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一文銀難倒英雄漢

“大帥,前面的路被堵住了,馬車過不去。”

“怪了,前面怎麼這麼熱鬧的?”

“德丘,你去找個人問問,看看是怎麼回事。”

剛廉價又賣了顆東珠給古玩店掌櫃,趙強這會兀自還肉疼着,不過總算是得到周培公的準信了,這虧吃得還是挺值的。從古玩店一出來,便急着要往荊楚會館趕,因爲掌櫃說這畫主就是住在荊楚會館,結合周培公的家鄉就是湖北,所以趙強二話不說便催促車伕往荊楚會館趕。不想剛到崇文門,前面的路就被堵住了,人山人海的好不熱鬧,把個偌大的道路給擠得水泄不通。那些同樣被堵在人羣后的車馬這會也沒人嚷着要前面的人讓路,不管車伕還是車裡的主家、客人,全都探着頭在往前方瞧,一邊瞧一邊還指來指去,嘴上議論紛紛,不時還一臉欽佩的不住點頭。見這陣勢,趙強也奇怪了,按說前面不可能是新科狀元遊街,因爲現在是正月,甭管哪朝也沒在這個時節開科取士的。說是鬧元宵吧,這都正月底了,過年的氣象早就沒影了,鬧個啥節日?這不年不節,又沒有狀元探花郎可看,百姓們這是發的什麼瘋?看眼前這情形,一時半會肯定是過不了了,若是繞路又太遠了,無奈之下趙強只好讓德丘去問問,看前面到底是唱的哪齣戲,這圍觀的人什麼時候又能散去。

德丘人機靈活絡,得了大帥吩咐,滿臉堆笑的便湊到了前面,在人羣裡轉悠一圈,也不費事就打探出前方出了什麼事了,回來告訴大帥,原來前方是參加博學鴻儒科的各地文人在禮部的組織下巡遊北京城,這不,巡遊隊伍剛到崇文門,百姓們都爭着一睹“鴻儒”面目,所以全過來湊熱鬧了,若不是順天府和五城兵馬司的人在維持,怕早就亂了套了。

博學鴻儒科?趙強聽了一怔,他記得這博學科於大唐開元年間開辦過一次,後來宋高宗南渡之後又在臨安開了一次,此後元明二代皆未開設此科取士,所以此科又被視爲皇帝龍恩之舉。這博學鴻儒原名應叫“博學鴻詞”,現在卻叫“鴻儒”,想必是被康熙改了一字吧。一般來說,各地前來應試此科的文人舉子無論中與不中,都可以得到“鴻儒”的身份,還是十分榮耀體面的,所以朝廷開設博學鴻儒科的消息一出,全國各地,天南地北的文人舉子們便全一窩蜂的往京師趕了。那些得信遲,離着京師幾千裡地的,如廣東、雲南的讀書人們就只能是跺腳連連,哀嘆自己生不逢時或是沒這個好運,倒是那些長期滯留在京師應考的舉子們卻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趕上這趟好事了。

在趙強看來,開設博學鴻儒科,無論是對來試的文人還是對當朝統治者,都是好處多多,可以說是雙贏的一項政策,清廷既可通過此科來收天下讀書人之心,又可摻優而錄,量纔是舉,選出優秀人材。不過開設“博學鴻儒”科卻不是經常能辦的,一般開辦此科都有一定的政治意義,趙強猜想康熙舉辦此科的目的很可能是爲了宣揚其太平盛世,宇內清平,以顯大清之威。畢竟南方三藩已平,鄭氏臺灣又歸附,清廷在關內再沒有明面的敵人,統治也是日趨穩固,而康熙又是一喜歡在臉面上貼金的皇帝,所以恩旨一道,正是借這博學鴻儒科顯示大清統治穩固的最佳手段。

從開科消息放出之日起,各地公車會試的孝廉們水舟陸車絡繹不絕,薈萃京華。各式轎馬、車船充塞街衙,京裡京外寺院館堂,酒樓茶肆都成了文人寄宿會友之地。最顯赫的還是要算各地奏薦應試的博學科碩儒。這些人從水路來,乘的是封疆大吏的樓船坐艦;從陸路來,是八人官轎,輪班擡轎的轎伕都騎着高頭大馬,前呼後擁打道而行——前頭一概插了“奉旨應試”、“肅靜迴避”的杏黃虎頭牌——進京時也不住店,分居於達官貴人家,着實轟動了北京城,成了正月尾上的一道大喜事。

