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軍議

許昌東南的邸閣內,諸庫大門洞開。

一袋又一袋的粟米被啓運出倉,運往洧水中的船上。

幕府有令,發粟四十五萬斛送往新鄭倉。

新鄭倉則調撥差不多同樣的糧食輸往滎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戰物資的囤積是發動戰爭的前提,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之事。

許昌宮附近,邵勳召開了一次現場會議。

榆柳樹蔭之下,平東將軍幕府的主要僚佐們都到了。

最先發言的是長史裴康。

他垂垂老矣,但做了長史後,不知道怎麼搞的,容光煥發,身體似乎也好了不少,簡直醫學奇蹟。

聽他的聲音就知道了,堪稱沉穩有力:“明公,僕以爲此時不宜動刀兵。四郡國去歲剛有盈餘,便開始治水,大發役徒,消耗甚大。若要出征,要不要從四郡國徵糧?”

四郡國指的是襄城、南頓、新蔡、陳郡,總計二十個縣、約三十六萬口人。因爲是直轄屬地,因此進行了重點建設,確實消耗很大。

這幾年,邵勳主要向士族豪強索要糧草,他們一般來自四郡國以外的地方。長期下來,多多少少是有點不滿的,合着你安排了大量屯田百姓,卻不向他們收稅,只朝我們索取,這是什麼意思?

以前還有理由,比如流民尚未紮根,收穫有限等等。但這都第三年了,四郡國甚至有餘糧治水,你再不收稅就不合適了。

“五月麥收,六七月間可酌情徵集些糧豆、乾草,一戶出三斛糧豆、五束乾草,如何?”邵勳說道。

四郡國約有七萬七千餘戶,大概能徵集到二十萬斛出頭的糧食,不到四十萬束乾草。

這是多方考慮的結果。

事實上直到兩宋時期,北方平均畝收也就只有一斛(唐斛、宋斛100斤出頭,等於三晉斛),一家五口人,平均每人每年吃四斛糧食,總共消耗二十斛,也就是大人小孩平均一下,一人一天吃一斤多。

一天一斤二兩的糧食,對現代人綽綽有餘,但對古代人而言,則不夠吃,還得另尋蔬菜、瓜果補充,以度過青黃不接之時,故一家人必須耕作二十畝中田才能解決溫飽,這還是不繳稅的情況下。

如果要繳稅,或者耕作的是下田,那就要餓肚子了。

如果耕作的是上田,則勉強能夠支應。

水利工程的作用就是儘可能消滅下田,將其變爲中田乃至上田,提高產量。

四郡國的百姓,平均每戶三十畝地還是有的。

今年夏收之後,確實可以少量徵收一些糧食。

“明公既有成算,僕也不好多說什麼。”裴康說道:“最好放在夏播結束之後再動兵。”

夏收之後還有夏播,主要種雜糧,下雪前收穫。雜糧畝收很低,但也是一筆收穫,不可輕忽。

“夏播都六月了,收拾完畢再出兵,已是七月,待至敵境,怕不是已八月,四個月過去了,還打什麼仗?”左司馬陳有根眼一瞪,說道。

裴康看了他一眼,懶得多說。

陳有根雖然一直在努力認字,看似好學,但骨子裡還是個武人,一天到晚就知道殺殺殺,彷彿不攻城略地他們的大業就沒有進展一樣。

水利工程、移栽桑苗、釐定官制、收拾人心,哪一樣不是夯實根基的大事?

“有根稍安勿躁。”邵勳輕聲說了句。

“是。”陳有根拱了拱手,不再說話了。

右司馬羊忱在一旁看了,暗暗點頭。

在此之前,他有點擔心陳公被武人裹挾,漸至窮兵黷武,那樣羊氏投下的本錢可就危險了,有收不回來的風險。

如今看來,陳公還是有數的。

武人裹挾不了他,他有足夠的威望壓制武人,同時也很注意夯實根基、休養生息,給了他們文人施展抱負的空間。

若換個威望稍差的人,文武失衡,日子可就難過了。屆時他也就沒太多心思做事,要麼明爭暗鬥,要麼袖手旁觀。

總之,他對陳公放出武人這頭猛獸,侵蝕世家利益是不太滿意的,無奈前期投入太多了,現在撤出有點捨不得。再加上陳公明事理,知道搞平衡,他就稍稍放下了心,忍忍吧,世道都這樣了,每個人都要付出代價。

“那就夏播結束後再出兵,在此之前,但輸送糧草軍資。也不用太急,別徵發太多人手,馬上就要夏收了。”邵勳一錘定音,衆人再無異議。

“明公。”從事中郎柳安之說道:“先前明公定下伐王彌之略,今又在滎陽囤積糧草,何也?莫不是有變?”

