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生產建設兵團

對於易建平調走後,三分區政委的人選,楊震也是頭疼之極。原來在後世看史書的時候,還對那位趙副司令的結局感到氣憤。但自從兩個個人搭班子,一起工作的後,楊震卻發現這位脾氣太有個性的老兄有的時候真的很難相處。

楊震一向認爲軍事指揮員必須要有一定的個性。在楊震看來,沒有個性的指揮員,只會盲目的服從上級領導的人,也就是一個平庸的指揮員。而自己現在的部隊,恰恰就容不得那些平庸、不思進取的人。所以他以前纔會一而再的容忍杜開山擅自行動的行爲。

這位趙副司令儘管軍事才能突出,但這眼睛裡面不容沙子,聽不得不同意見,對一切人都抱着懷疑態度的個性很多時候很難讓人難以接受。要不是總指揮有先見之明,只同意他擔任分區司令員,而不同意他兼任分區黨委第一書記,還不知道要出什麼大亂子。

如果不是易建平爲人謙和,大多數的時候對他很包容。加上是中央派來的人,身份有些特殊,讓這位吃過大虧的趙副司令多少有些顧忌。否則這三分區的工作恐怕什麼都別做了,整天就是吵架吧。而且按照他在三路軍的經歷來看,還很容易吵成上綱上線,成爲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

曾經與他有過配合作戰經歷的杜開山,在戰鬥後幾次找到楊震。說寧願和鬼子去拼刺刀,也不願意在與這位趙副司令搭檔。

在杜開山看來,這位趙副司令爲人太過固執。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執行起來必須不容出現一絲的差錯,稍作變通都不行。你要是對他的思路有不同的意見,搞不好就給你弄一個什麼帽子戴戴。

而杜開山又恰恰不是那種打死仗、腦袋一根筋的人。配合作戰時間不長,杜開山差點沒有被逼瘋。要不是易建平、陶淨非從中圓和,加上楊震在其臨行前的再三叮囑,以及形勢的嚴峻讓杜開山有所顧忌,那裡還能完成楊震交予的任務。都在戰鬥之中都有些獨斷專行個性的兩個人不大打出手就不錯了。

儘管這位趙副司令的個性很強勢,但楊震是軍區司令員,不是他三分區的政委。考慮事情要從軍區的整體出發,不能事事都遷就一個人。調易建平即是全面工作的需要,也是爲了部隊整體的穩定。所以楊震經過短暫的考慮後,還是決定不改變原有的決定。至於李延平那裡,等會後再解釋吧。

對於楊震堅持調易建平出任一縱政委,李延平儘管多少有些不理解。但爲了維護楊震這個軍區司令員、黨委第一書記的權威還是沒有再堅持自己的想法。至少在會場上沒有堅持。他決定等會後,在與楊震討論。

見到李延平默認,從來不插手政工工作的郭邴勳自然不會反對。而高禹民基於某些特殊的原因,則是壓根就不想表態。

倒不是他滑頭,只是在涉及到自己這位老上級的事情上他有些顧忌過多而已。在熟悉這位趙副司令風格的高禹民看來,誰與這位趙副司令搭檔都行,只要不是自己就行。

郭邴勳與高禹民沒有反對,一邊因爲常委的身份還沒有上報,只是列席的張鎮華更不會表態。他不僅沒有表態,生怕沒有合適沒有合適人選的司令員、政委點將點到自己頭上,甚至還將身體向後縮了縮。

在楊震的堅持之下,在李延平變相的默認之下,對於易建平的任命也算勉強的通過了。只是現在還遠在三分區的易建平若是知道自己的任命之所以出現波折,毛病出在自己搭檔身上,跟自己的自身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會不會感覺到哭笑不得?

