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送別蘇氏

官位未至四品,在這偌大的京師開封就無自己的立足之地,更無改天換日之機緣。與父親的期待不同,自從知曉了父親的秘密之後,他便已經明瞭王氏子孫天生便賦予了逆轉異族亂華的使命,完成這種使命未必會成爲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不過除此之外王景範終究不是父親所期望的那樣,他畢竟是個年輕人,無法如同父親那般能夠擺脫名利的困擾。施展自己的抱負就是要高位,他對於權勢的渴望在金榜題名之前尚且能夠壓抑住,在高中狀元之後,這種心思就已經不可抑制的充滿了他的胸腔,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些什麼了,儘管理智上他知道他能夠做的事情還很微不足道。

岳父韓縝雖然並沒有深談,同時也是顧忌到自己的女婿那在表面的謙和之下所深藏的驕傲,只是隱晦的點出了幾個要點——韓氏家族在蔡州有故舊可以供你調遣使用,可提供必要的幫助;包括韓絳、韓縝作爲你的長輩,還有其他與韓家有姻親關係的網絡,都會在朝中高層甚至皇帝面前爲你儘可能的創造機會。

王景範心中透亮,對於韓縝話中所隱含的意思已經明瞭,而韓縝也只是點到爲止,在這裡就算說得再好也要等到他在蔡州赴任之後所作所爲才能看到他真正才能——殿試進士授官之後就與之前的種種全部割裂開來,由“舉子事業”開啓了“君子事業”。君子不君子先放到一邊,那些指望還如從前一般死啃書本弔書袋就可以獲得朝中重臣乃至皇帝的賞識那是極爲可笑的。若是個昏君倖臣尚可得手,但韓縝不覺得朝廷會淪落於此,從女婿的所作所爲看來,應該不是平庸之輩。

若不是王景範以對嘉佑衆多人物知之甚深,他也會如同蘇軾一般行走歐陽修門下,只是歐陽修是何品行他已經非常瞭解——歐陽修提攜後進是沒有錯,但他的提攜標準並非是政治上的標準,更偏重於文人那一套。在父親的培養下,雖是通過這次科考多少有些僥倖的成分,但王景範已經快速由一個普通的士子轉變成了一個從政官員,歐陽修對他的人品有質疑這已是定局,在沒有挽回這一局之前王景範才學出衆亦不能得到歐陽修的推崇,即便同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他作得未必比蘇軾差,但兩者境遇已然不同。

畢竟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朝廷中的是是非非對王景範而言距離十分遙遠,他只是默默的關注着朝廷中所發生的一些事件,以此作爲一些參考和借鑑,而在京師的更多時間則是在家陪着韓慕雪渡過這入仕之前短暫的平靜歲月。王景範雖無詩詞之作流傳於外,但這並非表示他是無趣之人,相反尋常士子的棋琴書畫他也頗爲精通,吟詩作詞亦不在話下,只是他平時很少表露出來而已,至少他的茶藝着實的讓岳丈眼前一亮,不過他卻從來不喝自己所製出來的茶湯。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後,韓慕雪對王景範這個丈夫亦是非常滿意。他幾乎從不外出與新科進士們到酒樓中聚會宴飲然後爛醉如泥的回到家中,只是若有同年進士離京赴任,他纔會應邀相聚送行。韓慕雪家中排行小且又是韓縝獨女頗受寵愛,自幼與兄弟們一同接受教育,韓氏家門教養規肅若非女兒之身不能如同男子一般參加科舉考試,但她的學問亦是不錯的,也正是因爲如此,王景範倒是想起一位女詞人李清照與他丈夫生活中的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猜書鬥茶。

這猜書鬥茶乃是輪流一人說出一句或一段古人詩文,讓對方猜出這句話是出自哪本書,第幾卷,甚至是第幾頁第幾行,以此決出勝負來,勝者喝茶敗者看着。父親生前時曾說過這段典故,這位女詞人在後世也是影響頗深,不過當時父親最佩服的反倒是她的一句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父親對這對夫妻的生活着實羨慕的很,不過他卻沒有這麼厲害的本事。

王景範生來記憶超羣,說不上過目不忘卻也十分驚人——他的書房看不到尋常的書籍,因爲那些書籍都已經被他倒背如流。這猜書鬥茶可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兩人才學都是要極爲了得才能玩出樂趣來,王景範見韓慕雪也是飽讀詩書之人,便嘗試着猜書鬥茶,不成想兩人棋逢對手,不過大抵上韓慕雪輸的更多些,除非一些冷門的書王景範沒有看過,否則這些問題對他而言沒有什麼難度。