邵勳讚許地看了他一眼,說道:“這正是今日欲與君等商議之事。打肯定是要打的,但打誰還未下定決心。弘農、河內、河北三者擇其一,爾等議一議吧。”

說完,他又解釋了下河北的突發情況,讓衆人能更深刻地瞭解如今的局勢。

曹魏時期,因爲烏桓人大部遷入中原,在北方草原上留下了真空,因此慕容鮮卑開始遷入遼西,後因協助司馬懿平定公孫氏,被封爲率義王,居於大棘城之北(今遼寧阜新一帶),及至今日,且牧且耕,漸次發達了起來。

元康四年(294),慕容廆正式遷都大棘城,建立官制,收攏胡漢百姓,優容士人,國家日漸興旺。

中原大亂之際,有些士人就北上投靠鮮卑。

比如,東萊劉氏的劉胤欲避亂遼東,行至幽州時爲王浚所留,表爲渤海太守。

除劉氏之外,東萊、北海、平原、泰山等郡國皆有人北上投靠慕容氏。

就目前而言,還只是派了一部分子弟過去打前站,家族代表人物還沒過去,但再發展下去,很難說。

世家大族固然有很多廢物,但眼光精明之人不在少數。慕容廆那邊都有人投靠,可見這幫人是真的對天下大勢有深刻的認知。

胡毋輔之前陣子就說,他們家有人帶着家小、部曲、工匠以及書籍投靠慕容鮮卑了,並提到慕容氏法紀嚴明、虛心納賢,不斷學習中原典章制度,並做了本地化改造。

以世子慕容皝爲首,貴族子弟紛紛拜師,學習中原文化。

慕容廆理政之餘,也至學堂聽課,朗誦經典。

偏偏慕容鮮卑還很能打。這樣一個政權,崛起的勢頭已經非常明顯了,邵勳還給了他們助攻,段部鮮卑大概率挺不了幾年了。

而說起段部鮮卑,他們現在幾乎已完全退出遼西,部衆投靠宇文、慕容二部的比比皆是,剩下的多奔入幽州境內。

曾經角逐遼西的三家勢力,現在只剩南部的慕容鮮卑和北部的宇文鮮卑了。

宇文鮮卑原本實力比慕容強,但太安二年(302),宇文鮮卑主動進攻慕容氏,一年內敗兩次,損失極爲慘重,雙方的實力差距已沒之前那麼大了。

而段部鮮卑勢衰後,慕容氏分到了最大一份遺產,雙方實力已經極爲相近,再加上慕容氏驍勇善戰,又極力學習中原文化,有士人幫着打理地方,出謀劃策,宇文鮮卑敗落也是早晚的事情。

局勢分析完後,幕府僚佐們卻不是很感興趣。

在他們看來,那些事有點遠了。

慕容廆看起來確實是一代雄主,但勢力範圍止步遼西,目前也尊崇晉室,似乎沒有造反的想法。別的不談,國朝在遼東還有平州刺史,有諸太守,慕容廆攻取這些地方並不難,但他沒有這麼做,可見其態度。

“明公,段部鮮卑是否已依附王浚?”參軍庾亮問道。

“算是吧。”邵勳說道:“他們不甘心退出遼西,還做着收復失地的大夢。王浚沒法,得陪着他們打,恐無力應對匈奴攻勢。”

“王浚之兵能戰否?”庾亮又問道。

參軍金正嗤笑一聲。

庾亮猛然轉頭,心中慍怒,但沒說什麼。

“明公。”金正說道:“從太安至永嘉,十年矣。王浚若獨自出兵,少有勝績。昔年石勒剛剛起勢,飛龍山之戰,亦只能令石勒小挫,十萬兵幾乎全師而退。石勒之所以懼王浚,怕的不是幽州兵,而是鮮卑兵。真以爲王浚有什麼本事呢,沒有鮮卑女婿助戰,石勒滅之易如反掌。有些士人,不必高看他們。”

這下好多人看向金正了。

金正不以爲意,一個個回瞪過去,咋地,老子還怕你們不成?況且我又沒把士人一棍子打死,只提了王浚,你們那麼敏感作甚?

