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歸來

自昨晚病發到現在,高強已經昏睡了整整一天兩夜,其間索索拖着他上馬強行,又來到郭藥師營地中,接着延醫診治等等,以及這一夜的拒戰,種種情由如在夢中一般,渾然無知,因此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身在氈帳之中,穿着小衣,身邊諸物無一能識,唯一眼熟的只有那條內藏大食寶刀的腰帶了。

所謂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高強又是大病方醒,精神還處在渙散階段,頭腦的運作更是沒什麼理路可循,因此更加迷糊了,努力回憶頭腦中的印象,卻只記得被驚馬帶走之後,一路飄零,後來遇到索索,兩人露宿野外,接着就頭昏腦漲,不省人事了。

“罷了!”暗歎一聲,高強決定放棄回想,自己現在顯然是遇到了人羣,只消能夠溝通,便可見個分明。只不知索索今在何處?

試着活動一下身體四肢,只覺身上沒什麼力氣,自知這場病來的快,乃是自己不適應北地的氣候所致,不過仗着年輕,恢復的倒也快些。

正在躊躇,忽聽帳外有人腳步聲響,他連忙抓緊了那條腰帶,打起精神。

只見帳簾一挑,一條漢子走了進來,見到他已經醒來,也是一怔,忽道:“兀那南朝人,可是大宋使節?”

高強見問,看來別人已經知道自己的身份,也不隱瞞,點頭道:“某家高強,正是大宋天子差來報聘遼國皇帝的使節,前夜被一羣馬賊突襲,驚了坐騎流落到此,不知此地何地,閣下誰人?還有高某有一同伴。不知現在何處?”

郭藥師言語簡略,將索索帶着他來到這營地後的種種情事都說了一遍,高強聽了心驚肉跳,不意在自己昏睡之時,身邊竟發生了這許多事,倘使這隊牧民不是這麼善戰勇猛。自己和索索人生地疏的區區二人,怎能逃過衆馬賊的敵手?只是這夥馬賊當真蹊蹺的很。也不知出於什麼動機,竟然對自己這麼苦苦相逼,回想自己所記得的遼國史料,怎麼也想不出哪裡來的這一股勢力。

想不通的事就先放下,高強撐起身子,向郭藥師道謝救命之恩←這番謝意乃是出於摯誠,郭藥師一族不但醫好了他的病,更在那夥兇殘馬賊的圍攻下堅守一夜,直到馬賊離去,實屬難能可貴。

郭藥師自然謙謝幾句,兩人酬酢之間,高強不小心牽動了郭藥師的肩上箭創。疼地他一齜牙,高強自然問起情由,說了之後更加搖頭嘆息。

見面這套話說完,高強便問起,自己那同伴曾索索,現在哪裡?郭藥師打了個唉聲,將索索見勢危急,自請冒充高強。騎上那匹白馬衝出重圍引走馬賊的事說了。

高強一聽大急,這夥馬賊兇悍之極△索雖說有寶馬之利,未必就能保萬全。這便如何是好?想想自己流落遼境,若不是索索及時找到自己,又護送自己來到這營地之中,單是前晚地那一場突如其來的病,便能要了他的小命了,相比郭藥師一族,這個男扮女裝的奇女子,對他真不啻恩同再造。

郭藥師正色道:“高使節,我知你心中所思,這年輕女孩勇於擔當,更勝男子,我全族上下也多感其恩,不但你擔心他,我們也都巴望她平安脫險。只是我們族中老弱甚衆,她單身馬快,又早走了這幾個時辰,追之不及,再者援兵未至,追之何益?好在我們已經叫人快馬去東京遼陽府報信,言說南朝使節流落到此。貴使團既然在錦州遭襲,兩天過去,南京中京東京三府都該收到了消息,因此大隊官兵今日傍晚便可抵達,貴使還是先去與使節團匯合,再徐圖尋訪曾姑娘下落爲上。”

看高強仍舊意有不甘,郭藥師又道:“縱然你一意孤行,以貴使現在的病後身體,又不知地理人情,濟得甚事?權且按捺心情,在此靜候纔是正理。”

高強也知他說得有理,只是索索爲了自己而身陷險境,怎能放心的下?郭藥師幾經解勸,說道此去往東人煙漸多,又都是渤海故地,索索能說女真話,與當地人能夠溝通,當可迅速找到通都大邑,馬賊不敢追殺無度,當不致有事。

