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尾聲(一)
六、尾聲
紅五軍三千餘將士在董振堂的率領下,與馬家軍四個旅又四個民團共兩萬餘人,在高臺血戰九天八夜,創造了防禦戰史上的奇蹟。尐?χ說?箼5?手5?5打ち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最後彈盡糧絕,全軍覆沒。高臺失守後,馬家軍以極其野蠻的手段殘害我軍被俘人員。他們將所有被俘的紅軍將士押到西城門外的廣場上,用大刀砍、刺刀捅,全部殺害,場面血肉橫飛、慘不忍睹,事後還不準羣衆收屍,暴屍一週示衆。
紅五軍騎兵團長呂仁禮是在作戰中被敵人砍下馬來被俘的,在刑場上,兇殘的敵人叫囂着對紅五軍被俘人員每人要殺五刀才解恨,呂仁禮前後加起來總共捱了六刀。所幸這六刀刀刀未中要害,被敵人砍倒在死難戰友的屍體堆上,第二天竟奇蹟般的活了過來,經好心羣衆相救,他逃離了虎口回到部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呂仁禮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九師副師長,炮兵第十五師師長,1961年晉升爲少將。他的搭檔-------騎兵團政委溫玉成因腿部負傷被俘,被馬家軍押往蘭州。後來,溫玉成趁敵人不備機智逃脫,忍着傷痛一路乞討,經一個多月的艱難行走,在甘肅平涼附近,終於迴歸到革命隊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溫玉成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軍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四十軍軍長兼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兼軍區參謀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最爲悲壯的當屬隨五軍一道行動,西路軍婦女獨立團三營的幾百名女戰士,她們配合主力頑強戰鬥,白天她們搶救傷員,給一線守城部隊運送彈藥給養;晚上巡邏放哨,擔任警戒。到最後城被攻破,她們仍堅守陣地,直至彈盡糧絕。她們有的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有的和敵人扭打在一起,滾下城牆;有的在最後時刻吞下煙土、針、金塊等,自盡殉難;有的用小刀、匕首割斷自己的喉嚨……。佔領高臺後,殘暴的敵人連女戰士們的遺體也不放過,她們有的被扒光了衣服,有的被開膛破肚,有的被割去Ru房,有的**裡被塞上異物……。不幸被俘的女戰士,遭受的苦難更爲深重。馬家軍對她們無所不用其極:**、挖心、剜眼、割舌、挑喉、斷頸、活埋。把其中稍有姿色的留下來,作爲戰利品分配給他們的官兵做妻妾,有的則被倒賣,有的被迫自殺,有的逃出來四處飄零,沒有人能逃脫那場毀滅人性的浩劫。
駐防臨澤的五軍政委黃超直到高臺被敵人攻破,才命令37團團長饒子健(前任團長李連祥犧牲)帶一個營前去增援。心急如焚的饒子健感覺去一個營力量太小,提出能否多帶點部隊去。黃超臉一橫,沒搭理他。無奈之下,饒子健帶着二營三百餘人匆匆趕往高臺。
約摸四更天的時候,部隊到達高臺外圍的一個小村莊,這時高臺方向連稀疏的槍聲都聽不到了,死一般的沉寂,壓迫着每一位戰士的內心。饒子健決定在情況沒摸清楚之前,不能盲目開進。好在不久從西邊過來一個騎毛驢的莊稼漢,饒子健走上前去詢問:“老鄉,高臺那裡還打不打仗?”老鄉愣了一會兒,很快從服裝上認出來是紅軍的隊伍,忙擺頭說到:“哎呀呀!你們千萬不要再往前走了,高臺已被馬家軍攻佔了,你們的人死得好慘啊!”一句話猶如五雷轟頂,饒子健頭“嗡”的一聲,差點沒站住。
“老鄉,有沒有看見突圍轉移出來的紅軍?”二營長急切的問到。老鄉搖搖頭說:“反正沒看到你們高臺跑出一個紅軍,還有,你們的一位大幹部的頭被割下來了,掛在城牆上。”
怎麼辦?看樣子情況很糟糕,饒子健不甘心就這樣回去,決定再派出一支小分隊到前方偵查。二個多小時後,偵查員趕回來報告:高臺已於昨日被敵人佔領,我五軍首長和兩千多將士幾乎全部陣亡!
