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幾年來薊縣的發展變化
從1971年4月9日離開薊縣去大城縣工作,到1977年6月9日離開大城縣回到薊縣工作,這六年多的時間內,薊縣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首先是政治機構上恢復了縣級黨的委員會和縣級政府下設機構。
1967年1月30日,薊縣縣委被造反派奪權以後,薊縣的黨組織就癱瘓了。根據精簡機構的原則,新組建的薊縣革命委員會下設了政治部、生產部和辦公室三個大部門,原縣政府下屬的各委辦局合併成幾個服務站,如工業交通服務站、農林水電服務站、文化教育服務站等。1970年2月,縣革委成立了黨的核心組,開始通過鬥批改運動恢復全縣的基層黨組織。
1971年4月初,我離開薊縣時,已有大部分公社經過鬥批改運動,組建了農村的基層黨支部和公社黨委,正籌備召開薊縣第二次黨代會, 4月9日至12日,薊縣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薊縣委員會。
有了縣委以後,從領導成員的身份上看,還是黨的一元化領導,縣委書記兼任縣革委主任,副書記兼任副主任。但是縣革委的副主任名額比縣委副書記的名額多,有的縣委常委也兼任縣革委副主任。不過,從組織機構設置來看,縣委與縣革委還是分開了。原來的縣革委政治部取消了,恢復了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縣委辦公室等部門。縣革委的生產部也取消了,恢復了農業辦公室、工業辦公室、財貿辦公室、文化衛生辦公室等原縣政府的下設機構,下屬各服務站的***也取消了,改稱工業局、商業局、農林局、水利局等原縣政府下屬單位的名稱,服務站***主任改稱局長了。
在薊縣屬於河北省管轄時,縣委、縣政府下設的部室委辦局和各工委,都屬於國家正科級,縣委下設部門稱爲“部”和“室”,有組織部、宣傳部、農村工作部、公交政治部、財貿政治部和縣委辦公室等。縣政府下設部門稱爲“室”“科”和“局”,有政府辦公室、農業辦公室、工業辦公室、人事科、民政科,文教局、公安局、交通局、工業局、農林局、水利局等。部室科委辦局的下設部門稱作“股”,股長和科員在一個級別欄內。各局下屬的廠礦、公司、學校、醫院,各工委下轄的公社,等於都是“股級”。
1967年建***以後,“股”的名稱改爲“組”,如縣委組織部下面有組織組、幹部組,宣傳部下面有宣傳組、報道組等。1971年4月組建縣委之後,縣革委下屬單位從服務站改稱“局”了,但是下設機構“組”的名稱沒有變。
1973年8月,薊縣劃歸天津市管轄以後,薊縣的政治地位提高到地區級。原天津地區五個縣劃歸天津市以後,與原來的市區和郊區及市屬各局是平級,五個縣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一步。但是縣委、縣革委及下屬部門和單位的機構名稱沒有變化,直到1977年時還稱爲“組”。到1979年,又在全國把“組”的機構名稱取消了,改稱“科”和“股”。這時才體現出天津市的各區、縣、局政治待遇上是平級的。五個縣下屬部門稱部、室、委、辦、局,屬於處級,其下設的部門,就從“組”改稱“科”了。而河北省所屬的縣和縣級市的下屬部門稱爲部、室、委、辦、科、局,屬於科級,其下設的部門,就從“組”改稱爲“股”了。
從薊縣領導班子組成人員看,與我1971年4月離開薊縣時也發生了變化。1971年5月恢復縣委組織時,由原來的縣***主任、支左部隊的魏雲良團長擔任縣委書記兼縣革委主任,1973年3月支左部隊撤回,改由縣委副書記、***副主任馬樹魁擔任縣委書記兼***主任。
縣革委的副主任中,老幹部胡吉奎於1970年12月調走了,縣武裝部長楊守瑜一直擔任縣革委副主任(1979年2月調走);1971年7月,縣武裝部政委陳彥昌調走了,改由新調來的武裝部部長李福興接任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1979年轉業爲地方幹部繼續任職);原縣革委常委、造反派代表薛福山提任縣委常委、縣革委副主任;老幹部王樹亮被“結合”任縣委常委、縣革委副主任;年輕幹部馮勤提任縣委常委、縣革委副主任。1972年10月老幹部代表李致和調走了,老幹部馬樹魁從大城縣調回薊縣接任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1972年12月,老幹部王樹亮提任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1973年12月,馮勤提任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老幹部楊玉民被提任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老幹部鄭志超被“結合”,任縣委常委、縣革委副主任;年輕幹部田桂書、王豔坤(女)提任縣委常委、縣革委副主任;1974年5月,馮勤提任天津市委副書記,離開薊縣。1974年12月,老幹部董山林、魯光被“結合”,任縣革委副主任;1976年5月,年輕幹部高德仲提任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我在大城縣工作期間,老幹部趙志平已經退休了,他是老資格的原縣委副書記,1967年就被“結合”任縣革委常委,如果不退休也該任縣委副書記或縣革委副主任了。