這麼三番五次解說,高強又是病後精神疲倦,也只好作罷,不一會卻又沉沉睡去,手中猶自緊緊抓着那條腰帶。

當日晚間,遼陽府的大隊官兵果然來到,領隊的卻是高強認識的熟,乃是奚人鐵驪部的王子蕭幹,兩下見面,欣喜若狂,蕭幹檢視了高強上下零件沒有缺少,大大鬆了口氣。

敘說別來情狀,原來那夜韓世忠等三人與索索分頭搜尋高強的下落,黑夜中不辨路徑,到了天明一無所獲,只得回頭與大隊匯合,一面放出消息,飛報附近各州府並遊牧部落各帳,一同找尋大宋使節下落。

那蕭幹本部是奚人五帳之一的鐵驪部,本在中京道東方和東京道西北方居住,接了這個消息之後也出動人馬找尋,蕭幹是認識高強的人,義不容辭帶隊出發,若單憑畫影圖形,哪裡保地準?只是事發處恰好是兩京交界之處,不論那一處的大隊人馬,要趕到這附近都得兩天以上,因此在這兩天的空白之中,高強仍舊是處在極度的危險之中,直到這時與大隊匯合,纔算安穩下來。而童貫等人的大宋使節團大隊,已經在馬植招來的數千遼國燕京鐵騎護送下抵達了東京遼陽府,在那裡駐紮等待高強的音訊了。

既然己身無礙,高強便憂心起索索的安全來,不過蕭幹這隊乃是從西北方中京道方向搜索而來,當然無法知道往東而去的索索的下落,無法可想。

爲今之計,當先往東京遼陽府匯合使節團大隊,索索地下落,只能交給遼國官府設法了。畢竟身在外國,肩負使命,諸事都不能隨心而爲。轉過頭來,高強便請郭藥師等與他同行去往東京遼陽府,自己固然要設法答謝他們,遼國皇帝也必定有的賞賜。

郭藥師一族本是渤海遺民。與蕭乾的奚人同爲契丹臣子,不相統屬。因此蕭幹以一部王子的身份,在這裡也只是略加禮遇而已。只是他們一直在東京道遊牧,若能得到遼國皇帝的賞賜,不拘財物多少,對族人在當地的地位卻大大有益,因此族中略一商議。便拔營與高強等同行,準擬到達遼陽府附近後安頓好族人,由郭藥師等代表人物隨同北上面聖。

一夜無話,次日大隊起行,行了一日,當道遇見遼陽府的援兵,引路的除了郭藥師那晚派出去求援的戰士劉舜仁。更有聞訊前來的韓世忠等三人。

劫後重逢,高強自然大喜,韓世忠自十幾步外便跳下馬來,飛奔來到高強面前,推金山倒玉柱地跪倒在地,大聲道:“世忠身負護衛之責,卻叫衙內受了這番苦楚,罪該萬死!留此有罪之身者。只是爲了訪求衙內的下落而已,今衙內已安。請以頸血贖罪!”說話時一手拔出腰間佩刀,竟是要自戕以謝罪。

估不到這位勇將如此烈性。重死輕生,大有古人之風,高強慌即下馬,雙手緊緊抓住韓世忠的手腕,叫道:“世忠萬萬不可!事出意外,此地又是遼國地境,人地生疏,你們已然盡力而爲,何罪之有?”死活只是不放。

韓世忠不敢出力爭執,心感衙內誠意,又見高強經歷北國風霜,又病了一場,形容大見憔悴,心中感愧,虎目中隱隱已經有了淚水:“衙內,世忠無能,累得衙內受苦,留此身何用?”史文恭和李應兩個乃是新附人員,只有跟着跪拜請罪的份。

高強病後身體乏力,本是拉不住韓世忠的,急道:“高強年輕,幸得你等護持,一路行來也算有驚無險,倘若只是這點小事,便損我大將,日後人生數十年,又讓本衙內何來羽翼,何來爪牙?快快收起這些亂七八糟的心思了!”

韓世忠無法,只得站起身來,忽地反手一刀,在自己額上橫割了一刀。

白刃揮過,血光迸現,周圍衆人齊聲驚呼,高強更加驚惶,叫道:“世忠這是爲何?醫者何在?!醫者何在?!”

