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動力之源

可以說,斯普魯恩斯的判斷非常準確。

顧祝同在回到臘包爾之後,跟魯志剛見過一面,商討了西南太平洋的戰局,兩人都認爲有必要加快推進速度。

正是如此,魯志剛纔決定在九月中旬攻打新喀里多尼亞。

也就是說,艦隊最遲得在九月初奪取制海權,然後轉爲對地打擊,在登陸之前完成十天左右的火力準備。

當然,登陸前的火力準備不僅僅是艦隊的事情。

魯志剛已經做出承諾,在艦隊奪取制海權的時候,他將向所羅門羣島至少部署一千架作戰半徑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的轟炸機,以及五百架作戰半徑相當的遠程戰鬥機,承擔大部分轟炸任務,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封鎖新喀里多尼亞。

當時,魯志剛沒有誇海口。

在第一種重型轟炸機順利量產之後,西飛再接再厲,一邊對其進行改進,比如換上功率更大的發動機,一邊着手設計新式轟炸機。此外,受到中德轟炸機貿易刺激,其他幾家飛機制造廠也加入了轟炸機的研製行列。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項關鍵技術,即渦輪增壓航空發動機。

大戰爆發後不久,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研製廠家就通過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的技術,掌握了機械增壓發動機的生產工藝,並且對增壓技術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渦輪增壓領域沒有太大的技術優勢。這也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之前,渦輪增壓技術主要用在大型發動機上,而這些發動機主要配備於大型飛機。此外,渦輪增壓技術還不夠成熟,導致的增重抵消了提升的功率,使其在戰術飛機上的應用受到了限制。

事實上,整個大戰期間,就沒有幾種戰術飛機採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說得簡單一些,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優勢在高空,即在大氣稀薄的情況下,渦輪增壓才能發揮出足夠明顯的作用。在軍用飛機領域,只有重型轟炸機需要在高空飛行,大部分戰術飛機的活動高度都在五千米以下,因此機械增壓發動機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配備渦輪增壓發動機。

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以戰術航空兵爲主,根本不重視戰略航空兵。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發動機廠商沒有發展渦輪增壓技術的動力,而且也得不到軍方的支持。

受此影響,中國的發動機廠商在此領域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

直到大戰爆發,中國空軍開始重視戰略航空兵,中國的發動機生產廠商纔開始在渦輪增壓技術上發力。

得益於重型轟炸機的鉅額訂單,幾家主要的發動機廠商都不存在資金匱乏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航空動力工程師中,有很大一批曾經去過美國深造,而且不少都在美國有過工作經歷。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前,美國在渦輪增壓發動機領域擁有最強的技術優勢。

原因很簡單,美國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將軍是一名杜黑的忠實信徒,而且從來不甘心居於人下。

大戰爆發前,阿諾德就多次提出效仿英德,組建獨立空軍。

只是,阿諾德的主張根本沒有得到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所有美國人都在檢討,即爲戰爭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之後,美國得到了些什麼。由此,美國在戰後颳起了孤立浪潮。在軍備上,絕大部分美國人都相信,只需要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就行了,根本沒有必要發展其他性質的軍事力量,連美國陸軍都遭到大幅度削弱。

在這種背景下,顯然不可能誕生獨立空軍。

只是,阿諾德沒有就此卻步。

在他的領導下,美國陸軍航空兵一直注重進攻,特別是在進入三零年代之後,隨着航空技術飛速發展,美國陸軍航空兵率先投資研製重型轟炸機,而且一直以轟炸機部隊爲主要作戰力量。

可以說,在大戰爆發前,美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戰略航空兵。

雖然這也導致美國陸軍航空兵在戰術領域嚴重不足,其在大戰前研製與裝備的戰鬥機在性能上都比不上歐洲國家的戰鬥機,但是效果也極爲顯著,即在美國參戰後,能夠非常迅速的派遣戰略航空兵參戰,並且成爲了反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主要力量,還向英國皇家空軍提供了大力援助。

得益於此,美國的航空動力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也正是如此,在中美關係還算友好的時候,大批中國工程師到美國留學、或者是以委派的方式去美國深造。

後來,這些人中,大多數都回到了國內,繼續從事航空動力方面的工作。

一九四零年底,南昌發動機廠率先研製出渦輪增壓發動機。雖然只是一臺樣機,但是立即得到空軍重視。兩個月後,南昌發動機廠就獲得了空軍的資助,開始完善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設計與製造工藝。

到一九四一年底,南昌發動機廠研製出了二千千瓦級渦輪增壓發動機。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二年,西飛才用第一種渦輪增壓發動機改進了重型轟炸機,並且開始在新式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新式重型轟炸機。

這個時候,中國空軍也提出了新式轟炸機所需達到的基本性能。

這就是,其最大載彈量不得低於六噸,在載四噸炸彈的情況下能夠滿油起飛,常規載荷下的最大航程不得低於四千公里,最大載彈量時的作戰半徑不得低於一千五百公里,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每小時五百五十公里,最大載彈量時的最大飛行高度不得低於七千米,最大飛行高度不得低於九千五百米,至少需要配備六挺口徑在十二點七毫米以上的自衛機槍,機組人員不得超過十一人。

