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新開始

按照馮承乾的要求,吳鐵生任命他的海軍司令。

大年十五過後,吳鐵生重組了〖中〗央政府。吳鐵生以中華〖民〗主共和國總統身份,兼任〖中〗國陸軍司令,馮承乾任海軍司令,其餘三十二個部長級官員中,有十八個是歸國勞工,而四個非勞工出身的部長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教育與文化部長蔡元培。任命他,正是馮承乾的特別安排。

三月上旬,三所高等院校誕生。

一是蔡元培籌建的北京大學,二是設在保定的〖中〗國陸軍學校,三是設在青島的帝國海軍軍官學院。

第一任海軍軍官學院院長是從帝國海軍退役後歸國的陳紹寬少將。

陳紹寬誕生於一八八九年,十五歲的時候就以勞工身份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且獲得了準國民身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陳紹寬以水兵身份進入帝國海軍服役,在多格淺灘海戰中表現卓越,破格晉升爲軍士,在英吉利海戰中因爲頂替陣亡的軍官指揮“紐倫堡”號輕巡洋艦作戰有功,由馮承乾提名晉升爲帝國海軍少尉。到大戰結束的時候,陳紹寬已經是帝國海軍少校了。退役後,德皇授予陳紹寬榮譽海軍少將軍銜。回國後,〖中〗國政府正式授予其少將軍銜。

可以說,陳紹寬是華裔帝國海軍官兵中的佼佼者。

有趣的是,在海軍軍官學院的前三期學員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歸國僑民,而且幾乎都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這些海軍軍人在帝國海軍中服役的時候,都是士兵或者士官,並沒獲得軍官軍銜。

事實上他們正是新成立的〖中〗國海軍的骨幹。

讓細們進軍校培訓,只是爲了讓他們掌握成爲軍官的必要知識與技能,有能力擔負起組建〖中〗國海軍的重任。

因爲安排了合適的人來管理教育上的事情,所以馮承乾可以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只是,一切都得從頭做起。

雖然這個時候〖中〗國海軍已經擁有一支規模不算小的艦隊,算上“柏林”號,排水量在兩萬噸以上的主力艦就有六艘,此外還擁有數十艘輕巡洋艦等艦艇,但是〖中〗國並沒有支持這支海軍的工業與造船業。

別的不說,六艘主力艦隻有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國,才能進行全面大修。

當然並不是毫無基礎。

在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在青島開辦了海軍船廠專門爲帝國遠東艦隊提供基本維修,甚至有一座兩萬噸級幹船塢,能夠對標準排水量在三萬噸以內的戰艦進行大修也具備一定的建造能力。

問題是,劉艮本算不了什麼。

要知道,造船業並不僅僅是建造艦船的能力,還包括配套工業,比如鋼鐵、槍炮生產等等。

可惜的是在這些方面,〖中〗國的基礎幾乎爲零。

在馮承乾回國的時候,〖中〗國的年鋼鐵產量還不足五十萬噸、鋼產量不到十萬噸,而且只能生產低質量鋼材,根本生產不出建造戰艦所需的裝甲鋼。槍炮方面,克虜伯等幾家公司的在華工廠也只能生產步槍、

機槍、迫擊炮與小口徑火炮,而且受鋼鐵產量限制產能根本就無法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火廠相比。至於戰艦上所需的大口徑火炮,具有生產能力的國家加起來也沒有十個。

實現工業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當時,擔任工業部長的是從德意志第二帝國歸來的宋靖國。

在吳鐵生等人回國征戰的時候宋靖國沒有回國,而是在克虜伯公司工作而且娶了一個非常賢惠的德國女子爲妻。大戰爆發前,宋靖國已經拿到了帝國大學的學位,是爲數不多的幾個獲得了學士學位的勞工之一。大戰期間,宋靖國在克虜伯公司負責管理工作,才華得到了充分展現。

馮承乾回國之前,專門找到宋靖國,給他做了思想工作。

隨後,宋靖國就辭去了克虜伯公司的婁管職務,兩袖清風的回到了祖國。

有趣的是,在宋靖國提交辭呈的時候,克虜伯公司不但開出了更高的薪酬,還答應讓他進入董事局,想讓他留下來。

可惜的是,宋靖國這一生不服其他人,就服馮承乾。

既然是馮承乾找他,他肯定不會接受克虜伯公司的挽留。

擔任工業部長之後,宋靖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中〗國的工業情況進行分析,然後按照馮承乾的要求,對工業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

在以備戰爲主要目的的情況下,重工業自然放在了首位。

只是,宋靖國也提出了一點。如果要在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內,建立起完整的重工業基礎,僅僅依靠私營企業顯然不夠,最有效的辦法是進行國家管理,即由政府控制與推動工業發展。

宋靖國的這個觀點,完全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時管制措施。

在大戰時期,雖然帝國沒有徵收所有企業,但是施行了極爲嚴格的國家管理,即所有帝國企業都得按照帝國政府的安排進行生產,而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由此爆發出了極爲強大的戰爭潛力。

有趣的是,提出這套管理辦法的,正是馮承乾。

也就是說,宋靖國的認識與馮承乾的想法不謀而合,即〖中〗國要在短期內實現工業化,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就得由國家推動,由政府出面集中社會資源,優先發展重點工業,私營資本只是輔助力量。

當然,宋靖國出面,也就不需要馮承乾來強調這個問題了。

只是,馮承乾看到了一個宋靖國沒有看到的問題。這就是,實現工業化,將伴隨產生巨大的工業生產力,而消化掉工業生產力,纔是推動工業化的關鍵所在。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銷路,那麼工廠的產能就提不起來,也就不可能以再投資的方式擴大生產規模。

