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年 自 然 災 害過去之後,省城公 安 局的領導找到了江海寧的爺爺,稱讚他們一家人爲那個時期的政 府部門解決了困難,爲國家做出了貢獻。爲了給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子女可以到省城讀書,生活各方面給予一定的照顧。就這樣,江海寧父親五兄妹去省城上學了。
之後不長時間,上 山 下 鄉運動開始。江海寧的父親去了浙江的海寧,二叔和小姑去了魯省的德城地區延城縣,三叔和大姑又回了農村老家。父親江奉國在海寧插隊期間,認識了來自膠州的王素雲,二人喜結連理,兩年後生下了兒子江大林。不久,下 鄉青年返城,江奉國應徵入伍,期間生下了女兒江海寧,復員後安排到了省城公 安 部門,後又調至皖省。眼見工作頻頻調動,江奉國和王素雲就把年齡尚小的女兒江海寧留在農村的爺爺奶奶身邊,兒子江大林跟隨父母。這時,江海寧的二叔、小姑分別在延城縣安家落戶,二叔安排在縣武裝部,小姑在郊區的啓華鄉政 府部門工作。
剛剛五歲的江海寧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了一起。平日裡有三叔和大姑的照顧,日子還算過得去。江海寧五歲就上了村裡的育紅班,放學後同小夥伴們一起到田間挖豬草,放牛羊。每逢星期天和三叔一家人划着小舢板,渡江去賣瓜菜。江海寧小小的年紀就品嚐到了生活的艱辛,並且與農村的人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江奉國調至魯省德城地區延城縣啓華鄉擔任派 出 所所長。妻子王素雲與丈夫江奉國商量,父母歲數大了,照顧孫女江海寧也越來越困難,再說孩子長年遠離父母,對以後的發展不太好,於是二人打算讓江海寧轉學至延城。江奉國在家排行老大,也想把二位老人接來延城住,讓老人頤養天年。然兩位老人故土難離,說現在還能自食其力,有三兒子和大女兒照料着,還能在老家待上幾年。於是,江海寧與朝夕相處的爺爺奶奶依依惜別,來到了父母身邊。
江海寧神色凝重地講完了家族史,眼圈微微發紅。
“唉!”江海寧嘆了一口氣。“農村生活真得很苦,但它卻讓自己自小就產生了樸素的人文觀念和純樸的鄉村情懷,我應該感謝我童年的生活經歷,它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生活,什麼是善良的好人。”
許正揚靜靜地聽着江海寧的講述,他終於明白了江海寧不同於其他城市人的原因。江海寧具有城市人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同時具有強烈的平等意識。
聽江海寧說她爺爺和父親都是軍人出身,許正揚不由得想起了老姨夫李訓山。“江海寧,我老姨夫和你父親一樣,也是復員轉業軍人呢!”
“是嗎?聽我爸提起過,你老姨夫是咱們縣農機公司的書記,是不是叫李訓山啊?”
“是的。聽老姨夫講,他年輕當兵的時候是北疆的邊防航空兵,轉業後安排到縣農機公司擔任了書記。像你父親和我老姨夫這些革命軍人,他們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了,但又無時無刻不在爲國家的經濟建設嘔心瀝血啊!”
中國軍人,在許正揚的心目中永遠是偉大的,不可戰勝的。
“是啊,做爲一名軍人,我父親永遠不會向困難低頭。在危急時刻,他總是舍小家顧大家,衝在最前頭。”
接着江海寧又談起了父親江奉國。
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江海寧自老家蘇南轉學至延城縣啓華鄉政 府小學。那是一個盛夏的下午,剛剛還是酷熱難耐熾陽高照的天空烏雲翻滾電閃雷鳴,突降傾盆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