饒子健不禁仰天長嘆,淚如泉涌。以這區區幾百人再向高臺進發已經毫無意義,就在饒子健決定撤的時候,敵人發現了這支紅軍隊伍,正悄悄從四周包圍過來,
部隊在饒團長的帶領下且戰且退,後與臨澤的隊伍會合在一起抗擊敵人。
高臺被敵人攻下後,空前的浩劫開始了。馬家軍像一羣野獸,爭先恐後的闖進每一戶民宅,見財物就搶,見婦女就姦污……
古老的高臺城在火海中哭泣。馬步芳下令部隊放假七天,挨家挨戶的搜查,那些隱藏在羣衆家裡的紅軍傷員,以及支持過紅軍的羣衆共二千餘人,都遭到槍殺或活埋。這七天裡,他們先後找到了董振堂、楊克明、葉崇本等紅軍領導人的遺體,慘無人道的馬匪將烈士們的頭顱割下,用鐵絲穿過雙耳,掛在高臺的城門上,以炫耀他們的殘暴和仇恨。
董振堂壯烈犧牲的噩耗傳出,紅軍爲之震動,延安爲之震動。
臨澤五軍餘部的戰士們聽到消息,無不失聲痛哭,他們紛紛要求馬上補進連隊繼續戰鬥,爲五軍報仇,爲董軍長報仇!不久,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西洞堡召開會議,討論紅五軍領導班子和組織機構問題。決定調孫玉清任五軍軍長,黃超繼續任五軍政治委員,畢佔雲任參謀長,謝良任政治部主任,全軍轄三十七、四十三兩個團。二月上旬,西路軍局勢進一步惡化,後決定撤銷紅五軍編制,部隊編入紅三十軍(其中第三十七團編入第八十八師,第四十三團編入第八十九師)。尐?χ說?箼5?手5?5打ち三月五日,西路軍開始向祁連山突圍,馬家軍很快圍攻上來,徐向前命令紅九軍政委陳海松率領全軍一千餘人把守梨園口,掩護西路軍總部及傷員向山中轉移。由於馬家軍人多勢衆,騎兵往來奔襲,輪番進攻,陳海松和九軍將士力戰不支,最後全部犧牲。
九軍全部傷亡後,三十軍又衝上來堵住敵人。在軍長程世才、政委**的率領下,三十軍將士以無畏的奮勇精神與敵人做殊死拼殺,打光了兩個主力團後,終於擊退敵人。3月13日,馬家軍追至康龍寺,一場血戰後,紅三十軍也基本垮掉了。此時全軍只剩下一千餘人,而且大部爲傷病員,槍彈已盡,糧食斷絕,已無力再戰。三月十四日夜,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陳昌浩、徐向前脫離部隊回陝北,餘部則分散遊擊,突出去一個算一個。
自此,紅五軍團及整個紅西路軍悲壯地走完了它的光輝歷程,這支英雄的部隊永遠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
延安,寶塔山下,**主席長久站立在窗前,眺望着遠方,爲痛失一員大將而無比悲痛。他對身後的朱總司令、周恩來副主席、任弼時等人緩緩說道:“下午安排好追悼會,我要發言,追悼會要隆重,要……”
下午,在爲董振堂烈士舉行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講道:“他是一個好同志,是一個堅決革命的同志……。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們的革命隊伍就是需要這樣的同志……。”
朱總司令在輓聯上寫到:千古英雄董振堂,高臺爲你着榮光。
1937年12月14日,**在延安親自主持了“寧都起義”六週年紀念大會,並在鳳凰山上與參加起義的部分同志合影留念。在照片上,**親筆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爲了永遠紀念這位傑出的紅軍高級將領,解放後國家分別在高臺和石家莊烈士陵園,樹起了董振堂烈士紀念碑。
1962年8月1日,葉劍英元帥在建軍節這天,爲懷念戰友董振堂揮筆寫下了一首悲壯的輓歌:
英雄戰死錯路上,令我深懷董振堂。
懸眼城樓驚世換,高臺爲你着榮光。
寧都起義而創建的紅五軍團,爲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爲革命隊伍輸送了大量的棟樑之才。他們中的許多人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保貴生命。僅團以上幹部就有:
王佔元:生年不詳,甘肅人。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第15軍43師128團副團長,1932年在江西作戰中犧牲。
王佔彪:生年、籍貫不詳。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第15軍43師129團副團長、團長。1932年在江西作戰中犧牲。
王懷德:1904年生,河北人。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營長、團長、隨營學校校長,1934年加入中國**。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5年4月在雲貴邊界被反動民團殺害。
王樹亞:1907年生,甘肅武威人,第26路軍營長。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第13軍39師師長,1932年1月加入中國**。1933年2月,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的黃陂戰鬥中犧牲。
王洪章:又名王鴻章,生年不詳,陝西人。曾任西北軍洛陽軍官學校中隊長、國民黨第26路軍27師參謀處處長。起義後任紅5軍團第15軍44師師長,1932年加入中國**。參加了贛州、漳州戰役,1932年7月在廣東南雄水口戰役中犧牲。