世上之事,有人歡喜有人憂,就在那些或憑真本事、或憑金錢開通買來“鴻儒”大名的士子們在喜氣洋洋的遊街之時,有一個年輕的士子卻正抱頭悶坐在那,不時將身邊的書籍泄憤似的扔在地上,而在他旁邊始終坐着一箇中年男人,年紀不老,半邊頭髮卻是花白一片,額頭上的皺紋也是橫豎幾道,滿臉滄桑。他便是趙強要找的周昌周培公,而那年輕人則是他的妻弟葛安西。

葛安西是周培公之妻葛氏的唯一弟弟,其父母老來得子,對其溺愛有加,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含在嘴裡又怕化了,所以從小到大,葛安西便不曾吃得半分苦,也不知銀子來得辛苦,大手大腳慣了,當真是紈絝子弟一個。在其十七歲時,父母因病去世,葛安西便投奔在姐姐姐夫處。早些年周培公尚爲官,正是皇帝重用之時,各項恩賜倒也不少,手頭倒也不缺銀子,葛氏又心疼這個弟弟,便也不說他,由得他花天酒地,只要其學業刻苦些便是。周培公長年征戰在外,自然也沒有時間管教這個小舅子,等到因在山東任上與地方總兵不和,一氣之下掛印致仕帶着妻子和小舅子回了湖北老家。如此一來可就苦了葛安西了,周培公素來也是大方慣了的,在軍中時便多將上頭的賞賜分與底下軍官,所以並無多少積蓄,家中又有個敗家妻弟在,可想而知他手頭也沒多少銀子了。當官時,每月俸祿按時領取,不愁吃不愁穿,這不當官了,生活來源全無,日子便越發緊張了。但葛安西卻不知姐夫已經落魄,仍是大手大腳,到處結交些狐朋狗友,葛氏雖知不好,無奈就這麼一個弟弟,爹孃又死得早,她這姐姐不照顧還有誰能照顧,但她也知弟弟這樣下去終是不好,還是得有個功名才行,正好聽縣裡說朝廷恩開博學鴻儒科,天下讀書人,不論是否有功名在身,皆可前去應試。葛氏一聽之下,忙說動弟弟去考,再不濟也能撈個“鴻儒”的名聲不是,將來考舉人時總是有些幫助的。

葛安西想想也是,自己也二十來歲了,總不能老呆在姐姐姐夫身邊吧,當即就同意去京城應試。周培公一向聽妻子的,自然也不會反對。他知道京城離有千里之遙,一來一去的要花費不少銀子,家中本已窮困,到哪籌得這大筆盤纏,最後葛氏將自己的首飾典當了,再加上變賣些別的物件,湊齊了五百兩銀子供弟弟進京。因妻子身體也不好,周培公怕她隨時發病,到時沒有錢請醫生,便讓她留下點防身,不想葛氏卻一兩都沒留,悉數給了弟弟。周培公見狀,只能在心裡嘆口氣,不好多說什麼。

身上帶了五百兩銀子,葛安西是底氣十足,約了幾個要好的狐朋狗友便乘着縣裡的公車到了京城。他知道自己胸中有幾點墨水,這憑本事考肯定沒希望,所以他一進京就四處拜門子,卻不諳這裡頭的規矩,過一道門檻要一筆錢,處處都是“孔方兄”當家,花了四百兩銀子才結識了索額圖府裡的二管家。如今點數盤算,還剩下二兩六錢現銀,欠店上的十六兩房飯錢尚無着落。他也不知愁,仗着姐夫姐姐心疼自己,知道自己眼下銀子花光了,肯定會託人送來,於是叫人捎了封信給姐姐,照樣兒擺闊,叫店家“只管記賬”。這店主原是行院烏龜出身,見多識廣老於世故,見葛安西雖每日打茶圍,叫戲子鬧得沸反盈天,手頭卻慢慢吝嗇了,知道情形不妙,口頭上虛以應承,臉色中便透出不恭敬來。葛安西心裡暗恨,卻也無可奈何。好不容易盼來姐夫,沒想姐夫卻也是窮得叮噹響,身上的銀子加一塊都沒有十兩,而且還帶了一個噩耗——他姐姐去世了。

終是自家親姐姐,從小到大疼愛自己的人,葛安西一聽之下便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來,無論周培公怎麼安慰都無濟於事。人死了,再怎麼哭也無濟於事了,等到回過神來,葛安西才發現自己麻煩了,因爲他可是答應人家二管家過兩天就給送上一千兩銀子,好給自己安排安排,這事可不能拖,再拖黃花菜都涼了!

可是兩人身上加一塊就十兩多,還不夠還人家店主債呢!這兩千兩銀子上哪去找?!天上又不會掉銀子!

