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五代十六國裡面,除了慕容恪,慕容垂之外,秦戟還有一個候選人。
那就是王猛。
王猛這個人,也不錯,可以說王猛,慕容恪,諸葛亮,他們三個人幾乎都是同一個模板。
當然,你要說誰最厲害,那這個不好說,軍功各處都有着屬於個人自己的看法。
但秦戟判斷的時候,還是覺得,王猛的金刀計,雖然妙。
但兩者之間相比,還是讓他更加傾向於慕容恪,因爲這個人的品德。品德當然也是要作爲參考標準的。
除非你的功績直接秒了所有人,不然這些都是參考的範圍。
他們之間區別不大,所以秦戟選了慕容恪,而沒有選慕容垂,或者是王猛。
就比如之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就只是論戰績來說,在安史之亂時期,李光弼的戰績不比郭子儀要差。
但雙方其他地方的對比,那就明顯有了巨大的差距,真正的十全完人郭子儀。
所以,綜合之下,秦戟選擇的,自然就是慕容恪。
“慕容恪的一生,實際上是命途多舛的,在最開始的時候,他並不被他的父親所喜愛,一直到十五歲的時候,纔得到了他父親的認可,從而可以統領軍隊。接觸軍事。
和很多人一樣,慕容恪也是一個天才,公元338年,這一年,慕容恪十七歲,而這個時候的前燕,已經是到了危機的關頭,棘城,這個聽起來有些陌生的名字。
在當時,對於前燕來說,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重臣。當時,後趙皇帝石虎,親率數十萬大軍攻打棘城,雙方僵持不下,十餘日之後,石虎無奈退去。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年僅十七歲的慕容恪率領兩千騎兵出擊,一戰擊潰數十萬的趙軍,隨後,一舉成名。
在這一場戰鬥之中,除了慕容恪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關鍵人物,那個人是石虎手下漢人大將冉閔。
在數十萬趙軍崩潰的時候,只有大將冉閔的人馬一枝獨秀,三萬軍馬俱全,不急不緩,不被潰軍所幹擾,而也在這一站當中,冉閔纔得到了石虎重用,逐步掌握後趙軍權,屢屢出征,戰無不勝,最後篡位後趙,建立冉魏。
當然,這是後話,我們要看的,還是慕容恪。
棘城之戰大勝,慕容恪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同年十月,密雲山之戰,慕容恪又率領七千奇兵伏擊趙國大將麻秋,又是以少勝多,七千騎兵,全殲麻秋率領的三萬趙軍。
以兵勢之盛,收復鮮卑段氏部落,從這個時候開始,整個前燕,才逐漸擺脫了虛弱的身體,開始朝着強壯走去。
隨後,二十歲,慕容恪與父親征討高句麗,與弟弟慕容垂,叔叔慕容翰,大破高句麗,一路直接殺進高句麗國首都丸都城,逼迫高句麗國王單騎逃跑。
而他們則是俘虜了五萬多高句麗人,甚至俘虜了高句麗國王的妻子和母親,以及大量的王室珍寶,甚至是將高句麗的王陵挖開,將前任國王的棺木都挖了出來。
至此,高句麗無奈之下,只能向燕國稱臣,用了大量金銀,換回了棺木屍首。
而其後,慕容恪坐鎮遼東,順勢再次拿下高句麗城池,從此高句麗,不敢南顧。
二十三歲,慕容恪與慕容垂一同出兵,掃滅鮮卑宇文部。一統鮮卑整個部族。
二十五歲,親率一萬七千騎兵奔襲扶餘國,一戰之下,大獲全勝,扶餘國王也被俘虜。
至此,整個東北亞,都被燕國所打的臣服,也爲後來他們逐鹿中原,打下基礎。
三十歲,前燕國力逐漸的強大,而慕容恪命運當中最爲鼎盛輝煌的一刻,也逐漸來臨。
一個人的戲臺,唱起來未免有些乏味,只有一個強勁而有趣的對手,才足以體現出他的強大。
而這個對手,正是武悼天王,冉閔。”
“這是公元四世紀,幾乎可以說是最強勇將與智將之間的絕對。
冉閔,這個人的強大,絕對不下於項王,甚至在單次的戰役當中,有着一戰斬殺三百餘人的記錄,如此悍勇之人,簡直是聳人聽聞。
而慕容恪也在這一戰當中,充分的展現出了他的才華。”
“這一戰,由冉閔率先帶領軍隊進攻慕容恪,慕容恪進行防守,雙方在安喜這個地方互相僵持。
最開始,冉閔親自上陣,十戰於慕容恪。
十次交戰,十次勝利!一般的將領,統帥,士卒,十次連續的失敗,早已經將他的自信心打擊的全無,甚至在十次之前就已經是手段齊出,也可以是肯定的。
但慕容恪不一樣,長於治軍的他,儘管練兵手段不如岳飛,但他麾下的士卒,因爲由着他的存在,而並沒有一敗塗地,一潰千里。
相反,仍舊有着作戰的決心與能力。
而後第十一戰,這一站當中,慕容恪首創柺子馬,鐵浮屠,以連環馬的戰術,中軍退卻引誘冉閔進攻,兩翼包抄,隨後中軍柺子馬,鐵浮屠殺出,再次反攻。
一戰之下,斬首七千,生擒冉閔,滅亡冉魏,一戰而滅一國。
此戰雖然說是慕容恪以數萬騎兵對決冉閔的萬餘步卒,甚至一開始還打出了十戰十敗的戰績,但兵線韓信,以六十萬大軍進攻十萬楚軍殘部,尚且被項羽突圍。
亦是無損兵仙之威名,慕容恪此戰,當然也是威名大盛。
當然,慕容恪野戰強悍,但是在攻城之上,卻因爲愛惜士卒的性命,從而表現的有些欠缺,以至於攻克廣固,就花費了一年,同時攻擊五百晉兵把守的洛陽,也攻打了一個月。
看起來稍微的有些不行,但依舊不能否認,他並沒有失敗。
隨後前燕皇帝的死前囑託,纔是慕容恪真正的讓人感覺到尊敬的地方。
當時前燕皇帝慕容儁臨死,深知亂世當中,幼子當皇帝的艱難,於是準備傳位於慕容恪,但慕容恪卻堅守了臣子的身份,而堅定的拒絕。
表達自己必然忠於幼主!而他也沒有食言。
四十歲之後,攝政臨朝,嘔心瀝血,選賢任能,博採衆長,勤政愛民,廢除苛政,深受燕國百姓的愛戴,隨後在與東晉的戰鬥當中,節節獲勝,將河南的版圖幾乎納入了他的囊中,自此國家控弦之士三十萬,國力抵達最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