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學力量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雖然這幾年的動亂,對整個世界來講還算不上什麼大亂,畢竟還有很多國家在這段時間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非洲一些落後的國家,藉着這個大亂的機會,狠狠的發了一筆。但是,這場混亂已經攪亂了整個世界的格局,而在這之後,必然是一段穩定的時期。

在和平發展的年代,雖然經濟最爲重要,但是最依靠的,還是在科學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飛躍性的進步。

人類的發展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當經濟發展出現動力不足的時候,出了社會制度的影響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科學技術成爲了經濟發展的就制約,現有的科技體系已經無法爲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了!如果不是二戰中的科技進步,恐怕人類根本就不會用上核能,也沒有抗生素,沒有電子設備。而沒有冷戰的話,恐怕航天技術現在都還沒有出現,而電子計算機更是不可能普及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了!

現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力仍然很旺盛,而且有繼續發展的空間,而以中國爲代表的社會主義正從少年期向青年期過度,生命力極爲旺盛。所以,在社會制度上,並不存在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而最主要的限制就是在科學技術上,特別是關鍵性的科技,成爲了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

首先是能源問題。雖然地球的石油儲備還能夠人類使用上百年,但是石油終究有被用完的一天,而且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以及對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的石油都需要進口,也就是將自己的經濟命脈放到了別人的手裡了。所以,很多國家都在尋找着替代石油的新能源。這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以伊斯蘭國家爲主的歐佩克組織發動的石油戰,就讓西方國家吃盡了苦頭,幾乎勒斷了發達國家的經濟脖子,讓所有發達國家都在這場見不到硝煙,也見不到流血的戰爭中被打得遍體鱗傷。所以,當能源問題擺上檯面的時候,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都在開始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了!

從石油使用的廣泛程度上來講,要想取代石油的重要地位,並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石油,以及石油產品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但爲人類提供着活動的能源,也是生產日常用品的原料。即使是在能源這一點上,要取代石油,就必須要做出很大的努力。而在現在人類所掌握的能源中,能夠取代石油的幾乎沒有!太陽能因爲受到天氣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是不可能發揮多大作用的,風能就更別提了,水能也是有限的,而且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特別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裂變核能因爲其高成本,以及高危險性,也不大可能成爲人類的主要能源。這一來,就只有尋找新的能源了。而這一切,最後都集中到了聚變核能上,而這方面的研究,自從氫彈問世之後就沒有停止過,但是直到最近,科學家纔在這方面有所進展。

2004年,由西方20多個國家參與,在法國興建的第一座實驗性聚變核反應堆正式開始運行,而這正是人類和平利用聚變核能的開始,也是人類獲得這個足夠全人類使用數萬年的能源的開始!

這座反應堆在性質上,還是以實驗爲目的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到怎麼駕御這個戰爭惡魔的辦法。比起裂變核能來講,聚變核能更難以控制,因爲聚變必須這上千萬度的高溫下才能夠進行與維持,而這已經超過了任何一種材料的承受範圍。所以聚變核能是不可能在常規條件下進行的!解決的辦法也在很多年前找到了,就是依靠強大的磁場將反應區與別的地方隔離開來,用非接觸的辦法來控制核聚變的進行。同時用高能激光引發核聚變,解決了點火問題。但是,這些都只是理論上的東西,而正要把理論發展成爲現實,要走的路還很長!

可以說,正是這些技術上的難關讓很多國家都停止了開發聚變核能的步伐,因爲在和平時期,做什麼都需要考慮到成本與效益比的,如果成本過於高昂的話,那就不會有人去做虧本的生意了。而正是這個成本的問題,嚴重的限制了大家的發展速度。而在石油危機爆發之後,這一個限制已經有所鬆動,畢竟上百美元一桶的石油,是沒有多少國家用得起的。而且,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上來講,將自己經濟發展的命脈放到別人的手裡,這也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加快了對聚變核能的開發速度!