定下了兩個縱隊軍政主官的人選後,對於後面的各旅旅長、政委的人選倒是沒有出現什麼波折。郭邴勳拿出的幾個旅長、參謀長,以及最關鍵的三個影子旅旅長人選。以及李延平拿出的政工幹部人選,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異議的便通過了。最激烈的爭論反倒是出現在幾個軍分區司令員,特別是一分區司令員的身上。

在部隊拿下同江、富錦地區後,而剛剛解放的饒河、樺川、寶清地區已經決定準備成立的第四軍分區。而西線的依蘭、依東則劃歸三分區建制。這個態勢的變化,也就意味着一分區成爲幾個分區內唯一一個不與日佔區接壤,完全處於後方的軍分區。

一分區的轄區,實際上已經成爲整個軍區的大後方。雖然地位的重要性看似下降了,但因爲整個軍區的後勤、兵工全部位於一分區的轄區內,實際地位卻是上升了。

尤其是按照楊震的思路,準備擴大,在楊震的整體構思之中將佔有相當重要地位,實際上集中了根據地大部分農業人口,以及所有煤礦、林業、副業生產,並承擔了整個軍區後勤供應生產基地以及預備兵員基地的生產建設兵團,幾乎全部位於一分區的轄區內。一分區的地位自然而然的水漲船高,實際上已經不能按照一個分區來對待了。

按照楊震的意思是讓劉長順調任一分區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擔負整個軍區預備兵員的訓練以及生產建設任務。同時爲了解決生產建設兵團少部分位於一分區轄區外的問題,楊震還準備給劉長順在總部掛一個副參謀長的職務。

但李延平對於調劉長順去分區工作卻是很是反對。在他看來,劉長順從主力旅的旅長,調任到分區部隊自己有沒有想法另說。

在軍區合格的高級軍事主官人才還顯得不足的情況之下,單單就是將一個經歷過戰火考驗,已經成熟起來的人才放在這麼一個在他看來就是一個農場頭子的位置上,也是對人才的浪費。

聽罷李延平反對的原因,知道他誤解自己意思的楊震道:“政委,這個一分區的位置很重要,而且這個生產建設兵團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我的思路是這個主要位於蘿北、綏濱、富錦、湯原、鶴立地區的生產建設兵團不僅要建設成爲我們部隊糧食、棉花以及肉食的主要供應、生產基地,更擔負着部隊預備役兵員培養與訓練的工作。”

“僞滿三江省到我們攻佔全部爲止,共計下轄有通河、湯原、方正、蘿北、綏濱、富錦、同江、撫遠、鶴立、佛山、樺川、依蘭十二個縣,省轄一個佳木斯市。面積九萬多平方公里。人口除了尚在敵佔區的方正、依蘭南部地區之外,位於根據地內的大致在一百三十多萬。”

“加上我們控制的僞滿黑河省的烏雲以及東安省勃利全部,寶清、饒河部分地區,根據地內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一百六十多萬。這一百六十多萬人口之中,其中農業人口至少佔據了六到七成。我估算一下,在不影響農業整體生產的情況之下,可以爲我們提供十餘萬後備兵員。而且這個數字還只是大致的估算一下。”

“所以我準備在今冬、明春將與敵接壤的樺川縣人口的全部,寶清、饒河、依蘭、勃利我軍控制地區的人口,尤其是農業人口全部北遷移至松花江以北。與現在已經在蘿北、綏濱兩縣的湯原,以及新解放的撫遠、富錦、同江地區的農業人口組成生產建設兵團。”

“按照這個數量來看,整個生產兵團最終的人口數量將達到幾十萬人。而這幾十萬人將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按照原屬籍貫一個縣編成一個旅級總隊,以適合服兵役年齡段的男性人口爲基準,分別編製成團級的支隊、大隊、中隊等建制。”

“各總隊、支隊組建正常的地方黨委政府,在平時由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但由主力以及各分區抽調部分現役人員組成武裝工作部,作爲黨委的一個工作部門。平時負責對各自轄區內的適齡男子進行軍事訓練,戰時直接就地擔任各級指揮人員。”

