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英雄豪傑 海內一統

開春是個好節氣,一年之計在於春,這說明春天能有新的開始,新的希望。這個時候,落魄者會渴求扭轉乾坤,成功者則期盼更上層樓。希望,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東西。

但對蜀王王建來說,這個春天並不能給他多少生機,哪怕萬物都在勃發,自己的功業卻依然死氣沉沉。說死氣沉沉或許不準確,傷痕累累就恰當許多。

坐在王府正殿的大椅上,視野穿過空空蕩蕩的廳堂,俯瞰府外一大片成都城,王建的心緒是寂寥的。好似枯萎的河草,還在泛着土黃色,沒有任何發綠的跡象。

眼前的益州州城,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繁華,街面上摩肩接踵的商賈百姓,現在看不到幾個。

上元節後官府開印,連官員都無精打采,一連好幾天,連王府都有點卯不到的。

王建的身體還是圓滾滾的,壯實、富態,但眼窩深陷,眼瞼青紫,明顯沒什麼精氣神。

上午的議事早就散了,現在都過了午飯時間,侍者已經過來了好幾趟,他仍然坐在椅子上出神。

他在苦苦尋思蜀中的出路,更準確的說,是自己的出路。蜀中是有出路的,怎麼樣都會有,他要做的,是避免蜀中的未來沒有自己。

去年,先是中原慘敗,損兵折將近五十萬,王建的心血根基幾乎毀於一旦;而後,南詔得知此事,竟然在冬日悍然發動突襲。蜀中南部州縣接連失陷,軍情如火。

王建緊急應變,但能調往戰場的兵馬還不足十萬,戰局不利的消息傳回成都,商賈百姓逃散者甚多。

最近幾十年來,蜀中並不太平,成都也不是沒被南詔兵臨城下過,大家早就學會了聞風而動。

最終能夠抗住南詔大軍,王建完全是拿修士的命在填,尤其是真人境大修士。大戰結束後,他麾下大修士死傷近半!這讓他紅了半個月的眼睛。

繼軍隊根基大損後,修士力量又元氣大傷,上元節的時候,王建麾下竟然出現了逃將!跟漢中接壤的州縣,竟然已經出現了三起這種事件,職位最高的還是一位州城防禦使!

不僅將領在逃,修士同樣如此,要不是王建封鎖了劍門通道,並且在成都進行戒嚴,不僅是練氣修士會逃,就連真人境也會如此。

王建當然知道,這些人爲什麼要逃,又爲什麼是這個時候逃。

在自己抵擋南詔大軍的時候,朝廷出兵河西,安王、岐王聯袂出戰,旬月克復河西十二州,毀滅月神教,震動四野。

而後又馬不停蹄,帶領修士大軍北上涼州,跟釋門在琵琶山、陽關同時會戰,並取得大勝,使得八方驚駭。

自此之後,河西、西北重歸朝廷之手,殘餘釋門被安王降服,甘願做朝廷爪牙,淪爲安王手中一柄劍。

蜀中跟朝廷一比,王建跟李曄一論,自是有云泥之別。但凡是有點見識的人,都能看出皇朝中興之象、蜀中衰敗爲危。

在這種情況下,有心志果決之輩,斷然棄蜀中而投朝廷,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王建除了一面用鐵血手腕,斬首被抓回的修士,殺雞儆猴,一面大開府庫賞賜屬下外,也沒沒有別的辦法,蜀中戒嚴這種舉措治標不治本。

他必須快些想個破局的良策來。

“殿下,該用膳了。軍政大事再是憂心,也要保重身體纔是,一旦殿下傷了心神,那就是蜀中的災難了。”王妃劉氏來到王建身旁,抓着他的手寬慰道。

王建從沉思中回過神,重重嘆了口氣,看着溫柔賢惠的劉氏道:“現在滿城流言蜚語,都說安王進佔河西時,之所以不發大軍,就是想要在開春後,大舉向蜀中用兵。眼下蜀中人人自危,士氣低迷,我空有一身本事,卻沒得施展啊!”

