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節 黃雀(上)

本來吳三桂和尚家、耿家的關係不怎麼樣,不過這清廷的氣象是一天不如一天,三藩突然發現他們又有了共同利益。作爲耿家的第三代,耿精忠對朝廷並沒有太多的忠誠,對滿洲大兵不多的畏懼早也煙消雲散,這次皇上的軍事冒險失敗後,福建和桂林的往來一下子就頻繁起來。廣東的尚可喜更加老謀深算一些,打算這輩子只忠於清廷,不過尚可喜並不介意他兒子出去幫尚家搶地盤,

“尚之信表示他會在合適的時發動兵變,把他父親軟禁起來。”夏國相答道,不用說這場兵變肯定是不會流血的,尚可喜雖然繼續“忠於”大清,但只要尚之信公開反正了,那自然誰也不會非要殺尚可喜不可。而將來若是局面有變,比如鄧名得急病死了,他手下大將像當年的三王一樣內訌,尚可喜也可以在發動一場“兵變”把尚之信這個“逆子”抓起來,到時候依舊能保得一家平安。

“尚可喜這膽子是越來越小了,不過也好。”吳三桂冷笑一聲,尚可喜兩面下注,這就會讓廣東的底氣不足,在搶地盤時畏首畏尾,這對吳三桂來說也不是壞事。

既然尚之信答應加入,那吳三桂估計這次能把東南攪和一個天翻地覆——反正後肯定會漸漸受到明廷的約束,所以吳三桂深知反正不能太早;只有在剛剛反正的那一刻,吳三桂纔有完全的行動自由,那個時候無論他打誰都不會受到太多的指責。

這個道理不但吳三桂清楚,尚之信和耿精忠也是心裡有數。福建那邊很窮,耿精忠暗示吳三桂他對浙江和江西都有興趣,現在半個浙江都是禁海區了,耿精忠打算從浙南撕下一塊,然後再去江西佔一點地盤;而尚之信同樣對江西有興趣,但因爲尚家還琢磨着兩邊不得罪,所以吳三桂估計廣東的行動不會很迅速。

對於尚之信和耿精忠的野心,吳三桂一直是極力鼓勵,只要這兩藩把浙江和江西搞亂了,那就會李定國創造東征的機會,而只有李定國的主力都奔江南或者河南去了,吳三桂才能在不引起和明軍衝突的情況下替自己多劃拉一些地盤。

除了李定國以外,吳三桂還派人去和臺灣鄭經聯繫,當年鄭成功在大廈將傾的時候反攻南京,這份氣魄吳三桂還有頗有些欽佩的。鄭經就算比不上他父親,拒絕清廷勸降時的話語也是擲地有聲,在吳三桂想來也應該是個英雄豪傑。因此吳三桂勸說鄭經盡出臺灣雄兵,趁蔣國柱主力侵入江西的時候再來一次南京之圍——如果鄭經這麼幹了,那東南就更會是一片大亂,會進一步增加李定國東征的概率;而且浙東軍又是臺灣的盟軍,不太可能攔阻鄭經進入長江;等鄧名回來時,他若要協調矛盾首當其衝的也是攻入江南的李定國和鄭經,不把他們擺平了,也輪不到低調的在湖南擴張領土的吳三桂。

夏國相離開後,吳三桂盯着地圖又看了半天,康熙六年本來有一次天下大亂的機會,但是事態並沒有向着吳三桂希望的方向演變,而這次鄧名出海可能是最後的機會了。

“真希望耿精忠直接打下了杭州,鄭經端了南京,李定國拿下武昌啊。”吳三桂輕聲唸叨着,鄧名一直表現得非常有節制,始終給滿清各地的督撫一條生路,所以現在各地的總督都沒有和鄧名拼命的心思,甚至連北京方面都覺得只要不把鄧名往死裡得罪,將來說不定都能有出路。

如果局面繼續這樣平穩地發展下去,那將來鄧名說不定都能傳檄而定,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還有其他有野心的人諸如蔣國柱之流,都不會有什麼機會了。但幸好鄧名這次終於出錯了,他沒有繼續坐鎮成都壓住國內的各股勢力,只要鄭經、李定國端了蔣國柱、張長庚的老巢,或者表現出要端他們老巢的架勢,那督撫就會感覺還是有必要抵抗明軍到底的;要是耿精忠、尚可喜把趙國祚、張朝趕盡殺絕那當然更是求之不得,那樣北京都會受到觸動,認爲明軍終究還是不會給他們留一條生路——等反正了之後,吳三桂也不介意大喊聲一通“漢賊不兩立”、“斬草除根”、“男女不留”之類的狠話,以加深北京的這種印象。