爲此,就得創造一個市場來推動生產。

僅僅依靠市場的自然發展,顯然辦不到。

事實上,在工業化初期,所有國家都面臨着同樣的問題,而且都找到了有效的、或者收縮行得通的解決辦法。比如,英國在工業化初期就通過擴大殖民地、向海外傾銷產品來推動發展,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是通過巨大的國內基礎建設來推動工業發展,〖日〗本是利用軍事建設來推動工業生產。

以當時的情況,應該向〖日〗本學習。

別忘了,馮承乾一開始就提出,三十年之內的發展目標都是爲下一場戰爭做準備,因此增強軍事力量應該與同業化同步進行。

只是,馮承乾沒有向〖日〗本學習。

原因也很簡單,〖日〗本的國情與〖中〗國完全不一樣。

做爲島國,〖日〗本幾乎不用考慮基礎設施建設。

拿國內運輸來說,〖日〗本完全、或者說重點依靠海運,對陸地運輸的需求並不高。問題是,〖中〗國不是島國,而是典型的大陸國家,不管是海運與水運,都不可能取代陸運。

顯然,〖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情比較相似。

正是如此,馮承乾選擇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發展模式,即通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來推動工業發展。

這方面,重點又在交通設施上。

當然,這麼做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好處,即可以讓國家現代化深入民間,讓所有人都感受到工業化帶來的好處。更重要的是,當火車、

汽車、輪船等出現在全國各地,更能讓所有人感受到國家正在變得強大。

對於已經沉淪了數十年的中華民族來說,對國家強大產生的自信比什麼都重要。

〖中〗央政府改組之後,宋靖國首先提出以鋼鐵、機械、重裝備製造、

化工、船舶、機車與車輛製造爲核心的工業發展計劃。隨後,在馮承乾的推動下,〖中〗央政府通過了全國鐵路發展規劃。

當然,這還只是規劃。

至少在這個時候,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的範圍內加以實施。

要想推廣到全國,首先就得剷除割據軍閬。

正是如此,〖中〗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必然與統一戰爭一同前進,而戰爭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工業產品消耗市場。

只是,在如何實現統一的問題上,馮承乾與吳鐵生產生了分歧。

吳鐵生認爲,必須首先攻佔東北,打敗東北軍閥,才能把最具威脅的外來干涉力量擋在國門之外,也才能順利剷除其他軍閥。事實上,這也是馮承乾回國之前,吳鐵生一直堅持的統一方針。

馮承乾沒有反駁吳鐵生的觀點,只是認爲應該首先平定南方。馮承乾的觀點很簡單,即進軍東北,必然與〖日〗本爲敵,即便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支持下,勝算不會太小,但是也不能防止〖日〗本不會直接出兵干預。如果在東北耽擱的時間太多,除了耗費軍力國力,還會動搖〖中〗央政權的地位,使其他軍閥更加難以收拾。更重要的是,僅以山東、

直隸、河北等地,收復東北十分困難。在掃蕩了南部地區,統一了大部分國土之後,再集中力量進軍東北,自然事半功倍。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進軍南方,〖中〗國海軍能夠做出貢獻,而進軍東北,海軍的作用將非常有限。

最終,吳鐵生做了讓步,馮承乾也做了讓步。

按照兩人協商的結果,在一九二一年年底之前,不重點放在南下上。如果到一九二一年仍然沒有能夠統一南方,就必須揮師北上,不然東北軍閥張作霖肯定會在〖日〗本的暗中支持下坐大。

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南征軍成立,南征戰爭開始。

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31章 技術投入第196章 轉移重點第390章 最後的炮擊第51章 攻守同盟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44章 你追我趕第148章 劇變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92章 等待機會第75章 創造機會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230章 嘗試第268章 臆測第71章 替死鬼第607章 放權第175章 夜戰第185章 夜間惡戰第7章 軍事行動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120章 以小搏大第76章 最後的考驗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37章 後遺症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294章 有想法第65章 攻擊開始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8章 三權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431章 冒險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565章 遭遇戰第130章 開打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14章 營救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117章 算計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19章 逃亡之路第81章 內訌第416章 解脫第21章 大清首輔第580章 新使命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20章 強者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15章 生命的價值第623章 核試驗第144章 窮途末路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59章 永遠銘記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95章 偶然遭遇第38章 大東溝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37章 後遺症第37章 看熱鬧第156章 戰略偵察機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28章 傳統精神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41章 開天闢地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30章 以質爲本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522章 精確轟炸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343章 惡仗第149章 錯過的機會第68章 倒計時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160章 餘熱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79章 將計就計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157章 最後任務第28章 皇儲給力第394章 拉鋸戰第26章 熱身活動
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31章 技術投入第196章 轉移重點第390章 最後的炮擊第51章 攻守同盟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313章 用行動證明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44章 你追我趕第148章 劇變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92章 等待機會第75章 創造機會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230章 嘗試第268章 臆測第71章 替死鬼第607章 放權第175章 夜戰第185章 夜間惡戰第7章 軍事行動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120章 以小搏大第76章 最後的考驗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37章 後遺症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294章 有想法第65章 攻擊開始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8章 三權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431章 冒險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565章 遭遇戰第130章 開打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14章 營救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117章 算計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19章 逃亡之路第81章 內訌第416章 解脫第21章 大清首輔第580章 新使命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20章 強者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15章 生命的價值第623章 核試驗第144章 窮途末路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59章 永遠銘記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95章 偶然遭遇第38章 大東溝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37章 後遺症第37章 看熱鬧第156章 戰略偵察機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28章 傳統精神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41章 開天闢地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30章 以質爲本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522章 精確轟炸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343章 惡仗第149章 錯過的機會第68章 倒計時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160章 餘熱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79章 將計就計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157章 最後任務第28章 皇儲給力第394章 拉鋸戰第26章 熱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