“這些人平時從事農業以及各種生產建設,爲根據地內提供糧食、棉花等必須的生產、生活資料爲主,農閒時候進行軍事訓練。在必須的時候以平時爲建制單位,抽調適合服役的人員,經過短期訓練後就可以大批的補充部隊。這也是藏兵於民的一種方法。”

“政委、參謀長、老高,說實在的將這幾個地區的居民全部北遷,我也心很心痛。作爲三江省最早開發的農業地區,這些沿江平原是整個三江省的主要農業產區。三江省已經開墾的熟地之中,六成以上集中在這幾個縣沿松花江地區。而主要的人口更是七成集中在這些地區。”

“放着有現成的熟地不用,這麼多的人口北遷,要開墾生地不說,預定的開墾區還有很大一部分現在還是渺無人煙的荒原,甚至是大片的沼澤地,其難度可想而知。但這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寶清、依蘭、勃利北部,饒河西部地區位於現在是我軍與日軍對峙的一線。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很有可能會成爲我軍與日軍拉鋸的主戰場。如果放任這些居民留在當地,一是即便種了莊稼,在戰火之中也很難有收穫。今年作爲我軍與日軍主戰場的湯原南部幾乎是顆粒無收的現狀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另外,我們不遷移這些人口,日軍一旦北上,爲了切斷我們的兵員補充,以及爲了困死、餓死我們,也會將這些人口南遷,甚至是屠殺掉。日軍一向爲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經常動用屠殺手段鎮壓對其進行抵抗的地區。”

“這種情況在關內很普遍,在我們抗聯的各個游擊區也沒有少見。當初在五道嶺子鐵礦,張婷曾經和我說過一句我至今難忘的話。日軍在南京的作爲她不知道,她知道的是爲了鎮壓羣衆對抗聯的支持,抗聯游擊區內的百姓經常被一條溝一條溝的殺絕。”

“整個抗聯游擊區有多少人家被殺絕,全部都被殺光的村鎮有多少,恐怕再也難以統計清楚了。當我們面對的是一支爲了鎮壓反抗,不擇手段經常以屠殺作爲主要手段的禽獸軍隊時,爲了避免這些百姓同樣遭到日軍很可能存在的大規模屠殺,將其遷移到較爲安全的江北地區,還是很必要的。

“而且就算日軍爲了所謂的統治而有所顧忌不這麼做,,那麼在遍地戰火的情況之下,這些位於戰區的百姓生活也會極爲艱難,甚至是很難的生存下去。與其放任其或是被屠殺,或是自生自滅,還不如北遷爲好。”

“將其北遷,即是對他們的安全負責,也是爲了保證我們短時間之內的兵員補充。按照這個思路,這個一分區司令員的責任很重,因爲他要訓練的不僅僅是幾千人,而是幾萬,甚至十幾萬。”

“劉長順與王光宇、杜開山相比,穩重勝之,但靈活性卻顯得不足。縱隊司令員是負責一個方面作戰的指揮員,缺乏靈活性這很難勝任。而他的性子穩重,對於組建並訓練這個全軍總預備隊的工作來說還是很恰當的。”

讓李延平吃驚的不是楊震對劉長順的評價,而是他這個構思。原本李延平以爲楊震以解救的勞工中不適合參軍的人以及勞工家屬,組建這個什麼生產建設兵團只是負責開荒種地,供應軍區機關、部隊所需的糧食以及生活物資,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組建民兵部隊參戰。

人員的規模也就是被杜開山強制北遷的依蘭北部居民,和之前北遷至蘿北境內的湯原居民爲主。那裡想到楊震卻是不僅僅是準備以現有人員爲基礎,甚至還要將於日軍交界地帶的所有居民全部北遷。按照這個數字,再加上原有人數可不是幾十萬那麼簡單,足足有上百萬的人口。這麼大規模的遷移這要涉及多少事情?