邵勳也看向了金正。

金正氣焰頓消,拱了拱手,道:“我以爲當擊石勒。關中、弘農隨他去吧,顧不過來。先把石勒摁住,別讓王浚被他滅了。”

邵勳又看向其他人。

裴康咳嗽了下,道:“但憑明公做主。”

“明公,打石勒吧。”陳有根、柳安之幾乎同時說道。

“明公,僕以爲還是得打河內。”從事中郎毛邦建議道。

“哦?爲何?”邵勳問道。

“若不攻下河內,銀槍左營難以撤下來,無兵可用。”

“說的什麼話?”新近升任幕府督護、領黑矟督軍的侯飛虎不滿道:“黑矟軍已募至二千餘人,操練有年,又有屯田軍相助,守禦河陽三城綽綽有餘。”

毛邦扭頭不看他。

不知道爲什麼,王雀兒、金正、侯飛虎這幫相識多年之人現在和他有些生分了,讓他有些傷感。

“明公,僕以爲還是要打王彌。”幕府參軍、弘農太守垣延說道。

他的臉色不是很好看,或許因爲弘農的局面太艱難了。

當初因爲忠武軍的存在,以及弘農戰略要地的位置,他得以列名六參軍之一。

現在忠武軍只剩幾百殘兵敗將了,完全抵擋不住王彌。每次賊人衝殺過來,都要集結檀山、金門、雲中、甘城四塢堡的丁壯救援,久而久之,洛水河谷成了前線,夫不得耕,婦不得織,日子難過。

邵勳聽完他的話,沉默不語。

忠武軍是他帳下第一支幾乎被成建制殲滅的部隊。

鼎盛時有四千五百步騎的忠武軍,現在只剩不到五百殘兵了,確實難以支應如此寬廣的洛水河谷。

現在匈奴小股騎軍經常從王彌的地盤出發,竄入洛水河谷,燒殺搶掠,農業生產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這是西線的一個重要敞口,還在持續失血,確實非常危急。

“營軍都督何在?”邵勳開口問道。

“末將在此。”大侄邵慎地位較低,坐在後面,聞言直接起身。

“忠武軍須得重建。”邵勳說道:“兵員自甘城四塢徵集,我再從廣成澤屯丁中抽一部分精壯付你。至於器械——”

邵慎心中大喜。

垣延看樣子要失勢了。沒了軍隊,他已和縣令無異,還不如直接常駐許昌,專心當幕僚得了。從今往後,洛水河谷將由他一個人說了算——邵慎定下的妻子杜氏就出身宜陽。

“隨我去趟洛陽吧。”邵勳說道。

“諾。”邵慎坐下了,神色頗爲振奮。

幕府僚佐們紛紛尋思。

現在有三個方向可能爆發戰事。看陳公的意思,傾向於打石勒,但宜陽那邊也是個麻煩事,須得解決。

河陽北城會不會爆發大戰,誰都不敢保證。

青州曹嶷會不會西進呢?很難說。

兵雖衆,卻處處接敵,分身乏術。

“彥國。”邵勳看向西閣祭酒胡毋輔之,道:“你跑一趟南陽,就說我要羊彭祖(羊聃)率軍北上。”

