何第39章 壽辰(下)第5章 給李恪的忠告第89章 吐蕃使者請婚第58章 連根拔除第60章 歸來第12章 誰可當主帥?第4章 拍板第64章 回到軍中第29章 西北風雲又起第3章 我要一個人第101章 新的軍隊管理模式第176章 李世積回京第211章 與蘇定芳會合第14章 我要常不回家了第132章 鬆州之戰(六)第204章 高延壽歸降第142章 長安,我回來了第29章 訓練不能受影響第123章 兵進吐蕃第23章 初次進宮第64章 回到軍中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140章 鬆州之戰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271章 守孝,奪情第230章 如何攻擊倭國第58章 凱旋儀式第129章 鬆州之戰(三)第46章 火藥第116章 如何戰?第37章 利器第92章 酒後亂性第45章 伊列道行軍大總管第20章 李靖新的使命第110章 這是調查的結果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264章 連番重大舉動第58章 連根拔除第120章 帶曼蘇到我帳中來第18章 計策第82章 夷男被殺第74章 組建情報網第169章 攻佔玄菟城第56章 爭功第80章 諸事進行中第166章 女兒家的心事第72章 凱旋第107章 拜訪溫彥博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144章 皇帝的理由第240章 倭王拒絕臣服於大唐第120章 河曲之戰(下)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169章 攻佔玄菟城第64章 初經人事第127章 鬆州之戰(一)第28章 軍事屯田第77章 洞房花燭夜第222章 泉蓋蘇文被殺第146章 李佑叛亂的後果第63章 大義的契苾何力第11章 吐谷渾,自找死第268章 託孤?第84章 給皇后治病第272章 歷史在開玩笑?第54章 大軍班師第20章 李靖新的使命第148章 新羅與百濟、高麗起紛爭第260章 事情很複雜第61章 青海都護府大都護第203章 伏兵四起第74章 要將兵法傳於後世第29章 解惑第77章 大度設潰敗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51章 欲谷設跑了第75章 復職第40章 我們是仁義之師
第244章 倭軍不堪一擊第47章 大舉攻擊第123章 兵進吐蕃第170章 如此才情第100章 吐蕃人的新舉動第29章 解惑第39章 伏俟城外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57章 一邊倒的戰鬥第179章 太子扶余隆守城第58章 凱旋儀式第131章 鬆州之戰(五)第102章 太子帶來的消息第129章 鬆州之戰(三)第220章 一切都非常順利第144章 齊王李佑謀反第109章 歡迎你再次來到長安第62章 反擊薛延陀第34章 不破突厥誓不還第60章 歸來第92章 吐蕃人的意圖如何第39章 壽辰(下)第5章 給李恪的忠告第89章 吐蕃使者請婚第58章 連根拔除第60章 歸來第12章 誰可當主帥?第4章 拍板第64章 回到軍中第29章 西北風雲又起第3章 我要一個人第101章 新的軍隊管理模式第176章 李世積回京第211章 與蘇定芳會合第14章 我要常不回家了第132章 鬆州之戰(六)第204章 高延壽歸降第142章 長安,我回來了第29章 訓練不能受影響第123章 兵進吐蕃第23章 初次進宮第64章 回到軍中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140章 鬆州之戰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166章 百濟伏兵撤走了第271章 守孝,奪情第230章 如何攻擊倭國第58章 凱旋儀式第129章 鬆州之戰(三)第46章 火藥第116章 如何戰?第37章 利器第92章 酒後亂性第45章 伊列道行軍大總管第20章 李靖新的使命第110章 這是調查的結果第23章 阿史那社爾的奇怪請求第264章 連番重大舉動第58章 連根拔除第120章 帶曼蘇到我帳中來第18章 計策第82章 夷男被殺第74章 組建情報網第169章 攻佔玄菟城第56章 爭功第80章 諸事進行中第166章 女兒家的心事第72章 凱旋第107章 拜訪溫彥博第262章 皇帝果然要對付世家第144章 皇帝的理由第240章 倭王拒絕臣服於大唐第120章 河曲之戰(下)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169章 攻佔玄菟城第64章 初經人事第127章 鬆州之戰(一)第28章 軍事屯田第77章 洞房花燭夜第222章 泉蓋蘇文被殺第146章 李佑叛亂的後果第63章 大義的契苾何力第11章 吐谷渾,自找死第268章 託孤?第84章 給皇后治病第272章 歷史在開玩笑?第54章 大軍班師第20章 李靖新的使命第148章 新羅與百濟、高麗起紛爭第260章 事情很複雜第61章 青海都護府大都護第203章 伏兵四起第74章 要將兵法傳於後世第29章 解惑第77章 大度設潰敗第140章 水師的建設第51章 欲谷設跑了第75章 復職第40章 我們是仁義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