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犛牛騾馬

爲了改善運糧辦法,節省民力,董和向荀彧推薦了益州獨有的一種奇畜——犛牛。

說是益州獨有,這是相對於東漢其他各州來說,實際上這時候的犛牛是遍佈青藏高原的。但是在這個時代,青藏高原基本上除了少數邊緣地帶被納入大漢統治,其餘地方還是一片原始地帶。

犛牛就是生長於此間,後世書中將犛牛稱作“高原之舟”,原因就是自古以來藏民便用犛牛來做運輸工具。

關於犛牛的記載,其實在《山海經》中便有:“潘侯之山有牛,四足節生毛”,說的正是犛牛!

《正字通》也記載:“出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之,狀如水牛。”

犛牛算是一種很神奇的牲畜,其食性粗放,力氣大,善爬山,耐高寒。只要是經過了馴化,每天能夠行走幾十裡地,而且不需休息。有時可以連續幾天不吃不喝,馱運如常。

對於這個時代靠近高原的羌、氐二族人來說,犛牛簡直就是寶。其肉可食,糞可燒,皮毛可穿戴,還有馬的識途本領,又是運輸工具。

最關鍵的是犛牛不需要像戰馬一樣喂糧,隨處放牧吃草就可以了。

董和原是南郡人,後來才舉家遷到了西川,第一次見到犛牛的時候,董和便開始有意瞭解這種牲畜。

他也曾向劉璋建議過,但是劉璋根本就沒有加以理會,這次得知荀彧正想辦法節省民力,因此纔出來建議。

這個建議雖然好,但是卻也有其弊端,這就是董和說的採買問題。

按現在的物價,一頭犛牛須費錢五千,如果要大規模的採用犛牛來運輸糧草,那麼這筆花費就不是小數目了,或許當時劉璋不願意理睬董和,也是因爲這個原因。

不過荀彧可不是劉璋這樣的守財奴,荀彧的眼光無疑是更加深遠,雖然可能暫時需要耗費的錢財不少,但是如果真的能夠如董和所說,那麼最終這個錢還是會花的值得。

而且這犛牛畢竟還能吃,實在不行,充作軍糧也算不虧。

最重要的是,按董和說的,這一隻犛牛便能馱數百斤,無疑將大大的減少民夫的徵調。

從蜀中運糧支應漢王進攻隴右,這上前裡大多都是山路。如果是靠人力、馬、車,且不說這載重問題,就是這速度也頂多日行十數裡,跟犛牛的數十里差距可就太大了!

古之軍糧往往是在運糧的路上便消耗了過半,這也是長途行軍常常爲糧草所困的只要原因。

“幼宰啊!此畜若果如你所說,我這就可以下令採買!雖耗費些錢財,卻也是值得。”荀彧說道。

董和見荀彧有意採用自己的建議,於是便又說道:“令君可先購千頭,試以用之,如若可行,再行採買,如此則萬無一失!”

聽了董和的話,荀彧很是驚訝,這董和知無不薦,薦之有道,且心思縝密,顯然是個人才,值得重用。

雖然現在董和是個議郎,基本上也就是個閒職,但是經過此事之後,荀彧已經有意任以實事,當然,這還要徵求漢王的同意。不過荀彧看上的人,劉徵又怎麼會不同意?

於是荀彧將此事在尚書檯公議之後,便令董和來主辦。

董和得到實際任用,自然更是幹勁十足,用事更加勤謹。

謁者僕射費詩聽聞了此事之後,對董和道:“幼宰可知牂牁之民,役有騾馬乎?”

董和從來沒有去過牂牁郡,當然不知道,聽得費詩提起,於是趕緊相問,方知這騾馬亦如犛牛,正是山民負重役使之畜!

