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前赴後繼倒在血泊中,副將擦了擦額頭因驚慌流下的冷汗,抓着劍柄得手掌不停猛烈顫抖。
深深吸口氣,撲鼻血氣而來,嗆得的他難受,稍稍控制住心神.
然四方燕軍與犬狼層出不窮,讓他疲於對抗,驚懼加深,似纏繞身上.準備榨乾他體內活力!
當他鼓起勇氣,竭盡全力衝殺時,燕軍又一波衝殺開始,泥土味混合鮮血味道,刺激他的鼻腔。
一時,副將再也忍不住了,闊步前行,一邊留意四面,一邊咒罵燕軍卑鄙。
驚嚇中,副將體型笨拙穿梭街道內,舉起短劍,胡亂廝殺。
“殺,賊將在此!“逃離中,十餘外,傳來燕軍狂喝聲,像在提醒袍澤.
“嗖嗖!”箭雨射來,副將身邊有宋軍中箭倒地,嘴裡發出嗚嗚叫聲.
那些反應過來的宋軍,突然像想起什麼似的,瘋狂射擊,亦暗暗遠離副將,免得遭遇無妄之災。
沒多久,一支支利箭射來.洞穿宋軍額頭,身體,一名名宋軍倒在浸滿鮮血地面,手指像要抓住即將流失的生命,奮力攥成拳,漸漸地,戰馬兵勇踩踏,他們手臂漸漸垂下,手指也漸漸鬆開.
這時,街道內裡騰起瀰漫塵煙,像一陣旋風襲來,漸漸傳來急雨般馬蹄聲,有精銳燕騎疾馳而來。
副將聞聲,策馬而去,像擂擊牛皮鼓一樣馬蹄聲,噠噠響起,對宋軍狂喝,狂喝道:“撤離,快撤離,向北門而去.“
語落,副將騎匹栗色駿馬,自街道中逆行而來,猶如一柄飛劍,欲刺破了燕騎防禦.
白易生自後方殺來,若不快速撤離,眨眼中,會像旁邊宋軍,參與燕騎箭雨中.
宋軍騷動.滾滾煙塵,此起彼伏,轟鳴聲,慘叫聲,求饒聲,不絕於耳。
副將懼怕,宋軍中卻有許多兵勇,捨生忘死,不肯向燕騎屈服,更不甘淪爲俘虜。
在燕騎咄咄逼人時,他們互相依靠,形成圓圈,象一羣野牛被獅羣圍攻時自衛。
白易生,趙俊率軍,在外圍猛攻,卻把宋軍防禦不斷壓縮,似毒蛇纏繞野兔軀體,緊緊勒住.
兵戈錯綜交織,弓弦嗡嗡地響,環首刀噹噹響,犬狼汪汪叫,一切井然有序,卻飽含殺氣。
被圍困宋軍,象森林中被砍伐的樹木,紛紛倒地。
那些苟延殘喘者,默默地、憂鬱地,驍勇苦戰.
城外,宋起聽聞城內輪番喊殺,衝殺及慘叫,縱然有高牆相隔,不能親眼目睹宋軍遭遇,他也能想象到城內,燕軍慘無人道手段,和那煉獄一樣慘象.
宋軍被被攔腰斬斷,沒有任何扭轉希望.
大軍城外猛攻,奈何南域城城高牆厚,鐵滑車在巨石高牆面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且不說,射殺城頭燕軍,單單在城牆下,能防禦城頭落下的滾木礌石,都是不幸中萬幸.
宋起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唯有命令軍隊猛攻.
他心似明鏡,過高估計宋軍實力,低估燕軍將領的卑鄙。在他派前鋒斬殺燕軍時,哪曾想燕軍憑藉城牆設下圈。
依託城池燕軍抵禦,有力阻擋宋軍攻勢,讓宋軍前鋒陷入城內.
連續攻城失敗,宋起依然沒有放棄,又組織優勢兵力,命令兵勇身披鎧甲,頭頂盾牌,燕軍再次發起攻勢。
城門左近,燕宋激戰半時辰,宋起施展各類,攻城方法,面對高牆,依然寸步難行.趙鴻儒死守城頭,面不改色,任憑李霖全權處理,唯有心底裡,希冀快速重創宋軍。
然而,李霖面容沉着,詳細留意宋軍動向,暗暗提醒守軍,待宋軍前鋒前移。
蜂擁至城牆較近地方,他會像發怒雄獅,狂喝:“射擊!”
剎時,城頭箭矢如梭.似傾盆大雨,那些被宋起強迫攻城的宋軍,不免遭受無妄之災.
僥倖保命者,沒有被打中的,面對利箭,折身慌忙逃命.
互相推搡,互相踐踏,本該氣勢如虹攻城軍隊,似落敗公雞。
加之,有燕軍憑連弩暗暗射殺宋起,遇長槍,絕處逢生景象,歷歷在目,宋起亦被迫逃命。
當城外宋軍漸漸撤離時,被砸的稀巴爛鐵滑車下,爬出名痛苦呻吟宋軍.
坐在破碎鐵滑車裡,四面皆爲血肉模糊屍體,他渾身濺滿鮮血,頭頂箭雨飛射.
那名宋軍,似驚悚,似慌亂,似麻木,一副驚懼面孔,眼眸睜得老大,滿臉灰塵,在屍體堆中,嚎嚎大叫.彷彿被嚇瘋.
煙火瀰漫城中,副將帶領殘兵敗將,沿小巷撤退,尚清楚城外,宋起率軍,在久攻不下時,被迫放棄城內連弩營,陷陣營.
不料,中途遭遇犬狼,兇獸威脅,極難通過。
今日多次慘遭犬狼殺伐,副將苦不堪言,命老弱殘兵,尋找枯枝爛葉,點起火焰,驅逐犬狼,如此,宋軍照樣付出慘重代價,勉強穿過小巷。
可是,那些老弱殘兵,無不被犬狼撞倒,受到踐踏,撕咬,死傷無數。
白易生,趙俊兩路燕騎,齊頭並進,一直追趕。
此時,宋軍元氣大傷,兵力損失大半.城牆內,趙鴻儒,李霖改變防禦方向,向城內射擊.
前有猛虎,後有羣狼,副將欲求生,唯有留下部分宋軍,駐防北門副將大街小巷,自己率領殘部撤向北門,與燕軍爭奪北門控制權。
這次宋軍入侵,副將親自率領精銳陷陣營和連弩營,足有四萬人,欲以此奪取南域城,進而消滅燕軍主力。
陷陣營乃宋軍強軍,披上厚重的鎧甲,作爲正面衝鋒隊。
連弩營弩弓精良,射程遠,覆蓋面積大,兩軍有豐富作戰經驗,常常親密配合,倒也有珠簾合璧味道.
加之,陷陣營前進.後方有連弩營保護與催促.兩軍形成只進不退作戰風格。
打起仗來,像圍牆撲捉獵物的獸羣,極難對付。
可惜,白易生,趙俊早殺瘋了,利用騎兵與犬狼,專門對宋軍.
這會兒,趙鴻儒,李霖拒城而守,徹底掘斷宋軍退路.
這支軍隊,在近二十萬燕軍合力中,滅亡,不可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