從經濟方面看,雖然從河北省劃歸天津市的五個縣與天津市原來的市區的區和郊區的區都是平級了,可工資待遇還是沿襲了原來河北省時期的工資級別,而且那時也不講級職相乘,稱爲科長和股長與工資級別無關,幹部和職工的工資也沒有多大變化。只是城鎮的非農業人口供應的糧食中細糧比例和食用油數量增加了。
第二方面是薊縣的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1975年被評爲天津市的大寨縣。
根據《薊縣誌》記載:1971年,糧食畝產216公斤,總產18867萬公斤。1976年,糧食畝產311公斤,總產24581萬公斤。說明這幾年來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都有很大提高,已經超過了國家農業發展綱要提出的畝產200公斤的要求。
糧食產量提高的原因是加大了農業的投資,尤其是1973年薊縣、寶坻、武清、寧河與靜海五個縣劃歸天津市管轄後,市裡加大了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從抗旱排澇、優良品種、化肥施用等方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修建了較多的旱能澆澇能排、小壟密植的大寨田。所以,才使糧食產量提高了。
因爲我被安排在薊縣水利局工作,對於薊縣的水利建設有所瞭解,故重點介紹一下薊縣在這幾年中加大水利投資,加快水利建設的情況:
從1959年至1970年,薊縣縣辦工程修建了幹八里排水站、龐家場排水站、永安莊排水站、小漫河排水站、小朱莊排水站、和白塔子排水站6個國營排水站。1971年到1976年又修建了嘴頭排水站、高莊子排水站、大仇莊排水站、三岔口排水站、三道港排水站、馬龍港排水站、東趙各莊排水站等7個國營排水站。同時還修建了一個董各莊高灌站。
薊縣最大的平原水庫——於橋水庫,改變了“一水以麥”只攔洪不蓄水的做法,爲縣城南部平原地區提供了水源,水澆地面積大量增加。於橋水庫全年蓄水以後,可以在下流河道沿岸灌溉十幾萬畝農田。
1957年至1970年間修建的三八水庫、二里店水庫、新房子水庫、田家峪水庫、官善水庫、西五百戶水庫等6座山區小水庫的基礎上,這幾年又修建了劉吉素水庫、劉莊子水庫、西井峪水庫、穿芳峪水庫、郭家溝水庫、赤霞峪水庫等6座山區的小水庫,同時還在原有30個小塘壩的基礎上,又修建了37個小塘壩。這就有效的攔截了夏季的山洪,還存儲了雨水用於灌溉。另外,還在山區打了多眼深機井,使山區農村的層層梯田變成了水澆地,可以種一茬冬小麥和一茬夏播玉米,這就比過去的只種一茬春玉米的產量要高多了。
薊縣山區過去沒有麥田,主要是山坡地存不住水,土壤保墒功能差,只能播種不怕旱的穀子和玉米,產量比較低。那時山坡上沒有水井,在山坡上居住的農家,要到山溝裡的小溪或者水井去挑水或者用驢馱水。遇到天旱的年頭,山溝裡也沒有水了,要到一二十里外的低窪處去馱水。所以,解決山區農村缺水的問題是重中之重。
過去科學技術不發達,山區打井都在山溝裡靠近沙河的地方,這些地段一般是山洪衝擊下來的泥沙和石塊沉積的地層,挖下幾米深就可以見到水。這樣的淺井水屬於地表水,大旱的年頭很可能幹枯。後來採用的地震波檢測法,可以找到地下深層的水。經過新的方法找水,在山溝裡打井可能沒有地下水,在山崗上打井則可能有地下水。這個找水的方法和勘探尋找石油的方法原理是相同的。有了這種找水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一些山區缺水的問題了。
1970年前,薊縣的打機井工具是大鍋錐和磕頭機,可以在平原地區打幾十米深的機井。這種打井工具只能在泥土地層中使用,土層中如果有個別的小石塊也可以敲碎,但是面對大塊岩石就無能爲力了。
在岩石上打井需要能夠鑽透岩石的迴轉式鑽井機,國家開採埋藏在地下一二千米或者二三千米深的石油,就需要鑽透地下岩層,使用的就是這種鑽機。薊縣1971年引進迴轉式鑽機,可打150米至300米深的機井了。
1973年以後國家下撥給山區打井補貼,縣機井隊採用岩心鑽在石頭上鑽眼打井,可以在小山頭或是山坡上打出幾十米或者一二百米深的機井,把儲藏在山體岩石縫隙裡的地下水取出來。