在葛安西快要絕望的時候,卻見姐夫嘆了口氣,從行李中拿出個長卷來,展開一看卻是江南才子文徵明的字畫!周培公告訴他,這幅畫原是皇帝賞賜給他的,他一直收藏着,若不是他姐姐臨終託付再三,也斷不會捨得將這畫拿去變賣的。

“看在你姐姐的份上,這畫便賣了吧,留着也是無益,若是對你有所幫助,你姐姐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周培公說這話的時候,滿臉悲慼之色,想起亡妻臨終前的所託,心中痛苦萬分。他明知小舅子不是可造之材,但爲了妻子的遺願,也只能撐着幫她完成這個未了之願了。

驚喜交加之下,葛安西哪還顧得上這畫寄託了姐夫多少愁緒,多少回憶在內,頭也不回的便將這畫寄賣在一家古玩店,讓店主代售,周培公告訴他說這畫最低也得三千兩銀子,無奈那店主壓價,說這畫若要放這,頂多只能賣一千五百兩,若是執意要賣三千兩,怕是也要等一些日子,斷不是現在就能出手的。

等,是萬萬不行的,就這兩天得及時把銀子送上,哪裡能拖得起。葛安西腦袋一拍,便準了店主,但卻是要店主預付一千兩,然後等畫賣了再付餘下的五百兩,畫在手中,店主自然同意。拿了銀子後,葛安西便隨口將姐夫住的荊楚會館地址告訴了掌櫃,告訴他若是畫出手了,就派人到那通知一聲。

當得知這幅畫才賣一千五百兩銀子時,周培公氣得渾身直哆嗦,最終卻是忍了下來,默默無語的回到荊楚會館,讓葛安西自己去辦。其實他在京在的故舊甚多,若他出面,恐怕一文銀子也用不着,可是周培公卻好像始終有一口怨氣在心中,就是不肯去見那些昔年同僚,也不願讓人知道他來到了京師。

原以爲一千兩銀子送到,自己的功名就有着落了,哪曾想葛安西歡天喜地的去送銀子時,對方卻告知他,一千兩已經過時,現在得兩千兩才能給你安排,因爲這科的行情見漲,想要功名的士人太多了。人家還給他摞了句話“你若不趕緊湊銀子,那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功名利祿與你無緣了。”

兩千兩!他媽的,你們這是在耍小爺啊!葛飛虎當場氣得就要吐血,怎奈人家是什麼身份,自己又是什麼身份,胳膊扭不過大腿,這事還不是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自個只有交錢的份,斷無還價的理。

兩千兩是萬萬湊不了,就算加上那畫的餘額不過一千五百兩,這還缺的五百兩卻是死都湊不了的。聽着外面傳來的歡聲笑語,葛飛虎只能悔恨萬分的在那發悶氣,周培公也是束手無策,若是他能擱下這張臉去求人,他早就去了,也不會讓小舅子如此痛苦。

唉,看樣子也只能帶着他回老家了,在屋內坐了半天,周培公終是想不出解決之道,只能把心一硬,便要規勸小舅子跟他回老家,這博學鴻儒科是再也不去考了。正欲起身,卻見屋門被人輕敲一聲:

“請問周昌周培公是否在此?”

