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算盤(下)

“有意思。”吳三桂的興趣一下子被勾了起來,他從夏國相手中要過詳細報告,認真地讀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吳三桂放下那份關於鄧名爵位的情報,笑眯眯地和夏國相討論起來:“你說,永曆天子這意思,到底是疑慮鄧名呢?還是疑慮李定國呢?”

“末將不知,敢請大王明示。”夏國相知道吳三桂多半已經有了想法,所以根本不去猜。

“恐怕兩個人都在疑,而兩個人又都想用,永曆天子真是煞費苦心啊。”在親信前面,吳三桂對永曆的稱呼還是很尊敬的,一口一個“天子”,大明皇帝是他吳家世世代代的主人,就算吳三桂叛變了,這種世代積累下來的威風還是讓吳三桂對永曆依舊心存敬畏,即使不是很多但還是有一點。

以前吳三桂最恨的第一是李定國,第二是鄧名,這點夏國相很清楚,因爲雲南是吳三桂的封地,所以在平西王眼裡李定國就是霸佔他家產的惡棍——平西王可不是好惹的,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吃虧,當年李自成拿了他們家的錢吳三桂就剃頭降清;滿清讓他防守陝西就得把公主嫁給他兒子;夏國相很清楚,誰佔了平西王的便宜誰就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哪怕是皇上搶了吳三桂的藩國說不定他都要拼命,更不用說一個晉王李定國了。而鄧名雖然沒有搶了平西王的財產,但如果不是他放了一把大火,那雲南絕不會被李定國那個惡棍搶走,因此平西王對鄧名也恨得牙癢癢。

但這都是以前的事了,夏國相知道現在張長庚已經取代了鄧名的位置,因爲清廷答應給吳三桂的糧餉都讓張長庚給截留了,但即便如此,湖北的戰局也沒看出有什麼起色。張長庚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半個湖北在闖營的手裡,而鄧名依舊一次次往來於長江之上,吳三桂依舊拿不到糧食補給。

在衆人都齊聲痛罵張長庚無能的時候,平西王卻曾經無意說過一句,說張長庚和他父子倆鎮守關寧時有點像,不過平西王迅速地反應過來,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和大夥兒一起痛罵張長庚軟弱無能。不過夏國相倒是牢牢記住了平西王的這句評價,但他感覺吳三桂指的肯定不是獨守孤城的艱辛。

在吳三桂的仇人表上,排得比張長庚還要靠前的,就是鄧名所知的韋爵爺義兄團,上次張勇、趙良棟離開貴州的時候洗劫了好幾個府,把吳三桂氣得火冒三丈。就夏國相所知,大概也就是聽說李自成沒收吳家的不義之財後的反應能和這次相比——畢竟老吳家的財產多是吳三桂他老子掙回來的,而貴州的這份家業是吳三桂自己搞到手的,遭到搶x劫後的痛感也大不相同。

“大王明見萬里。”夏國相附和道,接着又追問道:“那大王打算如何利用永曆君臣不和的機會呢?”

“利用?我利用這個幹什麼?難道我利用了,朝廷就會讓張長庚把糧食給我運過來嗎?”吳三桂語氣裡濃濃的都是怨恨,他也沒有絲毫遮掩的意思。貴州現在不是沒有物資儲備,也不是沒有兵力,但吳三桂卻堅決不肯去進攻雲南——雲南經過兩次拉鋸後,生產凋弊、百姓困苦,吳三桂知道要想恢復雲南民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錢糧,而本來吳三桂是用十幾萬大軍的糧餉的名義向朝廷要這筆錢的——從明末開始,軍閥在貪污軍餉之外,還常常藉口軍餉不夠去搶x劫百姓,但吳三桂辛辛苦苦從朝廷討要到錢糧後,卻捨不得塞進自家口袋而是用來撫養雲貴民生,這還不是因爲朝廷答應他世代永鎮雲貴,讓吳三桂一心要用清廷的錢糧收攏民心、恢復生產,爲子孫打造基業麼。

現在要是再和李定國在雲南拉鋸一場,無論勝敗,估計雲南都剩下不幾個活人了,而若是要貴州的百姓承擔全部戰爭開支的話,估計也得戶口減半。因此吳三桂的十萬大軍就老老實實呆在貴陽,連象徵性的騷擾一下雲南都不做,這樣還能節省點軍費開支,替貴州百姓減輕點負擔——讓平西王自帶乾糧替朝廷出力?那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看完了有關鄧名的這一份報告,吳三桂生出了很多種猜測和念頭,他沉吟了一會兒,終於還是沒把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夏國相吐露,而是把莽白的那封本來沒啥興趣的密信拿起來看了一遍。

“嗯,弒兄自立,真是禽獸啊。而永曆天子不道賀也不承認他……有骨氣,不愧是老朱家的人呢,就是最膽小的這個也不是一無是處嘛。”吳三桂自問如果和永曆易地而處的話,自己是肯定做不到的:“怪不得想賣了永曆天子,他是想立功好求朝廷承認他,以便壓服國內的不滿啊。還有,多半也是看上永曆天子帶去的財產了,他殺了親哥哥,下面肯定有很多不滿的人,他既需要朝廷承認幫他立威,也需要用一筆橫財來收買人心,呵呵,這蠻王還是個人才嘛。”

雖然密信裡通篇都在對清廷表忠心,但吳三桂輕輕鬆鬆地就把莽白的心思都數了出來:“想讓本王和他夾擊李定國?這真是癡心妄想,要是放他進了雲南,估計得把所過之處的子女玉帛都搬回他家去吧?”