岩心鑽不同於在平原地區的泥土地層打井用的三翼鑽。
三翼鑽是用切削的方法把堅硬的土層切碎,再用水把這些碎土沖洗成泥湯子,用水泵把泥湯子吸到地面上來。鑽機向下鑽井時,一根鑽桿用完了,再連接一根鑽桿繼續往下鑽。三翼鑽在泥土層打井時,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更換鑽頭,就不必把鑽頭提上來,只在上面一根一根的接鑽桿就行了。所以,平原地區打機井速度較快,幾個月就可以打一眼一二百米深的機井。平原地區的機井打成後要用水泥井管或者塑料井管把機井壁封好,以避免井壁坍塌。由於平原地區的地下水水位較高,而且水泥井管和塑料井管的密封性較好,抽水用的是真空泵,把水泵安裝在機井井口上,把吸水的皮管子放進井下的水中就可以了。
山區打井用的巖的鑽頭是一個圓形的鋼筒,下部有一個缺口,缺口裡灌注金剛砂,鑽頭旋轉可以帶動金剛砂在岩石上磨壓,把鋼筒筒壁下部的岩石碾碎,在鋼筒中間形成一個岩石柱。達到一定深度後,岩石柱頂滿鋼筒了,就鑽不下去了,需要把鑽頭提上來,把鋼筒裡面的岩石柱取出來,再用空芯鑽頭去鑽井眼。一個鑽頭的鋼筒大約2米長,也就是每下鑽2米深,就要提起鑽頭一次,這是很麻煩的。因爲向上提鑽和向下放鑽,都是要把鑽桿一根一根的卸下來或者連接上去的。假如一根鑽桿是6米長,打下60米深了,要10根鑽桿了,提鑽頭時要拆卸十次鑽桿,放鑽頭時還要連接十次鑽桿。所以,在山區的岩石上打井是非常緩慢的,一眼一二百米深的井需要一二年的時間,成本自然很高,大約二三萬元。岩石上打井不必擔心井壁坍塌,所以,只在有泥土的部位下井管,不用在岩石井筒內下井管了。山區的地下水水位較深,再用真空泵“吸水”就不行了,而是要用潛水泵向上“噴水”。因爲真空泵是利用大氣的壓力向上吸水的,它的吸力不超過10米深,山區的岩石機井的水位低,有的距離井口幾十米,有的距離井口一百四五十米,這就要用大揚程潛水泵往上“噴水”。潛水泵是把水泵放進井底的水裡,靠葉輪轉動的壓力把水噴上來。這種大揚程潛水泵的出水管也是鋼管,潛水泵的功率也比平原地區機井用的真空泵的功率大多了,價格也高多了。如果沒有國家的補助,許多山區的農村是打不起深機井的。
我們家所在的西北隅村雖然在縣城裡,一部分耕地在城外西北部的小漁山前和大漁山後,這些山坡地以前是不能種麥子的,這幾年中在大小漁山之間的山崗香香寺處打了一眼七八十米深的深機井,安裝了潛水泵,小漁山前和大漁山後的山坡梯田都可以種麥子了,這就把原來只是一年一茬玉米或一年一茬穀子的下等耕地,變成了每年一茬冬小麥和一茬晚玉米的上等耕地了。
由於加強了農田基本建設,擴大了旱能澆澇能排的上等耕地的面積,同時又增加了化肥的施用數量,就可以實行優良品種和小壟密植了。
從外觀上看,薊縣公路沿線地塊裡的莊稼的確比前幾年密植了。
以前靠老天降雨的平壟麥田,每壟之間的行距是50至70釐米,現在的畦田小麥,每壟之間的行距是25至30釐米。以前的玉米地裡,每壟之間的行距是50至70釐米,株距是30至40釐米,現在玉米壟的行距是40至50釐米,株距是15至20釐米。由於每畝地中小麥和玉米的株數大量增加,產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三方面是縣辦工業大發展,職工人數大量增加。
自1972年河北省增加企事業單位正式職工數額以後,以前在水泥廠、錳鋼廠、農機廠、化肥廠、電杆廠、磚廠、白灰廠、服裝廠、麪粉廠,以及商業部門、糧食部門等單位當合同工和協助員的農民都“轉正”了。
1973年8月,薊縣劃歸天津市管轄後,原薊縣水泥廠、薊縣鎢鉬材料廠、薊縣錳鋼廠、薊縣電杆廠、薊縣師範學校劃歸廊坊地區所有。縣裡又在廊坊地區盤山水泥廠的西側建立了自己的薊縣飛燕水泥廠。1974年天津市在薊縣城西五名山處建立了一個採石礦,從薊縣招募了大量工人。這幾年縣裡又在別山建立了第二水泥廠、在上倉建了第二化肥廠、在縣城東建了第二磚廠,在西關建立了第二服裝廠、還建了磷肥廠、汽車修理廠、電杆水磨石廠等,使全縣的工業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非農業戶籍的職工人數大量增加。
據《薊縣誌》記載:1971年,薊縣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生產總值1118萬元,縣辦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生產總值925萬元。1976年,薊縣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生產總值2286萬元,縣辦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生產總值1578萬元。