劉氏搖頭堅定道:“殿下以不到十萬兵馬,旬月之間,就擊敗了北犯的南詔大軍,軍威正盛,蜀中人人威服,怎麼會士氣低迷?區區流言蜚語,不過是宵小作祟,想要趁亂漁利罷了,殿下不必將這些掛在心上。”

王建自嘲一笑,“南詔兵馬哪裡是我擊敗的!他們搶夠了財貨人丁,不想在寒冬久戰,這才退軍了。我不過是遏制住了他們進犯成都的兵鋒,就這樣,還折損了近半真人境......”

說到這裡,王建轉頭看向殿門外,眼中滿是苦澀。

他接着道:“南詔王退軍的時候,還在關城前對我叫囂,說他今年春暖花開時節,一定會再提百萬雄兵,一舉攻佔益州成都府!一介沒開化的南蠻,竟然也敢如此大言不慚,當時,我真想摘下他的腦袋!只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

劉氏緊緊握住王建的手,淚水盈眶,“殿下,你不可妄自菲薄啊!你有雄心壯志,也有雄才大略,就算眼前有些許挫折,我們終會渡過難關的......”

“渡過難關?”王建搖了搖頭,“只怕是沒這個機會了。不出意外,安王馬上就會兵發蜀中,現在舉國上下,就只有蜀中不歸朝廷,他不會放過蜀中的。

“你可知,現在滿蜀中都在流傳,安王青衫仗劍,於陽關之前陣戰五萬僧兵,腳踏飛葉扁舟,飄然而還的傳奇故事?他們傳頌的是安王事蹟,表達的是心歸朝廷的意志!

“人心已經不在我這,我能奈何?”

劉氏淚流滿面,已經是哭得說不出話來。

王建拍了拍她的手,聊表安慰,站起身來,負手看向成都城,背影蕭索:“從岐王歸降安王那一刻開始,我就知道,蜀中走上了獨木橋。本以爲趁着安王出征河西,我還能有所作爲,沒想到南詔此時北犯,讓我一腔熱血......付諸東流啊!

“大勢在朝不在野,這是天數,人能奈何?”

李曄在王府接見了無空和衛小莊,這兩人現在是教派領袖,擔負着在高原傳道,幫助朝廷從精神上控制吐蕃人,並向西域回鶻滲透的重任。

這回兩人聯袂而來,除了稟報高原、西域事務,還有商議兩教往後在大唐,如何劃分勢力範圍的意圖。

佛道相爭由來已久,雖說眼下的全真觀跟無空釋門,跟之前的道門、釋門已有本質區別,但畢竟還是兩個山頭,爲了避免內鬥,需要李曄給他們劃下地盤來。

“沒什麼地盤劃分,又不是黑幫,立什麼山頭。”李曄擺擺手,對無空和衛小莊道:“釋門、全真觀,日後就是朝廷管轄的兩個江湖宗門,剔除你們教義中那些騙人的鬼話,當尋常宗門發展就可以了。”

無空跟衛小莊相視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苦澀。

沒了那些騙人的經典,怎麼去忽悠吐蕃人,控制他們的思想精神?

李曄也很快想到了這點,補充道:“可以騙外人,對國人就不必了。嗯,往後唐軍向外征戰時,你們就打先鋒,先滲透敵國,控制敵國人的思想。這樣等大軍到來的時候,如果能做到讓他們不戰而降,自然是最好了。

“不能讓敵國投降,至少也要忽悠他們的百姓,跟大軍裡應外合。”

說到這,李曄停頓了一下,摸着下巴一本正經道:“說‘忽悠’這個詞,好像有些過分,畢竟你們也是咱們漢唐文明的一部分,代表了咱們的顏面,也不是完全騙人家。

“你們先回去改改教義,重點還是讓旁人知道咱們的厲害,引起他們對漢唐的崇拜,以能到大唐長安,能做一個唐人爲榮。激發他們爲了成爲唐人,不惜奮鬥一生的熱情!‘忽悠’這個詞改一下,“思想改造”或者說‘促進思想進步’,更準確一些。”