“那大王打算如何回覆他?”夏國相問道。

“唔,就這樣回覆他吧,念在他一片向化之心,只要莽白肯提供本王十萬大軍征討雲南所需的糧草,本王就幫他向朝廷討一個冊封,而且他的手下不得自行進入雲南,或者交給本王節制,或者就老老實實地呆在邊境上。”

“這個莽白多半不會同意。”

“不同意就不同意,只要張長庚老老實實把糧草運來,本王本來也用不上他。”吳三桂嗤笑了一聲:“到時候若是莽白不乖乖把永曆天子送上,本王就去討伐他,然後跟朝廷說一聲,讓你來做這個緬甸王。”

“大王和末將開玩笑了。”夏國相趕緊把話題岔開。

“也未必就不能成真。”吳三桂又說了一聲,但既然夏國相不願意提,那他也不再繼續這個話題。

吳三桂一向自認爲處在很有利的位置上,當初他向滿清借兵是爲了攻打李自成,這件事江南的士大夫們個個喊好;而滿清自稱替明臣報了君父之仇,吳三桂他們替滿清效力也有了理由,反正李自成是禍亂天下的流寇,只要給李自成扣上裹挾百姓、所過之處赤地千里的罪名(雖然闖營從來沒有這麼幹過),那滿清自然就是弔民伐罪的正義之師。

直到吳三桂攻入昆明的時候,他的形象依舊不錯,也知道江南有不少士大夫依舊對他寄予希望,盼望他倒戈反正,再衝冠一怒殺回山海關去。這種良好的形象給吳三桂帶來了不少好處,也對清廷意味着更大的威脅,因此順治、鰲拜知情識趣地把藩國給了吳三桂,讓他珍惜眼前的榮華富貴,不要轉歪了念頭起兵造反。

不過同樣是因爲這種良好形象,吳三桂知道清廷對自己的猜忌也更深。比如進入貴州後,吳三桂因爲知道這會是自己將來的領地,所以即使遇到頑強抵抗也不準軍隊搞屠殺,而順治得知後立刻下詔來斥責,認定吳三桂的懷柔政策“極不合理”;再比如上次張勇、趙良棟離開時把貴州禍害了一通,吳三桂就懷疑孫思克那個監軍在其中沒起好作用——不過吳三桂也沒有上書彈劾張勇或是趙良棟,他估計鰲拜心裡肯定會欣喜得很,彈劾張勇那三個壞蛋其實等於替他們請功,至於孫思克,吳三桂第一沒有證據,第二同樣不肯替他請功。

昆明大火前,吳三桂曾經慎重地考慮過自污問題,那時洪承疇還沒死,他曾經私下向吳三桂建議過:若想過得平穩,就不可使滇一日無事。

吳三桂表面上唯唯諾諾,心裡卻是大罵:“老匹夫,有謠言說你和皇太后(那時順治沒死,所以其母還是皇太后)睡過,說不定還真不是誣陷了你啊,難得你居然這麼忠心!如果雲南天天打仗,把自己搞得兵窮民困,怨聲載道,不就是讓朝廷削藩更容易些嗎?你這是爲了替朝廷派兵入滇找藉口嗎?”

不過也正是因爲洪承疇的這個建議,吳三桂下定了決心:只要朝廷守信把藩國給他,他就要殺了永曆以證心跡,同時也算是徹底毀了自己的良好形象,讓清廷相信自己再也無法反正叛變。

當然現在這個念頭已經被吳三桂扔得無影無蹤了,最近一段時間來他一直和尚可喜、耿繼茂他們有書信來往,話裡話外都是一個意思:既然朝廷剋扣了尚可喜、耿繼茂的軍餉,那給他們一個擁有治權的藩國是很合理的補償——高郵湖一戰後清廷的威信大減,吳三桂開始琢磨着要給朝廷找點事了,省得成天盯着自己不放。

此外吳三桂還有一件策劃了好久的正經事:“各府秋收都結束了吧?”