1965年,全縣有職工10659人。其中,工業部門1419人,基建部門410人,農業、林業、水利、氣象部門454人,交通、郵電部門475人,商業、餐飲服務業部門2722人,教育部門3482人,衛生部門155人,金融部門113人,國家機關1086人,其他部門343人。
1966年後,薊縣沒有社會招工,只有接收部隊轉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和非農業家庭子女就業分配的途徑,擴大了職工隊伍。到1971年,全縣職工總數爲12578人,1972年增加1069人,1974年又招工629人,1975年招工2719人,1976年招工726人。這就是說,在我離開薊縣去大城這六年中,薊縣通過招工渠道就增加了正式職工五千多人,如果再加上這幾年從部隊退伍轉業幹部和新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應該有職工幹部一萬八千人左右。與1971年相比,正式職工幹部人數增加了將近百分之五十。
在這些新增的五千多正式職工中,有一部分是原來的合同制工人或協助員,如1963年開始陸續到薊縣水泥廠(後劃歸廊坊地區)當合同工的幾百名城關公社各大隊的農民工,全部轉爲正式工,也稱長期工了。如我們西北隅的孔廣山、周起瓊、崔連永、李仁林等人,西南隅的徐密、徐富、李連華、趙振芳、李連祥、李世存、朱寶生、袁永平、宋臣、何樹華等人,西七元村的孟凡明、孟凡春等人。這些人轉正以後,就可以不受限制的擔任廠內的各種職務了,有些文化的也可以坐辦公室當企業幹部了。如1968年夏季我們師範學生去水泥廠參加勞動時,孟凡明和孟凡春都是亦工亦農的合同工,他們再有本事也只能在開山車間充當工人中的大班長,而車間主任則是由解放戰爭時期入伍的轉業幹部老穆來擔任。轉正後,孟凡明的文化才智得以發揮,很快就調到科室做管理工作,後來擔任了勞動人事科的科長,還有更多的大班長,轉正後擔任了車間主任的工作。
新增的正式職工中,也有一部分是企業事業單位新招聘的人員。由於有了招工指標,首先是許多回到農村務農的初高中畢業生和下鄉插隊的知識青年,都在幾批招工中轉正成爲國家職工了。如我們西北隅村的中學畢業回村務農的何寶華、鄧桂榮等都被招工轉正了。隆福寺村的唐麗寧、李連祥、張愛忠、吳旭英,我們初中70班的同學王建國、曹振遠、史方、王茂金、張景悅、張廣福、劉榮奎、李傑等人也被招工轉正了。再有是一部分農業戶籍的退伍兵被招工轉正了,如我們西北隅村的退伍兵、黨支部書記王琦,退伍兵張瑞、胡玉華、鄧景雲、鄧景山哥倆,我的小學同學婁莊子退伍兵李鳳,我的初中70班老同學李德存、王振龍、張寶利、我認識的曾經在隆福寺村退伍兵張愛國、在隆福寺村當過工作隊的退伍兵王作福、王振華等人,都被招工安排工作了。還有就是一部分從農村選拔參加鬥批改工作的“貧宣隊員”也被安排工作了。我們在劉家頂公社搞鬥批改的蒙酄公社和下營公社的貧宣隊員劉洪柱、楊桂全、萬永祥、柳子義、張景珍、聶洪波、張志榮、劉鳳蓮、張彥華等人,都是在這幾年被招工到企業工作,而且有些人很快就被安排當了幹部或被提拔爲領導幹部了。
新增的五千多正式職工中,還有一部分在四清運動和鬥批改運動中表現優秀的農村四清借乾和貧宣隊員、退伍回家務農的黨員退伍兵被直接招聘爲國家幹部,分配到各部門擔任職務。如我認識的隆福寺村的***主任、退伍兵李俊,東後子峪村的***委員、退伍兵邢連義、大許莊子的民兵連長、退伍兵宋賀,與我村劉寶金同時退伍回村務農的胡元祥、還有我的初中同學、退伍回村務農的紀國生,東南隅的孟慶存、肖懷斌等人,都是經過一定的考試程序,被直接招聘爲國家幹部的。
新增的職工中,還有一批國家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和部隊轉業幹部,被安排到各個單位,當時的政策是正連職以上的幹部,轉業到地方工作後,要安排爲股級以上職務,副連級和排級軍官只當一般幹部。我的一個正連職的親戚轉業安排爲縣電杆水磨石長副廠長,一個正排職的親戚轉業安排爲縣化肥廠後勤組一般幹部;我的初中同學張景、賈克民、孫連元等人,都是被推薦上了幾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回到薊縣工作的。
另外,1974年以後,也給在1969年至1971年間,根據陳永貴的建議而復原回村務農的部隊軍官,重新安排了工作。我認識的劉家頂公社郭家墳大隊的原黨支部書記、正營職復原幹部魏雲被安排到公社衛生院當院長,***委員大隊會計、正連職復員幹部張金被安排到尤古莊供銷處工作。
我在水利局政工組時,我們的組長孫勤就是連指導員轉業的,機井隊的副隊長王佔山和我們政工組分管安全保衛的幹部張毅,都是復原回村務農的部隊幹部,後來落實政策安排到水利局工作。我們政工組的女幹部趙彩榮是四清借幹轉正的,李振生是薊縣一中高中畢業後當了幾年兵,退伍後招聘爲幹部的。