騾子其實早在春秋戰國便有,不過當時被視爲珍貴動物,只供王公貴戚玩賞用。直至宋代尚不多見,明代以後方大量繁殖作爲役畜。

但是恰恰是在牂牁郡,就有騾子,這也是因爲牂牁郡多山,於是便被山民加以使用,這才稍稍普及。

《本草綱目》有云:“騾大於驢而健於馬,其力在腰。”

騾子是驢和馬的雜交產物,有個比較大的缺點是沒有後代。

但是其有點也是極其明顯,“大於驢”而“健於馬”。比驢更大,比馬更強健有力。

母驢和公馬所產爲驢騾,公驢和母馬所產爲馬騾,亦可稱爲“騾馬”。

騾馬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易於駕馭,使役年限可長達二三十年,役用價值比馬和驢都高。

和犛牛一樣,這騾馬也是善於負重走山路。

董和聽了費詩的話,當下大喜,爲求更好的改善運糧辦法,於是便也將騾馬推薦給了荀彧。

荀彧得知之後,只說此事全由董和督辦,董和自然更加用心。

於是董和即從邛崍購進了千頭犛牛,也從牂牁買進了千頭騾馬,同時也徵募了役使之人。

較計此事,尚在劉徵剛從成都出發之時,可見荀彧真算是未雨綢繆。

劉徵在武都合兵,張繡領兵趕上,接下來便是等候糧草送來,劉徵也要詳細計議用兵之事。

正當劉徵與衆將商議進軍方略之時,便有押糧軍校來報,言蜀中糧草已經送到。

聽到軍校來報,所有人都是驚訝不已。

劉徵問軍校道:“爲何竟如此之快?”

軍校回報:“此次只送來兩萬石糧草,其餘尚在後隊。”

在劉徵看來,糧草數目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麼會這麼快?這比劉徵預計的時間至少提早了一倍!

“雖只有兩萬石,卻也不至於如此之速,究竟是何緣故?”劉徵不禁問道。

軍校於是回話道:“屬下也很驚奇,此次令君大人遣送的糧草用的是‘犛牛騾馬’,屬下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運糧辦法。”

衆人聽了這話,更是驚奇不已,劉徵按捺不住,於是立即領着賈詡、徐庶等衆人出來仔細觀瞧。

當親眼看到犛牛騾馬的時候,劉徵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文若這真是神來之筆啊!犛牛騾馬,犛牛騾馬……”

劉徵沉吟良久,心中暗自驚奇,莫非後世所謂“木牛流馬”正是這兩種牲畜?

哈哈!倒還別說,真有這種可能!

“木牛流馬”,“犛牛騾馬”,這二者讀音極其相似,且正是蜀中所產,取來一用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時間一長,以訛傳訛,難免走形變樣,或許“木牛流馬”之說正是訛傳“犛牛騾馬”也未可知啊!

否則何以解釋後來便沒有了這兩樣東西呢?還有何以解釋這“木牛流馬”未能流傳益州之外呢?