王景範新婚燕爾,夫妻兩人自然是如漆如膠出入成雙,他也知道這段時光難得,今後也許就要糾纏於官宦仕途的俗物當中,這種平靜的日子也就成了欲求不得的奢望,是以格外的珍惜。他也沒有這麼多規矩,頗爲理解妻子初離父母的心情,隔三差五的便陪同韓慕雪返回韓縝家中。

韓縝夫婦自然看得出兩人感情很好,心中生怕女兒嫁過去會生活不順,這種擔心也就逐漸消散,岳母程氏自然會拉着女兒一邊說話,而岳丈和女婿自有一些話題——韓縝對於朝中發生的事情自然要比外面的流言更爲準確,王景範也不時的有保留的對一些政事做出評價。

其實這也是韓絳和韓縝兄弟二人對王景範的一種考驗,看看韓家的女婿對於朝廷政治鬥爭的一種敏感性如何。官宦人家的子弟容易走上仕途並且還能走得遠走得平穩,除了有科舉和恩萌等入仕路徑之外,更是從小便在長輩的耳提面命之下對政治接觸的早,這是如王景範這般毫無背景出身的士子們所不具備的。

王景範科舉進士第一,這種起點遠比一般進士要高得多,韓絳便是萌補入仕累遷到火理評事,三十歲才科舉及第本是進士第一,奈何那時他已經入仕按照規定只能排序錯後。不過即便如此科舉及第彌補了韓縝出身的不足,從此一路官運亨通升到了現在的翰林學士,若非如此韓絳入館職不說難入上青天至少花費的心思要更大。

王景範的年齡就註定了若是正常發展其前途遠勝於韓絳,只是韓絳兄弟心中還是存有疑慮,與韓氏家族第三代翹楚韓宗彥相比,他是不是值得韓家爲他的仕途花費更大的精力鋪平道路。其實也許因爲韓宗彥是歐陽修的長女婿,而王景範與歐陽修在春闈中那點不快,這兩個份屬同輩年齡卻很懸殊的韓家第三代人似乎都有意避開對方。

韓絳和韓縝原本認爲讓一個從未接觸過高等層次政治的王景範對眼下朝廷的一些事情做出評論,會不會有些強人所難,不過王景範對他們的“出題”解答雖然話不多卻多是一語中的,顯得非常老道。王景範的這種表現也讓韓絳兄弟兩人感到非常驚奇,而他們對王景範的好評自然也讓丈母孃心花怒放,通過韓慕雪傳到了王景範的耳中,對此王景範卻並不是很在意。

“相公,心中可是有何疑慮?”早上王景範對着一局殘棋,指間夾着一粒黑子反覆翻轉卻久不落子,雙眼看着棋盤卻有些迷離,這段日子王景範每天總會有段時間如此。原本韓慕雪也並未覺察出什麼來,只是幾天中都是如此,心中便有了覺察,最終她還是問了出來。

王景範心中輕輕的嘆了口氣,臉上卻笑着說道:“沒有什麼,只是心有所感似乎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一樣……”

其實一進入五月,王景範便想到蘇軾母親程氏病逝的消息就快要到了,心中多少有些不安,不過這種事情非人力可及。蘇軾母親病逝之後,蘇軾和蘇轍就會按照禮制在家丁憂三年,本來蘇軾兄弟兩人是第三甲同進士出身,這樣的授官本就不是很理想,不過好歹也算是踏入仕途慢慢經營以文學出身也很有前途。這一丁憂則變數更多,也是蘇軾兄弟爲什麼丁憂回到京師之後爲什麼應考制舉再搏上一搏了。

與父親看重蘇軾不同,王景範更看重蘇轍,蘇軾與唐代的李白有些相像,文章自然是天下一等,若是如同王珪一般不露鋒芒也許尚能在這官場上站住腳,但這樣的人天生就無比鋒利,官場是不適合他們的。蘇轍卻是不同,遠比其兄蘇軾要內斂的多,又不缺乏才能,若是能夠有一個有能力的上司,其作爲遠比一般人要強得多。王景範交好蘇洵父子,爲的便是蘇轍,至於蘇軾只能量才而用,這個渾濁的官場不適合這種人的生存。

韓慕雪搖搖頭說道:“相公莫非敷衍妾身麼?”