1977年我回到薊縣時,得知我的初中70班老同學王建國在糧食局飼料廠工作,張景在縣廣播站工作,紀國生在溵溜公社做紀檢工作,曹振遠在尤古莊供銷處工作,張廣福在下營公社工作,李傑在天津石礦工作,張景悅、張寶利在塘沽工作。我們在劉家頂搞鬥批改的同事中,劉洪柱在下倉中學任後勤主任,萬永祥在下倉供銷社工作、柳子義在下倉附近的天津市地質勘探隊工作,張志榮、劉鳳蓮、張彥華在縣城商業門市部工作,楊桂全在大堼上公社任副主任,聶洪坡在建材局任副局長。那些在村裡當幹部的退伍兵,招聘轉正後也都在企事業單位當了幹部,隆福寺的李俊在薊縣交通局的裝卸隊任隊長,東後子峪邢連義在官莊公社任總校長,大許莊的宋賀在許家臺公社任武裝部長。
總的的看,這幾年在農村中有點本事的和有些門路的,都被招工或招幹而轉爲國家的正式職工了,而這些人中許多是年輕的未婚青年,其中的女青年也佔了不小的比例。有了穩定的工作後,年輕人結婚成家,這就使雙職工的人數也大量增加了。
1973年薊縣劃歸天津市管轄後,天津市也有自己的山區了,就把1962年搬遷到興隆縣大山裡的三線工廠,東風電機廠和慶豐工具廠搬遷到薊縣城北面的山腳下了,在廠區外還修建了成片的職工家屬樓,爲此還專門修了城西的慶豐路和城東的東風路。慶豐路與城西的津承公路相連接,東風路與城東的邦喜公路相連接。
第四方面是鄉村工業企業大發展,農民收入有所提高。
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也提倡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各大隊都要積極創建加工性質的工副業廠。我所見到的是我們西北隅大隊建立了一個磨光廠,就是用布砂輪,爲外貿部門把別的廠家生產製造的吃西餐用的不鏽鋼刀子、杈子和勺子,打磨出光亮來。西南隅大隊有一個漿洗廠,也是爲外貿部門漿洗一些繡花布塊。東北隅有一個服裝廠,東南隅有什麼廠子不記得了,反正各大隊都建工廠搞副業。這就使鄉村工業企業的產值大幅度增加了。
那時各村的工副業廠子的工人,都是從本村各生產隊抽調的勞動力,記大隊工分。副業廠子的收入首先用於大隊開支,有了富餘也給各生產隊分配,納入生產隊的集體收入。
除了工副業廠子之外,一些大隊還靠山吃山,有的開辦了石料場,有的開辦了採砂場。
薊縣北部的山區屬於燕山餘脈,山上都是石頭,山下有些土地和村莊,石料場是一些山區大隊的專利,他們的耕地在山腳下。過去山上的石頭縫隙裡土層薄,只能生長一些荊棘和荒草,在山腰的坡地和山腳下梯田裡土層較厚,可以生長一些樹木,其中也有部分果樹。
開石料場的大隊,就在山坡上開闢一塊場地,安裝一臺或幾臺破碎機,把從山上開採下來的石頭破碎成大小不同的小石塊和碎石渣,通過汽車、火車運到大城市的建築工地去,用來做鋼筋水泥混凝土的原料。
開石料場也要佔用一部分耕地,但是用不太多。而開辦採砂場佔用的耕地就比較多了。
1971年以前,薊縣採砂子都是在沙河裡開採,我在薊縣師範學校上學時,學校搞勤工儉學,我們上勞動課就到官莊那邊的沙河裡篩沙子、裝火車。可沙河河道里的沙子是有限的,經過幾年就開採完了。在開採沙河裡的沙子的時候,大家發現原來億萬年前的沙河河道是移動的,在沙河河道兩側的農田裡,也埋藏着一層沙子。沙層上面的土層大約在一米至一半米左右,沙層厚度一般爲一米左右,與沙河河道沙層差不多,沙層下面還是黃土。
從理論上講,先把耕地裡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熟土,堆積在一邊,把熟土下邊的沙子開採出來,運走之後,再把堆積的熟土平鋪在沙層下面的生土上,還可以繼續種莊稼。把埋藏在農田中的沙子開纔出來以後,這塊耕地的面積並沒有縮小,只是地面高度降低了。這隻會影響一年的農業生產,沙場恢復爲耕地後,只要大水大肥,還是照樣的好莊稼地。而開採這些沙子所賣的錢可就比種莊稼的收入高的太多了。所以,不少農村都開辦了採砂場。
《薊縣誌》記載:1971年,薊縣的鄉村企業總產值是53萬元,到1976年,增加到953萬元。
第五方面是薊縣縣城的市政建設有了新起色,主要是搞了以下幾項工程:
第一項是修建了環城公路。
薊縣和周邊地區的工業企業都發展了,進行貨物運輸的汽車、膠輪拖拉機等機動車輛也就大量增加了,那時薊縣還沒有瀝青路,都是沙石路面,汽車通過時路面上土氣狼煙。
1962年以前,從天津至承德的津承公路,和從北京至山海關的京山公路,都是從薊縣城裡穿行的。津承公路從南關城門進入南大街,從鼓樓前邊向西拐,沿西大街出西關城門,在西關農貿市場對面娘娘廟(也稱仙女宮,過去是道觀)西側的三岔路口向北拐,往北去興隆縣奔承德。京山公路是從西關城門進入西大街,經鼓樓前面進入東大街,出東關城門往東去遵化縣奔山海關。
那時的公路都是砂石路,縣城裡邊也是砂土路,過往汽車時會帶起一股塵土,污染很大。好在那時期汽車很少,唐山至北京的班車、玉田至北京的班車和遵化至北京的班車每天一個往返,運貨的汽車更少,中央首長去北戴河的車隊更少,所以對城裡的污染也不太大。