以前鄧名對吳三桂明顯戒心很重,平西王認爲這主要是因爲鞏焴不起好作用——在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把闖營坑得太慘了,鞏焴耿耿於懷實屬正常。康熙六年明軍本來有機會攻陷北京,但鄧名異常地謹慎剋制,只是逼清廷購買了一批債券就班師回朝了,吳三桂懷疑也是鞏焴那個老傢伙在搗亂——肯定是鞏焴把闖王倉促進北京這個教訓說給鄧名聽了。不過去年鞏焴去世了,鄧名以丞相禮節把大順禮政府尚書厚葬,那現在應該不會再有人在鄧名耳邊說平西王壞話了吧?吳三桂覺得自己的形象還是不錯的,第一次和鄧名會面的時候他禮數周到,吃虧的也是自己,只要沒有了懷恨在心的闖營宿老,吳三桂覺得鄧名本人應該不會對自己有什麼特別的惡感。

“李定國,鄭經,你們都是一心要做嶽武穆的人,千萬不要讓本王失望啊。”

在吳三桂看來,這就是所謂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東寧。

“吳三桂打算反正,打算和晉王兵合一處,全取長江,建議本王出兵南京,和晉王會師安慶。”鄭經把吳三桂的來信展示給部下們看,這個世界的鄭經比鄧名前世的那一個日子過得舒坦多了。由於鄧名多年來一直給鄭經大筆的海貿分潤,所以現在臺灣也能湊出十萬大軍,雖然依舊不如鄭成功鼎盛時期,但也相當那時的六、七成實力。

吳三桂的來信中還稱尚之信和耿精忠也會一起反正,不過這點暫時還是三個藩王之間的默契,除了鄭經並沒有第五個知道,就連李定國目前都矇在鼓裡,所以吳三桂懇請鄭經一定要保密。可鄭經毫不猶豫地把密信交給部下們同覽,並讓參加會議的部下們各抒己見。

“這是大好事啊。”陳永華作爲臺灣的內政總管,驚喜交加地表示贊同:“三藩皆反,晉王、浙東再加上王上,清廷哪裡是我們的對手?他們的精銳已經連川西的農民都打不過了,就是鄧相不在我們也能一舉光復長江以南。”

說道這裡陳永華不禁有些激動了:“光復神京是先王畢生的志向,王上飲馬長江,先取南京,然後與晉王會師安慶,不但完成了先王的遺志,也能留下千古美名啊。”

雖然鄧名和鄭經的關係相當融洽,這次鄧名出兵南洋鄭經還派心腹馮錫範隨行,不過爲延平藩擴充地盤的好事,陳永華當然不會反對。在這個問題上,陳永華覺得三藩和臺灣的共同利益更多,再說鄧名擴充地盤的時候,從來也沒有經過臺灣同意不是嘛。

“可爲什麼三藩要挑這個時候反正?”鄭經質疑道:“爲什麼要挑保國公出海的時候跳出來?他們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吧?”

“無非就是想爭取一些功勞罷了。”陳永華對這個倒不是很在意:“這對大王也無害啊。”

“唔。”鄭經似乎對陳永華的反應不是很滿意。

“大王,依末將之見,我們不應該去打南京,而是應該去打福建。”劉國軒大聲說道:“還有廣東,也很值得去打。”

“爲何?”陳永華驚叫道:“三藩若是反正,我們就算懷疑他們不與他們會師,也不好去打他們吧?”

“此言差矣,”劉國軒笑道:“陳大人以爲,虜廷和耿精忠誰強誰弱?”

“當然是虜廷強。”

“就算虜廷不管,那耿精忠去火拼趙國祚和蔣國柱,勝負如何?”劉國軒追問道。

陳永華沉吟了一下:“五五開吧。”

“我倒是覺得耿精忠贏面較大,雖然江南和浙江比耿精忠富裕,但兵肯定比不上耿家的藩兵。正如吳三桂所說,如果我們參戰而虜廷不插手的話,趙國祚和蔣國柱必敗無疑,那樣耿精忠肯定要和我們爭搶地盤,如果我們不答應他說不定耿精忠還會和我們動手;虜廷肯定不願意失去江南的賦稅,說什麼也要再拼一下,到時候我藩的水師、兵馬機會頂在前面,而耿精忠反倒會在我們兵馬的庇護下壯大。”劉國軒這一番讓鄭經聽得連連點頭,但陳永華明顯還沒有醒悟過來,劉國軒就進一步說明:“而我們可以假意答允吳三桂和耿精忠,聞知我們肯出兵,耿精忠必定心急火燎地出兵浙江、江南搶佔地盤,他的後方空虛,我軍突襲必定能大獲全勝——這時耿精忠正在前線和蔣國柱僵持,分身乏術一定會割地求和。等耿精忠拿下了浙江,我們就先拿走半個福建;等耿精忠殺進了江南,我們就把整個福建都拿到手——除非耿精忠想腹背受敵,或是甘心放棄他剛奮力奪取的富饒土地,否則他就一定會一次次滿足我們的要求,割讓土地給我們。”

