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母心

bookmark

好不容易送走好奇心多多的當陽縣主,趙禳不由自主鬆了一口氣。不過他還不能夠休息,他需要處理徵募的事情。

因爲時間的關係,趙禳明天要招募足夠二千名士兵。這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因爲宋朝早就有定製,每當發生災害,出現大量流民的時候,朝廷出面招募流民中強壯的爲士兵。再從這些挑選出來的流民士兵當中,挑選出勇猛的當禁軍。

但實際情況卻沒有制度上那麼好,首先從流民中招募強壯者爲士兵,是什麼緣故呢?是爲了防止這些流民造反和削弱他們造反的戰鬥力。想想,強壯的都去了當兵,造反的是什麼?老弱病殘,這樣的叛軍戰鬥力可想而知了。

正因爲如此,所以朝廷不大願意耗費太多的錢糧。就好比這次,相公們給了汴梁城招募一萬士兵的名額,而其中只有二百禁軍,其他都是廂兵。廂兵的待遇只有禁軍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勉強夠養活一家三口。

趙禳自然不是去城外流民的聚集地那裡招募了,而是到廂兵那裡招募。不過別道廂兵就可以用,因爲朝廷撥的低廉兵餉,廂兵爲了養活家人,他們都餓的半死不活的,完全沒有力氣訓練。朝廷對此也是隻眼開隻眼閉,其實在朝廷官員看來,這次招募,其實也就是一種變相的賑災罷了。

爲了防止這些士兵帶着武器逃跑,這些士兵當了半個月的事情,正規軍的武器連沾手都沒有過。每人都不過是派發了一根竹棒,美其名以祖宗之法練兵,以太祖盤龍棒法強軍。

趙禳也別指望這些廂兵‘拿之即來,用之即可’。這些廂兵嚴格的來說,連炮灰都不如。

按照趙禳的計劃,第二天就要出城在兵營那裡募兵,說不定到時候連夜募兵,到第三天清晨就直接從兵營出發,在中午開始紮營訓練。

因爲現在京東一帶大旱,天氣炎熱,與其冒着中暑的可能趕路,還不如趁早紮營訓練。

正因爲如此,雖然第三天才離開汴梁,但今天其實已經是趙禳留在城內的最後一天了。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在宮中道觀清修的錢氏也派人來傳趙禳去見面。

趙禳把事情一拋給公孫玄虛和種世衡,自己便往皇宮而去。

宋朝歷代皇燕京崇道,民間更是有宋太祖下棋輸華山給道家大師陳摶的事蹟。皇宮內也修建了好幾座道觀,用於供奉所謂的大師,也有一些皇帝、貴妃清修所用,錢氏所居住的道觀,不是這種類型。

到了道觀後,錢氏便急匆匆的來見趙禳,剛剛見面還很高興的,但旋即便是愁眉淚眼。“兒啊!你這次到京東東路別逞強啊!娘雖然知道讀的書不多,但也知道沙場兇險,有什麼事情千萬別學戲文那般,身先士卒啊!實在不行……”

說到這裡,錢氏猶豫了下,說道:“實在不行臨陣脫逃也行的!娘大不了豁出去哀求官家,想來官家也不會出手殺自己的弟弟!”

趙禳哭笑不得,這都是什麼話啊?自己還沒有去京東東路,便已經如此說。不過他也深深的明白,母親對自己的一番苦心。

心中不以爲然是一回事,但趙禳在表面上卻是唯唯諾諾,沒有一絲反駁的意思。

末了,錢氏拿出一件戰袍,愛惜的撫摸着戰袍,道:“這是娘剛剛趕製出來的,希望他可以給你帶來好運!”

火紅色的戰袍上用金線繡着白虎紋,白虎主兵,倒是應了這戰袍的作用。火焰般的紅色,繡着金線,可以想象迎風奔馳的時候,這戰袍是多麼的耀目,紅中帶着金光,宛如烈火席捲天地一般。

趙禳不是一個喜歡張揚的人,而且趙禳更加知道在戰場上張揚很大可能會被敵人狙殺。這一點從趙禳選擇一件灰黑色的盔甲,便可以看得出,趙禳希望自己在戰場上可以低調起來。

不過看到錢氏手指上一個個針眼般大小的傷口,到了嘴邊的話立刻說不出來了。這是母親對一個兒子的心意,爲此不知道多少個黑夜中,母親在忽明忽暗的燭光下,默默的拿着針線縫製。不經意被繡花針刺到了,最先想到的不是傷口,而是唯恐鮮血落在布料上。

趙禳接過來,默默的撫摸了一番,看着錢氏,感動而心疼的說道:“娘,以後別這樣了。孩兒心裡面沉甸甸的,很不是滋味!”

錢氏垂淚道:“娘什麼用也沒有,唯有這樣,希望可以爲我兒你一點幫助。想不到卻讓我兒如此,娘真是沒有用……”

趙禳苦澀的一笑,連忙改口道:“娘,你就別這樣了。雖然心裡面沉甸甸的,但得到了孃的禮物,孩兒心裡面其實還是很暖和的。”

好不容易安撫住錢氏,趙禳還得去楊淑妃那裡。

楊淑妃一見趙禳,開口第一句就問道:“剛剛從錢貴妃那裡過來吧?”