韓世忠卻紋絲不動,哼也不哼一聲,只沉聲道:“衙內盛情,世忠無以爲報,只留此身以報效衙內,此刀乃記今日之事,永世不忘。”

衆人見此情狀,心中多驚歎韓世忠的壯士之風,蕭幹忙上來解勸,一面喚來大夫爲韓世忠包紮止血。高強執着韓世忠的手,心中感嘆萬分,決然道:“世忠,你既託身於我,便是休慼與共,豈可如此輕賤己身?自今日起,你的性命便是我的,不得我允許,你便死也不行!”

韓世忠應聲道:“謹遵是命!”又跪倒磕了幾個頭,這才站起。高強又扶起史文恭和李應二人,一樣好言勸慰,二人自也感服。

一旁的郭藥師自見高強以來,只見他一副病鬼模樣,在野外孤身晃盪了一天便差點病死,本是有些看不起的,經韓世忠這一事,倒有些刮目相看的意思了,不論如何,能叫屬下如此死心塌地的跟標,已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的吧?

一番擾攘,大隊再度起行,此時這隊伍又加入了遼陽府鐵騎三千,前後多達八千之衆,一路耀武揚威,浩浩蕩蕩,不日便來到了遼國東京遼陽府。

童貫和馬植等人早已得了消息,這日一同並肩出迎,衆人相見,少不得官樣文章要作得幾篇,訴說別來情由,又是唏噓不已。只是索索到了現在還是沒有下落,高強心中猶如壓了一塊大石,不知如何是好。

進了遼陽府的館驛,大衆安頓下來,馬植看出高強的心思,他肩負陪同使節團的職責,出了這檔子事,還不知要不要承擔責任,高強能平安回來已經是萬幸了,索索只是使節團的一個成員,就算出了事,這天也塌不下來。只管行文州府追查索索的下落,一面陪着高強說話,給他寬懷。

身爲副使的高強既然歸來,這使節團也該照計劃北上了。於是歇了兩日,二月己亥日,大宋使節團離開遼陽府,向遼國皇帝春捺鉢的所在——混同江邊進發。

此行比離開燕京時又壯大許多,不但郭藥師率了七八個族人同行,蕭幹這沒事作的奚人王子也挑選了五百騎同行,遼陽府更派出二千騎隨同護送,大隊總計超過三千騎的實力,什麼馬賊都要望風披靡了。如此陣容護送,在宋遼的使節交往史上未必絕後,但也算空前了,高強在馬上放眼望去,身前身後皆是遼國地騎兵,個個盔明甲亮,人如虎馬如龍,鐵甲鏘鏘,馬蹄特特,軍威之盛,與大宋那些被稱爲“赤佬”的飯桶兵完全沒得比。

身處這樣的軍陣之中,高強心中的不安卻越來越盛,緣何?座下不再是自己的那匹寶馬照夜玉獅子,身邊也少了一個曾索索′然這女孩在的時候並不覺得什麼出奇,缺少了才發覺,原來有她在,氣氛便會變得不同,在這個男人爲尊的時代,索索之能側身其中,真的是個有趣的異類。

懷揣這樣的掛慮,高強漸行漸北,身體是一點點養的好了,心中的那片陰雲卻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到底出了什麼事?怎麼會這麼久了還沒有消息?

二月甲巳,離開遼陽府的第六天,大隊宿於信州(今長春市附近),據馬植所言,離遼國皇帝春捺鉢的行在不過三日路程,高強又對照了地圖,才知道這混同江與後世的黑龍江確實是同一水系,只是這時代對水系探查不詳,因此這時代的混同江指的是後世的黑龍江支流的松花江而已,當然在這個時代,混同江也已經得到了黑龍江的異名。

當晚高強睡在帳中,不知怎的,總是心驚肉跳,輾轉難眠,到了半夜仍無半點睡意,眼睛瞪着帳頂看了半天,索性披了衣服起來。

剛踏出帳外,韓世忠便迎了上來。自從那天之後,韓世忠便每夜宿於高強的帳口,抱着弓刀和衣而臥,只怕是夢中也睜着一隻眼睛。

這麼幾天下來,高強也習慣了,只對他點點頭,仍舊信步而行,韓世忠按刀跟從在後。

夜闌人靜,偶爾聽到些人聲馬鳴,高強仰首望着北國的夜空,深深呼吸了一下,一股涼氣直透心窩,忽然如有感應一般,倏地轉身面向東方,心中一陣悸動。

韓世忠落後半步隨侍,見高強異樣,忙道:“衙內,何事?”

