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兗州戰役結束後,曹智又在鄄城呆了半月餘,返回丹陽宛陵時已是五月末,六月初接近炎炎夏日之際,一路上翠樹爭榮、野花吐豔、景色幽麗,倒是不寂寞,
但曹智瞅着身邊這些人都不怎麼樣,看見曹操收錄了不少名人,曹智心裡多少有些吃味,感嘆着自己身邊怎麼盡是些三國二流貨色:許諸、王平、蔣欽、周倉、李虎、樸胡、袁約、楊車、李黑再加上曹操最新分配給他的杜大目和雷公兩個土匪,這些個武將在曹智那半吊子的三國史印象中,沒幾個耳熟能詳的,唯一在曹智印象中排的上號的李典、樂進被曹操留下己用了,說是他現在身邊缺武將統領激增的兵馬,李典、樂進又是正統禁軍出身,正好助他整頓兵馬,
在兵馬分配上,曹操倒也沒虧待曹智,曹智帶着兩萬人馬來幫曹操平定兗州,現在回去時變成十二萬了,曹操整整劃給曹智十萬兵馬,早曹操看來曹智畢竟是他親弟弟,自己一下子多了這麼多兵馬,一是分派不過來,二是曹操目前也沒那麼多糧食養活他們,劃給曹智一舉兩得,而且也放心,最主要曹操希望曹智能站穩丹陽的同時,爲他在揚州繼續擴張地盤,
同時,這也是曹操拆編黃巾軍的一種手段,原先招降的時候曹操對杜大目等人承諾過,保持他們部屬的完整和獨立性,但那是一句空話,被收編了那還輪得到你說話,任何一個主帥都不會放心投誠的部屬仍舊抱成一團,今天你能叛變耿凌,明天也可能背叛我曹操,再說曹操生性就比一般人多疑的多,這好像是他們曹家的傳統,曹智有時不知受前世影響,還是受現在曹智潛意識的影響,有時也想的比較多,但這並非沒有好處,有時甚至對曹智的決定來說至關重要的,
並且曹操做這件事時非常有政治手腕,他不是立竿見影的撤換原先黃巾軍的將領,而是讓他們領着自己原先的一部分部下,到不同的地域、防區駐守,這樣即分散了他們的兵力,也消弱了他們對“新青州軍”的影響力,並且這些將領分配到不同郡縣任職,均有曹操的親信在當地彈壓他們,
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即做到了沒有違背承諾,又把實際兵權牢牢掌控到了自己手中,這在後世很多帝王、霸主都是有效仿的,
同時也是造就了曹智分到曹操在東郡和兗州最大的兩個武將“收穫”,一個打呼想打雷般猛烈的原黑山軍副將,,雷公,一個是揣着兩根狼牙棒,身材矮胖,只會瞪着兩大眼珠“曹主公,曹主公”甕聲叫喚的青州黃巾軍北海方首領,,杜大目,
曹智在鄄城就問過這新加入曹智麾下的三國史二流武將,誰給他們起的這兩缺德名字,兩人均慎重其事的告知曹智,這是他們的本名,曹智當場沒把吞進嘴裡的飯菜全噴出來,“喔,生出來就叫這名啊,真是人如其名,”曹智只能忠心地,外加默默地對這兩位的父母說聲“佩服,佩服,”
曹智一路回顧自己身邊的武將,驚奇的發現他身邊這麼多武將中竟沒一個身高在一米八以上的,都是偏敦實矮胖型,曹智那個悲嘆啊,自己身邊怎麼就沒個像典韋那樣一米九的偉岸武將,看着也讓人舒心,這讓曹智心下嘀咕着,曹操明顯與他“分贓不均”,
這就是曹智目前身邊的武將情況,再看看謀士,那就更沒法和他大哥曹操目前的實力相提並論了:禰衡、李儒、杜濩、鄧艾這些人曹智在前世的半吊子三國史中,倒是隱約聽說過這幾號人,但這些人好像都不怎麼正面,對了,還有個棗袛,但棗袛應該算他武將好呢,還是應該算他文臣,這人他應該兩邊都不靠譜,屬於“中間人”,
曹智暗忖着身邊這些謀士,曹操現在身邊一個毛玠大概都能把他們比下去,曹智在鄄城是見過毛玠後啓程的,你看看人家毛玠一來對曹操說的那話,一聽就舉得上檔次,有見地,
毛玠一到鄄城就對曹操來了個毛氏“隆中對”,他原話是這樣說的:“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民生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國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衆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在數年以前曹智也許還聽不太懂毛玠這段話,甚至於要情人翻譯,但通過這麼多年在三國的文學修養的提升,現在曹智非但馬上聽懂,而且已經立刻能體會到這段話的精髓,
毛玠認爲現在國家的局勢是這樣的:“如今天下分裂,天子遷移他方,人民放棄本業,因災荒而逃亡他鄉,國家沒有一年的糧食儲備,百姓沒有安居本業的念頭,這樣的局面實在難以持久,現在袁紹和劉表,雖然百姓衆多,軍隊強大,但他們都沒有謀劃遠大事業的考慮,也沒有樹立根基、確立基礎的打算,打仗作戰,正義的軍隊一定能夠取勝,保持地位憑藉的是財力,他建議曹操應當遵奉天子,並以他的名義號令不履行臣子義務的地方諸侯;發展農業生產,積儲軍用物資,這樣霸業與王道纔可以成功,”
毛玠的這一段話,可以稱之爲曹操版的“隆中對”,他是從一個很高的角度對曹操提出了一種戰略性的意見,毛玠的這個曹操版的“隆中對”實際上講出了兩個道理,就是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你要成就一番事業,也就是他所說的霸王之業,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正義,二是實力,而實力當中首先是經濟實力,戰爭確實拼的是武力,但是戰爭武力比拼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支撐,只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持,你這場戰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贏,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也是曹操面前非常現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