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的大朝會,每個月初一舉行一回。平日處理國朝大事,都在小朝會上。
大朝會規模浩大,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員都要參加。廣闊的金鑾殿容納不下這麼多官員,低品級的官員們默默往後排,有的甚至站到了金鑾殿外。
按着大朝會的慣例,衆臣對龍椅上的天子歌功頌德,再啓奏一番天下太平之類的廢話,也就可以結束了。
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會,卻被一個突如其來的壞消息擾得人心惶惶。
“幽州送來急報,燕郡裡鬧了蝗災。春耕種出的青苗,被蝗蟲啃了十之八九。請皇上過目。”
一份輕飄飄的奏摺,送來的卻是沉重無比的噩耗。
太和帝握着奏摺,手背因過於用力青筋畢露。
蝗災二字一入耳,衆臣面色齊齊一變,竟不約而同地看向立在藩王中的少女身影。
這個少女,纖細窈窕,厚重繁複華美的郡主禮服映襯得膚白如玉勝雪。一雙黑眸,閃爍着哀痛。
正是去歲上奏摺獻新糧糧種並預言過北方將起蝗災的南陽郡主。
當時太康帝還在世,王丞相看了南陽王府的奏摺,根本不屑一顧,當衆指責南陽郡主是流言惑衆居心叵測。
然而,這一份幽州燕郡來的奏摺,卻生生扇腫了王丞相的臉。也令南陽郡主成了衆人矚目的焦點。
“皇上,”姜韶華在衆目睽睽之下張口,出乎衆人意料地並未對着王丞相冷嘲熱諷,而是一臉凝重地表達了對蝗災的憂慮:“燕郡離京城路途遙遠,這奏摺在路上便要半個月時間。燕郡遭了蝗災,朝廷得儘快賑濟撫民。不然,只怕會和平州一樣大亂。”
安國公毫不遲疑地站了出來:“臣以爲,南陽郡主所言極是。請皇上立刻下旨,讓戶部撥糧去燕郡。”
戶部紀尚書面無表情地上前兩步,拱手啓奏:“戶部爲了籌措軍餉,已經竭盡全力。現在實在無力撥糧。”
工部周尚書憤而指責:“紀尚書執掌戶部,掌管大梁稅賦錢糧。現在燕郡遭受蝗災,紀尚書不思如何想法子,張口就推託。這般沒有擔當,根本不配做戶部尚書。”
衆臣皆是一驚。
姜韶華目光微涼。
這個周尚書,是王丞相一手提攜的朝廷重臣。平日裡不聲不響,關鍵時候便衝出來爲王丞相頂缸。
這一手,立刻將衆人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賑濟安撫燕郡百姓這一事上,自然就不會再有人提及王丞相去年無視南陽郡主奏摺警告提醒的尷尬了。
事實上,現在確實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燕郡遭受蝗災,那附近的地方又如何?還有受了兩年旱災的北方諸郡縣,會不會也起蝗災?
平州戰亂已經禍及五六個郡,現在再來一場蝗災,大梁還能撐得住嗎?
“我配不配做戶部尚書,還輪不到你一個工部尚書來說三道四。”紀尚書是三朝老臣了,還是先皇后的親爹。當今天子私下得恭敬地稱呼一聲外祖父,腰桿硬得很,立刻便噴了回去。
周尚書冷哼一聲要回擊。坐在龍椅上的年輕天子,按捺不住站起身來,怒道:“都給朕住嘴。”
“這等時候,應該上下一心,羣策羣力,想辦法賑災撫民。哪有時間精力做口舌之爭。”
紀尚書和周尚書各自悻悻住口,拱手請罪:“臣一時義憤,失言了,請皇上降罪。”
“臣告罪。”
年輕的太和帝,總不能在第一次大朝會就重責當朝高官。意思意思地呵斥兩句,也就罷了。
此時,王丞相終於站了出來:“皇上,蝗災從燕郡而起,接下來不知還有多少郡縣要遭蝗災。還得儘早應對。”
去年要是重視韶華堂妹的奏摺,提前做好預備,何止於現在驚慌失措手忙腳亂?
太和帝心裡涌起不滿,語氣不免淡了幾分:“王丞相以爲應該如何應對?”
王丞相老而彌堅,臉皮厚度也是一流,在這等完全不利的情形下,方寸不亂,沉聲道:“老臣以爲,蝗災已成事實,此時怨天尤人都無意義。朝堂要儘快拿出賑濟安撫燕郡百姓的措施。”
“平州打仗,不能缺糧草軍餉。幽州蝗災,也要撥銀買糧。”紀尚書幽幽嘆息:“不是戶部推託,是國庫實在空虛,拿不出銀子來了。皇上儘管派人去戶部查賬,或是另擇賢臣來做戶部尚書。臣甘願拱手讓位。”
“紀尚書稍安勿躁。”太和帝不得不耐着性子安撫:“朕知道戶部艱難,不過,眼下這等情形,正需要紀尚書這等持重老臣撐着戶部,也替朕撐過困境。”
王丞相張口接了話茬:“正是,紀尚書可不能在這個時候撂挑子。時局不易,大家都想一想辦法。”
紀尚書對上王丞相也不怵,硬邦邦地頂了回去:“好在今年邊軍暫時沒要求增加軍餉,不然,就是將我這個戶部尚書的頭砍了,也擠不出銀子了。”
這是直刺王丞相心窩。
誰都清楚,邊軍的左大將軍是王丞相的人。每年幾百萬兩的鉅額軍餉,少說也得有兩成送進了丞相府。
王丞相目中閃過不快,淡淡道:“現在說的是遭受蝗災的燕郡要賑濟,不相干的事,不必閒扯。”
說着,肅容拱手:“臣有一言,京城離燕郡路途遙遠。撥銀買糧耗費時間不說,運送途中損耗也是個驚人的數字。倒不如就在北方買糧種,送去燕郡,讓百姓們補種一茬。”
姜韶華眉頭微微一挑,瞥老奸巨猾的王丞相一眼。
太和帝一時還沒反應過來,脫口而出道:“北方遭了旱災的比比皆是,不要朝廷賑濟的,都算好了。哪裡還有餘糧和糧種……”
等等!
有一個地方真的有餘糧和糧種。
太和帝終於會意過來,下意識地看向姜韶華。朝堂衆臣,也紛紛看了過去。
王丞相心中冷笑連連,一臉鄭重地對南陽郡主拱手:“老臣以前有諸多開罪郡主之處,請郡主見諒。這一次,還請郡主慷慨出手,解燕郡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