高強擺手不語,面向東方而立,側着頭只顧聽,可是身處三千鐵騎的大營之中,時有聲音此起彼伏,哪裡能聽的清?

韓世忠在西邊從軍時,也曾學得地聽之法,忙伏地細聽,俄爾忽然色動:“衙內,東方有一騎奔來,其行甚速!”

“東方?”高強如有感應,難道是索索?他疾步向東面行去,一面抻長了脖子張望,只是那一片夜色,掩蓋了一切。

於無聲處,一聲龍吟般的悲嘶彷彿起於天外,轉瞬傳到營地之中,夜宿的羣馬如聞震雷,紛紛仰首應和,更有許多馬匹如同受了什麼驚嚇,煩躁不安的踏地來回,騷動不已。原本一片寧靜的大營,一瞬間象在平靜的水面上投入一塊石頭一樣,波瀾起伏。

是什麼馬,一嘶之威,千騎皆驚?

“是我的馬,是我的照夜玉獅子!”

第三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七十一章第12章 聖女第11章 連環馬(上)第三十四章第32章 釘子戶(上)第八十一章第12章 燕京(上)第24章 決然第39章 脫困(下)第23章 主客第二十八章第22章 試探第2章 上第12章 龍遊第37章 底定(上)第27章 水軍第39章 練兵第40章 結局(下)第四十五章第19章 個唱第八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27章 欲見第五十一章第五十章第2章 時勢第13章 黑殺第38章 夜襲(上)第28章 戰守第七章 下第二章第6章 奸計第31章 故人來(上)第十二章 上第28章 解勸(下)第六十五章第16章 交易所第34章 反目(上)第6章 問心第九十二章第21章 招降(下)第23章 錢荒(上)第30章 結合第九十四章第六章第35章 武松(下)第21章 追失(下)第二十一章第五十六章第31章 天書(上)第二十六章第29章 談兵(上)高俅隨筆第26章 對箭(上)第40章 結局(下)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16章 遺篇(上)第三十二章第18章 召見(上)第16章 試軍(下)第四十六章第17章 嚐鮮第32章 釘子戶(上)第27章 淵源(下)第12章 誤闖第19章 料敵(上)第15章 備荒(下)第8章 學術第6章 問心第18章 李逵(下)第17章 嚐鮮第19章 料敵(下)第六十九章第1章 燕青(上)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七章 下第2章 冤案(上)第72章 談判第13章 右京(上)第七十三章第四十八章第8章 上壽第五十章第二十九章第3章 星變第16章 遺篇(上)第65章 招安第九章 上第五十六章第三十八章第49章 沒羽箭第14章 結黨(下)第六章 上第5章 刑訊(上)第三十章
第三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七十一章第12章 聖女第11章 連環馬(上)第三十四章第32章 釘子戶(上)第八十一章第12章 燕京(上)第24章 決然第39章 脫困(下)第23章 主客第二十八章第22章 試探第2章 上第12章 龍遊第37章 底定(上)第27章 水軍第39章 練兵第40章 結局(下)第四十五章第19章 個唱第八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27章 欲見第五十一章第五十章第2章 時勢第13章 黑殺第38章 夜襲(上)第28章 戰守第七章 下第二章第6章 奸計第31章 故人來(上)第十二章 上第28章 解勸(下)第六十五章第16章 交易所第34章 反目(上)第6章 問心第九十二章第21章 招降(下)第23章 錢荒(上)第30章 結合第九十四章第六章第35章 武松(下)第21章 追失(下)第二十一章第五十六章第31章 天書(上)第二十六章第29章 談兵(上)高俅隨筆第26章 對箭(上)第40章 結局(下)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16章 遺篇(上)第三十二章第18章 召見(上)第16章 試軍(下)第四十六章第17章 嚐鮮第32章 釘子戶(上)第27章 淵源(下)第12章 誤闖第19章 料敵(上)第15章 備荒(下)第8章 學術第6章 問心第18章 李逵(下)第17章 嚐鮮第19章 料敵(下)第六十九章第1章 燕青(上)第33章 最長的一夜之訣別(下)第31章 最長的一夜之汪公老佛與魯智深第七章 下第2章 冤案(上)第72章 談判第13章 右京(上)第七十三章第四十八章第8章 上壽第五十章第二十九章第3章 星變第16章 遺篇(上)第65章 招安第九章 上第五十六章第三十八章第49章 沒羽箭第14章 結黨(下)第六章 上第5章 刑訊(上)第三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