聽李曄這麼說,無空和衛小莊都是一臉難色。

李曄動動嘴皮子倒是輕鬆,真要這麼改變兩教的教義,那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不過既然李曄下了命令,他們也沒有拒絕的餘地,只能依言照辦。

工作量雖然大,但李曄描繪的前景卻非常誘人。只要想想日後全真觀、無空釋門所到之處,都是心向大唐之人,都是爲了成爲大唐人奮鬥一生的百姓,那就是一件讓人瘋狂的事。

爲了成爲唐人奮鬥一生,跟爲大唐奮鬥一生,有什麼區別?等他們到了大唐,是要給大唐朝廷交稅的,日後落了戶籍,就是正經唐人了。

而能做到這一點的,自然都是各邦精英,讓他們都成爲大唐的一磚一瓦,也算是人才引進了,絕對可以促進大唐繁榮。

當然,得提高成爲唐人的門檻,人數也要嚴格控制,地位也要有所限制,不能讓安祿山的舊事重演。

想通這一點,無空和衛小莊覺得,有朝一日,全真觀和無空釋門,真的有可能建到天邊。

無空和衛小莊出門後,李曄順手拿起一份公文,再自然不過的批閱起來,彷彿剛剛只是說了一通家常話。

此時他還沒有意識到,對內只是朝廷下轄的江湖宗門,對外卻是改變敵國人思想的兩教,在往後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了國家特務機構。

這個強大無比的特務機構,有教義有實力,既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又能摧毀人的肉體。

對待能化敵爲我的百姓時,教義是散播天朝福音的利器,對待不能化敵爲我的“落後派”時,實力就是送他們進入地獄的劊子手。

不斷完善自我的全真觀和無空釋門,真正成了唐軍開拓邊疆的有利先鋒。

他們是讓敵國統治者聞風喪膽的惡魔,卻也是讓敵國百姓爭相追捧的天師......使。

......

如王建所料,春暖花開之時,李曄調集了關中各鎮軍隊,並及新編的神策軍,開始向漢中進發,準備徹底解決蜀中這個臥榻之側的酣睡之輩。

新編的神策軍,是抽調各藩鎮軍精銳組成,一方面確保了它本身的強大戰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藩鎮的軍事實力,是一舉兩得之事。

藩鎮軍隊,開始的時候,大多由流民構成,後來形成了藩鎮內的穩固利益團體,一切只爲了藩鎮和自身生存、利益。

每逢朝廷有詔,藩鎮軍隊出戰不肯拼命,遇到危險就退散,有好處就向前,沒賞賜就怠工,對朝廷命令陰奉陽違,甚至是直接無視,造成了所謂“驕兵悍將”的局面。

對朝廷而言,藩鎮軍已經跟僱傭軍很類似。

他們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和生存法則,對朝廷全無效忠之心。

現在有李曄在,藩鎮不敢作亂,朝廷派下的文官武將與修士,逐步掌握了藩鎮權力,控制了局面。

在推行新政,讓百姓耕者有其田、安居樂業,解決了流民問題後,藩鎮存在的根基被削弱,再通過逐步蠶食藩鎮軍的實力,達到最終讓藩鎮不復存在的狀態,就是李曄解決藩鎮毒瘤的辦法。

冬日,李曄跟岐王出戰河西的時候,李振、崔克禮等人,已經完成了對神策軍的初步選編。人數雖然暫時不多,但也有了三十萬,且以平盧軍爲骨幹。

新的神策軍被李曄命名爲長安禁軍,暫時下轄三個番號:龍驤軍、虎衛軍、狼牙軍。每軍十萬戰兵,設一名主將,號爲統兵大將軍,下轄一名副將。

爲免權限過重,禁軍不設主帥,只設各軍統兵大將軍,統一歸樞密院管轄。龍驤、虎衛、狼牙三軍,分別以趙破虜、趙炳坤、上官傾城爲大將軍,趙念慈、楊行密、孫儒等都在副將之列。

