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危機浮現

對世界各國來說,一九二九年全球經濟危機造成的影響。絲毫不亞於一場世界大戰。

早在一九二七年,經濟危機就露出了端倪。當年,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因爲政治改革失敗導致經濟衰退,隨即波及到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在一九二八年傳導到英國,造成倫敦金融恐慌。

雖然在歐美財團全力壓制之下,倫敦金融恐慌沒有擴散,但是到一九二九年,被鼓吹起來的經濟泡沫,終於在華爾街的股市暴跌中破滅,一場將持續十年以上的經濟危機以華爾街爲中心,開始向全世界蔓延。

從根本上講,這場經濟危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繼效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憑藉來自歐洲的鉅額訂單,工業得到飛速發展,在大戰之後不但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而且把排名第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摔開了很大一截,成爲了名副其實的頭號大國。

問題是,大戰結束之後,膨脹起來的美國工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市場。

此外,〖日〗本也是大戰的受益國,加上〖中〗國在大戰之後利用八國幹俄邁入工業國行列,美國企業不得不面對來自兩個東方國家的競爭。問題是,美國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甚至比〖日〗本都高得多,由此導致美國產品價格偏高,對外貿易份額逐步縮小,海外市場被〖中〗國與〖日〗本企業蠶食。

由此,產生了一個極爲嚴重的後果,即美國各大工廠的開工量嚴重不足。

如果僅僅如此,這場經濟危機將侷限在美國,不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太大的影響。

問題是,戰後,美元的地位得到提高,與英榜、帝國馬克成爲三大流通貨幣之一,華爾街也借英國衰敗,取代倫敦成爲西方的金融中心。更嚴重的是,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幾乎所有國家都是美國的債務國,美國銀行手裡有大量沒有收回的外債,而美國企業也在擴大生產規模的時候欠了銀行鉅額債務。

顯然,如果美國進入衰退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美國的幾家大銀行。

正是如此,美國銀行集團率先在股市上做文章,通過擡高美國企業股票價格,開始拋售企業股票,以此減少損失。

既然是炒作,就有暴跌的那一天。

當然,得等到美國銀行把手裡的企業股票處理得差不多的時候。

這一天,就是一九二九年二月豐九日。

當天,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市制就縮水百分之四十。

接下來的一週之內,美國股卒與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股市財富蒸發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因爲美國銀行已經脫身,所以並沒有積極救市。

等到美國幾大銀行意識到,金融危機即將演變成經濟危機,而銀行業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不到一個月,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就波及到了全世界。

可以說,沒有一個工業國能夠避開這場危機,區別只是,誰受的傷害大一些、誰受的傷害小一些。

所幸的是,馮承乾對此早有預料。

一九一八年,馮承乾回到〖中〗國的時候,就明確提出,短期內國家經濟必須在政府的主導與控制之下。

當時,馮承乾給出的理由是爲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工業化。

顯然,馮承乾沒有提到一條更重要的理由,即只有政府調控,才能使〖中〗國避開即將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或者說,只有在政府的強力控制之下,〖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才最小。

一九二九年,馮承乾的預測變成了現實。

問題是,〖中〗國沒能成爲這場災難中的幸運兒。

在經濟危機面前,馮承乾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向美國學習、二是向〖日〗本學習。前者是通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來消耗掉工業產品,讓工廠能夠拿到訂單,而在金融上則是讓貨幣迅速貶值,實現財富的重新分配。後者則是通過大規模軍備建設,達到消耗工業產能的目的。

以〖中〗國的處境來看,選擇〖日〗本這條道路更加現實。

原因很簡單,〖日〗本擴充軍備,首先威脅到的就是〖中〗國,因此〖中〗國必須同步擴充軍備,以應對近在咫尺的威脅。

只是,馮承乾知道,這條路走不通。

軍隊存在的價值是在戰爭中擊敗敵人,要是軍隊強大到控制了整個國家,那麼就會爲了實現存在的價值而發動戰爭。

雖然馮承乾知道,〖中〗國與〖日〗本的戰爭在所難免,但是他更加清楚,〖中〗國不但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更需要一個強大的基礎。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人,那麼軍隊就只是這個人的拳腳,如果沒有健強的身軀,拳腳再大也施展不開,

更不可能在與敵人的搏鬥中取勝。

顯然,〖中〗國更加欠缺的是一副強健的體魄。

正是如此,在一九二七年,經濟危機露出徵兆後,馮承乾就選擇了美國道路,在加強國家調控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基礎建設上。到一九二九年,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中〗國的基礎建設已經全面鋪開。

不可否認,全球性經濟危機,對〖中〗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別的不說,僅在一九二九年,絕大部分以出口爲主的〖中〗國企業就面臨生死考驗,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業都沒能熬到一九三零年。

只是,大規模基礎建設,爲〖中〗國贏得了時間。

比如,在基礎建設支持下,〖中〗國的重工業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鋼鐵廠、製造廠等企業依然能夠拿到來自政府的訂單,即便利潤率大幅度降低,可是這些企業至少能夠勉強維持下去。

當然,基礎建設也有輕重之分。

按照馮承乾提出的規劃…,除了道路、鐵路與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之外,還應該把重點放在電力上。

