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抽空見一見

第121章 抽空見一見

金樑橋街的吳府有二,一爲吳育的宰相宅,一則爲吳充的府邸。

兄弟二人本是住一起的,如今吳充遷爲陝州知州,便也在京裡買了房,就買在吳育府的一旁。建成之後二府也是連在一處,子弟可以自由走動。

知道吳育身子不適,在京官員姻親皆來探視,如吳育長女二女雖是早逝,但其大女婿尚書兵部員外郎判三司鹽鐵勾院的韓宗彥,名相韓億之孫,二女婿龐籍之子龐元英都是上門探視。

三女婿則是太常博士任逸,其父則是太子少師任布,夫婦二人更是伺候在一旁。

吳育有十個兒子,但多不住在京師,只有長子吳安度在京,由他接待賓客。吳安度沒有官身鎮不住場面,吳充府上的吳安詩,吳安持也幫着接待。

至於吳安度之妻乃尚書左丞範雍之女,作爲長媳接待過府的女眷。

歐陽修與歐陽發及歐陽發之妻吳氏前來探視吳育。

歐陽修被吳育留下說話,至於歐陽發知二人有要緊話,於是和吳氏先行一步離開院子。

歐陽發回頭看了一眼院子裡絡繹不絕的高官大臣,也很是感慨一番對吳氏道:“爹爹來時曾說,吳參政十個兒子沒有一人考中進士,實在可惜。”

“安度本是最出類拔萃的,怎料不得考官青眼,連番科考不中,看來他們都要等着蔭官了。可惜本朝高官大臣一定要進士出身才行,看來以後吳參政家裡都要仰仗老泰山了。”

吳氏道:“我那兩位兄弟怕也是不成器。不說這個了,我先回去看看妹妹,一會爹爹離府了,再派人來喚我。”

歐陽發笑道:“娘子自去就是,一會我讓爹爹先回去,我再來泰山府上尋你。”

當即幾名老媽子,女使跟着吳氏,出了角門直抵自己府上。

在角門的老媽子是家裡的老人見吳氏,激動地上來磕了頭。

吳氏抹了眼淚後,即步入府中。當初她還沒出嫁時,吳充方纔在這金樑橋街買下宅子,如今過了數年,來一次更生疏一次。

行了半盞茶功夫,吳氏來到內宅,走到迴廊見到迎面行來一位穿着杏黃色衫子的女子。她不由道:“十七娘。”

來人正是十七娘。

姐妹相見自是述一番衷腸,二人牽着手在迴廊坐下,十七娘問道:“姐夫怎麼捨得你一人來此。”

吳氏笑道:“大伯父還有許多話交待公公,故而我就來了。至於你姐夫也沒什麼肯與不肯的。”

十七娘笑道:“姐夫人真好,待你還如從前一般。”

“還好吧。”吳氏聽妹妹說自己夫妻和睦,自是眼中含笑,神采飛揚,有那麼些得意的意思。

十七娘道:“咱們吳家兩府的姐妹中,就屬姐姐你夫妻和順了,聽聞大伯父的五娘也是,但還是不如姐姐。

吳氏笑了笑問道:“十五娘呢?她如今不住府裡麼?”

十七娘道:“如今家中正湊備着與文府上的婚事,爹爹說了當朝宰相家的規矩自不比一般大臣家裡,處處都要體面。那邊婆婆又是個嚴謹的人,故而大娘從宮裡請了幾個教習宮女來,要讓十五姐學到一點錯處都讓人挑不出來。她這半個月在碧雲軒學些規矩,連我回汴京至今也才見了她一面。”

吳氏嘆道:“真是苦了十五娘了,這天下哪有什麼一點都不讓人挑出錯來的人兒。這宰相人家的婆婆姑嫂,哪個是好易與,這纔剛開始罷了。”

十七娘抿嘴笑道:“姐姐倒似不看好十五孃的婚事。”

吳氏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你把我的話多給她提個醒,免得日後回孃家哭哭啼啼。”

“話說回來,家裡幾個姐妹屬你和她最聰穎了,學什麼都一學就會。如今十五娘要嫁,你自己也要打算了。”

“是了,你怎麼不去與十五娘一起學着?”