2010年,以法國爲首的歐洲國家在聚變核能的和平利用上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那座實驗性的聚變核反應堆在安全運行了6年之後,終於證明這一技術是行得通的,而且通過研究表明,在經濟性上,聚變核能有着無可替代的優勢,而且建造成本非常低。所以,2012年,在經過了兩年的籌劃之後,法德首先開工建造了第一座功率達到了250萬千瓦,具有了實際使用價值的聚變核反應堆!

這一次,歐洲國家又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同時證明了歐洲在技術上的先進性,因爲比起中國與美國來講,歐洲對能源的要求更緊迫。但是,建造了聚變核電站之後,並不表示核能就能夠取代石油,成爲人類的主要能源。因爲在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中,電能並不能取代所有的能源!

要想將電能普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與生產之中,就必須要解決很多的問題。別的不說,就說汽車,當時汽車都是燒石油或者是液化天然氣的,這是無法用電能來替代的。雖然很多國家當時已經開發出了概念型的電能車,但是這卻遠遠的比不上燒化石能源的汽車。最關鍵的是,在軍隊中,絕大部分裝備是需要依靠化學燃料驅動的,不但是車輛,飛機,艦艇都需要依靠石油才能運轉,是電能所無法替代的!所以,要想讓電能取代化學能,恐怕要走的路還將更長。

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小型化聚變反應堆,讓這種反應堆能夠裝備到每一個車輛,飛機與艦艇上,其次就是研製高容量的儲備電腦的電池,只要儲備的電能能夠達到化學能的效率,那就自然具備了取替化學能的能力了。

要想將聚變核反應堆小型化,恐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爲要控制聚變進行,本身就需要巨大的能源,在體積上是無法縮小的。如果裝在艦艇上,取代裂變核能就差不多了,但是要在飛機與車輛上使用聚變核能,這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另外,聚變核能本身也存在着危險性。與裂變核能不一樣,如果聚變核能受到的控制被破壞的話,就是一枚氫彈了!而這帶來的危險絕對不是裂變反應堆所帶來的污染那麼簡單的一回事!

走第二條路也不那麼容易,要想開發高能電池,本身的困難,特別在材料方面的困難是非常巨大的。現在最有效的,而且還是不計成本的一種電池,其能質比只有石油的1/10不到!這是無法取代石油的,所以就必須要開發出新的儲能材料來。當然,要想在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本身就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以當時人類社會的技術水平而言,不要說開發出能質比能夠達到石油的電池,恐怕就是開發出只有一半效率的電池,恐怕也需要好幾十年。所以,在這方面,需要走的路也並不比第一種辦法短多少!

換句話說,聚變核能要想成爲人類的主體能源,要想取代石油的地位,恐怕並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取得突破那麼容易的事情。而且,石油的用途並不僅僅是在爲人類社會提供能源,它還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替代的生產原料,從農民使用的化肥,到人們穿的衣服,用的塑料器具,大部分都是由石油轉變而來的。所以,石油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短時間內,是絕對不可能降低的。而在這一原則下,爭奪石油資源,仍然是未來的世界矛盾的核心!

現在,戰爭的陰影已經離去了,發展也成爲了世界的主旋律,但是各大國之間的爭端並沒有因此而平息下去,特別是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成爲了和平世界中最顯要的競爭!

中國的觸手已經伸到了伊朗旁邊,也就到達了海灣,這個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而隨着中國勢力的伸入,海灣地區的爭奪變得更爲激烈了!

2010年,在沙特第二大油田的開採權競爭中,中國的中石化公司,美國的埃克森石油公司,以及歐洲的北海石油公司都參與了競爭,最後,這個巨大的餡餅落入了中國的手中。中石化公司獲得了該油田20年的開採權,並且有權力將生產石油的40%輸入中國的權力!

2011年,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獲得了從科威特修建一條穿越沙特,埃及,最後到達亞歷山大港的,年輸送量達到了8000萬噸的石油輸送管道的合同。並且,美國的另外幾家公司獲得了亞歷山大港的擴建合同,以後美國從科威特進口的石油將不再經過海灣,而是直接用這條輸油管道送到亞歷山大港,然後再在這裡裝船,運回美國。

2011年,歐洲的殼牌石油公司與伊朗簽署協議,從大不里士修建一條穿越土耳其的石油輸送管道。每年,在伊朗裡海產油區產出的石油,將有5000萬噸通過這條輸油管道送入歐洲。而歐洲能夠與伊朗達成這些協議,最終是歐洲在伊朗核問題上的讓步,從而改善了與伊朗的關係!

