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李玉不再堅持,張鵬覺得輕鬆了許多。喝着酒,張鵬聽李玉講起了父親了李齊升這些年來的升遷歷史。
在前文中曾經講到,張鵬和李玉上高中的時候,李齊升是延城縣城城郊啓華鄉的副鄉長。那時,江海寧的父親江奉國已經調任延城縣物資局局長。李齊升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省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配於縣文化館工作,因其文筆出衆,善於寫一些順應時代發展的時政性文章,很受館長焦志成的賞識。
當時,江奉國爲搞活縣經濟,舉辦了第一屆延城縣物資交流會。李齊升寫了一篇《從物資交流會看延城縣經濟發展》的評論性文章,並在縣委縣府內部刊物《求實》上發表。縣委書記王一山看後,對此文大爲讚賞。隨即,李齊升被調入縣委,成爲了縣委辦公室秘書。
幾年後,王一山升任爲德城市人大副主任,經其推薦,李齊升掛職鍛鍊,到啓華鄉當了副鄉長。1993年。也就是在李玉上高三的時候,李齊升回到延城縣委,就任副縣長。李齊升在任第二年期間,就提出了在延城城東興建開發區的構想,並被提請縣委縣府研究討論。因其緊跟時代脈搏,設想新穎,再一次受到當時已經成爲德城市副市長王一山的器重。1996年底,李齊升被調入德城市,擔任市人大副秘書長。一年後,王一山退居二線,李齊升升任副市長,主管開發區初建工作。
可以這麼說,李齊升的仕途坦蕩,離不開王一山的不斷提拔。用李齊升的話說,人有經天緯地之才,更要有伯樂相馬的機遇。
在談話中,李玉提到了江海寧的父親江奉國,說江奉國與父母李齊升同是延城縣委經濟發展的棟樑之臣,可兩個人的仕途理念是不同的。江奉國出身軍人,對上級有絕對服從的思想觀念,故此只能做衝鋒陷陣的急先鋒。而若在官場遊刃有餘,需還要有一雙揣摩領導意圖的慧眼和一個與時俱進的頭腦。江奉國將後者做的無可挑剔,至於前者,卻沒有父親李齊升的敏銳了。
談到江海寧與許正揚在津城的艱苦創業,事業有成,李玉認爲是他們繼承了其父江奉國的奮鬥精神,可能在未來有更大的做爲,但卻偏離了更高層次的發展。
李玉的話,張鵬聽得明白。江海寧與許正揚的事業做得再強再大,也不過是造福一隅的強者,僅此而已。對發展一詞,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像在官場氛圍中長大的李玉,對江海寧和許正揚的功成名就不太以爲然。同時,受這種環境的薰陶,李玉決然與他張鵬這個平民的兒子分手,名正言順,無可非議。
在已經有相當豐富社會閱歷的張鵬看來,有李玉父親李齊升的關係,他在德城的發展必然會借勁發力,將來可有沖天而起的絕好機遇。
一開始有些鬱悶的張鵬,喝到最後卻沒有醉。通過李玉在另外一個角度對人生奮鬥的闡述,他心胸豁然開朗了許多。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果然是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而且道有不同,道亦有所道。道亦有道論英雄,不以成敗分高下。
張鵬和李玉的單獨約會直到兩個人覺得有頭暈目眩的感覺才結束。當然,會有專職的司機把張鵬送回住處。
李玉走了,之後的好長時間,張鵬沒再見過李玉,他更不好意思跟李玉通電話。因爲李玉和他丈夫顧楓已經進入了國資委工作,端上了怎麼也打不破的金飯碗。
2000年的春天乍暖還寒,清明節就要來臨了。
清明節的前一天,許正揚讓江海寧給學校請了假,倆人帶着司機,開着宇通豪華大巴到平都接回了老舅楊肇光一家人。
楊肇光一家人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許家莊。物是人非,睹物思情,楊肇光撫摸着老母親生前用過的傢俱物什,眼淚如斷了線的珍珠般灑落。楊家院親門近支的人們都來許正揚姥姥家看望已經成爲老平都人的老舅老舅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