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宅的修復直播還在持續,熱度令人意外地持續着,每到特定的時候會有一個明顯的上漲波動。
今天就是這個上漲波動的時候,因爲又一個新的建築即將修復完工了。
上個修復完成的建築是三月廳,修完時候的景象即今很多人記憶猶新。
從陰天的室外走到室內,如同直接走入了三月的暖陽之中,那一瞬間的感受透過屏幕都強烈得要命。
後來三月廳成果展示這段單獨被剪了出來,配上現場的實景照片發到微博,轉發高達十萬。這是一個可媲美國民熱點事件的數據。
同時,它修復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被整理成文,發了出來,形同給流金竹打了一個漂亮的廣告。
盧定那邊還沒有正式將流金竹的相關各類製品上市,但已經有不少消息靈通的找到他開始訂貨了。
流金竹產量有限,手工藝品也不可能實現規模化生產,其實很適合現在這樣的定製狀態。可想而知,它將會成爲山陰村的一項全新的支柱產業。
不過,三月廳落成最大的宣傳效應還在許宅本身。
這一次,官方宣佈新建築即將完工的那一刻,就有無數人上好了鬧鐘,等着看個現場了。
許宅真的是個奇妙的建築,超乎了他們所有人的想象。
這一次,它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新落成的建築當然就是五味齋。
這天一早,直播畫面裡就出現了許問的臉,微笑着給屏幕前的觀衆打招呼:“大家好啊。”
“早!”
“好!”
彈幕瞬間刷屏。
平鎮展銷會至今已經過去將近一年半,許問的直播也將近持續了一年半。
修復直播居高不下,他本人也近乎是一個大主播了,有相當一批死忠粉和路人粉。
當然,他要忙着修復,絕大部分時候都不是由他來掌鏡,甚至他也不會一直出現在鏡頭裡。
但只要他出鏡,該時段的熱度就會增加,而要是他拿起了鏡頭,直播間熱度會瞬間達到頂峰。
“許問的鏡頭是有溫度的”,這幾乎已經變成了粉絲們口中固定的安利語。
“今天萬園有點冷,不知道你們那邊怎麼樣。”許問拿着攝像機,招了招手,開始往許宅裡面走。
他們現在站着的是許宅後院,這裡觀衆們幾乎已經看熟了,但今天又有了一些與平時不同的景象。
現在是二月底接近三月,最近有一點倒春寒,天氣格外冷一些。
後院的池塘裡蓮葉已經枯了——最早的時候許問還擔心了一陣,還好它沒有那麼離譜地違背自然常識——池塘旁邊長着一棵梅樹,可能是有點懶,開得比普通的梅花遲了點,但放在這時候,也算特立獨行。
那是一樹老梅,白梅。它枝幹崎嶇,烏黑如鐵,一身白花卻晶瑩剔透,冰雪一般。白梅經常會顯得悽清,但這一樹卻不同,反而燦爛輝煌,十分奪目。
它首先映入許問的鏡頭之中,直播間屏幕立刻被各種各樣的驚歎刷屏了,這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全屏截圖。
“樹上好像有個東西。”一條彈幕首先發現。
“是貓?”
“球球!”
許問走到梅樹跟前,向它伸手。
白梅之間,一隻黑貓探頭,金色的眼睛與鏡頭對視。
然後,貓頭蹭了蹭許問的手,輕快地跳到了他的肩膀上,穩穩坐住。
“球球你好啊!”
彈幕熱情地跟它打招呼。對於許問這隻寵物,他們都已經挺熟的了。
最早會有點奇怪他竟然會養貓,結果過不了多久,就覺得這貓天生就該是屬於他——不,屬於這座宅子的。
“太有靈氣了!”
很多人都這麼覺得。
許問接了球球,往五味齋方向走,一路看到了很多景物。
其實許宅後院還沒開始修,只稍微打理了一下。但華夏古建築往往就是如此:荒宅野園,亦會意趣橫生。而且它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不同的美,冬天草木凋零,經常會顯得荒涼枯燥,但這裡,一荷一梅,都會讓人心生禪意。
“我們這次修復的建築名叫五味齋,是一間廚房兼餐廳。根據我們調查判斷,這裡的女主人應該很擅長廚藝,五味齋是她自用的。日常給家人做飯做菜,聚會時招待親朋好友,都是在這裡進行。”
許問一邊介紹,一邊領他們走進去。
五味齋是個獨立的院子,被圍牆圍起,可以從園中小路直接走過去,也可以從三月廳起居處沿走廊走過來。現在走廊還沒有修好,只能從後園繞。
五味齋園中環境十分幽雅,有鬆有竹,有水有魚。
許問手一轉,正好有風拂過,樹葉輕輕顫動,水面拂起波紋,無人感覺到風,卻令所有人都感到了一陣心曠神怡。
彈幕安靜了一會兒,然後“舒服”兩個字刷成了一片。
確實舒服,東方韻味十足,這是根植於所有華夏人內心深處的審美,幾乎每個人都能第一時間感受到。
五味齋是一個複合型結構,總共由餐廳、廚房、儲藏室三部分組成。
許問他們前期調查的時候就發現,下方還挖有地窖,其中有一個是冰室,當年許宅的主人就算是夏天也能享用冰塊。
“當時工匠的一些思路就已經很先進了。”許問走進廚房,來到角落,按下一處開關。
清澈的水流順着陶管汩汩流出,流進了一個水盆。
“臥槽,水龍頭!”
“什麼玩意兒!”
“古代就有這個了嗎?”
“那是不是還有自來水?”
彈幕震驚,再次刷屏。
“當然不可能是自來水,那是工業體系下的成果,古代是怎麼也做不到的。”許問看見屏幕上的文字,笑着搖頭,解釋道,“這引的是井水,用了最基礎的虹吸原理……”
許問說着,走到後院,帶他們去看後面的機關。
彈幕持續震驚,被古人的智慧驚呆了,此時許問卻又有些出神。
其實修復的時候他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機關很有點眼熟,跟他們爲逢春城民居設計的差不多。當然不可能一模一樣,這個還要更先進更復雜一些,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是巧合,還是……
他沒有多想,很快收回心神,道,“這次我們修復的核心重點,是這個竈。”
他走回廚房,對直播間觀衆介紹道,“這是我平生所見,最奇妙也最巧妙的傳統爐竈。現在,我來給各位演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