三十萬百戰精銳,就是李曄強幹弱枝政策的第一階段成果。

三十萬長安禁軍,並及二十萬關中各鎮軍隊,浩浩蕩蕩進入漢中後,暫時停止前進,得到十來天的休整時間。

接下來,大軍就要向劍門進發,道路崎嶇狹窄、難以行走不說,惡戰一觸即發,讓將士們養精蓄銳,做好激戰準備。

李曄帶着大少司命,並及李茂貞、宋嬌兩人,在大軍休整之際,飛臨大小劍山上空,俯瞰劍門雄關。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軍入蜀,得走狹窄危險的山中棧道不說,還必須攻克鎖山的劍門關。這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還配有專門的護關法陣,真人境拿它也沒轍,古來割據蜀中的勢力,都是依仗這個天塹雄關。”

岐王打開摺扇,在胸前輕輕搖晃,風姿卓約而優雅,“王建雖然因爲兩場大戰,損兵折將甚多,但若是死守劍門關,大軍要進入蜀中,仍是極爲不易。”

李曄見她話說得嚴肅凝重,卻一副胸有成竹之態,笑笑道:“岐王莫非已經有了破關良策?”

“破關良策我是沒有的。”岐王啪的一下收了摺扇,輕輕敲打着掌心,頓了片刻,“但平蜀之計,我卻有一個。”

“還望岐王不吝賜教。”李曄裝模作樣的拱拱手,很配合的說道。

岐王眼角露出笑意,表示對李曄的配合很欣賞,“說來也簡單。我走一趟成都,去勸降王建那廝。”

李曄沒想到對方的平蜀之計,就是單人獨騎去勸降王建!饒是已經習慣了岐王越來越重的魯莽霸氣,此刻也深感意外。但看岐王的樣子,的確不像是說笑。

李曄正經道:“若能勸降王建,自然善莫大焉,我和陛下也不吝保他一生富貴。強攻劍門關,將士的確會損失慘重,給大唐增添無數孤兒寡母,然而此計也得切實可行纔是。”

他不認爲李茂貞能說服王建投降。

李茂貞拍拍李曄的肩膀,一副知心大姐大的模樣,嘆息都被她嘆出了語重心長的味道。

她認真道:“我跟王建相識於神策軍,當初也算相交莫逆,後來一起留在鳳翔軍,參與平定黃巢之亂,也有浴血同袍之誼。當年事了之後,你,我,朱溫,王建,在安王府歡飲達旦,也有兄弟之情。

“雖說在那之後,大家各奔前程,在天下大爭的洪流面前,成了廝殺對手,但也沒有多少私怨。我們不曾殺他妻兒,他也不曾斬我父母。眼下,王建困局蜀中,要兵無兵,要糧無糧,負隅頑抗無非是平添傷亡,改變不了大勢。

“皇朝要中興,盛世要再臨,終歸是要向外用兵,跟異族一較長短,國內能少流些血,怎麼都是好的。我此番過去,說到底,也是在他絕境時拉他一把。這廝也不是愚蠢之輩,應該看得清局勢,爲建立盛唐效力,怎麼都不負他一身本事。”

李茂貞這番話,說的入情入理,有家國大義,也有私交情誼。體現不僅是岐王胸中錦繡,也是李茂貞的三觀品性,讓李曄都不知道該則怎麼反駁。

然而不管怎麼說,這還是太危險了些。

萬一王建這廝,跟索勳之流差不多,抱了爲自身富貴功名,不惜拼到最後的狹隘心思——實話說,上位者大多是這種心思,那李茂貞去了無異於羊入虎口。

不等李曄開口,李茂貞就道:“有我這個參考在,想來他也不會不相信你的人品。好了,別婆婆媽媽的了,只要王建同意放我過劍門關,這一趟我怎麼都要走,也只有我能走!”

見李曄還在沉思,李茂貞忽然笑了笑。

這一笑,如白雲一樣清新,如流水一樣透明。

她道:“李曄,你要明白,大唐不止你一個豪傑,大唐要想再現盛世,也不能只有你一個英雄。我李茂貞忝爲岐王,難道就不能赴一場鴻門宴?況且,王建可不是霸王,你擔心個什麼勁?”