十七娘笑道:“我剛到汴京舟車勞頓,但我卻是巴不得清閒自在些。”

吳氏深深看了十七娘一眼心知,自家母親雖說面上都是一碗水端平了,但到了這時候還是偏心了。

她連岔開話題道:“如今大伯父身子不好,但盼十五孃的婚事別有什麼波折纔是。”

十七娘笑道:“別說這些不高興的事了,去我房中坐坐。”

吳氏笑道:“也好,正有個好玩器物帶來與你。”

吳氏到了十七娘的閨房,但見依舊簡潔大方。她知道自己兩個妹妹嫁至呂,夏兩位宰相府邸,都帶去了極多的陪嫁之物,陳列滿屋,恨不得讓婆家的人都看到。平日起居奢侈,席子是每三日一換,被褥舊了就扔,倒有些壓着妯娌們的意思。

倒是十七娘屋子卻是簡單,用的東西都是半新不舊,如此纔是大家閨秀的氣度。

吳氏心想,十五娘十七娘平日關係不睦,皆因二人在吳府裡一起長大,在一衆姐妹中都屬拔尖的。

十五娘是嫡出,打小心氣就高人一等,看了兩個姐姐嫁入宰相家後,家中上下顏面有光的樣子,從此也是一心一意想嫁入高官府上,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與人比較。平日她與十七娘就有比較之心,故而二人姐妹感情倒是不怎麼好。

說到這裡,吳氏取出一個印章道:“你看這如何?”

十七娘拿起印章看道:“這是壽山石,倒是第一次見了有人拿來刻章。”

十七娘又看了陣道:“這不似工匠所刻,雕工有所欠缺,但這篆字的筆勢倒是出來,是文人操刀自刻的吧。”

吳氏笑道:“十七姐,你這樣眼睛也太毒了,正是如此。”

十七娘道:“倒是此人好巧思,居然想出用質地甚軟的壽山石來刻字,如此也不需巧匠即可自刻印章了。”

“不過畢竟是石印,不如玉印金印來得端重,倒是這篆字實是太好,不計較刻工,可見書者的眼光和意境都在其中,倒是有些似曾相識……多謝姐姐送我這樣的禮。”

吳氏笑道:“你喜歡就好了。”

十七娘心念一動,笑道:“倒是親家公與姐夫都喜歡這樣金石之物,不知他們爲何肯割愛呢?還是府中還有許多這般印來?”

吳氏笑道:“好啊,你倒是打起其他的主意來,府中當初一共送了五枚來。是一個閩地來姓章的讀書人送的,他的先生正是當今篆書大家章伯益。”

“你姐夫說他寫得一手好篆書呢,至於這刻印乃他順手爲之,但已可見不凡了。”

“果真是他。”十七娘的目光中透出片刻迷離,尋又看了一眼手中印章。

吳氏見十七娘臉色有異不由問道:“什麼叫果真是他?”

十七娘將印章捧在手中,然後道:“他這一番是從浦城進京考太學的,故而與哥哥同路的。此人見識不凡,兼有赤子之心的,我想與姐夫定是能相談投機。”

“你姐夫倒真與他一見如故,只是倒少有見你如此稱讚人的。”吳氏仔細看十七娘的臉色。

十七娘失笑道:“哪裡,平日我也常說姐夫好啊!”

吳氏笑了笑心想,十七如此說,是想將此子引薦給官人的意思麼?

吳氏道:“姐夫確實喜歡這印章,但我知道你更喜歡就討來了,此事可別被十五娘知道。不然該說我偏心。”

十七娘笑道:“好,但十五姐如今忙着出嫁的事,也沒功夫與我置氣了。對了,歐陽公是否作了一首詩?”

“公公那麼多詩,誰知道那首。”

“就是那首‘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羞’!”

看望過吳育後,歐陽修已與歐陽發回府。

到了半夜,歐陽修將歐陽發叫到了書房來。

歐陽修今年五十二歲,但卻保養得很好,目光深邃,氣度淵然。

他見了歐陽發問道:“功課近來如何了?”

歐陽發謹慎地答道:“孩兒一直都有用功。”

歐陽修道:“我今日我去吳家深有感觸,吳家一門一父四子五進士,然而到了孫兒這輩迄今無人及第,你可知爲何麼?”

歐陽發道:“吳家的子弟孩兒平素也有交往,爲人是不錯的。”

歐陽修道:“爲人好,但讀書一事上卻少了幾分勁。你可知如今韓,呂兩家爲何幾十年來在朝堂上長勝不衰,那是因人家世世代代出進士。”

“故而纔有人閒雲,天下之士,不出於韓,即出於呂。人家的子弟,從不指着恩蔭美官,如此易生驕縱享樂,不思進取之風。”

“是,孩兒謹記父親教誨。”

歐陽修道:“你是長兄,當給幾個弟弟作一個榜樣!你若不願讀書,即回去穎川當寓公過活好了,別在汴京丟我的臉!”

歐陽修說完這一番話後,尋又問道:“是了,章伯益,章表民的弟子安頓得如何了?”

“孩兒給了他錢和銀子,讓他先住下來。”

歐陽修道:“人家千里迢迢來至汴京,又帶着禮物書信,你需仔細相待,萬萬不可有失禮的地方。”

“如今我公事纏身,又兼吳參政病了,一時抽不開身。你替我好生招待着,等他日清閒了,再讓他過府一趟就是。”

歐陽發不由道:“爹爹,章三郎君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我看還是抽空見一見。”

“哦?”