第十九章 兵變第五十三章 突變(求收藏)第四十章 兵器倉庫第二百零五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六)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下劫糧(三)第十五章 剝皮開膛第二卷 三姓第一百七十六章 老瓜賊與天地會(上)第四十八章 逼宮 大喜第三十四章 城下之盟(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炸燬城牆(下)第七十五章 奇襲北京(六)第十三章 清算漢奸(六)第二十四章 盡屠 不封刀(中)第六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七章 清原保衛戰(十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建設(四)第二十八章 愛錢如命的才子第四十一章 解人之憂(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團(三)第三十二章 好漢饒命!第一百三十六章 定遠作戰(十)第二十八章 浮腫病第一百九十九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第一章 新君登基(一)第六十五章 御駕親征(下)第三十一章 臨時擴建第十七章 軍工生產體系第三十章 臺灣棄留第六章 綠營接收(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十三)第二百零八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九)第六十八章 護衛第一百五十一章 定遠作戰(二十五)第三十二章 兵進尼布楚(七)第二十二章 殺爾如殺雞!第十六章 上三旗、下五旗第一百一十四章 兵臨城下(四)第四十五章 彈劾明珠第一百三十四章 定遠作戰(八)第四十九章 五萬兩第四十五章 演練第二十四章 馮小姐(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活閻王遏隆?第二百五十章 大義殺人第六十二章 康熙之死(上)第二百零七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八)第二百零四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五)第一百三十八章 定遠作戰(十二)十一章 清算漢奸(四)第三十二章 狗眼看人低第十一章 義不容辭第四十四章 清原保衛戰(二十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關寧四大師團第四十四章 索額圖府第三十一章 保臺六疏第二十七章 軍魂第二百三十三章 獅子大開口第二十四章 擴建水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關鍵時刻第十五章 尚陽堡暴動(八)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個老人與遼東鐵騎第四十五章 彈劾明珠第一章 彭虎反正第三十三章 兵進尼布楚(八)第一百二十五章 建設(三)第十九章 兵變第二百五十六章 平靜的尼布楚第五十三章 雅克薩大屠殺(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定遠作戰(二)第六十一章 滿洲人博物館(下)第五十三章 巴海完了第十三章 尚陽堡暴動(六)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劫糧(九)第三十六章 城下之盟(下)第十九章 喪盡天良(上)第九十二章 水晶之夜(五)第五十二章 惡戰(二)第一百零三章 征服之血(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定遠作戰(三十)第八十九章 水晶之夜(二)第八十二章 北上平亂第十一章 招爲己用第二十八章 浮腫病第二百零八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九)第二百零二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三)第三十五章 城下之盟(中)第十三章 尚陽堡暴動(六)第一百六十六章 劫糧?第一百四十一章 定遠作戰(十五)第四十五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二十二章 關寧軍團(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下劫糧(二)第六十章 滿洲人博物館(中)第二百二十四章 總結與整編(中)第二十九章 刑犯第三十三章 黃三第八十七章 兔兒嶺之戰(三)第七十三章 哥薩克僱傭軍
第十九章 兵變第五十三章 突變(求收藏)第四十章 兵器倉庫第二百零五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六)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下劫糧(三)第十五章 剝皮開膛第二卷 三姓第一百七十六章 老瓜賊與天地會(上)第四十八章 逼宮 大喜第三十四章 城下之盟(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炸燬城牆(下)第七十五章 奇襲北京(六)第十三章 清算漢奸(六)第二十四章 盡屠 不封刀(中)第六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七章 清原保衛戰(十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建設(四)第二十八章 愛錢如命的才子第四十一章 解人之憂(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團(三)第三十二章 好漢饒命!第一百三十六章 定遠作戰(十)第二十八章 浮腫病第一百九十九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第一章 新君登基(一)第六十五章 御駕親征(下)第三十一章 臨時擴建第十七章 軍工生產體系第三十章 臺灣棄留第六章 綠營接收(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十三)第二百零八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九)第六十八章 護衛第一百五十一章 定遠作戰(二十五)第三十二章 兵進尼布楚(七)第二十二章 殺爾如殺雞!第十六章 上三旗、下五旗第一百一十四章 兵臨城下(四)第四十五章 彈劾明珠第一百三十四章 定遠作戰(八)第四十九章 五萬兩第四十五章 演練第二十四章 馮小姐(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活閻王遏隆?第二百五十章 大義殺人第六十二章 康熙之死(上)第二百零七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八)第二百零四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五)第一百三十八章 定遠作戰(十二)十一章 清算漢奸(四)第三十二章 狗眼看人低第十一章 義不容辭第四十四章 清原保衛戰(二十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關寧四大師團第四十四章 索額圖府第三十一章 保臺六疏第二十七章 軍魂第二百三十三章 獅子大開口第二十四章 擴建水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關鍵時刻第十五章 尚陽堡暴動(八)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個老人與遼東鐵騎第四十五章 彈劾明珠第一章 彭虎反正第三十三章 兵進尼布楚(八)第一百二十五章 建設(三)第十九章 兵變第二百五十六章 平靜的尼布楚第五十三章 雅克薩大屠殺(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定遠作戰(二)第六十一章 滿洲人博物館(下)第五十三章 巴海完了第十三章 尚陽堡暴動(六)第二百四十二章 南下劫糧(九)第三十六章 城下之盟(下)第十九章 喪盡天良(上)第九十二章 水晶之夜(五)第五十二章 惡戰(二)第一百零三章 征服之血(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定遠作戰(三十)第八十九章 水晶之夜(二)第八十二章 北上平亂第十一章 招爲己用第二十八章 浮腫病第二百零八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九)第二百零二章 杜吉根思克會戰(二十三)第三十五章 城下之盟(中)第十三章 尚陽堡暴動(六)第一百六十六章 劫糧?第一百四十一章 定遠作戰(十五)第四十五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二十二章 關寧軍團(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下劫糧(二)第六十章 滿洲人博物館(中)第二百二十四章 總結與整編(中)第二十九章 刑犯第三十三章 黃三第八十七章 兔兒嶺之戰(三)第七十三章 哥薩克僱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