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3章 楊博的決定

楊博對這位從老家帶過來的幕僚極爲看重,更知道這位幕僚從來不會無的放矢,便是端着茶盞認真地詢問道:“靳先生,此話怎講?”

捷報的消息並不是什麼秘聞,早已經在京城傳了開來,並迅速成爲時下最熱門的話題。

“此乃天大的喜訊,當浮一大白!”

“來,來,今晚咱們要不醉不歸!”

“斬殺倭人幾千人頭,淹死者不計其數,東南倭患惡瘤除矣!”

……

時逢順天府試之前,京城的士子平日便喜歡三五成羣,今日有着如此正當的名頭,卻是令到京城各間酒樓或青樓人滿爲患,紛紛爲着這兩場大捷進行慶賀。

只是幾杯酒下肚,大家卻是免不得開始評論起戰功來了。

“東南倭患能夠根除,一則歸功於福建巡撫譚綸,二則歸功於兩廣總督吳桂芳!”

“呵呵……譚倫去年收復興化城便已經掛官回鄉繼續守孝了,現在的福建巡撫是徐黨的汪道昆!”

“汪道昆和吳桂芳有功不假,但都是親近纔到地方任職,若是論到剿倭的功勞,當屬昔日的浙直總督胡宗憲!”

……

士子認真地審視着倭寇的形勢,卻是發現倭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卻是始之於胡宗憲,現在立於大功的福建總兵戚繼光和廣東總兵俞大猷皆是出自於胡宗憲昔日的麾下。

“如果當年不是朝廷將胡宗憲擒拿至京,福建興化城被圍之時,浙江定然會出兵相助,而不是任由那幫倭寇設計攻陷興化府城!”有個士子話題進行了延伸,顯得憤恨地翻出舊賬道。

桌面突然砰地一聲,一名士子用拳頭砸在桌面上道:“依我之見,朝廷因當起復胡宗憲這位軍事大才,由他來主持北邊的邊防!”

在這個平靜二月底的夜晚,隨着兩份捷報從廣東和福建過來,京城已然涌起了一股暗濤,有人竟然藉機提出要啓用胡宗憲。

南京給事中陸鳳儀以貪污軍餉、濫徵賦稅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嘉靖下令將胡宗憲押解進京,只是勒令胡宗憲回籍閒住。

閒住,這便是證明胡宗憲無罪,且沒有被奪官免職。去年底的蒙古兵臨北京城,這彷彿還在昨日,很多士子已然是想起了胡宗憲。

卻不知是擁護昔日的“七省總督”胡宗憲,還是僅僅對當朝北邊軍事的不作爲感到憤慨,起復胡宗憲的聲音越發的強烈。

靳先生今晚便是在青樓的大堂中喝酒,初時還沒有將這幫士子當一回事,但慢慢地覺察到風向有些失控,這才急匆匆地趕了回來。

靳先生將青樓聽到的話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旋即臉色凝重地說道:“東翁,一旦朝廷對廣東和福建實行重賞,必定會被有心之人利用。特別去年韃子殺到北京城下一事,恐被有心之人給翻出來,從而爲胡宗憲的復出造勢!”

在大明爲官,不僅是首輔的位置被人惦記,這兵部尚書同樣被各方勢力虎視眈眈。除了掛着兵部尚書銜的宣大總督江東外,現在閒居在家的胡宗憲纔是楊博的最大威脅者。

楊博雖然深得皇上依重,特別是他出任邊關總督期間,總是能夠阻擋住蒙古騎兵南下,但他似乎又拿不出過於耀眼的軍功,甚至去年蒙古騎兵再次出現在京城附近。

反觀閒住在家的胡宗憲,昔日誅殺最大的海盜頭目王直和徐海,一舉扭轉了大明被動挨打的局面,迫使倭寇只能逃離富庶的南直隸和浙江,更是一度派遣戚繼光到福建輕鬆地誅殺倭寇,可謂是東南倭寇平定的最大功臣。

雖然胡宗憲重新被朝廷任用,斷然不可能將他楊博直接取而代之,但憑着胡宗憲的軍事才能和聲望,他楊博恐怕在這兵部尚書的位置呆不得太久了。

楊博從來沒有小窺過胡宗憲,若不是嚴嵩突然倒臺,被召回京城的兵部尚書便不會是他楊博,而是那位戰功赫赫的胡汝貞。

楊博喝了一大口已經涼掉的茶水,當即眯起眼睛堅定地道:“此番言論當真可惡至極,究竟是誰在背後推波助瀾,想要起復胡宗憲?”

“依老夫之見,怕不是董份或吳山在背後搞小動作,而是這幫士子突然興起所提出的一個意願,而胡宗憲確實深得人心!”斬先生顯得無奈地說出了一個事實,旋即話鋒一轉地道:“爲今之計,除了平息京城的輿論,則是要壓下福建和廣東的戰功,不能讓董份和吳山那些人有可乘之機!”

“此次不賞,內閣怕是不會同意!”楊博心裡已經決定將這兩份戰功給壓下來,顯得擔憂地說道。

靳先生在旁邊的椅子坐了下來,臉上卻是樂觀地說道:“現在的內閣,其實就是徐階一個人的內閣,只要徐階點頭同意即可!”

楊博將茶盞輕輕地放下,眉頭緊緊地蹙起,心裡卻是不想再度求助於徐階,這讓人會誤以爲他楊博已經成爲了徐階的小弟。

靳先生一眼便看穿他的心思,便是進行勸道:“東翁,雖然咱們在鹽事上跟徐階那邊少了一些往來,但這個情份卻是不能斷!去年薊遼出事,則是多虧徐階幫着照拂,不然東翁怕是有麻煩纏身!現在的麻煩並不比去年小,東翁再拜託徐閣老,只會加深兩家的情分!”