從三方在海灣地區的爭奪可以看得出來,因爲美國全球勢力範圍的收縮,所以美國正在逐步退出海灣地區,避開了伊朗這個危險的敵人,將自己的石油生命線設在了一條相對安全的道路上。而歐洲因爲迫切的石油需求,所以正在穩步的改進與海外地區國家,特別是與伊朗之間的關係,而從中分到了一份石油大餐。而隨着中國國力的強大,以及中國與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以及沙特之間不錯的關係,正在逐步進入海灣地區,成爲了海灣產油國最大的石油輸出國!

出了在海灣地區爭奪石油之外,中美歐三方几乎將目標瞄準了全球所有的產油國。在美洲,出了墨西哥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之外,中國因爲已經將勢力伸到了阿根廷,所以也開始逐步想烏拉圭,巴拉圭,以及智利擴張勢力,並且首度與委內瑞拉,這個南美洲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成爲了委內瑞拉第三大石油輸出國!在非洲,中國的腳步正在邁出東非地區,通過經濟合作,以及建設方面的援助,中國已經與尼日利亞提升了關係,成爲了尼日利亞的第二大石油輸出國。同時,中國也已經在北方與俄羅斯改善了關係,成爲了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石油的最大買家。當然,與中國一樣,歐洲與美國也在努力的爭奪着世界石油資源,出了儘量保護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之外,還在盡力的開拓新的石油輸入產地!

三方在石油資源方面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但是,三方爲了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卻並沒有破壞之間的合作關係,特別是在經濟上的關係。因爲事實已經證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獨立發展的話,那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只有與別的國家取長補短,這才能夠在發展中獲得最大的動力,成爲最後的贏家!

戰爭過去之後,歐洲在統一行動上加快了步伐。2010年,法,德,英,意,西五國就確立了歐盟五國核心,共同擔任起了歐盟火車頭的任務,而就在同一年,英國也廢除了英鎊,正式加入歐元區。這5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佔了歐洲的70%,人口占了歐洲的40%,而軍事實力更是佔了歐洲的60%以上。而在五國的聯合努力下,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速度明顯加快了。當然,這種合作中,五國也將自己的科研體系結合到了一起,開始使用五國的聯合力量發展與提高歐洲的科技力量,爭取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一個更主動的位置。

與歐洲的五核心結構不一樣,中國在擴張自己勢力的時候,採取的是以中國爲核心,然後協同多個同盟國一起發展的戰略。2011年,朝鮮,北越,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東加里曼丹華人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不丹,尼泊爾,坦桑尼亞,贊比亞,莫桑比克,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阿根廷等國的元首齊聚北京,與中國國家元首王一林一起簽定了《聯合發展與經濟合作同盟條約》,從此中國與這些國家正式結成了一個廣泛的同盟國體系,而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單方面的同盟條約。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以中國爲核心的同盟國體系也正式確立了!該同盟條約包括的範圍極爲廣泛,從經濟到安全都包括了進去。

在經濟方面,19國之間將實行自由貿易,降低貿易壁壘。也就是說,各國之間的產品可以自由流動。這一方面讓中國的出口更加方便,而且也降低了這些國家之間的交流,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讓中國的資金大量外流,成爲了這些國家建設的主要外來援助。當然,中國是有所損失的,因爲中國自己的建設也需要資金,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對中國的幫助將更加巨大!在中國國內,隨着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必須要將生產向高效率方向發展,減少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數量。所以,這爲中國減輕了勞動力方面的壓力,讓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能夠轉移到別的不發達國家中,而中國着力發展高技術含量,以及高效率的工業!而且,這一方面也帶動了別的同盟國家的發展,從根本上加強了同盟關係的牢固程度!