陳永華聽得目瞪口呆:“可要是耿精忠氣急敗壞,又叛變回去怎麼辦?他可不是什麼忠臣孝子,靠不住的啊。”

“不錯,耿精忠靠不住,其實尚之信也一樣靠不住,所以我們與其寄希望他們能和我們精誠團結,還不如拿下他們的福建和廣東,這兩省若是能牢牢掌握在大王手中,一定能發揮更大的用處。”劉國軒說完見解後,就轉身向鄭經抱拳道:“末將一點兒愚見,敢情大王定奪。”

劉國軒這套“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同盟手”的理論顯然很合鄭經的脾胃,延平郡王撫掌大笑,決定給演一出黃雀在後的好戲:“就這麼辦,回信告訴吳三桂我同意了;不過本藩要先按兵不動,等耿精忠和尚之信出兵後,本藩就先取福建、再取廣東!”

第52節 決心第12節 專家第8節 升級(下)第3節 壓力(上)第26節 判斷(下)第5節 重整(上)第5節 隔閡第29節 計謀第54節 權變(上)第8節 紛亂第52節 決心第21節 東進(下)第13節 提督第5節 放棄(下)第4節 一致(下)第52節 往事(下)第37節 等待(上)第19節 帝國第26節 反覆第44節 失蹤第8節 戰備(下)第8節 震怒(上)第31節 裁軍(上)第9節 授權(上)第4節 國民(下)第59節 撤軍第63節 黃雀(上)第11節 攻勢(上)第53節 擒賊第41節 占卜第21節 闖關第41節 占卜第49節 昆明第15節 出降(上)第8節 升級(上)第17節 政策(下)第24節 川西第28節 城前(上)第24節 怒潮(下)第31節 裁軍(上)第27節 合作(上)第41節 獻計第50節 追擊(上)第25節 駭浪(上)第16節 鹽業第18節 登陸(下)第34節 問候(下)第17節 隱姓第34節 經濟第46節 合營第55節 報紙(上)第58節 狙擊第21節 東進(下)第50節 債券(上)第6節 事變(上)第38節 買賣(上)第8節 紛亂第22節 退讓(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6節 衝擊(上)第37節 報告(上)第39節 都府第5節 密信第45節 突破(下)第18節 拒絕第17節 衝擊(下)第15節 攻防第40節 困境第47節 證據(中)第5節 潤滑第17節 虛招(上)第22節 退讓(上)第48節 失誤第9節 失言第58節 處罰第55節 死地第18節 詔書(下)第1節 精明(上)第51節 緊俏第33節 固執第4節 國民(上)第2節 競爭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敵意第65節 援助(上)第10節 麻將第33節 固執第43節 靖難(上)第20節 僞詔(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7節 調查第14節 亂戰(上)第12節 圍困(上)第32節 才能(上)第43節 輕取第32節 突圍第1節 代售第22節 突破(下)第24節 整訓(下)
第52節 決心第12節 專家第8節 升級(下)第3節 壓力(上)第26節 判斷(下)第5節 重整(上)第5節 隔閡第29節 計謀第54節 權變(上)第8節 紛亂第52節 決心第21節 東進(下)第13節 提督第5節 放棄(下)第4節 一致(下)第52節 往事(下)第37節 等待(上)第19節 帝國第26節 反覆第44節 失蹤第8節 戰備(下)第8節 震怒(上)第31節 裁軍(上)第9節 授權(上)第4節 國民(下)第59節 撤軍第63節 黃雀(上)第11節 攻勢(上)第53節 擒賊第41節 占卜第21節 闖關第41節 占卜第49節 昆明第15節 出降(上)第8節 升級(上)第17節 政策(下)第24節 川西第28節 城前(上)第24節 怒潮(下)第31節 裁軍(上)第27節 合作(上)第41節 獻計第50節 追擊(上)第25節 駭浪(上)第16節 鹽業第18節 登陸(下)第34節 問候(下)第17節 隱姓第34節 經濟第46節 合營第55節 報紙(上)第58節 狙擊第21節 東進(下)第50節 債券(上)第6節 事變(上)第38節 買賣(上)第8節 紛亂第22節 退讓(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6節 衝擊(上)第37節 報告(上)第39節 都府第5節 密信第45節 突破(下)第18節 拒絕第17節 衝擊(下)第15節 攻防第40節 困境第47節 證據(中)第5節 潤滑第17節 虛招(上)第22節 退讓(上)第48節 失誤第9節 失言第58節 處罰第55節 死地第18節 詔書(下)第1節 精明(上)第51節 緊俏第33節 固執第4節 國民(上)第2節 競爭第12節 強渡(下)第55節 敵意第65節 援助(上)第10節 麻將第33節 固執第43節 靖難(上)第20節 僞詔(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7節 調查第14節 亂戰(上)第12節 圍困(上)第32節 才能(上)第43節 輕取第32節 突圍第1節 代售第22節 突破(下)第24節 整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