可以說,這是非常高的性能指標。

最後,西飛設計的第二代重型轟炸機並沒有完全達到空軍提出的性能要求,但是也讓空軍感到滿意。

當然,一種新的航空動力設備,影響到的不僅僅是重型轟炸機。

在動力系統有了保證之後,研製性能優越的雙發中型轟炸機也不是什麼問題,而且中型轟炸機的用途並不比重型轟炸機少。比如,性能優良的中型轟炸機可以執行戰術任務,還能夠改造成像海上巡邏機、夜間戰鬥機、遠程大型截擊機這樣的作戰平臺,其使用範圍超過了重型轟炸機。

事實上,中國空軍在大陸戰場上,最需要的是雙發中型轟炸機。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底,貴陽飛機制造廠就研製出了一種全新的中型轟炸機,而且在配備了渦輪增壓發動機之後,完全達到了空軍提出的性能要求,並且在一九四二年初就獲得了空軍的訂單。

當時,這種被命名爲“胡兀鷲”的中型轟炸機是衆多采用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戰機中,最先量產的一種。

除了轟炸機,渦輪增壓發動機還能應用在一些特殊機型上。

比如,重型防空截擊機。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空軍沒有裝備遠程戰鬥機,而且也沒有想過要裝備遠程戰鬥機。

原因很簡單,中國空軍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大戰爆發後,中國空軍才發現,沒有一種戰鬥機能夠爲打擊半徑在八百公里以上的轟炸機護航。

在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這個問題徹底暴露了出來。

因爲沒有戰鬥機護航,所以轟炸機的損失率非常驚人。爲了降低轟炸機的損失率,空軍只能縮小轟炸範圍,並且儘可能的靠前修建或者獲取機場。由此,又導致工程施工與後勤保障方面的問題。

要知道,日本緊鄰中國本土,問題都這麼嚴重,那今後在遠離本土的地方作戰,問題將更加嚴重。

爲此,在一九四零年底,空軍就向各大飛機制造廠發出了重型戰鬥機的標書。

可惜的是,沒有合適的發動機,研製重型戰鬥機的難度非常大,而且就算能夠製造出重型戰鬥機,在性能上也不夠理想。比如,中國空軍裝備的第一種重型戰鬥機,就因爲配備的發動機功率不足,最大飛行速度只有每小時四百五十公里左右,在遭遇了像“零”戰這樣的戰鬥機時,根本沒有優勢可言。

雖然到了一九四二年初,空軍的護航壓力已經有所減輕,好幾種單發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達到了八百公里以上,由成飛在“海鷹”基礎上研製的“雄鷹”在成功減重之後,作戰半徑更是超過了一千公里。但是重型戰鬥機並沒失去表演舞臺,只是由遠程護航轉變爲了夜間攔截與夜間護航。

這樣一來,重型戰鬥機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對發動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說,在整個大戰期間,特別是在一九四二年之後,雙發重型戰鬥機主要集中在夜間活動,其主要職能就是在夜間攔截敵人的轟炸機,或者是在夜間爲己方的轟炸機護航,成爲了不折不扣的夜間戰鬥機。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出現,爲研製高性能重型戰鬥機鋪平了道路。

第59章 永遠銘記第59章 深謀遠慮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77章 伏擊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41章 如釋重負第14章 營救第62章 搭檔第25章 再接再厲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557章 陣地爭奪戰第6章 長遠之計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434章 攻擊第125章 特殊任務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2章 等待機會第15章 生命的價值第217章 全力以赴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225章 撤與戰第182章 最大化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127章 不支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484章 捷徑第80章 相互算計第80章 相互算計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41章 載譽而歸第124章 轟炸機的剋星第588章 核技術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20章 強者第4章 總統第65章 生存競賽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09章 最後時刻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80章 相互算計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17章 戰略大師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111章 突防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119章 賭注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74章 僥倖第87章 絕地反擊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2章 精氣神第582章 立場第15章 開拓者第422章 進攻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77章 迫不得已第197章 利器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12章 危機浮現第601章 威脅第155章 得手第2章 重新開始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504章 疲勞作戰第23章 將計就計第367章 進退兩難第99章 別無選擇第200章 大都市第51章 中立第114章 小道消息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93章 各有千秋第160章 餘熱第158章 接二連三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108章 備戰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502章 最後一戰
第59章 永遠銘記第59章 深謀遠慮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77章 伏擊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41章 如釋重負第14章 營救第62章 搭檔第25章 再接再厲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557章 陣地爭奪戰第6章 長遠之計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434章 攻擊第125章 特殊任務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2章 等待機會第15章 生命的價值第217章 全力以赴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225章 撤與戰第182章 最大化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127章 不支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484章 捷徑第80章 相互算計第80章 相互算計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41章 載譽而歸第124章 轟炸機的剋星第588章 核技術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20章 強者第4章 總統第65章 生存競賽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09章 最後時刻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80章 相互算計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17章 戰略大師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111章 突防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119章 賭注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74章 僥倖第87章 絕地反擊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2章 精氣神第582章 立場第15章 開拓者第422章 進攻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77章 迫不得已第197章 利器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12章 危機浮現第601章 威脅第155章 得手第2章 重新開始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504章 疲勞作戰第23章 將計就計第367章 進退兩難第99章 別無選擇第200章 大都市第51章 中立第114章 小道消息第23章 最後的陣地第93章 各有千秋第160章 餘熱第158章 接二連三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108章 備戰第238章 功虧一簣第502章 最後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