(本章完)

第351章 迎親請假第841章 西北凱旋第981章 宰相忽悠皇帝第772章 章越的幕府第999章 熙寧十年第1034章 重開天章閣第39章 恩情第538章 新黨舊黨第45章 圈套第767章 國事相托第979章 遼國的能臣(感謝一拾肆修書友上盟第157章 識人第422章 豪爽第86章 爭口氣(兩更合一更)第144章 心事第1027章 又是上元節(第一更)第913章 如何鬥爭第273章 論名第937章 呂惠卿罷相第429章 太平宰相第660章 不服者如何第388章 觀天之道第671章 直撲要害第820章 市易法利弊第130章 齋長第769章 名覆金甌第92章 章家子弟第998章 有個宰相的親戚(兩更合一更)第131章 佩服第1025章 一之(兩更合一更)第907章 用或不用(感謝楓愛雲書友盟主)第123章 章府第769章 名覆金甌第755章 當殿彈劾第713章 抓人第1007章 韓絳回京(兩更合一更)第30章 用六第9章 孟子第5章 破案(感謝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盟主)第189章 相人第684章 滿嘴流油第604章 降低成本的訣竅第165章 信約第686章 燈火第279章 水幾是道第308章 心流第288章 賜對第529章 你是我的伯樂第647章 大宋伯樂第808章 書信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261章 御覽(第二更)第757章 得不償失第726章 道賀第313章 秘閣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1019章 遠利和近利第628章 章卿幾歲?第965章 你回去和遼主交待吧第14章 餅子第219章 入場第989章 衣鉢(兩更合一更)第963章 遼國的謀略(兩更合一更)第823章 得加錢第850章 仰仗章公第544章 變法的目的第140章 李氏的眼光第20章 桂花茶和雞蛋第703章 太平宰相第1031章 放手去幹便是(第二更)第633章 爭執第202章 給他第309章 士別三日第696章 出戰第708章 成事第824章 治蕃策論第840章 誰對誰錯第281章 等次第333章 人情第583章 十日期限第904章 王安石的推薦第477章 因禍得福第266章 燈火闌珊處第718章 班底第88章 三日十一場請假第995章 必也正名(兩更合一更)第663章 底氣第606章 皇帝一句話頂你一車話第732章 師兄弟第1032章 閩地一寒門第806章 集思廣益第888章 潤筆爭論第565章 朕不允第654章 白雲樓賦(第一更)第959章 射中者得候第765章 這個人可以用
第351章 迎親請假第841章 西北凱旋第981章 宰相忽悠皇帝第772章 章越的幕府第999章 熙寧十年第1034章 重開天章閣第39章 恩情第538章 新黨舊黨第45章 圈套第767章 國事相托第979章 遼國的能臣(感謝一拾肆修書友上盟第157章 識人第422章 豪爽第86章 爭口氣(兩更合一更)第144章 心事第1027章 又是上元節(第一更)第913章 如何鬥爭第273章 論名第937章 呂惠卿罷相第429章 太平宰相第660章 不服者如何第388章 觀天之道第671章 直撲要害第820章 市易法利弊第130章 齋長第769章 名覆金甌第92章 章家子弟第998章 有個宰相的親戚(兩更合一更)第131章 佩服第1025章 一之(兩更合一更)第907章 用或不用(感謝楓愛雲書友盟主)第123章 章府第769章 名覆金甌第755章 當殿彈劾第713章 抓人第1007章 韓絳回京(兩更合一更)第30章 用六第9章 孟子第5章 破案(感謝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盟主)第189章 相人第684章 滿嘴流油第604章 降低成本的訣竅第165章 信約第686章 燈火第279章 水幾是道第308章 心流第288章 賜對第529章 你是我的伯樂第647章 大宋伯樂第808章 書信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261章 御覽(第二更)第757章 得不償失第726章 道賀第313章 秘閣第667章 初出茅廬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1019章 遠利和近利第628章 章卿幾歲?第965章 你回去和遼主交待吧第14章 餅子第219章 入場第989章 衣鉢(兩更合一更)第963章 遼國的謀略(兩更合一更)第823章 得加錢第850章 仰仗章公第544章 變法的目的第140章 李氏的眼光第20章 桂花茶和雞蛋第703章 太平宰相第1031章 放手去幹便是(第二更)第633章 爭執第202章 給他第309章 士別三日第696章 出戰第708章 成事第824章 治蕃策論第840章 誰對誰錯第281章 等次第333章 人情第583章 十日期限第904章 王安石的推薦第477章 因禍得福第266章 燈火闌珊處第718章 班底第88章 三日十一場請假第995章 必也正名(兩更合一更)第663章 底氣第606章 皇帝一句話頂你一車話第732章 師兄弟第1032章 閩地一寒門第806章 集思廣益第888章 潤筆爭論第565章 朕不允第654章 白雲樓賦(第一更)第959章 射中者得候第765章 這個人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