可以說,這是非常有遠見的做法。

雖然在一九二零年代,電力還不是最主要的能源,即便在大城市裡,電力的普及程度也不算高,但是馮承乾非常清楚,一個國家的發電能力,將在十年之後,直接決定這個國家的航空製造業的生產力。

原因很簡單,再過十年,鍋就會取代木材,成爲飛機的主要結構材料。

要知道,鍋只能通過電解方式生產,無法像鋼鐵一樣進行冶煉,因此一個國家發電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銘的產能。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把戰略空軍放在首位的國家。

原因無二,在整個二戰期間,只有美國有足夠的電能、也只有美國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鋁用來製造像轟炸機這樣的大型飛機,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當時在工業上排名第二的蘇聯也因爲電力供應不足無法生產出足夠多的鍋,製造不了多少大型飛機,自然只能以戰術空軍爲主。

排在電力之後的是水利設施。

這也很好理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人口爲主的國家,而且是一個人口衆多的國家,農業生產直接決定了國家的穩定。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農業,而水利設施直接關係到農業產量。

這樣一來,交通、電力與水利成爲了〖中〗國在進入一九三零年代時的主要基建項目。

正是這三大基建項目,幫助百分之八十的〖中〗國企業,特別是重型工業渡過了全球經濟危機最爲艱難的前三年。

到一九三二年,〖中〗國建成與在建的鐵路達到了一萬二千公里,在運機車車頭達到一千八百臺、車皮二萬四千節,建成與在建國家與省級公路爲五萬四千公里,各類車輛保有量超過一百萬臺。電力方面,建成與在建水電站二十七座、火電站五十四座,總裝機容量達到二點二億千瓦時。建成的水利設施已經覆蓋了二點四億畝糧田,而在建的水利設施預計還能覆蓋八千萬畝。

當所有項目在一九三八年完工的時候,〖中〗國的道路與鐵路里程、

發電能力都將超越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僅次於同樣在大搞基礎建設的美國,而是水利設施覆蓋範圍上,〖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

只是,大搞基礎建設,避免不了一個同題,即貨幣貶值。

所幸的是,全世界的貨幣都在貶值。

更重要的是,〖中〗國依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在經濟上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對貨幣貶值並不敏感。

此外,〖中〗國政府在此期間出臺的一些保護農民的政策,比如規定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爲耕種範圍達到一定規模的農民提供補助、減免農民稅費等等,也起到了穩定農村的作用。

結果就是,貨幣貶值,反而對〖中〗國企業有利。

原因很簡單,只有通過貨幣貶值,才能促進出口,而當時〖中〗國依然有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以出口爲主。

當然,在一九三三年之前,〖中〗國的經濟遇到了很多問題。

同樣遇到問題的,還有〖日〗本。可以說,〖日〗本的處境比〖中〗國更加艱難,因爲〖日〗本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內需的國家。

到一九三三年,在經濟危機的推動下,一場更大的危機己經悄然逼近。!。

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505章 代價第43章 大型化第5章 明爭暗鬥第5章 元勳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78章 不得不戰第382章 坐以待斃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20章 強者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544章 最高難度第175章 好消息第512章 強攻第86章 隱患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275章 空頭支票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87章 優勢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23章 士氣歸零第51章 攻守同盟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10章 海軍起航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192章 拖延戰略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592章 佔領軍第55章 虛與委蛇第3章 帝國之路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20章 衰落的帝國第227章 常規軍備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89章 聯合進攻第40章 列強幹涉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83章 前仆後繼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95章 參戰陰謀第167章 前奏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128章 錯失良機第152章 坐以待斃第530章 避重就輕第99章 別無選擇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524章 能源第53章 犧牲第35章 雪中送炭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41章 載譽而歸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95章 參戰陰謀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30章 以質爲本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120章 以小搏大第14章 營救第50章 誰去誰留第72章 生死抉擇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126章 夾擊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75章 創造機會第216章 根源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159章 反擊第191章 大工程第4章 總統第54章 備戰第23章 士氣歸零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1章 新皇登基第179章 突擊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116章 主動出擊
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505章 代價第43章 大型化第5章 明爭暗鬥第5章 元勳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78章 不得不戰第382章 坐以待斃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20章 強者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544章 最高難度第175章 好消息第512章 強攻第86章 隱患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275章 空頭支票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87章 優勢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23章 士氣歸零第51章 攻守同盟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10章 海軍起航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192章 拖延戰略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592章 佔領軍第55章 虛與委蛇第3章 帝國之路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20章 衰落的帝國第227章 常規軍備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89章 聯合進攻第40章 列強幹涉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83章 前仆後繼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95章 參戰陰謀第167章 前奏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128章 錯失良機第152章 坐以待斃第530章 避重就輕第99章 別無選擇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524章 能源第53章 犧牲第35章 雪中送炭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41章 載譽而歸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95章 參戰陰謀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23章 士氣歸零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30章 以質爲本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120章 以小搏大第14章 營救第50章 誰去誰留第72章 生死抉擇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119章 螳臂當車第126章 夾擊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75章 創造機會第216章 根源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159章 反擊第191章 大工程第4章 總統第54章 備戰第23章 士氣歸零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1章 新皇登基第179章 突擊第193章 時代奇蹟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116章 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