在安全方面,隨着19國同盟的形成,將實行共同安全體制,而最主要的就是由中國爲這些國家提供覈保護傘。另外一方面,只要任何國家受到了威脅,或者是侵略,別的國家都有義務幫助該國進行戰爭,直到擊敗侵略者。從中軍事方面的約束已經超過了北約的安全機構等級,因爲北約並沒有強行規定必須要幫助別國作戰!當然,因爲中國是同盟組織的核心,所以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將隨之滲透到每一個同盟國內部,至少要在軍隊的指揮,通信,以及裝備方面取得一致。一方面,這增大了中國的軍火出口量,而另外一方面,中國自身也必須要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具有遠程作戰能力的戰略空軍與海軍的建設。也正是在這一要求下,中國海軍從2012年開始進行全面改革,將海軍分爲了兩部分,即遠洋海軍與近海防禦海軍。近海防禦海軍的主要任務與美國的海岸警衛隊的性質差不多,而遠洋海軍是中國海軍的主體,也是中國對外行動的主要力量。而戰略空軍司令部也在2013年正式成立,雖然當時只有一些落後的H-6,根本就無法承擔起戰略空軍的任務(以前進口的Tu-22M轟炸機因爲性能實在是不敢恭維,而保養維護費用又十分高昂,所以在2010年已經全部退役了),但是,2012年,中國就開始研製自己的戰略轟炸機,也就是後來的H-8,而隨着這種作戰半徑達到了7500公里,並且具備有空中加油能力,幾乎具備了攻擊全球任何一個角落裡目標能力的轟炸機問世,中國的戰略空軍正式具備了全球行動能力!

當然,同盟國之間的合作還涉及到了科技,教育,文化等等方面。而在這些合作之中,因爲中國是處於絕對核心的地位,所以更主要的別的同盟國依靠中國的力量在提高自己的水平。在科技上,特別是重要的科學技術上,基本上都是中國牽頭,然後別的國家參與一起發展。而在教育方面,隨着各國之間的交流加深,到中國大學留學的外國學生明顯增多了,而很多中國的學生,以及教育學家也到了別的國家服務。當然,這些都是以文化交流爲基礎的,只有深入到民間的文化得到鞏固,那麼同盟關係纔是牢固的。在歷史上,中國是這麼做的,用自己的文化來代替同盟關係,而現在,中國也在這麼做,而且做得更爲徹底!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有2個國家成爲了同盟國組織的非正式成員國,卻具有部分正式成員國的地位的國家,這兩個國家就是古巴與蒙古。從很多角度上來看,古巴與蒙古更有條件成爲同盟國組織的成員,因爲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很多地方與中國有共同語言,而蒙古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緊挨着中國。所以這兩個國家更應該成爲同盟國的成員。但是,最後卻因爲種種原因,中國拒絕了這兩個國家的加盟要求,而是讓其僅僅充當觀察國的非正式國身份,參與到了同盟國的活動中來。

與中國一樣,美國在保護自己的勢力圈的時候,也是確立的以美國爲核心的同盟關係。2013年,隨着英德意三國退出北約,這個因爲冷戰而出現,存在了半個世紀的軍事組織正式宣佈解體。在北約解體3個月之後,美,加,澳,新(西蘭),菲,墨,冰,以及中美洲與加勒比海12國在華盛頓正式簽署了《安全發展共同體條約》。這確立了條約國體系,也是條約國家第一次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因爲美國在對待國家利益方面,更重視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且將自己的國家利益的地位放得很高,所以在條約國內部,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控制更強。同時,因爲每夠本身所具備的經濟實力,以及美國最重視的是安全問題,所以,條約國之間機的合作更看重的是軍事合作,而並不是經濟上的合作!

爲了保證集體安全,美國向所有條約國提供了覈保護傘,承諾在這些國家受到大規模武器打擊之後,美國將動用核武器進行反擊。而且集體安全措施也比北約的規定要強得多。大概是借了同盟國的條約模式,其條款與同盟國協議的相關條款都差不多。但是,在具體的行動措施上,美國的行動就將更爲有力了!

