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哀於世道

雖然臨到年末爆發出合肥這一點不和諧之聲,但所牽動的畢竟只是少數身在上游人心,對於江東廣大士庶而言,回顧咸和十一年這整整一年,無疑是成功的一年,王業大昌的一年。

首先最重要的自然便是皇帝大婚親政,這意味着最高權力終於歸流正態。雖然皇太后臨朝幾年也是頗享盛譽,但這畢竟只是從宜的非常過渡時期。

果然皇帝正位之後,邊事屢有開創,尤其樑公沈大都督虎行中原,一舉收復河洛舊國,往年困守江東一隅的晉祚朝廷,眼下已是坐擁天下三分有二。

雖然河北、關中、蜀中仍在逆賊掌握,但那些奴勢相對於早年的窮兇極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永嘉之後的傾頹惶恐一掃而空!越來越多的時人堅信,掃除羣逆,復盡舊疆,僅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這纔是真正名符其實的中興!

如此一份殊榮,自然是上至君王、下至羣庶俱都共享。所以這一年的各種典禮活動,也是南渡以來所未有之盛大。

而作爲親身斬獲殊功的吳興沈氏,時譽一時間也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樑公沈維周雖然謙遜不改,願以食邑分饗將士,但臺中也不能如此薄於功臣,駁回此請,更益其封。而沈氏無論身臨戰陣爲用的族人,還是沈充等在都族人,都是大受所益。

尤其那個新生小兒沈阿秀,襁褓之中便被封爲縣公。雖然是分其母丹陽長公主曲阿食邑而封,但也足以彰顯帝眷深厚。

如今單以名爵而論,沈氏祖孫三代並封公爵,及下封侯者羣立庭門,可謂榮盛至極。如此厚重恩賞禮遇,雖然臺省之間也頗有微議恐將無以復加,但更多人還是認爲實至名歸,無可挑剔。

而更令時人側目的,則就是在去年中原戰事中,凡江北衆將於事創功者,得以封侯者將近百人!

如此大規模的封爵,甚至超過了中興之後王敦、蘇峻等歷次叛亂平定之後,而且那幾次內亂之後的封賞,多多少少帶着幾分權門瓜分安撫的味道,而這一次卻是實實在在的因功論賞。這麼多受封者,其中出身寒素者便佔了將近一半。

所以一時間,大江南北也充斥着明君賢臣、勇將壯卒、盛世將啓的褒揚歡呼聲。

鄉籍無問,郡望無誇,高談不論,雅調不彈,唯得弓馬,壯取公侯!凡王治之下,一時間無論世風還是各種王事,俱都變得壯闊無雙。

但人能眼見者,往往只有表象的浮華喧囂,但在這表象之下所掩蓋的裂痕,卻已經讓能眼見者感到觸目驚心。

新年之後的三月初,都中一家門戶舉喪,早前跟隨淮南王往江北一行的陳郡袁耽,歸都後便一直病體沉重臥榻不起,雖然熬過了寒冬,但最終還是死在了這萬物萌發新生的春日裡。

原本這也只是一件小事,袁耽雖然略享時譽,也曾任事內外,但終究未入顯流,一人之死,並不值得過分關注。

但這件事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談論,因爲一個久別於人前的大人物再次一部分人的視野中,那就是王導。王導遣其兒子王洽親設路祭,並沿途相送一程,對袁耽的禮遇之重可謂令人側目。

雖然王導早已經淡出時局,但是這樣一個人物,只要其人仍存於世,無論榮辱與否,其人一舉一動必能牽動時流人心。

而袁耽的喪禮,也果然因爲王導這一舉動而得到更多關注,甚至不乏時人議論紛紛,是否袁耽其人果然有什麼大才隱於懷內未爲世道所知,王導藉此以作示哀?

“我於彥道,無非衰老悲於盛夭罷了,一時有感而動。至於彥道究竟是否有隱才未顯,這一點實在是見仁見智。若是往年仍居典選,那也不得不說,原本我是覺得彥道其人的確兒輩之中秀出之選,但若審於實際,還是遠於江北任事羣賢少進啊。”

在某一次家中子弟集會中,面對一些子侄好奇發問,王導也笑着略作解釋。他遣兒子前往路祭,也僅僅只是表示一點自己的哀念,倒沒想到還被時流關注引申出諸多意味。

王導對袁耽的評價,倒沒有在王氏諸子中引起太大波瀾,只是言及江北用事羣賢,難免各生諸多感想。

許多王氏子弟,都與沈維週一輪入仕而用,可是如今境遇卻大大不同。王家的失勢體現在方方面面,對於他們各人也都有深刻影響,往年這一帶給他們榮耀的家世,如今卻給他們帶來了不少的煩擾。

無論他們對於沈維周是何想法,但也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沈維周,已經遠遠不是他們能夠評論的了。若再妄論臧否,非但不會得到什麼相應,反而要被人視作嫉恨之厭聲。

但也總還有人不乏好奇,比如王導日漸長大但卻還未任事的三子王洽便開口問道:“那麼依父親來看,沈維周其人究竟是忠是奸?”