趙禳登時頭痛,雖然楊淑妃這話的語氣淡淡然的,不過只要不是白癡,都看得出楊淑妃吃醋了。一個養母,一個生母,有的時候,母親對自己好,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也虧趙禳口才了得,費盡口舌後,好歹還是安撫住楊淑妃。趙禳第一次發現,原來還有比在朝廷上舌戰相公還要苦逼的事情。如果有選擇,趙禳寧願選擇到文德殿和張士遜等相公舌戰一番。

讓趙禳有些吃驚的是,他剛剛離開了楊淑妃的寢宮,發現郭皇后派人在外面等候着自己,請他過去。

郭皇后對趙禳說了一些閒話,雖然不多,但卻真誠,還送了趙禳一個護身符,據說是某個得道的老道士親自制作的。至於這護身符的效果?大概天才知道了。

宋仁宗倒是沒有找趙禳,因爲該說的,該做的,宋仁宗早已經做好了。而後天宋仁宗也會來親自到汴梁城外送別趙禳,倒不用特地召見趙禳來一次告別。

第26章 白蓮淨世第96章 公孫(下)第57章 文人節操第269章 戰後(上)第290章 再見呂公着第172章 獄訟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171章 北宋牛人第185章 走私第98章 囚中對(中)第70章 王婉瑩復仇記第46章 足球(下)第251章 釜底抽薪(上)第258章 斷案(中)第264章第80章 生母第249章 龍靈山第308章 急行軍第201章 母子相見第181章 一戶哭,何如一路哭?第78章 京東兩路大旱第203章 王蒙正(下)第243章 宜山砦攻防第115章 託運第248章 銅礦第163章 情斷還連第292章 金明湖第63章 相逢已是人非第39章 打狗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10章 舌戰宰相第43章 供不應求第75章 風起雲涌(上)第3章 歷史似乎有些不一樣第305章 軍議、謠 言第283章 西華第172章 泰山行(上)第265章第279章 三川口大戰第202章 葡萄藤架(上)第188章 黑手第66章 滿樓皆敵(上)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173章 泰山行(中)第32章 小事變大事第214章 背第226章 文官、武將、外戚第120章 選兵(下)第160章 各方反應第37章 修球場第115章 託運第173章 泰山行(中)第123章 東口鎮遭遇戰(2)第22章 開拓財路第226章 文官、武將、外戚第50章 仁宗遇刺第105章 呼延灼闖王府(上)第231章 風波不止第172章 獄訟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286章 官宦浮沉第118章 選兵(上)第280章 衛王回京第45章 足球(上)第217章 猜忌第80章 生母第286章 官宦浮沉第276章 突火槍構思第27章 彌勒教第195章 邸報、彈劾第236章 廣西事(上)第232章 寶元第93章 薦才第34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第301章 秦鳳路(上)第282章 陝西事(中)第23章 說書人第175章 泰山行(下)第172章 獄訟第205章 踏春(3)第219章 學員難第283章 西華第30章 結黨第261章 疑兵第172章 泰山行(上)第33章 暗流涌動第124章 東口鎮遭遇戰(3)第229章 信第128章 攻城器械第42章 善後第248章 銅礦第202章 葡萄藤架(上)第312章 武延山(中)第234章 官鬥第22章 開拓財路第65章 白礬樓第258章 斷案(下)第267章 南營換將第166章 回京與留青第309章
第26章 白蓮淨世第96章 公孫(下)第57章 文人節操第269章 戰後(上)第290章 再見呂公着第172章 獄訟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171章 北宋牛人第185章 走私第98章 囚中對(中)第70章 王婉瑩復仇記第46章 足球(下)第251章 釜底抽薪(上)第258章 斷案(中)第264章第80章 生母第249章 龍靈山第308章 急行軍第201章 母子相見第181章 一戶哭,何如一路哭?第78章 京東兩路大旱第203章 王蒙正(下)第243章 宜山砦攻防第115章 託運第248章 銅礦第163章 情斷還連第292章 金明湖第63章 相逢已是人非第39章 打狗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10章 舌戰宰相第43章 供不應求第75章 風起雲涌(上)第3章 歷史似乎有些不一樣第305章 軍議、謠 言第283章 西華第172章 泰山行(上)第265章第279章 三川口大戰第202章 葡萄藤架(上)第188章 黑手第66章 滿樓皆敵(上)第157章 獨眼大鬍子的逆襲第173章 泰山行(中)第32章 小事變大事第214章 背第226章 文官、武將、外戚第120章 選兵(下)第160章 各方反應第37章 修球場第115章 託運第173章 泰山行(中)第123章 東口鎮遭遇戰(2)第22章 開拓財路第226章 文官、武將、外戚第50章 仁宗遇刺第105章 呼延灼闖王府(上)第231章 風波不止第172章 獄訟第213章 燙金請柬第286章 官宦浮沉第118章 選兵(上)第280章 衛王回京第45章 足球(上)第217章 猜忌第80章 生母第286章 官宦浮沉第276章 突火槍構思第27章 彌勒教第195章 邸報、彈劾第236章 廣西事(上)第232章 寶元第93章 薦才第34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第301章 秦鳳路(上)第282章 陝西事(中)第23章 說書人第175章 泰山行(下)第172章 獄訟第205章 踏春(3)第219章 學員難第283章 西華第30章 結黨第261章 疑兵第172章 泰山行(上)第33章 暗流涌動第124章 東口鎮遭遇戰(3)第229章 信第128章 攻城器械第42章 善後第248章 銅礦第202章 葡萄藤架(上)第312章 武延山(中)第234章 官鬥第22章 開拓財路第65章 白礬樓第258章 斷案(下)第267章 南營換將第166章 回京與留青第30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