王景範笑着搖搖頭,伸手將下了幾日的殘棋拂亂將,韓慕雪將這些棋子收攏放入盒中,王景範挽住她的手臂讓她坐在自己的身邊說道:“並非是敷衍夫人,只是在那禮部試之後爲夫曾經起過一卦,蘇子瞻兄弟而人科場必然金榜題名,不過也必有一劫,這幾日想到此事,心中略有所感,恐怕這兄弟而人幾天之內便會接到個壞消息,是以心神不寧……”

“卜筮之術想來都是虛無縹緲之說,相公何以對此深信不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相公莫要糾纏於此,心胸且要放寬心些……”韓慕雪輕聲說道。

王景範拍拍她的手笑着說道:“聖人曾讀《易》尚且留下韋編三絕的典故,並加以推崇,加以後學不斷傳注、鉤沉索隱,抉幽發微遂成五經之首。不過上古三代《易》原本是占筮之書,這是絕無存疑的,可見這《易》乃是身兼經義和占筮兩職,只是後人不得其法而已……”

韓慕雪聽後只是笑而不語,不過王景範亦是無心再行辯解——他只是在讀《易》上有些心得,卻也對那事事必起一卦以測吉凶這種卜筮之術並不精通,甚至是不得其法,不過他相信《全宋詞》也許會在某些年份上弄錯,但絕不會在蘇軾母親病逝這件事出錯,畢竟丁憂三年纔有制舉考試,這種錯誤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正當王景範夫婦在笑談之時,一名女侍快步走來低聲說道:“稟報老爺,於公子在中廳有急事求見……”

王景範自從結婚之後,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往日於文傳和俞樾等人不可能隨時跟隨在他的身邊,韓慕雪的到來使得內外戒防開始森嚴起來。若是韓慕雪走到中廳偶然間與於文傳等人碰頭,於文傳甚至還要立刻迴避,甚至韓慕雪出行必須有一定的規範,至少想要拋頭露面與王景範到什麼地方遊玩是不可能了。

王景範走到中廳之時,不僅是於文傳在那裡等候,就連俞樾也在,見到他走過來,於文傳和俞樾站起身來,於文傳說道:“先生,剛纔學生在蘇子瞻處請教經義,半途之中有人從川蜀眉山給蘇洵父子帶信過來,說是蘇子瞻之母程氏已經於上月故去了……”

王景範聽後眉頭一皺,站起身來說道:“蘇氏父子三人接此噩耗必然會緊急趕回川蜀老家。壽道,你去準備馬車,萌甫從賬房中支取一百五十兩散碎銀兩,我們現在就去。”

走到中廳臺階時回頭對旁邊的女侍說道:“你去通稟夫人一聲,切勿讓夫人擔心,我去去就回……”說完便往大門處走去。

王景範三人乘馬車緊趕慢趕還是來完一步,回到先前的住處,白沙書院的進士們見他前來就徑直告訴他蘇洵父子三人剛剛離開。問明蘇洵父子的去向之後,王景範乘車繼續追去,幸好蘇洵父子三人並未走遠,不一會便追上了坐在牛車前行的三人。

“明允公,子瞻、子由,上這輛馬車!”王景範站在車上高聲喊道。前面不遠處的牛車停下來,蘇洵父子三人只是拿了幾個包袱便換乘王景範這輛馬車。

看着蘇洵三父子臉上的悲切之意,王景範輕聲勸慰道:“明允公、子瞻、子由,還請節哀保重身體!”

蘇軾略微哽咽的說道:“見覆,多謝前來相送!”

“子瞻,來去匆匆也未曾準備些什麼,想來三位已是心急如焚想要立刻趕回眉山,這馬車比那牛車更快,車伕也是在下府邸自己的車伕,三位有何吩咐他定會遵從,還有便是川蜀據路途遙遠這也是略盡微薄之意,三位莫要推辭……”說完王景範便將一事先準備好的百兩碎銀錢袋硬塞到蘇軾手中,回頭對那車伕說道:“一路上聽候吩咐,這是給你預備的,足夠你從川蜀再返回來,路上多加小心,照顧好三位先生!”

車伕轉身抱拳說道:“小的記住了,老爺請放心,小的這一路甚是熟悉,絕對誤不了三位先生的事情!”

蘇軾也不做推辭只是拱手說道:“多謝見覆!”

王景範扶住蘇軾手臂說道:“子瞻,路上多加小心,保重身體!”