王振鐸:生年不詳,湖北均縣人。西北軍洛陽軍官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第26路軍總部執法隊隊員(上尉),1931年秘密加入中國**,參加了起義的組織工作。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政治保衛局執行科科長、第34師102團副團長、第13師38團團長、軍團司令部偵查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的第四、五次反“圍剿”。作戰英勇頑強,雙腿負傷致殘,曾榮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被譽爲“火線上的英雄”。1935年紅軍主力突圍時,將他安置在興國一戶羣衆家中,不久被國民黨部隊搜出,慘遭殺害。
王銘五:1908年生,甘肅高臺人。曾任國民黨第26路軍弟25師74旅2團副連長,1931年秘密加入中國**,任特別支部宣傳委員,參加了起義的策動、組織工作。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第15軍第44師132團團長、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13師38團團長。1934年3月,在江西金溪、資溪、黎川三縣交界的下梧遭敵飛機轟炸,不幸中彈犧牲。
鄧友毅:生年不詳,河南新鄉人。起義後任紅5軍團第13軍參謀長。尐?χ說?箼5?手5?5打ち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1933年在福建犧牲。
盧壽椿:生年不詳,河北阜城人。曾任國民黨第26路軍第25師74旅1營營長,寧都起義前夕,受季振同的委派,帶信秘密前往蘇區同劉伯堅會晤,是積極響應、參與起義的主要軍官之一。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第15軍43師師長、中央蘇區紅軍學校上幹隊隊長、第1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2年1月加入中國**。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在戰鬥中犧牲。
邊延贊:生年不詳,河南鄧縣人。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司令部管理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5年8月,隨紅五軍團編在左路軍,後任紅五軍司令部第四科科長。1937年在甘肅張掖的作戰中負傷被俘,不久就義。
呂傑:1911年生,籍貫不詳。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第13師39團參謀長,1931年加入中國**,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紅9軍25師75團參謀長。1937年3月,在甘肅臨澤梨園口戰鬥中犧牲。
劉振亞:1911年生,山東臨清人。開封軍官學校畢業,1928年加入中國**,曾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第38師參謀、第13師參謀、第26路軍第25師73旅上尉參謀、**第26路軍特別支部委員會書記兼官長黨員支部書記,是寧都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歷任紅5軍團第15軍44師130團團長、第13軍37師師長、建黎泰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廣昌警備區司令員。1932年12月榮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紅星獎章”。1933年任紅五軍團補充師師長。1934年隨紅軍主力長征,任軍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1935年3月在貴州遵義的鴨溪病故。
劉培基:生年不詳,又名劉丕基,陝西人。起義後不久加入中國**,曾任紅5軍團營政治委員、第13師37團參謀長、38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隨紅五軍團編在左路軍,任紅5軍13師參謀長。1937年1月20日,在甘肅高臺的戰鬥中犧牲。
劉德明:1910年生,陝西人。起義後曾任紅五軍團排長、連長、營長、紅一軍團教導隊隊長、隨營學校隊長、第二師四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開始後,歷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補充團參謀長、獨立支隊第一團團長、支隊參謀長、決死第二縱隊兼晉西北軍區第8軍分區副司令員。1942年2月27日在山西交城南溝村戰鬥中犧牲。
孫大安:1906年生,山東莘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曾任國民黨第26路軍某團副團長,積極從事兵運工作。起義後曾任紅5軍團師長。1932年在建黎泰戰役中失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爲革命烈士。
孫步霞:1909年生,陝西富平人。曾任國民黨第26路軍副連長,總指揮部執法隊上尉執法隊員。1931年秘密加入中國**,積極從事兵運、起義的組織工作。起義後任紅5軍團第13軍38團團長、團政治委員。參加了贛州、漳州戰役。1932年7月,在南雄水口戰役中犧牲。