“這兩份戰功並不小,如果想要壓下來,亦得要有一個理由吧?”楊博已然是被說服了,臉上卻是露出難色地說道。

當下大明是文強武弱,想要將武將的戰功壓下,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

遠的不說,昔日俞大猷在廣東廉州府重創來犯的安南範子儀,斬首一千二百級,但這份戰功卻是被嚴嵩輕輕地壓下,只象徵性地賞了俞大猷五十兩銀子。

只是楊博終究不是嚴嵩,縱使是想要壓下來,除了得到徐階的支持,而且還要拿出一個合適的理由。

靳先生出身於鹽商之事,眼睛總是透露着精光,這時顯得智珠在握地道:“東翁,老夫已經替您想好了,既能讓你能向朝廷交待,又能平息這場輿論!”

楊博聞言,眼睛當即微微一亮。

第1012章 林晧然的路第1464章 金花第1810章 半步閣老第1289章 不悅第1615章 蘇州第76章 夜談第1303章 自救第1741章 新朝局第279章 計劃第961章 趙富貴的麻煩第1788章 陰謀現第1391章 冤案第960章 春種一粒粟第1402章 湖心瑕疵第411章 開審第1144章 重磅消息第662章 中秋佳節第1375章 水浸街第1460章 控場?第828章 說客第1249章 各有謀算第1782章 舌辯和口才第1624章 後院起火第1575章 鐵面新部堂第1585章 謀百世第1524章 鹽弊第776章 一龍一豬第1590章 大明第一家?第627章 新時勢第1541章 少宗(盟主加更)第1311章 京城風雲第1681章 東窗事發?第753章 應對之策第32章 最好的布第155章 題畫第864章 風波起第1516章 大序幕第261章 我哥哥是翰林第735章 丁惡少第1633章 破綻第1343章 人選爭論第105章 興師第755章 撲朔第470章 荒謬第115章 國富論第1418章 驚雷第1673章 亮劍第170章 老天會玩第1031章 問道第1360章 驚喜第160章 道賀第253章 學而時習之第1451章 暗流第788章 聖旨第1535章 殺之、誅之!第346章 聽到了第489章 欲揚帆第88章 不是壞官第1009章 半日閒第1299章 官場真諦第832章 紅薯出土第1665章 浴火重生?第530章 佛郎機炮第100章 開審第1344章 謙謙君子第1227章 刑訊第659章 災情第1123章 首輔的指點第1318章 禍根第196章 悄然而至第604章 文人相輕第143章 接濟第436章 遠謀第1447章 強勢第429章 熟悉的感覺第908章 新年第1652章 柳州城第934章 徐階的票擬第906章 年夜第1445章 真相第252章 大明之弊第1284章 新年第1632章 聖人祭第1757章 尚書之家第639章 螃蟹和蜈蚣第213章 文采第587章 道歉第942章 各方反應第922章 命好第315章 嚴嵩與徐階第647章 狂妄第1401章 瘦西湖第1212章 嚴世蕃的罪名第682章 奏本第632章 來襲第1049章 硬氣的主審官第883章 多事之秋第1648章 心急的徐璠第863章 奏疏第1737章 一黨獨大
第1012章 林晧然的路第1464章 金花第1810章 半步閣老第1289章 不悅第1615章 蘇州第76章 夜談第1303章 自救第1741章 新朝局第279章 計劃第961章 趙富貴的麻煩第1788章 陰謀現第1391章 冤案第960章 春種一粒粟第1402章 湖心瑕疵第411章 開審第1144章 重磅消息第662章 中秋佳節第1375章 水浸街第1460章 控場?第828章 說客第1249章 各有謀算第1782章 舌辯和口才第1624章 後院起火第1575章 鐵面新部堂第1585章 謀百世第1524章 鹽弊第776章 一龍一豬第1590章 大明第一家?第627章 新時勢第1541章 少宗(盟主加更)第1311章 京城風雲第1681章 東窗事發?第753章 應對之策第32章 最好的布第155章 題畫第864章 風波起第1516章 大序幕第261章 我哥哥是翰林第735章 丁惡少第1633章 破綻第1343章 人選爭論第105章 興師第755章 撲朔第470章 荒謬第115章 國富論第1418章 驚雷第1673章 亮劍第170章 老天會玩第1031章 問道第1360章 驚喜第160章 道賀第253章 學而時習之第1451章 暗流第788章 聖旨第1535章 殺之、誅之!第346章 聽到了第489章 欲揚帆第88章 不是壞官第1009章 半日閒第1299章 官場真諦第832章 紅薯出土第1665章 浴火重生?第530章 佛郎機炮第100章 開審第1344章 謙謙君子第1227章 刑訊第659章 災情第1123章 首輔的指點第1318章 禍根第196章 悄然而至第604章 文人相輕第143章 接濟第436章 遠謀第1447章 強勢第429章 熟悉的感覺第908章 新年第1652章 柳州城第934章 徐階的票擬第906章 年夜第1445章 真相第252章 大明之弊第1284章 新年第1632章 聖人祭第1757章 尚書之家第639章 螃蟹和蜈蚣第213章 文采第587章 道歉第942章 各方反應第922章 命好第315章 嚴嵩與徐階第647章 狂妄第1401章 瘦西湖第1212章 嚴世蕃的罪名第682章 奏本第632章 來襲第1049章 硬氣的主審官第883章 多事之秋第1648章 心急的徐璠第863章 奏疏第1737章 一黨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