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北取下邳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步規劃第七百二十六章 三營起兵第七百六十六章 劉闡脫身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郯城合兵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曹仁派兵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曹劉再會第九百五十二章 深不可測第三百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章 三鼓破蘇固第八十二章 劉豹反戈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之桑榆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父子較量第六十九章 虢亭追車第一百三十一章 不自量力第九百四十二章 徐元訪孫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再窺天意第八百五十一章 朵思回營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改名龍門第七百七十二章 漢王不答第九百九十八章 膿包送死第五百八十七章 楊秋讓道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放棄郭淮第八百六十三章 母子之情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賈詡病倒第四百九十二章 繞道而走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張郃敗走第三百四十七章 徐晃請罪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誰可出戰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形勢之論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張遼沒走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呂蒙帶隊第四百三十章 兵勢大漲第四章 一見傾心第七百一十七章 異想天開第六百六十一章 荊兵暴起第六百九十章 龐統留書第八百九十六章 初見郭照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少年仗劍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井陘已破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俱爲亡魂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洛陽使臣第七百二十九章 滇國之後第二百五十三章 高幹南下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張顗再降第六百三十八章 兩個都督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燕雀之志第六百八十章 荊州刺史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閻韓相鬥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不得不受第三百八十九章 元直亂蜀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祝融還劍第六百八十五章 言外之意第四百五十五章 張鬆怨言第一千零三十章 再出王駕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架空孫靜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薊城反水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下新冢第七百九十二章 城破之際第四百一十二章 借道武都第三百八十八章 只欠東風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皇后密信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格殺勿論第八百五十二章 接風酒宴第三百二十六章 倒行逆施第三百一十四章 成都之謀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稟明夫人第一千零七章 奪權發配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劉備受封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降趙衢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虎添翼第一百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何以爲憂第一百一十八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八十章 進軍武都第三百二十九章 定軍之戰第七百二十八章 蜀中豪族第八百六十一章 收留祝融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李業之計第六十一章 劉徵火燒高壁嶺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拉攏全柔第一千二百章 周瑜悵惘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火燒烏林第七百五十四章 雒城危險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虛實所在第一百一十三章 六石神弓第二百四十六章 九指將軍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退出洛陽第九百零七章 暗中交易第四百七十七章 曹操應對第四百四十八章 羣臣歸心第七百九十四章 民不畏死第九百一十八章 二曹逃脫第九百四十七章 藉機削權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誰的意思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隔河相望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離宮遠觀第九百零七章 暗中交易第九百六十三章 再見魯肅
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北取下邳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步規劃第七百二十六章 三營起兵第七百六十六章 劉闡脫身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郯城合兵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曹仁派兵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曹劉再會第九百五十二章 深不可測第三百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章 三鼓破蘇固第八十二章 劉豹反戈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之桑榆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父子較量第六十九章 虢亭追車第一百三十一章 不自量力第九百四十二章 徐元訪孫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再窺天意第八百五十一章 朵思回營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改名龍門第七百七十二章 漢王不答第九百九十八章 膿包送死第五百八十七章 楊秋讓道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放棄郭淮第八百六十三章 母子之情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賈詡病倒第四百九十二章 繞道而走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張郃敗走第三百四十七章 徐晃請罪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誰可出戰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形勢之論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張遼沒走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呂蒙帶隊第四百三十章 兵勢大漲第四章 一見傾心第七百一十七章 異想天開第六百六十一章 荊兵暴起第六百九十章 龐統留書第八百九十六章 初見郭照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少年仗劍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井陘已破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俱爲亡魂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洛陽使臣第七百二十九章 滇國之後第二百五十三章 高幹南下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張顗再降第六百三十八章 兩個都督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燕雀之志第六百八十章 荊州刺史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閻韓相鬥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不得不受第三百八十九章 元直亂蜀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祝融還劍第六百八十五章 言外之意第四百五十五章 張鬆怨言第一千零三十章 再出王駕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架空孫靜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薊城反水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山下新冢第七百九十二章 城破之際第四百一十二章 借道武都第三百八十八章 只欠東風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皇后密信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格殺勿論第八百五十二章 接風酒宴第三百二十六章 倒行逆施第三百一十四章 成都之謀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稟明夫人第一千零七章 奪權發配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劉備受封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降趙衢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虎添翼第一百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何以爲憂第一百一十八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八十章 進軍武都第三百二十九章 定軍之戰第七百二十八章 蜀中豪族第八百六十一章 收留祝融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李業之計第六十一章 劉徵火燒高壁嶺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拉攏全柔第一千二百章 周瑜悵惘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火燒烏林第七百五十四章 雒城危險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虛實所在第一百一十三章 六石神弓第二百四十六章 九指將軍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退出洛陽第九百零七章 暗中交易第四百七十七章 曹操應對第四百四十八章 羣臣歸心第七百九十四章 民不畏死第九百一十八章 二曹逃脫第九百四十七章 藉機削權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誰的意思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隔河相望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離宮遠觀第九百零七章 暗中交易第九百六十三章 再見魯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