“諾。”胡毋輔之應道。

羊聃的兵不是朝廷經制之軍,而是南陽、順陽、新野三郡國士族豪強的私兵部曲。

他率軍北上,自然要和南陽世家大族商議了,讓他們同意放人。

羊聃性情殘暴,但他手下的兵卻多歷大戰,前陣子還敗過杜弢一次,怎麼着都比屯田軍強多了。

“就這樣吧。”邵勳擺了擺手,宣佈散會。

第一百五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九十五章 政績第四章 總要種地的第一百四十八章 淯水(上)第六十三章 三月三第五十七章 高調入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二百四十里第一百四十章 糊弄第一百五十章 遣還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第八十四章 掀桌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舉薦第一百二十章 分贓第六十五章 微妙的態度第一百四十三章 入潼關第二十九章 遲恐晚矣第一百零七章 富婆通訊錄第八十八章 話療(加更求月票)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兩路進兵第一百三十章 出鎮第七十六章 討價還價第八十二章 水與旱(上)第五十九章 夜宴之二第一百十九章 又菜又愛玩第一百十七章 慕強第一百二十一章 出動!第八十九章 開誠佈公(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風險與機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部署第八十三章 很快就出意外了第二十九章 規劃第九十六章 指點第一百十八章 分工第四十章 那個男人第一百零一章 潘滔第四十九章 檢驗第一百二十六章 突入第八章 項目推介第一百五十七章 別了,洛陽第五十二章 敲定第六章 裴氏第一百零二章 殿中將軍第二十七章 有100000000點點病第三十章 塑造第六十五章 微妙的態度第一百六十三章 牢籠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五十六章 好聚好散第二十四章 比爛第五十三章 籠絡第六十一章 蠶桑與河陽第四十一章 太白!關於涼州入援洛陽兵力第一百零五章 雲中塢第四十三章 整軍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一章 我還會回來的草原、中原兵制第五章 風暴之眼第二十三章 按部就班第二十二章 決勝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業?第七十二章 迷糊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一百零六章 暴躁的籠中鳥第一百三十六章 封國第一十三章 爲什麼那麼熟練第九十三章 垃圾時間第六十九章 王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逃之何急也!第八十六章 走不開第七十章 韓陵山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優選擇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府第九十七章 擎天保駕功臣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能走第一百六十八章 波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打就打主角養兵數量第八十一章 “無主之地”第三十章 塑造第三十七章 平昌樓第一百五十三章 進步的機會第一百六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五十七章 賣官第十一章 西州士人第七十八章 圍攻第五章 弒君第四十五章 靳準在哪?第八十六章 “反賊”巢穴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四十五章 大事第三十三章 敵不動我不動第九十二章 墟市第一百六十章 穩定與返回
第一百五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九十五章 政績第四章 總要種地的第一百四十八章 淯水(上)第六十三章 三月三第五十七章 高調入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二百四十里第一百四十章 糊弄第一百五十章 遣還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第八十四章 掀桌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舉薦第一百二十章 分贓第六十五章 微妙的態度第一百四十三章 入潼關第二十九章 遲恐晚矣第一百零七章 富婆通訊錄第八十八章 話療(加更求月票)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兩路進兵第一百三十章 出鎮第七十六章 討價還價第八十二章 水與旱(上)第五十九章 夜宴之二第一百十九章 又菜又愛玩第一百十七章 慕強第一百二十一章 出動!第八十九章 開誠佈公(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風險與機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部署第八十三章 很快就出意外了第二十九章 規劃第九十六章 指點第一百十八章 分工第四十章 那個男人第一百零一章 潘滔第四十九章 檢驗第一百二十六章 突入第八章 項目推介第一百五十七章 別了,洛陽第五十二章 敲定第六章 裴氏第一百零二章 殿中將軍第二十七章 有100000000點點病第三十章 塑造第六十五章 微妙的態度第一百六十三章 牢籠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五十六章 好聚好散第二十四章 比爛第五十三章 籠絡第六十一章 蠶桑與河陽第四十一章 太白!關於涼州入援洛陽兵力第一百零五章 雲中塢第四十三章 整軍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一章 我還會回來的草原、中原兵制第五章 風暴之眼第二十三章 按部就班第二十二章 決勝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業?第七十二章 迷糊第一百七十二章 事已至此第一百零六章 暴躁的籠中鳥第一百三十六章 封國第一十三章 爲什麼那麼熟練第九十三章 垃圾時間第六十九章 王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逃之何急也!第八十六章 走不開第七十章 韓陵山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優選擇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府第九十七章 擎天保駕功臣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能走第一百六十八章 波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打就打主角養兵數量第八十一章 “無主之地”第三十章 塑造第三十七章 平昌樓第一百五十三章 進步的機會第一百六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一百五十七章 賣官第十一章 西州士人第七十八章 圍攻第五章 弒君第四十五章 靳準在哪?第八十六章 “反賊”巢穴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四十五章 大事第三十三章 敵不動我不動第九十二章 墟市第一百六十章 穩定與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