吳正卿:1912年生,河北保定人。起義後不久加入中國**,1932年奉調進入湘贛蘇區,任紅軍獨立師作戰參謀、紅17師49團營長、團長、紅6軍團第17師師長,參加了長征。1936年2月10日,在貴州金沙縣打鼓新場的戰鬥中犧牲。
嚴圖閣:1903年生,河南沈丘人。曾任國民黨第26路軍第25師74旅1團3營營長,是積極響應、參與起義的主要軍官之一。1932年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團長、師參謀長,同年調湘鄂贛蘇區工作,歷任湘鄂贛蘇維埃執行委員、軍區參謀長兼紅16軍參謀長、紅18軍軍長、紅六軍團第18師師長、湘鄂贛軍區司令員等職。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堅持鬥爭,1936年在戰鬥中負傷,同年11月在湖南平江病逝。
楊剛:1912年生,河南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機要科科長。1934年隨主力紅軍長征,1935年5月在西康瀘定犧牲。
楊春華:生年不詳,河南人。起義參加紅軍後,曾任紅五軍團第13師衛生部部長。1935年在長征途中犧牲。
楊統升:生年不詳,河南人。起義參加紅軍後,曾任紅五軍團第13軍39師117團團長。參加了贛州、漳州戰役。1932年在作戰中犧牲。
楊煥章:生年、籍貫不詳。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8軍團第21師61團團長、第23師69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紅五軍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軍參謀長。1937年3月在甘肅臨澤作戰中犧牲。
李肅:1910年生,山東臨清人。×?s!尐5說5箼5首發西北軍軍官學校畢業,1931年加入中國**,並受黨中央派遣打入國民黨第26路軍,從事兵運工作。曾任第25師74旅2團書記官。起義後歷任紅五軍團第14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團政治委員、軍團隨營學校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開始後,任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隊支部書記。1941年在延安病故。
李連祥:生年不詳,河南洛陽人。起義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第13師37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紅5軍13師37團團長。1937年1月在甘肅高臺戰役中犧牲。
李青雲:1903年生,河北成安人。1920年考入湖北軍官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官,1928年任國民軍第14軍特種兵旅少校副官、第26路軍25師73旅學兵連教官兼連長。1931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任該軍士兵黨員支部書記,在軍中開展兵運工作,策動與組織起義,是寧都起義的領導人之一。起義後歷任紅五軍團第15軍43師129團團長、第44師師長、第43師師長、紅15軍軍長。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1932年榮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紅旗獎章”,1933年8月,在江西永豐縣病故。
李建平:生年不詳,河南西平人。起義參加紅軍後不久加入中國**,曾任紅1軍團第3軍第9師參謀長。1933年在江西作戰中犧牲。
李屏仁:1908年生,江西武寧人。1929年考入西北軍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在國民黨第26路軍任職,1931年秘密加入中國**。起義後歷任紅五軍團第15軍43師連長、營長、128團團長、軍團教導隊隊長、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13師37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紅五軍參謀長。1936年10月在甘肅永昌作戰中負重傷,1937年3月西路軍退入祁連山後,誓死不當俘虜,從戎自盡。
宋奇峰:生年不詳,河北新河人。曾任西北軍第13師軍需處處長、國民黨第26路軍第25師73旅軍需處處長。起義參加紅軍後,任紅五軍團供給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戰役。1934年在江西作戰中犧牲。
張靜:生年不詳,河北河間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5軍團第13師39團參謀長、第34師101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4年12月在湘江戰役中犧牲。