這問題實在有些嚴重,但其實在年前年後這段日子裡,常有許多私下裡場合不乏人就此爭執不休,當然主要還是因爲淮南軍悍然攻取合肥一事。這一件事雖然被很快按捺下去,沒有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不得不承認,無論在什麼時候方鎮做出這種事情,都不可以良善視之!

王導聽到這問題後也是愣了一愣,而後才嘆息道:“什麼時候等你無有此惑,大概才能自立此世無憂。但若還要就此請教旁人,那麼無論忠奸與否也與你沒有什麼牽連,無謂爲之勞神。”

王導這一含糊不清的答案,自然難令王氏諸子滿意,但既然他拒絕就此評斷,這些子侄們也不好強迫,但卻不妨礙他們各自的交流。

“春後臺內連行詔令,多與宿衛有涉,可見臺內也是將淮南目作奸邪,大充武庫以備萬急。”

席中一人開口說道,他們身在這樣門戶,眼界自然較之尋常人要高得多,因此更能見微知著。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臺省授意壯養宿衛,本就是一件正常事務,何嘗不是以此彰顯邊功之重?而且今次宿衛擴建,士選並不拘於某地,覆及三吳,推及淮上,甚至就連淮南都選壯武入拱。若真是以此防備惡逆,這難道不是開門揖盜?”

王導聽到子侄們在席中的談論,心內也是多有感觸。往年他家怎會如此熱衷議論時勢,可見目下這個世道的確是已經變了。

開春之後,臺中屢有大事營建,所涉不獨限於宿衛軍備之類,可以說是覆及方方面面。許多人也因此議論紛紛,懷疑臺中是要藉此打壓淮南的勢大。

但這種論調不免過於淺薄,在王導看來,臺輔們這番作爲與其說是針對某人或某一方,不如說是受到淮南邊功的刺激,開始更加專注於自己的本職事務。

當然這其中必然會有打壓淮南的意味,但這並不是針對某人,而是地方與中樞天然的立場不同所致。

比如宿衛的擴建,往年晉祚困於江東,不乏因陋就簡的權益之計。類似王導主持營修的建康城,庾亮在世時便大作抨擊,言作幽深曲折不得堂皇之意。但那時候諸事草創,本就沒有能力大作修葺,而且建康城的如此佈局,也能大大節省宿衛防守方面的壓力。

收四方勇士,以壯天子禁軍,這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誰若因此惴惴不安,反倒要檢討自己是否逆心包藏。

還有就是在江東稅事上的改革,也是近來臺輔們力推的一個重點。往年各方都因便捷而法於吳會包稅,臺中雖然因此得於便利,但也由此失去更多掌握地方的途徑,並且沒有了直接或間接影響地方民事的手段。

所以在開春之後,臺內便大力推行稅法的改革,原本的包稅之約大半叫停,由臺中和地方親自交流接洽。但也並沒有將那些經手包運的鄉宗趕走,而是仍然支付原本的包稅費用,作爲他們主動承擔營修沿路道途的使用費用。

如此舉措看似姿態放低,且沒有立竿見影的短利,但卻將這之間的主導權給拿了回來。王導雖然眼下不再幹政,但也知眼下臺用多有匱乏,尤其還要揹負上宿衛擴軍的沉重壓力。但褚翜等人仍然敢於這麼做,也不得不說極有魄力。

但這樣是否就能截斷江東各州郡與江北邊鎮越過中樞進行財貨轉輸的勾連,王導對此還是心存懷疑。尤其他也知道,早前幾年沈維周便開始大力開拓吳會至於淮、河之間的海運,可見對於臺中如此舉措不是沒有洞見和防備。

但就算是希望渺茫,這些事也不得不做,否則便是自喪中樞體格。這一點還有一例可以類比,那就是沈維周在中原大捷後大手筆接納百數萬河北生民。這當中兇險難道沈維周不知?

但就算是知道也要做,將萬千生民生死背於一身,這就是沈維周秀出其餘方伯的原因之一,也是臺輔們不能就合肥一事對其大加攻訐的原因之一。

勇於承擔,能人所不能,所以討論沈維周其人忠奸與否意義不大。而臺輔們在放棄了抵制試探之後,轉而回歸正道,就算沒有軍力上的強大依仗,他們的舉措本身就帶着強大的法禮力量。

往年因爲邊事告急,所以事從權宜,但並不意味着這就是對的。你既以王臣自居,如今也是功成名就,又有什麼理由阻止王道正法的推行?