因爲中國受到國內建設的限制,海軍實力是不可能迅速闊大的,也就沒有了能力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進行對抗。所以,中國在加強同盟國安全的問題上,最多的還是通過加強相關國家的軍事實力來達到共同安全的目的。所以,中國更注重是在軍事援助方面的行動,着重培養其他同盟國家的軍事實力,出售更多的武器裝備給他們,而且都是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而美國的做法完全不一樣,因爲美國有着更強大的海軍力量,所以更重視的是這些國家的外圍防禦,也就是說,藉助美國海軍的實力在這些國家的外圍就阻止危險的到來!當然,這也是條約國家所擁有的條件,因爲大部分條約國都在美洲大陸,受到的地面威脅並不大。而且,美國出售給這些國家的武器也存在着差別,對加拿大,澳大利亞,這類發達國家,都是出售美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包括F-35,甚至F/A-22這類先進戰鬥機,以及DD-21驅逐艦等。而對中美國家,最主要的是提供輕武器,以及陸軍武器裝備,因爲這些國家的內部安全存在着嚴重的問題!

在經濟方面,美國也加強了與這些國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讓美國的公司滲透到了這些國家內部,開始掌握條約國國內的經濟命脈。比起中國重視民間合作的做法一樣,美國這樣做也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通過經濟的手段將這些國家控制起來。但是這種控制更多的時候體現在社會與國家的高層,體現在這些國家的上層建築上。因爲美國資本的滲透,必然導致這些國家民族資本的衰落,最後激起社會矛盾,甚至激起反美情緒,導致國家內部的動盪!而美國執行這種經濟政策,也是因爲美國的情況與中國存在着巨大的差別。中國是因爲內部的資本跟不上建設的需要,出現的是資本空缺,而美國是資本太豐富,因爲內部的建設跟不上資本的需要,所以是資本過剩。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進行經濟擴張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當然,條約國與同盟國最大的差別還是在政治關係上。因爲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別的國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別。而爲了保證中國能夠獲得儘量多的國家支持,出了幾個特殊國家之外,中國是不可能要求別的人接受中國的社會制度的!當然,這主要是中國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因此,中國甚至沒有將古巴拉入同盟國內,就是考慮到了古巴的特殊位置!而美國就不一樣了,在美國的所有對外活動中,都一直高喊着政治口號,民主自由成爲了他們對任何一個條約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條約國內部的所有國家中,幾乎都是採取的美國模式的政治制度,甚至連選舉,以及國內政黨的模式都差不了多少!也許這正是條約國最大的特徵。這在一個層面上雖然能夠加強各國政府之間的聯繫,但是要想將美國式的生活方式擴散到別的國家每個人的生活中去,恐怕就並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當然,以美國爲首的,條約國科技文化聯盟也同時成立,這是美國動用別的國家的實力,開始提高科技實力的最重要的表現。歐洲在聚變核能開發中取得的成就嚴重的刺激了美國。本來美國也參與了這一計劃,但是在2009年的第二次馬島戰爭之後,歐美分道揚鑣,各搞各的去了。而在法德宣佈聯合興建第一座聚變核電站的時候,美國還在進行實驗室研究。所以,美國已經深深的感受到了這種項關鍵技術上的落後。而通過情報部門,美國也知道歐洲正在所有的科研領域內向美國發起挑戰。所以,現在美國需要更強大的力量來應付歐洲的挑戰,而整合條約國的力量,對美國是最佳的選擇!

不管從哪個角度上來看,在和平到來之後,歐,中,美三方都在積極的擴大自己的實力,而這其中,絕對少不了科技方面的合作。道理很簡單,現在的科學技術研究在很多時候都是高投入性的,而並不是以往那種依靠某個國家就能夠完成的,更多的時候,需要由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維模式的科研人員合作,才能夠從多個方面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科學技術的國際性合作成爲了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正是在種科技力量的推動下,世界的步伐才繼續向前邁進,繼續充當着推動人類發展的主力,而避免了用戰爭的手段來達到目的辦法。