張國棟:生年、籍貫不詳。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無線電隊隊長。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時,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3月在突圍時犧牲。
張振山:1905年生,湖南醴陵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第五大隊大隊長、紅軍總部特務團團長。1937年在陝西保安作戰中犧牲。
陳義厚:1899年生,山東武城人。曾在國民黨第26路軍中任軍醫官、軍醫處處長,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歷任紅軍團衛生處處長、衛生部部長、軍委總衛生部衛生學校教育長、校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的醫療、救護工作。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時,留在蘇區堅持鬥爭,任中央蘇區衛生部副部長,後在江西瑞金作戰中犧牲。
陳英琦:1910年生,河南開封人。起義參加紅軍後,曾任紅五軍團無線電隊隊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5年7月,在四川黑水縣不幸溺水身亡。
周凱東:1915年生,河南陝縣人。起義後加入中國**,歷任紅五軍團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開始後,歷任八路軍第129師新1旅1團參謀長、副團長、太行軍區第七軍分區3團團長。1943年8月在河南林縣的戰鬥中犧牲。
羅亞民:生卒時間、籍貫不詳。中國**黨員,起義參加紅軍後曾任紅一方面軍特派員。後在江西作戰中犧牲。
羅亞平:生卒時間不詳,湖北襄陽人。北伐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大革命失敗後與黨失去了聯繫,曾在國民黨第26路軍總指揮任譯電主任,隨部到達江西后,與該軍**地下黨取得聯繫,恢復了組織關係。1931年12月,從電報中獲悉敵人急令破壞軍中的**地下組織後,立即報告**特別支部,避免了黨組織遭敵破壞,促成了寧都起義提前舉行。起義後歷任紅5軍團譯電主任、機要科科長,後在江西作戰中犧牲。
羅忠毅:1908年生,湖北襄陽人。起義後加入中國**,歷任營長、團長、師參謀長、軍分區司令員、福建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1934年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閩西南地區堅持游擊戰爭,曾任閩西南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抗日戰爭開始後,歷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參謀長、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參謀長、第6師參謀長兼第16旅旅長。1941年11月28日,在江蘇溧陽塘馬村與日寇激戰,不幸犧牲。
周繼堯:生年不詳,甘肅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第13師37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1934年3月,在福建泰寧新橋的戰鬥中犧牲。
趙博生:1897年生,河北黃驊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曾任皖系部隊第一師三團見習官、直系部隊無線電中隊長、後入西北軍任副團長、師參謀處處長、第14軍參謀長兼特種兵旅旅長、西安城防司令、國民黨第26路軍總參謀長。1931年秘密加入中國**,同年12月成功策動、組織、領導了著名的寧都起義。起義參加紅軍後,歷任紅5軍團參謀長兼第14軍軍長、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建黎泰等戰役,曾榮獲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級“紅旗勳章”。1933年1月8日,在江西南城黃獅渡戰鬥中犧牲。
袁良惠:1907年生,**,河南濟源人。起義參加紅軍後不久加入中國**,曾任紅5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14師參謀長、第34師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在湘江戰役中,爲掩護紅軍主力搶渡湘江,率部與國民黨追兵苦戰多日,後率少數人員突圍,以頑強的毅力追上了紅軍主力,1935年12月在川西作戰中犧牲。
徐達月:生年不詳,河南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5軍團第13師38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1934年3月,在福建泰寧新橋的作戰中犧牲。