想到這裡,李延平突然想起在安置依蘭北遷居民,以及戰前爲了堅壁清野將湯原地區居民北遷的時候,集中了全軍幾乎所有在短時間之內沒有作戰任務的部隊,集中在蘿北、鶴立北部,綏濱西部地區蓋了大批的房子。超過了需要安置人口所需的幾十倍。雖說磚瓦房子蓋不起,但東北地區特有的土坯房子還是建設了相當大的一個數目。

在生產建設兵團剛剛開始組建的時候,他還專門交待兼任兵團司令的彭定傑,今年生產建設兵團的任務除了在已經開墾的熟地上種植生長期短,早熟的糧食之外,主要就是在蘿北、綏濱、鶴立地區開墾荒地,建設房子。能開多少就開多少,房子能建多少就建多少。這個數字是不受限制的。

甚至爲了保證對荒地的開墾,還專門從江北進口的糧食中抽調將近三分之二,作爲口糧。自己當初還和他開玩笑說,他蓋這麼多的房子,開墾這麼多的荒地,是準備給每一個戰士都找一個媳婦,準備升級當集團軍司令了。現在想起來,他早就已經有了這個設想。

第三百六十二章 需要的是耐心與堅韌第五百零三章 使用德國戰俘帶來的麻煩第九十九章 新式炸彈的威力第一百六十三章 楊繼財眼中的日軍戰略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鬥機部隊之傷第二百三十六章 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一年的寒冬第五百二十四章 沒有也無所謂第三百二十九章 改變路線第一百七十七章 機不可失第四百五十六章 進退兩難的國崎登第一百七十九章 時間就是勝利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擊時機的選擇第八十四章 眼光的問題第六十九章 奔襲(2)第一百二十八章 血戰天津(一)第一百七十章烽火羣策山(2)第三百三十七章 楊震的失落第一百五十四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三百五十章 吉本貞一的分析第二百五十六章 他們只是半瓶水第七十章 奇襲葦河(1)第一百三十三章 夯實的基礎第三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準備第二百七十六章 蘇聯人的意圖第二百八十章 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任第三百六十九章 空戰後的插曲第232章 狠毒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術調整第一百二十九章 我還是任參謀長第三百五十六章 砸鍋賣鐵的關東軍第一百九十八章 以恐怖對恐怖第四十四章 殺紅了眼第三十九章 政委的不滿第三十三章 我們不能連鍋都端走第一百六十九章 烽火羣策山(1)第十三章 吞噬關東軍的黑洞第二十五章 意料之外第三百三十章 不約而同的對手第255章 配給制第254章 一百分的努力不夠第244章 趕鴨子上架第七十九章 一隻狡猾的狐狸第四百九十一章 我認爲是不恰當的第四百九十章 有舍纔有得第四百四十五章 變生肘腋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一百二十八章 失去的更多第二百一十三章 敗家子打法第四百三十五章 危害第三百二十六章 梅津大將的危機意識第四百九十六章 下定了決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七十八章 清風店(二)第三百四十七章 固執與堅持第二百四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一樣的坦克戰第七十四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九十一章 血戰的前兆第四十一章 從下面着手第三百七十七章 原子彈第二百零三章 植田謙吉的結局第四十一章 今非昔比的抗聯第三百四十二章 使用的極限第一百七十七章 機不可失第二百一十五章 冷血的決定第九十三章 對策第四百一十八章 岌岌可危第九十章 下一步戰局發展的可能第二十八章 決斷第九章 家事之袁芷若的壓力第十三章 爲了活下去第四十二章 都失去了耐心第228章 地下隧道第一百九十三章 亡羊補牢第二百一十二章 難堪的第一天第四十九章 日軍援軍的抵達第一百二十五章 打贏爲根本第三百一十八章 修羅外道第三百六十五章 偶然的遭遇戰第二章 軍裝和軍鞋第二百五十七章 量力而行第二百二十五章 要求第九十二章 打草驚蛇第三百七十八章 要面對現實第八十一章 失去聯絡第六十九章 按住脈搏的人第二百六十一章 更要算經濟賬第三百四十四章 意料之外第234章 賭注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舍纔有得第七十九章 敢這麼做的底氣第262章 也曾和你一樣第三百五十五章 李慧蘭與袁芷若第十二章 最後的準備第二百七十三章 應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炮火支援就可以第二百八十六章違令調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日租界的秘密第三百三十六章 對調建制