最終,李曄同意了李茂貞的計劃。

她也是個王,自當有王的意氣!

李曄尊重這種意氣。

也尊重她。

王建同意了岐王入關。

岐王入關後,宋嬌問李曄,要不要調集所有真人境,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合力猛攻劍門關法陣。以他們的力量,若是全力出擊,未必沒有破陣的可能。

至少,可以嘗試一番。

李曄否決了宋嬌的提議。

大小劍山上的天空,就只有他們四人,在浮雲之下,山川之上,靜候岐王歸來。

李曄知道,這一刻,他等的,不只是岐王和蜀王這兩個人,還有盛唐皇朝那偉岸光輝的身影。

這一等,從日上三竿,到日至中天,又到西頭偏西,最終到夕陽掛山。

日落不歸,是爲事敗未成。

這是岐王離開時,頭也不回對李曄留下的話。

而現在,夕陽落山了。

李曄睜開眼。

在太陽只剩最後一絲餘暉時,他知道,事情已經有了結果。

等待是值得的,信任也是值得的。

有人踩着那一絲餘暉而來。

是岐王和蜀王。

“收陣,開關!”王建對劍門關大喝一聲。

這一道命令,只有四個字,簡潔無比。

那是王建對蜀中下的最後一道王令。

這一道命令後,蜀中不再屬於他。

“見過安王殿下。”王建來到李曄面前,躬身見禮。

一旁的岐王柳眉一挑,向李曄拋了個媚眼兒。

李曄心緒激盪。

他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看的媚眼兒!