1962年國家搞戰備,把一些工廠從大城市搬遷到大山裡,薊縣下營公社石炮溝裡新建了一個“前進鑄造廠”,據說是從天津市裡遷出來的,生產製造武器的工廠,還有幾個工廠遷移到了興隆縣境內。
這樣一來,從天津市裡到薊縣下營和興隆縣的軍工廠運送貨物和人員的汽車就多了,津承公路再從城裡經過就顯得污染太大了。於是,就把津承公路改爲繞城而行。也就是把南關村東西向大街西面通往三崗子村的小路擴充爲大路,與北京至山海關的邦喜公路南側的西關煤站的大路(現在的煤站路)連接起來,通過西關煤站連接到邦喜公路,再向東經過西關大街,再到娘娘廟西側的三岔路口再向北直奔興隆縣和承德市了。當時從北京至山海關的邦喜公路還是從縣城裡穿過,因爲這條路上的汽車還不是很多。1971年我們離開薊縣時,長途汽車站還在西關,火車站在西關也有升降所。
1972年以後,縣辦工業發展了,往來的汽車和拖拉機更多了,薊縣城裡的街道更顯得狹窄了,於是就於1973年至1974年間修建了繞城而過的環城公路。
這次把津承公路從穿過南關村東西向大街向西北經過西關村街裡,再向東連接娘娘廟西側南北方向的津承公路,改道爲避開南關村和西關村的村裡大街,直接在南關村民宅區的北面,從南城牆與護城河之間繞老城牆向西,在城牆西南角外面向北拐,在西城門外面、西關村民宅區的東面,連接東西方向的邦喜公路,再向北削平護城河西側、娘娘廟東側的大土坨子,在三八水庫南側連接原來的津承公路。這條路也就是現在的人民西路和津圍公路的一部分,只是沒有現在的人民路大街這麼寬。這樣一改道,津承公路繞城的途徑就縮短了。同時,又從南城門外向東開闢一條大路,在東關村東面向北拐連接從城裡向東的邦喜公路,這就使北京至山海關的京山國道也繞城而過了。這條路是現在的人民路大街與中昌路大街的一部分,但沒有現在這麼寬,還是土路。
從西城門外到南城門外,再從南城門外到東城門外的這段U字形的繞城公路,當時被稱爲環城路,從西關到西南角的南北方向路段稱爲環城西路,從西南角經南城門外到東南角的東西方向路段稱爲環城南路,從東南角到東關村東的南北方向路段稱爲環城東路。
以前的津承公路與邦喜公路只在城內西大街路段重疊,這次改道後就在城外從西城門外到南城門外重疊了。
在津承公路和邦喜公路都從城西和城南繞城而過之後,又把長途汽車站搬遷到老城牆西南角外面的繞城公路西南拐角的南側,也就是環城南路的西端南側,新建的汽車站也比原來的西關汽車站高大寬敞和漂亮多了。
津承公路在西城牆外邊一直向北之後,原來的護城河水道也改在公路西側了,公路東面與城牆之間也蓋了不少房屋,西北隅大隊在西城門北面津承公路的東側開了一個大車店,西南隅大隊在西城門南面的津承公路東側開了一個大車店,一些運貨的汽車也在這兩個大車店裡住宿了。
津承公路從原來的穿城而過改爲這樣的繞城而過,都是隻拐兩個直角彎,路程沒有增加,也不顯得麻煩。邦喜公路由原來的穿城而過改爲繞城而過,是從一條直線改爲拐四個直角彎,又回到原來的直線上,這無疑增加了路程和時間。所以,有些開車的司機就不願意繞行,還想穿城而過。那時期薊縣還沒有交通警察,人們也不懂得交通規則和交通標誌。爲了避免過路汽車穿城而過,縣裡就在東城門和西城門處各安裝一個攔門槓子。就是橫向架設一個距離地面一米高的刷有紅白相間油漆的木槓子,兩側各有一米寬的空隙,可以通過自行車、小推車和步行人,汽車、拖拉機和大馬車無法通過。城內的機關單位和農機廠、服裝廠的汽車出城、回城裡都要走南城門。
爲了方便城內的四個生產大隊社員出城勞動和生產隊的大馬車、拖拉機進出,又在老城牆上開了四個可以走大車和汽車的豁口,這樣就有七條可以進城和出城的道路了。
西南隅的城牆豁口在白塔寺大街的西端,與城牆外面的環城西路相連接。東南隅的城牆豁口在龍泉庵衚衕(現在的昌南路)的南端,與城牆外面的環城南路相連接。東北隅的城牆豁口在大蔣家衚衕北端東側的王家菜園衚衕東端,與東城牆外面的東風路相連接。西北隅的城牆豁口在文廟衚衕西端的城牆上向北拐到三八水庫大壩,經過大壩向西再向北經白馬泉村東向西北連接城西的津承公路。
西城門的攔門槓子就設在邦喜公路與環城西路的交叉點,從西面北京方向來的汽車,老遠就能看見城門處的欄杆,再看見路口的繞行標誌,自然就會右轉彎拐上環城路了。東城門的攔門槓子設在老城牆處,再向東二百米纔是過去穿城而過的邦喜公路與環城東路的交叉路口。在這個三岔路口處雖然也設有繞行標誌,但是看不見攔門槓子,難免有些汽車還想穿城而過,結果都要原路返回。
關於東關的攔門槓子曾經流傳着一個小故事,說在1975年夏季,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志的車隊從北戴河回北京,途徑薊縣東關外面環城路的路口時沒有拐上環城東路,還想向以前一樣穿城而過,結果向西行駛二百米到了東城門的攔門槓子處就無法進城了。第一輛車上的工作人員下車後,找到負責看管攔門槓子的東關大隊社員、一腿殘疾的小柺子趙六說:“這是先念同志的車隊,請打開欄杆讓我們過去。”趙六也不知道先念同志是何許人也,就說:“我不管先念後念,就聽我們縣領導的,他們讓我開我纔開。”那時也沒有手機,車隊的工作人員也沒辦法給縣委辦公室打電話,而且因爲直行與繞道這點小事也不值得去找縣委辦公室啊。所以,他們只好調轉車頭,又回到東面的三岔路口,經環城路回北京了。事後,趙六才知道李先念同志的大名,心中後悔不跌。