海鳳閣:1909年生,**,河南睢縣人。1928年畢業於西北軍無線電專業技術學校,曾任西北軍第14師電臺報務主任、國民黨第26路軍電臺報務主任。起義參加紅軍後,歷任紅五軍團第15軍無線電隊隊長、紅一軍團電臺大隊隊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1月加入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任八路軍總部通訊科科長兼通訊營營長、無線電臺大隊長。1942年5月,在太行根據地與日寇的作戰中犧牲。
高永祥:1912年生,甘肅靈臺人。曾任國民黨第26路軍排長。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歷任紅五軍團連長、營長、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開始後,任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第一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山西保安第二區第一支隊支隊長、暫編第一師團長、晉綏二分區副司令員。1940年7月,在山西五寨鳳凰山戰鬥中犧牲。
郭醉北:生年不詳,河南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供給部軍實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5任紅5軍供給部軍需科科長。1936年在甘肅作戰中犧牲。
黃思彥:1911年生,河南洛陽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11軍第31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9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紅五軍第13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37年3月,在甘肅臨澤梨園口戰鬥中犧牲。
黃彥斌:生年不詳,又名王彥斌、王彥秉,河南人。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歷任紅五軍團連長、營長、第13師39團團長、第37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三大主力會師後,任紅軍教導師第3團團長。1937年在甘肅慶陽病故。
梅林:生年不詳,四川人。早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後在國民黨第26路軍任初級軍官,起義參加紅軍後加入中國**。曾任紅5軍團第13軍某團團長、第38師師長、第13師39團、37團團長、第34師102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4年11月,在湘江戰役中犧牲。
彭德軒:生年不詳,湖南醴陵人。起義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第13軍37師參謀長、紅11軍31師參謀長、紅五軍團13師37團營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紅5軍騎兵營營長、隨營學校校長、第13師參謀長、騎兵師參謀長。1937年1月在甘肅高臺的戰鬥中犧牲。
葛忠仁:1911年生,江蘇鎮江人。起義後不久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政治保衛局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紅五軍政治保衛局偵察科科長。1937年1月,在甘肅高臺的戰鬥中犧牲。
董俊彥:生年不詳,河南人。早年參加國民軍,曾任洛陽軍官學校工兵隊隊長,國民黨第26路軍連長。1931年秘密加入中國**,隨軍起義後歷任紅五軍團連長、營長、第13師39團團長、第14師40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師師長、紅西路軍騎兵師師長。1937年1月,在增援高臺的戰鬥中犧牲。
董振堂:1895年生,河北新河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炮科,曾任西北軍第11師參謀處參謀、炮兵團排長、連長、機炮大隊大隊長、炮兵營營長、國民聯軍第4師第12旅旅長、第13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國民黨第26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曾參加北伐和反蔣戰爭。1931年12月同趙博生、季振同等一起組織、領導了寧都起義。參加紅軍後,於1932年加入中國**,歷任紅5軍團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紅五軍團總指揮、軍團長,中華蘇維埃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和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曾榮獲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紅旗獎章”。1935年8月任紅五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6年率部編入西路軍,參加西征作戰。1937年1月,在甘肅高臺同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激戰九晝夜,於20日犧牲。