“大王放心,糧草已經齊備。”

“好,馬上報告朝廷,水西安家勾結李定國,打算迎僞明的兵馬入貴州作亂。”吳三桂一邊發出急報,一邊下令各地駐軍同時發起突然襲擊,定要把水西土司一網打盡——安家的土地、人口和千年來積累的財富,對吳三桂來說也不無小補。不過平西王可不會按着洪承疇的建議去做,讓自己家裡殺個亂紛紛,根據吳三桂的計劃,他會在幾個月內就把安家連根拔起,改土歸流——當然,這個流官是平西王府的官,可不是朝廷的。

(本章完)

筆者按:將近月底了,諸位還有保底月票沒用的,都投給筆者吧。

第54節 權變(下)第31節 胥吏第30節 成長(下)第29節 功名第36節 方向(下)第60節 人心(下)第37節 等待(下)第55節 俘虜(下)第48節 提案第43節 輕取第6節 勇士第59節 黃雀(上)第19節 跋扈(下)第60節 算盤(下)第34節 經濟第41節 爭奪(下)第31節 佯攻(下)第57節 夜戰(下)第33節 唐王第31節 呆仗(上)第31節 呆仗(上)第36節 備戰第32節 吐哺第57節 夜戰(下)第32節 扶持第8節 震怒(下)第33節 試探第66節 加入(下)第3節 說服第2節 目標(上)第25節 投奔(中)第22節 搶攻(下)第17節 挖坑第47節 證據(下)第2節 抵x制第29節 搏鬥(上)第5節 重整(下)第51節 夢想(下)第4節 國民(下)第16節 家學第58節 斷後(下)第27節 合作(上)第31節 呆仗(上)第50節 債券(下)第12節 強渡(上)第20節 合夥第65節 援助(下)第50節 追擊(中)第26節 判斷(下)第27節 憧憬第60節 算盤(下)第33節 問策(下)第59節 助剿第30節 劍閣第47節 證據(上)第15節 雙贏第53節 衝鋒第17節 虛招(上)第50節 追擊(下)第28節 算計(下)第40節 入寇(上)第20節 廷議第23節 代理(上)第24節 整訓(下)第32節 血戰(上)第2節 目標(上)第44節 退意第39節 哨探第13節 債務第39節 良機第28節 盟軍(下)第16節 示威第33節 問策(上)第10節 默契第43節 徵兵第59節 議款(上)第36節 修路第52節 登陸(下)第16節 甕中第1節 誤會(上)第60節 人心(下)第2節 抵x制第32節 意外第58節 斷後(下)第46節 脫逃(下)第58節 同盟(下)第35節 會面(下)第39節 良機第29節 搏鬥(上)第13節 債務第3節 君臣第59節 魔鬼(上)第22節 殿下第8節 震怒(上)第14節 算賬第59節 撤軍第16節 衝擊(上)第57節 分贓(下)第1節 代售第57節 觀感(上)
第54節 權變(下)第31節 胥吏第30節 成長(下)第29節 功名第36節 方向(下)第60節 人心(下)第37節 等待(下)第55節 俘虜(下)第48節 提案第43節 輕取第6節 勇士第59節 黃雀(上)第19節 跋扈(下)第60節 算盤(下)第34節 經濟第41節 爭奪(下)第31節 佯攻(下)第57節 夜戰(下)第33節 唐王第31節 呆仗(上)第31節 呆仗(上)第36節 備戰第32節 吐哺第57節 夜戰(下)第32節 扶持第8節 震怒(下)第33節 試探第66節 加入(下)第3節 說服第2節 目標(上)第25節 投奔(中)第22節 搶攻(下)第17節 挖坑第47節 證據(下)第2節 抵x制第29節 搏鬥(上)第5節 重整(下)第51節 夢想(下)第4節 國民(下)第16節 家學第58節 斷後(下)第27節 合作(上)第31節 呆仗(上)第50節 債券(下)第12節 強渡(上)第20節 合夥第65節 援助(下)第50節 追擊(中)第26節 判斷(下)第27節 憧憬第60節 算盤(下)第33節 問策(下)第59節 助剿第30節 劍閣第47節 證據(上)第15節 雙贏第53節 衝鋒第17節 虛招(上)第50節 追擊(下)第28節 算計(下)第40節 入寇(上)第20節 廷議第23節 代理(上)第24節 整訓(下)第32節 血戰(上)第2節 目標(上)第44節 退意第39節 哨探第13節 債務第39節 良機第28節 盟軍(下)第16節 示威第33節 問策(上)第10節 默契第43節 徵兵第59節 議款(上)第36節 修路第52節 登陸(下)第16節 甕中第1節 誤會(上)第60節 人心(下)第2節 抵x制第32節 意外第58節 斷後(下)第46節 脫逃(下)第58節 同盟(下)第35節 會面(下)第39節 良機第29節 搏鬥(上)第13節 債務第3節 君臣第59節 魔鬼(上)第22節 殿下第8節 震怒(上)第14節 算賬第59節 撤軍第16節 衝擊(上)第57節 分贓(下)第1節 代售第57節 觀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