說完便拍了一下車伕的肩膀示意停車,此時剛好快要到城門處,王景範下車後再對車伕囑咐了兩聲後,擺手示意快些上路。待到馬車過了城門之後匯入那浩蕩的出城車隊看不到蹤跡之後,王景範依舊站在那裡良久不動,看着這五月明媚的景色,想到去年也是這個時候蘇洵三父子纔剛剛來到這京師開封,不知不覺這一年便又過了去。

“先生,我們還是先回府吧,時間長了免得夫人擔心……”俞樾以爲王景範感嘆蘇洵父子三人的命運,從旁勸慰道。

王景範轉身踏上牛車對俞樾和於文傳兩人說道:“壽道、萌甫,你二人也做些準備吧,過些時日我便前往蔡州赴任……”

第三十九章第194章 勝(四)第102章第14章 竊(六)第150章 結盟(一)第128章 帝國星球(一)第一 戰線三第103章 後備軍(四)第129章 帝國星球(二)第五十二章第106章第96章 世紀之殤(四)第8章 真假難辨第79章 大丈夫第二十三章第四十八章第128章第一 軍校二第6章 F星球(六)第29章 軍訓(四)第49章 雷霆雨露第一 戰線四第170章 戰(一)第57章 空間黑洞(四)第3章 建學白沙第203章 帝國(六)第85章 突生變故第65章 包嚴歐寬第64章 召對升遷第六章第122章第107章第6章 勉力爲之第四十二章第182章 戰(十三)第61章 暗箭難防第188章 勝利序章(五)第六十五章第78章 布子西北第123章 帝國來使(六)第18章 補章第九十六章第九十五章第一 戰線十第145章 外敵入侵(六)第35章 軍訓(十)第85章 突生變故第78章 布子西北第57章 空間黑洞(四)第125章 帝國來使(八)第3章 建學白沙第9章 竊(一)第一 軍校九第26章 卜筮吉凶第7章 武人悲途第七十四章第六十六章第53章 威逼利誘第183章 戰(十四)第九十九章第49章 雷霆雨露第155章 結盟(六)第28章 軍訓(三)第八十九章第54章 治水治人第137章 帝國星球(十)第33章 軍訓(八)第31章 軍訓(六)第11章 竊(三)第100章 後備軍(一)第20章 包拯作爲第46章 夜訪郡守第83章 各取所需第86章 初體驗(二)第153章 結盟(四)第123章 帝國來使(六)第69章 埋葬的帝國(五)第16章 竊(八)第六十三章第4章 白沙蔡氏第67章 聖眷正隆第194章 勝(四)第182章 戰(十三)第195章 勝(五)第七十四章第69章 崇文仕途第65章 埋葬的帝國(一)第4章 白沙蔡氏第23章 盤龍貢院第104章 後備軍(五)第18章 補章第一 軍校一第50章 韓氏遙助第13章 捉第69章 埋葬的帝國(五)第122章 帝國來使(五)第177章 戰(八)第八十七章第143章 外敵入侵(四)第六章
第三十九章第194章 勝(四)第102章第14章 竊(六)第150章 結盟(一)第128章 帝國星球(一)第一 戰線三第103章 後備軍(四)第129章 帝國星球(二)第五十二章第106章第96章 世紀之殤(四)第8章 真假難辨第79章 大丈夫第二十三章第四十八章第128章第一 軍校二第6章 F星球(六)第29章 軍訓(四)第49章 雷霆雨露第一 戰線四第170章 戰(一)第57章 空間黑洞(四)第3章 建學白沙第203章 帝國(六)第85章 突生變故第65章 包嚴歐寬第64章 召對升遷第六章第122章第107章第6章 勉力爲之第四十二章第182章 戰(十三)第61章 暗箭難防第188章 勝利序章(五)第六十五章第78章 布子西北第123章 帝國來使(六)第18章 補章第九十六章第九十五章第一 戰線十第145章 外敵入侵(六)第35章 軍訓(十)第85章 突生變故第78章 布子西北第57章 空間黑洞(四)第125章 帝國來使(八)第3章 建學白沙第9章 竊(一)第一 軍校九第26章 卜筮吉凶第7章 武人悲途第七十四章第六十六章第53章 威逼利誘第183章 戰(十四)第九十九章第49章 雷霆雨露第155章 結盟(六)第28章 軍訓(三)第八十九章第54章 治水治人第137章 帝國星球(十)第33章 軍訓(八)第31章 軍訓(六)第11章 竊(三)第100章 後備軍(一)第20章 包拯作爲第46章 夜訪郡守第83章 各取所需第86章 初體驗(二)第153章 結盟(四)第123章 帝國來使(六)第69章 埋葬的帝國(五)第16章 竊(八)第六十三章第4章 白沙蔡氏第67章 聖眷正隆第194章 勝(四)第182章 戰(十三)第195章 勝(五)第七十四章第69章 崇文仕途第65章 埋葬的帝國(一)第4章 白沙蔡氏第23章 盤龍貢院第104章 後備軍(五)第18章 補章第一 軍校一第50章 韓氏遙助第13章 捉第69章 埋葬的帝國(五)第122章 帝國來使(五)第177章 戰(八)第八十七章第143章 外敵入侵(四)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