1979年以後,薊縣城外的公路和城裡的街道逐漸的都變成瀝青路面了,路面過車時沒有塵土了,東城門和西城門處的攔門槓子也就取消了。薊縣城區也有了交通警察和紅綠燈等交通標誌,路過的大貨車也不準進城。所以,過路的汽車一般都是走環城路了。
第二項是建造了幾座新式的樓房。
過去中國的老式樓房都是磚木結構的尖頂蓋瓦的樓房,不論是雕樑畫柱的豪華型樓房,還是老百姓居住的普通樓房,都是有柁木檁架的,地板和屋頂都是木製的。樓房頂部都是有屋檐屋脊的,上面都是用瓦來防水的。所謂新式樓房也就是現代建築,就是用磚砌牆,用鋼筋水泥製作樓板的平頂樓房,樓房的頂部是平的,用三油二氈做防水。
薊縣城裡在1956年建造的商店東大樓和西大樓,就是磚木結構的老式樓閣,售貨櫃臺都在一樓的位置,二樓的房間只是用來辦公或者倉儲。1962年薊縣在城東建造了一所三層尖頂蓋瓦的樓房,準備作爲縣委的辦公樓,結果又因違反規定而賣給了北京軍區當了部隊醫院,也就是二六九醫院。所以,薊縣就沒有新式的樓房了。
1971年至1977年間,薊縣城裡建造了幾座新式樓房,最先建造的是商業局的東風賓館。東風賓館在西關農貿市場西側、西關大街路南的位置,是坐南朝北的三層高的倒房樓,屬於中間是樓道,陰面和陽面都是房間的雙面樓(注1)。後來,又在薊縣城裡東大街路北新建了水電局辦公樓,水電局分爲水利局和供電局之後,兩個局共用這座辦公樓。在南大街下街口北部路西修建了工業局辦公樓,工業局和建材局分開後,兩個局共用這個辦公樓。另外,在西關村西的老汽車站處修建了交通局辦公樓。水電局、工業局和交通局的辦公樓都是普通的雙面樓。薊縣人所說的雙面樓,指的是中間是樓道,兩側是房間的樓房。而對那些陽面是房間,後面只是樓道,沒有陰面房間的樓房則稱爲單面樓。
薊縣城裡這幾座雙面辦公樓房的共同特點是:整座樓橫向的中間是2米寬的樓道,樓道兩側是房間,每個房間約3米寬、5米長。房間在樓道的一面是屋門,在樓房外牆的一面是窗戶,每間房有一個窗戶。樓房都是以縱向爲寬,以橫向爲長的,雙面樓縱向的兩個房間、一條樓道,加上四道牆體的寬度,整座樓約有13米多寬。雙面樓橫向的長度各不相同,依房間多少而定。這幾座樓都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築,講究中間突出,兩端對稱。
那時薊縣城裡的住宿和辦公用的普通樓房都不是框架結構,都是在每個房間的承重牆上面搭樓板,再用電焊把樓板上的鋼筋頭連接起來,只有兩間或三間的大屋子才用鋼筋水泥澆築的橫樑來承重。
東風賓館、交通局辦公樓、水電局辦公樓和工業局辦公樓,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樓房的中部是四間房長的門面式建築,兩側挎有同樣長度的普通式建築。
東風賓館的三層高雙面樓共有24個房間長,中部的4間屬於門面式建築,第三層的樓頂比兩側的樓頂高大一些。東西兩側各有10間普通型房間,頂部比門面樓頂略低些。
交通局辦公樓和水電局辦公樓是同一個圖紙設計的,建築形式一模一樣(1985年後水利局又在上面加蓋一層,就與交通局西關外的樓房不同了),都是坐北朝南的三層正房樓,中部的四間門面式建築比較寬大,前面向外凸出半米,東西兩側各有六間普通式房間,而且最外邊的兩間也是向前面凸出半米,與中部的門面式建築平行。
工業局的辦公樓是坐西朝東的廂房樓,整座樓的中部四間長的是四層高的門面式的建築,南北兩側各有七間長的三層高的普通型房間。
東風賓館中部門面式建築的一樓的迎面兩間,也就是北半部的兩間是門廳,兩側是辦公室和接待室,門廳對面的兩間是樓梯間,樓梯間兩側也是房間。二樓和三樓的樓梯間也在南面,樓梯間的對面也是兩間通長的大房間。這是因爲一樓的門廳是橫樑,沒有中間的承重牆。所以,二樓和三樓的中部也是兩間通長的大房間。
那時的東風賓館,和薊縣招待所的客房一樣,也是一間屋裡兩個單人牀,屋裡沒有衛生間。比招待所優越的是,招待所只在院子的角落處有公共廁所。而東風賓館的每層樓內都有公共衛生間,而且還有了公共淋浴室。
交通局、水電局和工業局的辦公樓與東風賓館的類似,
中部的門面式建築的一樓迎面也是兩間的門廳,對面是樓梯間,一樓門廳兩側的房間是傳達室和值班室,樓梯間兩側的房間是男女廁所。二樓、三樓的樓梯間對面也是兩間的大屋子。工業局辦公樓四樓的樓道兩側還有兩個側門可以到兩端三樓的樓頂去。
與東風賓館不同的是,交通局、水電局和工業局的辦公樓中,單獨一間的屋子比較少,兩間、三間通長的屋子比較多,這些都是作爲辦公室和小會議室用的,還有更大的大會議室。如工業局辦公樓的三樓門面樓南側就是一個七間房(21米)長,十二米多寬的大會議室。