由這一點,王導也能感覺得到臺輔們的決絕,雖不明說對淮南的忌憚提防,但卻將所有的舉措都擺在明堂執行,不再侷限於往年的牽制幽合。說到底也是因爲沈維周兵發合肥先踏出一步,打破了過往交涉的默契。你以悍卒凌我,那麼也就不要怪我以大義制你。

政治的奧秘在於有策略的讓步妥協,而這種再無彈性的直接碰撞,對哪一方來說都承受着極大壓力。一旦稍有失控,則必釀生大禍。

沈維周自然需要大義加持,否則他一介南人在中原,法禮名位上並不比河北的石虎優越多少。而江東的臺輔也同樣不能肆無忌憚,因爲庾亮就是他們前車之鑑。

雙方互有所恃,但又互有忌憚,可是關係卻又僵硬到極點,這種狀態勢必不能持久。至於會以何種方式被打破,最終又會以何種局面而收場,王導想象不到,也不敢深思。

所以他派兒子路祭袁彥道,與其說是悲於盛年而夭,不如說是哀於世道恐再將浴血。

1003 劣子禍端1175 河東謀略0107 酎金之疑【求首訂!】0169 婦人之見1431 宿敵爭勝0742 季龍奴婢1422 乞活難大1022 晉祚必禍1238 關中新法1482 一斷前朝0037 南人慾爲大事0748 姑妄言之0045 童子難誅0864 謝艾入府1257 東施效顰1188 浮浪如故0291 前夕0224 隱爵必除0742 季龍奴婢1295 虎將待用1497 萬世不祧1257 東施效顰1351 救援之計1350 圍而不殺0254 把持東南0341 大風起0172 潛懷異志0994 人事艱難0009 再造孫吳0354 偶遇故人1169 老奴途窮0867 戰前0683 雄主老矣1109 家門醜類1070 琅琊故人1388 父子心魔1160 參謀軍務0422 治郡之選0634 奴賊之困0466 魚龍曼延1185 籍戶激增0247 都中三甲0387 圈地造園0674 困守孤城0937 都下民潮0395 京口陪都0962 百萬民食0627 無畏浮雲0278 殺無赦0800 世道不過如此0954 肝膽俱裂0848 十軍五護0968 甜膩入骨0263 玉樹生於江東0872 俱在刀下0008 洪桐縣裡無好人1110 太后歸天0181 兩敗俱傷0969 沈氏阿秀0580 害我者世道也1100 鄉境動盪0666 淮南待戰0558 士居奸詐0173 湯沐邑0560 冒進必殃1045 交戟叉頸0153 東海王0526 文籍如山0546 破虜參軍0279 九卿之副0178 拜時之禮1133 獨夫九卿0701 難輔小兒0497 逸少雅聞1326 鬩牆在即1418 乞活難謀0217 幸得良配0120 還施彼身0845 官民共營0101 人至察則無徒0604 師君鬥法0663 江河水沸0283 取而代之0205 拜舅姑0411 吳興所歸0131 破岡瀆1439 羯主遇刺0688 難堪舊事0092 少年營0727 大控淮道1264 以套授胡0671 兵入壽春1045 交戟叉頸0482 世間獨一0687 教子0095 無人爲耕0688 難堪舊事0022 情達極致假亦真0228 供銷一體
1003 劣子禍端1175 河東謀略0107 酎金之疑【求首訂!】0169 婦人之見1431 宿敵爭勝0742 季龍奴婢1422 乞活難大1022 晉祚必禍1238 關中新法1482 一斷前朝0037 南人慾爲大事0748 姑妄言之0045 童子難誅0864 謝艾入府1257 東施效顰1188 浮浪如故0291 前夕0224 隱爵必除0742 季龍奴婢1295 虎將待用1497 萬世不祧1257 東施效顰1351 救援之計1350 圍而不殺0254 把持東南0341 大風起0172 潛懷異志0994 人事艱難0009 再造孫吳0354 偶遇故人1169 老奴途窮0867 戰前0683 雄主老矣1109 家門醜類1070 琅琊故人1388 父子心魔1160 參謀軍務0422 治郡之選0634 奴賊之困0466 魚龍曼延1185 籍戶激增0247 都中三甲0387 圈地造園0674 困守孤城0937 都下民潮0395 京口陪都0962 百萬民食0627 無畏浮雲0278 殺無赦0800 世道不過如此0954 肝膽俱裂0848 十軍五護0968 甜膩入骨0263 玉樹生於江東0872 俱在刀下0008 洪桐縣裡無好人1110 太后歸天0181 兩敗俱傷0969 沈氏阿秀0580 害我者世道也1100 鄉境動盪0666 淮南待戰0558 士居奸詐0173 湯沐邑0560 冒進必殃1045 交戟叉頸0153 東海王0526 文籍如山0546 破虜參軍0279 九卿之副0178 拜時之禮1133 獨夫九卿0701 難輔小兒0497 逸少雅聞1326 鬩牆在即1418 乞活難謀0217 幸得良配0120 還施彼身0845 官民共營0101 人至察則無徒0604 師君鬥法0663 江河水沸0283 取而代之0205 拜舅姑0411 吳興所歸0131 破岡瀆1439 羯主遇刺0688 難堪舊事0092 少年營0727 大控淮道1264 以套授胡0671 兵入壽春1045 交戟叉頸0482 世間獨一0687 教子0095 無人爲耕0688 難堪舊事0022 情達極致假亦真0228 供銷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