風華絕代,嫵媚動人,都不足以形容其分毫。

大概,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一個英雄的皇朝,拋給他的媚眼。

“蜀王無需客氣。”李曄扶起了王建。

這一禮畢,宣告了蜀中之地,重歸大唐朝廷。

隨着這一禮畢,大唐境內,再無諸侯。

至此,李曄基本完成了對大唐的海內一統。

第三十三章 竟敢對安王有想法?(第三更)第十章 九尾第六十七章 最後的戰爭(1)第六章 以天下爲棋 換立錐之地(上)第六十九章 了不得的事(三更)第九十七章 身份第四十三章 變革者第一百四十二章 重開崑崙第九章 風雲起曹州第九十八章 順勢而爲(三更)第一百二十三章 如見老友第六十六章 岐王心跡(下)第十四章 初戰(3)第二十九章 你我能奈他何?第一百六十三章 安西都護府疏勒鎮第一百二十章 兩個方法第八十三章 牧羊女的光輝時刻(下)第三十五章 柳暗第十七章 埋伏第五十九章 天下大變第六十一章 不是我願意的第五十四章 安王駕前第二十九章 他所在的江湖第五十九章 危機與勝利(7)第四十九章 進階(一萬字)第六十四章 風雲(3)第六十三章 新的秩序(中)第一百二十章 兩個方法第二十七章 看到孤王又如何(第二更)第五十四章 還是要來(第三更)第五十七章 (第六更)不同戴天第七十八章 爭鬥第六章 吞噬(第三更)第八十三章 宴席(3)第十三章 劍下留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宿命的背離(二更)第九十章 年輕人的風景第十章 太弱了(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希望第三十五章 行動第五十三章 別回來了第十一章 不要面子的(第二更)第五十六章 安王有令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唐萬威第八十七章 王來了(4)第一百一十六章 宮變第六十六章 行刺(1)第一章 劫道第七十七章 人才第七十六章 嗷嗚?第五十七章 兄弟相見第八十九章 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安王不會死(三更)第三十二章 遠見卓識(第六更)第八十一章 見朱溫第一百一十五章 連失三員名將(三更)第七十章 仙庭正統(第三更)第五章 出手第一百一十六章 宮變第八十六章 殺機第八十四章 激鬥第一百零一章 滅國(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六十八章 最後的戰爭(2)第三十章 莫不是福星?第五十五章 我李兄(第三更)第七十二章 一刀一劍第十四章 襲擊第十二章 鋤奸第四十七章 再動要出事第六十一章 大難臨頭第五十九章 天下大變第四章 應對第六十二章 故人相見(第二更)第四章 戰妖第四十章 得逞第九十八章 爲你哭過第七十二章 單槍匹馬第十八章 漠南之殤(3)第八十一章 天子劍第六十六章 行刺(1)第一百三十五章 參見陛下第三十一章 恭賀安王(第五更)第一百二十五章 終點與起點第一百零九章 原初第九十八章 和尚第二十四章 傾潮之威(第二更)第一百六十二章 恐懼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驚第九十八章 所謂默契第一百二十五章 青雲蜃樓 火海天書第十章 南下第七十三章 上任(4)第十五章 山上的道觀和師父第九十四章 開戰前夕第八十六章 故人與故事(下)第九十八章 順勢而爲(三更)第十三章 初戰(2)第一百零二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二十九章 你我能奈他何?
第三十三章 竟敢對安王有想法?(第三更)第十章 九尾第六十七章 最後的戰爭(1)第六章 以天下爲棋 換立錐之地(上)第六十九章 了不得的事(三更)第九十七章 身份第四十三章 變革者第一百四十二章 重開崑崙第九章 風雲起曹州第九十八章 順勢而爲(三更)第一百二十三章 如見老友第六十六章 岐王心跡(下)第十四章 初戰(3)第二十九章 你我能奈他何?第一百六十三章 安西都護府疏勒鎮第一百二十章 兩個方法第八十三章 牧羊女的光輝時刻(下)第三十五章 柳暗第十七章 埋伏第五十九章 天下大變第六十一章 不是我願意的第五十四章 安王駕前第二十九章 他所在的江湖第五十九章 危機與勝利(7)第四十九章 進階(一萬字)第六十四章 風雲(3)第六十三章 新的秩序(中)第一百二十章 兩個方法第二十七章 看到孤王又如何(第二更)第五十四章 還是要來(第三更)第五十七章 (第六更)不同戴天第七十八章 爭鬥第六章 吞噬(第三更)第八十三章 宴席(3)第十三章 劍下留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宿命的背離(二更)第九十章 年輕人的風景第十章 太弱了(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希望第三十五章 行動第五十三章 別回來了第十一章 不要面子的(第二更)第五十六章 安王有令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唐萬威第八十七章 王來了(4)第一百一十六章 宮變第六十六章 行刺(1)第一章 劫道第七十七章 人才第七十六章 嗷嗚?第五十七章 兄弟相見第八十九章 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安王不會死(三更)第三十二章 遠見卓識(第六更)第八十一章 見朱溫第一百一十五章 連失三員名將(三更)第七十章 仙庭正統(第三更)第五章 出手第一百一十六章 宮變第八十六章 殺機第八十四章 激鬥第一百零一章 滅國(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六十八章 最後的戰爭(2)第三十章 莫不是福星?第五十五章 我李兄(第三更)第七十二章 一刀一劍第十四章 襲擊第十二章 鋤奸第四十七章 再動要出事第六十一章 大難臨頭第五十九章 天下大變第四章 應對第六十二章 故人相見(第二更)第四章 戰妖第四十章 得逞第九十八章 爲你哭過第七十二章 單槍匹馬第十八章 漠南之殤(3)第八十一章 天子劍第六十六章 行刺(1)第一百三十五章 參見陛下第三十一章 恭賀安王(第五更)第一百二十五章 終點與起點第一百零九章 原初第九十八章 和尚第二十四章 傾潮之威(第二更)第一百六十二章 恐懼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驚第九十八章 所謂默契第一百二十五章 青雲蜃樓 火海天書第十章 南下第七十三章 上任(4)第十五章 山上的道觀和師父第九十四章 開戰前夕第八十六章 故人與故事(下)第九十八章 順勢而爲(三更)第十三章 初戰(2)第一百零二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二十九章 你我能奈他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