這些新蓋的樓房裡都安裝了暖氣,外面另設鍋爐房。
1977年6月我調回薊縣時,縣城裡的樓房還在繼續蓋,在南大街的南端東側,也就是南門東馬道的南側空地和已被剷平的城牆處,正在新建造一個商業大樓(南樓商場),在南城門西側被剷平的城牆處,正在新建造建材局的辦公樓。在北大街的北城牆腳下,薊縣城關小學(原薊師附小)北院,正建造城建局的辦公樓。在東大街路南縣武裝部的西院、水電局辦公樓的對面,正建造供電局的辦公樓。
第三項工程是南大街的十幾戶居民拆遷走了,街面房屋基本工商業化。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後,縣裡對南大街實行拓寬改造,搬遷了街道兩側的十幾戶居民,拆除了街面上所有的臨街房屋和店鋪。大街的主路面擴展到二十米(雙向四車道),修建了地下排水管道,兩側輔路(俗稱馬路崖子)一般三四米寬,有的店鋪門前還留有很大一片停車場地。
縣裡在新拓寬的南大街街道兩側建起的都是新式的房屋,臨街的房屋都是面朝東或面朝西的廂房,前臉是高高的女兒牆,牆面都是彩色的水刷石,上面鑲嵌着刷了紅漆的水泥製作的商店名稱。臨街一面是高大的玻璃門窗,裡面是寬敞的房間。
在鼓樓前面十字路口的東西兩側,修建了拐角形的長廊式的門市部,西面的是鼓樓商場,東面的是土產日雜商場。
南大街北段西側,也就是西南隅的四眼井衚衕與西大街之間,鼓樓商場南邊有照相館、理髮館、藥材公司零售門市部等;南大街北段東側,也就是東南隅的三府街與東大街之間,有菸酒副食門市部和早晚門市部等。南大街東側的中街口北部,把路東和豬市之間的東南隅李家面鋪位置的幾戶民宅都遷走了,準備在這裡新建一個影劇院,只是還沒有動工。
南大街中段西側,也就是四眼井衚衕與白塔寺衚衕之間,是薊縣人民醫院、薊縣印刷廠、薊縣工業局經理部;中段東側,也就是三府街與龍泉庵西衚衕之間,是薊縣商業局生產公司、蔬菜副食商場和薊縣第一服裝廠;在服裝廠的南面,是東南隅大隊開的大東旅店。
南大街南段西側,也就是下街口的白塔寺衚衕南側直到南城牆處是薊縣建材局的大院。在下街口南部東面,也就是東南隅的龍泉庵西衚衕和南門東馬道之間的地方,還有東南隅大隊的兩戶民宅。南門東馬道的南面就是南城牆的官地了,這時正在準備修建南樓商場。
第四項工程是建造了職工幹部的家屬房,也就是現在的所說的公租房。
1970年前,薊縣是沒有成片的職工家屬宿舍的,也就是沒有成片的家屬區。中國古代,州官、縣官都沒有專門的府邸,只是在自己辦公的衙門的後院有自己居住的宿舍,也稱後堂.薊州老州衙過去也有後花園,州官的夫人也在後堂居住。辛亥革命後,薊州改爲薊縣,州衙改爲縣政府大院,縣長的夫人也住在這個院內。在縣委縣政府大院的對面,即“府前街”路南的那片地方,過去也是一個大院,也是“官宅”。主要是縣政府官員們的家屬,或者後勤人員使用。。
解放初期,南北兩個大院曾經是縣委、縣政府及下屬公檢法等機關的辦公地點。後來公檢法單位搬到城隍廟大院,南大院中又建立了縣廣播站(廣播電視局的前身)。七十年代後,在廣播站之外的其餘房屋是後勤和機關幹部宿舍。
原縣委書記兼縣長馬樹魁、副縣長董山林、鄭智超的家屬都在城裡租社員家的民房居住。1971年以後,薊縣的雙職工家庭大量增加,縣裡也開始修建家屬房。那時修建家屬房都是以單位名義修建的,分配給本單位的夫妻都是國家幹部職工的家庭居住。那時小孩子的戶口隨母親落戶,丈夫在外地工作或當兵的女職工,也符合分配家屬房的規定。但老婆孩子都在農村或者在外地工作的男職工,不予分配家屬房。
縣委、縣革委和公檢法、民政、水利等黨政機關爲一個系統,屬於城建局(那時還沒有房管局)負責修建和分配家屬房的單位。城建局在縣革委的對面,也就是南大院廣播站之外的地方,修建了幾排家屬房,又在北倉廒修建了幾排家屬房。商業系統在建成西關的東風賓館之後,就把城裡的東大街路北、郵政局對面的大衆旅館改爲商業職工家屬院了。東城牆、西城牆的城牆頂部也被剷平蓋房了,城牆裡邊的菜地也變成了宅基地,有的地方蓋了農民的農房,有的地方蓋了職工家屬的公產房。
這時期城裡四個隅的農民宅基地已經擴展到城牆外面的農田裡,在西南隅新建民宅的北面和西面,也就是在西關護城河外面,過去西關曹家衚衕的民宅和周圍的農田處,也修建了一大片家屬房,都是一排排的尖頂磚瓦房,前邊帶小院的結構。這裡有商業局家屬院、工業局家屬院、建材局家屬院和鐵路家屬院。
城內和城外的工廠也在廠區空地內,或者附近徵地,修建了家屬院。東大街路南的農機廠把以前的職工俱樂部大院佔了,修建了家屬院,化肥廠、電杆廠、水泥廠等都在廠區附近建了家屬院,下邊各大鎮的供銷處、鐵木社、衛生院、中學等單位也都修建了家屬房,各公社的社辦中學也有了教師的家屬宿舍。西石礦、化肥廠等離城較遠的家屬區還建了小學校和幼兒園。
總的來看,這幾年薊縣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