鮑德新:生年不詳,河南淮陽人。早年參加國民軍,起義參加紅軍後,於1932年加入中國**。曾任紅5軍團第15軍44師參謀長、第15軍參謀長。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1933年任中央蘇區彭楊步兵學校訓練處處長,1934年在江西的作戰中犧牲。
譚鳳鳴:生卒時間、籍貫不詳。早年參加國民軍,起義參加紅軍後曾任紅五軍團某團團長,後在作戰中犧牲。
霍海元:1912年生,**,甘肅人。早年參加國民軍,起義參加紅軍後於1933年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連長、紅軍學校連長、營長、軍委幹部團第三營副營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十五軍團騎兵團團長、紅一方面軍騎兵師師長。1936年在陝西三邊地區作戰中犧牲。
被錯殺的幹部有:
牛冠甫:1896年生,河北保定人。早年參加國民軍,起義參加紅軍後,曾任紅5軍團14軍參謀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總教官。1932年5月在瑞金以“企圖叛變”嫌疑被捕,並判監禁,遭錯殺。
李彩雲:1908年生,甘肅臨洮人。1926年在甘肅省立第一中學讀書時報名參軍,入西北軍軍官騎兵隊學習。參加了北伐戰爭,任排長、副連長,後隨部隊編入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寧都起義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五軍團第13軍連長、團長、紅五軍團司令部訓練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5年任大金省軍事部部長、金川省軍區司令員兼獨立師師長、甘肅抗日救**第二路軍司令員兼獨立第一師師長、紅西路軍騎兵師參謀長。1937年7月,在由甘肅返回延安的途中被錯殺。
張少宜:1903年生,山西永濟人。早年加入國民軍,曾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國民黨第26路軍第25師74旅2團二營營長。起義參加紅軍後,先後任紅五軍團第15軍副軍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總教官。參加了贛州、漳州戰役。1932年5月,以“企圖叛變”的嫌疑被捕,判處死刑,後改爲8年監禁。1934年秋,中央紅軍長征前夕被錯殺。
季振同:1903年生,河北滄州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早年參加國民軍,曾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國民黨第26路軍第25師74旅旅長。1931年12月,與趙博生、董振堂等一起率部起義參加紅軍,任紅五軍團總指揮。1932年加入中國**,同年5月以“企圖叛變”嫌疑被捕,判處死刑,後改爲十年監禁。1934年秋,中央紅軍長征前夕被錯殺。
高達夫:1908年生,山西汾陽人。起義參加紅軍後,任紅5軍團第15軍經理處處長。參加了贛州、漳州戰役。1932年五月,以“企圖叛變”的嫌疑被捕,不久遭錯殺。
黃中嶽:1904年生,祖籍河南洛陽,生於羅山。早年入國民軍南苑學兵團學習,1925年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任國民軍手槍旅參謀長、旅長、國民黨第26路軍25師74旅1團團長。1931年12月同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一起率部起義加入紅軍。1932年1月加入中國**,任紅5軍團第15軍軍長,參加了贛州戰役、漳州戰役。同年5月以“企圖叛變”的嫌疑被捕,判處死刑,後改爲十年監禁。1934年秋,中央紅軍長征前夕被錯殺。
肖世俊:1897年生,河北大名人。西北軍軍政幹部學校畢業。參加了北伐戰爭,起義參加紅軍後任紅5軍團第15軍參謀長,參加了贛州、漳州戰役。1932年5月以“企圖叛變”的嫌疑被捕,後遭錯殺。
曹樹良:生年不詳,山東人。早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曾任第26路軍營長,起義參加紅軍後入黨,先後任紅五軍團第34師副團長、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4年在完成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西渡湘江的任務後,率部向東突圍,後轉移到湘南東部山區,任湘粵贛邊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長,堅持了3年游擊戰爭。1937年冬在江西蓮花被錯殺。
崔建勳:生年不詳,河北人。早年參加國民軍,起義後加入中國**,曾任紅九軍團第8團團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後任紅32軍某團團長,1936年冬被錯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