第三百六十二章 需要的是耐心與堅韌第五百零三章 使用德國戰俘帶來的麻煩第九十九章 新式炸彈的威力第一百六十三章 楊繼財眼中的日軍戰略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鬥機部隊之傷第二百三十六章 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一年的寒冬第五百二十四章 沒有也無所謂第三百二十九章 改變路線第一百七十七章 機不可失第四百五十六章 進退兩難的國崎登第一百七十九章 時間就是勝利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擊時機的選擇第八十四章 眼光的問題第六十九章 奔襲(2)第一百二十八章 血戰天津(一)第一百七十章烽火羣策山(2)第三百三十七章 楊震的失落第一百五十四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三百五十章 吉本貞一的分析第二百五十六章 他們只是半瓶水第七十章 奇襲葦河(1)第一百三十三章 夯實的基礎第三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準備第二百七十六章 蘇聯人的意圖第二百八十章 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任第三百六十九章 空戰後的插曲第232章 狠毒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術調整第一百二十九章 我還是任參謀長第三百五十六章 砸鍋賣鐵的關東軍第一百九十八章 以恐怖對恐怖第四十四章 殺紅了眼第三十九章 政委的不滿第三十三章 我們不能連鍋都端走第一百六十九章 烽火羣策山(1)第十三章 吞噬關東軍的黑洞第二十五章 意料之外第三百三十章 不約而同的對手第255章 配給制第254章 一百分的努力不夠第244章 趕鴨子上架第七十九章 一隻狡猾的狐狸第四百九十一章 我認爲是不恰當的第四百九十章 有舍纔有得第四百四十五章 變生肘腋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一百二十八章 失去的更多第二百一十三章 敗家子打法第四百三十五章 危害第三百二十六章 梅津大將的危機意識第四百九十六章 下定了決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楊震的無奈第七十八章 清風店(二)第三百四十七章 固執與堅持第二百四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一樣的坦克戰第七十四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九十一章 血戰的前兆第四十一章 從下面着手第三百七十七章 原子彈第二百零三章 植田謙吉的結局第四十一章 今非昔比的抗聯第三百四十二章 使用的極限第一百七十七章 機不可失第二百一十五章 冷血的決定第九十三章 對策第四百一十八章 岌岌可危第九十章 下一步戰局發展的可能第二十八章 決斷第九章 家事之袁芷若的壓力第十三章 爲了活下去第四十二章 都失去了耐心第228章 地下隧道第一百九十三章 亡羊補牢第二百一十二章 難堪的第一天第四十九章 日軍援軍的抵達第一百二十五章 打贏爲根本第三百一十八章 修羅外道第三百六十五章 偶然的遭遇戰第二章 軍裝和軍鞋第二百五十七章 量力而行第二百二十五章 要求第九十二章 打草驚蛇第三百七十八章 要面對現實第八十一章 失去聯絡第六十九章 按住脈搏的人第二百六十一章 更要算經濟賬第三百四十四章 意料之外第234章 賭注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舍纔有得第七十九章 敢這麼做的底氣第262章 也曾和你一樣第三百五十五章 李慧蘭與袁芷若第十二章 最後的準備第二百七十三章 應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炮火支援就可以第二百八十六章違令調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日租界的秘密第三百三十六章 對調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