當然,在科技發展的重點上,歐、中、美三方的着重點卻並不一樣。

因爲歐洲在聚變核能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而且歐洲是最缺乏石油的一方,所以歐洲的科技發展重點就是在與聚變核能有關的方面上。主要體現在可控核聚變技術,材料技術,電能儲備技術,高溫超導技術,以及機電技術。這些都是與聚變核能能不能成爲人類主要的活動能源的關鍵性技術。而在這方面,歐洲走得比誰都要快,發展得比誰都要好。但是,這絕對是一條遙遠的道路,要想將這些技術都發展到可使用的階段,需要走太多,太長的道路了!但是歐洲人的努力還是有所進展的。到2015年,歐洲已經有4座,總功率達到了2500萬千瓦的聚變核反應堆投入運行,而且在2017年正式開發出了能質比提高了兩倍的蓄電池材料,同時將超導材料的臨界問題提高到了110K!這些技術都是非常先進的,在日常的生活中,電能也開始在迅速的普及了。

美國因爲自身的優勢,所以將重點放到了航天與電子技術方面。相應的,美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是領先的,而美國的計算機更是世界上最多的。當然,因爲航天技術並沒有多高的門檻,特別是隨着歐中俄挑戰力量的增強,美國要獨霸太空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了。另外,在電子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方面,由於中,歐都有自己的國家發展戰略計劃,並不想將這種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重點產品的控制權落到別人的手中。所以,美國的計算機要想獲得全世界的市場,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在這些方面確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5年,自“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美國第二次啓動了登月計劃,並且計劃在月球上修建一座小型的人類永久活動基地。而正式的計劃也在2018年啓動,2019年,就進行了第一次登月行動,並且開始在月球上修建人類活動的基地!而在計算機方面,美國於2018年開發出了運算速度達到每秒一萬萬億次的巨型計算機,已經能夠將天氣預報的精確度提高到2小時以上了!

因爲中國在科技上的基礎比不上歐美,而且起步的時間也比較晚。所以,中國將重點落在了一些新生性的科學技術領域,特別是生物科技,以及航天,航空方面。2011年,中國五大航空公司賜資組建了中航航空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以生產大型客機爲主要方向的飛機生產公司,而在2015年,就拿出了第一架大型客機的樣品,C015成爲了中國的第一種大型支線客機!同時,中國也在極力的推進航天技術的進步,2009年,中國發射了第一具自己的登月探測器,而且計劃在2015年實行登月計劃,並且從2020年開始建設月球基地!同時,中國也於2012年開始擴建“北斗Ⅱ”導航衛星系統,將該系統改進成爲無源導航衛星系統,解決了原系統所存在的缺陷。而在2014年,中國就已經開始建造自己的太空實驗基地,只是在建造進度方面,比美國與歐洲的速度都慢了很多!當然,中國科技優勢體現得最明顯的是在生物科學上,特別是在基因科學上。2014年,中國完成了對棉花,小麥,玉米,土豆等常用農作物的基因破譯工作,同時將基因工程的重點轉移到了昆蟲,動物與人類上來。因爲基因技術的進步,2020年,中國在減少了2000萬畝的耕地之後,其糧食產量爲2010年的3倍!可以說,這絕對是一個世界性的奇蹟!

當然,可以看出來,歐、美、中三方在科技研究中,就從來沒有放棄過科技在軍事場合上的應用,不管是歐洲的能源技術,美國的計算機技術,還是中國的生物技術,其最後都是在爲戰爭服務,在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許,在短時間內,這些體現還不是很明顯,但是當戰爭再次到來的時候,這些技術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就將徹底的改變整個戰爭的面貌,將戰爭革命向前大大的推進了一步!

第十四章 戰略準備第四章第十四章 戰略準備第十六章 徹底崩潰第五章 政治目的第二十三章第七章 禍起蕭牆第十六章 戰爭原則第七章 兩線戰爭第十一章 大顯神威第一章 志願戰爭第五章 軍政矛盾第三章第九章 橫刀立馬第二章 血染長空第五章 血火地獄第四章 峰迴路轉第十章 對抗演習第十七章 橫貫東西第五章第八章 外交訛詐第十一章 戰略行動第十四章 戰爭轉折第八章 再度開始第十章 全面反擊第二章 情報戰線第十一章 空中戰鬥第八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一章 信心因素第七章 中國計劃第九章 南下進攻第二十三章第八章第十三章 真實謊言第六章 救贖戰爭第九章第十章 天軍出動第一章 軍隊之魂第十七章 最後防禦第八章 維和部隊第一章 燃燒天空第六章 扞衛尊嚴第八章 日落東方第三章 緊急出征第十七章 進軍美國第七章 深溝高築第一章 聯合艦隊第七章 怒海爭鋒第二十四章 戰爭投標第八章 日落東方第四章 利劍出鞘第一章 國際新勢第十五章 馬革裹屍第二章 老將出徵第十九章 絕地反擊第十一章 喪權辱國第十二章 海上堡壘第二章 東京風暴第十六章 戰爭原則第三章 權力之爭第九章 登陸馬島第十七章 瘋狂反擊第二十一章 戰爭之魂第六章 紅色天空第十四章 僱傭戰爭第十章 鐵軍崢嶸第五章 大海撈針第十章 化武風波第五章 釜底抽薪第七章 飽和攻擊第四章 非洲攻略第十一章 海狼發威第六章 世界震盪第八章 優勢易手第三章 山鷹之城第十八章 意外結局第六章 打擊行動第六章 走馬上任第四章 戰術檢驗第六章 貌似神非第六章 髒彈風波第三章 意外走火第十三章 大洋之戰第十章 拉開戰幕第十二章 鑄造未來第六章 中國出兵第十二章第二章 軍事外交第十七章 戰略裁軍第四章 縱橫大陸第五章 克什米爾第十四章 拼死突圍第二十章 絕望行動第十三章 烽火再起第十二章 瘋狂反擊第五章 制信息權第五章 瞞天過海第九章 空潛同出第一章 充足理由第六章 誰是叛徒
第十四章 戰略準備第四章第十四章 戰略準備第十六章 徹底崩潰第五章 政治目的第二十三章第七章 禍起蕭牆第十六章 戰爭原則第七章 兩線戰爭第十一章 大顯神威第一章 志願戰爭第五章 軍政矛盾第三章第九章 橫刀立馬第二章 血染長空第五章 血火地獄第四章 峰迴路轉第十章 對抗演習第十七章 橫貫東西第五章第八章 外交訛詐第十一章 戰略行動第十四章 戰爭轉折第八章 再度開始第十章 全面反擊第二章 情報戰線第十一章 空中戰鬥第八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一章 信心因素第七章 中國計劃第九章 南下進攻第二十三章第八章第十三章 真實謊言第六章 救贖戰爭第九章第十章 天軍出動第一章 軍隊之魂第十七章 最後防禦第八章 維和部隊第一章 燃燒天空第六章 扞衛尊嚴第八章 日落東方第三章 緊急出征第十七章 進軍美國第七章 深溝高築第一章 聯合艦隊第七章 怒海爭鋒第二十四章 戰爭投標第八章 日落東方第四章 利劍出鞘第一章 國際新勢第十五章 馬革裹屍第二章 老將出徵第十九章 絕地反擊第十一章 喪權辱國第十二章 海上堡壘第二章 東京風暴第十六章 戰爭原則第三章 權力之爭第九章 登陸馬島第十七章 瘋狂反擊第二十一章 戰爭之魂第六章 紅色天空第十四章 僱傭戰爭第十章 鐵軍崢嶸第五章 大海撈針第十章 化武風波第五章 釜底抽薪第七章 飽和攻擊第四章 非洲攻略第十一章 海狼發威第六章 世界震盪第八章 優勢易手第三章 山鷹之城第十八章 意外結局第六章 打擊行動第六章 走馬上任第四章 戰術檢驗第六章 貌似神非第六章 髒彈風波第三章 意外走火第十三章 大洋之戰第十章 拉開戰幕第十二章 鑄造未來第六章 中國出兵第十二章第二章 軍事外交第十七章 戰略裁軍第四章 縱橫大陸第五章 克什米爾第十四章 拼死突圍第二十章 絕望行動第十三章 烽火再起第十二章 瘋狂反擊第五章 制信息權第五章 瞞天過海第九章 空潛同出第一章 充足理由第六章 誰是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