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人事調整

郭邴勳的建議讓楊震眼前不由得一亮。王效明是軍政雙全的人才,即能夠勝任軍事指揮員,也能勝任政工首長。即在抗聯擔任師級指揮員多年,精通游擊戰。又有正面大兵團運動戰的經驗。擔任這個縱隊司令員無論是經驗,還是能力都足夠了。

至於陳翰章,自調任二軍五師師長兼政委後,能在敵情那麼嚴重的情況之下黨政一肩挑多年。將二軍五師打造成二軍最有戰鬥力的一個師,也是最兵強馬壯的一個,也說明了其工作上的能力。

陳翰章既有豐富的游擊戰經驗,又有多年兼任政委打下的政工工作的經驗。雖然缺乏大規模正面運動戰的經驗,但擔任最高政工首長的縱隊政委是足夠了。

想到這裡,楊震點了點頭道:“就按照你說的辦。將陳翰章與王效明位置對調。由王效明擔任縱隊司令員,陳翰章任政治委員。”

“李政委正主持軍區政工幹部培訓班開班,這會應該差不多完事了。一會李政委與高主任來了,我們開一個常委會,今天就將兩個縱隊的軍政主官都定下來。”

“今天要定下來的不僅僅是兩個縱隊主官的人選,還有各旅軍政主官以及分區軍政主官的人選。最關鍵的是我們今後的作戰方向、大致的作戰計劃,以及部隊的今後訓練大綱。今冬也許會是我們最後一個可以充分利用的休整時間了。”

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用楊震與郭邴勳等。就在楊震準備開一個軍區常委會,準備將部隊擴編後的軍政幹部人選的名單定下來的話音剛落下。已經結束了主持軍區政工幹部培訓班開班儀式的李延平與軍區政治部主任高禹民走了進來。

看着不請自來的李延平與高禹民,楊震笑了笑道:“你們可真不禁叨咕。我正準備讓虎子去將你們請過來,這下好不用請,你們自己過來了。這樣,既然今天四個常委都在總部,就趁着這個機會開一個常委會,將有些事情定下來。”

“部隊擴編在即,我和老郭一方面要組織新擴編的部隊訓練,又要下去檢查各旅、分區,尤其是現在與日軍對峙地區的部隊戰備工作。還要勘察地形,籌劃、準備下一階段作戰工作。”

“你們兩個即要主持幹部培訓、做好徵兵工作、對烈士家屬做好優撫。又要配合現在已經全面展開的東北局地方工作。事情繁多又千頭萬緒,我們恐怕要很長時間都要處於忙碌狀態了。”

李延平聞言點點頭道:“是啊,根據地擴大,部隊也擴大了,事情一天比一天多。我們這四個常委今後聚在一起的時間恐怕不會太多。早點將事情定下來,也好着手下一步的工作。還有,我看今天的常委會是不是讓張鎮華也列席一下?”

“張鎮華雖然只是軍區後勤部的政委,但在老彭身體一直不好的情況之下,實際上主持後勤的工作。讓他參加今天的會議,很多涉及到後勤方面的問題,我們直接就可以定下來。”

“另外老彭的身體雖然一直在休養,但始終未見大的起色。擔任後勤部長後,累的胃部幾次大出血。他現在的身體狀況,已經很難承擔大量的工作負荷。況且後勤部門事情繁瑣,工作又千頭萬緒,老彭的身體現在實在難以承擔。”

“他已經三次找過我希望將工作交給更適合的人去做。不想因爲他的身體原因,影響到軍區的整體部署。之前我一直有些顧慮,始終沒有同意。只是變動了一下他與張鎮華分管的工作範疇。”

“現在整個後勤部主要的工作主要張鎮華在主持。從前一階段的表現來看,張鎮華主持工作這段時間,表現還是不錯的,還是稱職的。我建議是不是調整老彭和張鎮華的工作?畢竟他們兩個之前分工的調整隻是臨時的,名不正言不順。”

“雖說我們共產黨人不講究職務的高低,但這樣終歸對整體工作還是有一定影響的。而且伴隨着各種軍工裝備的引進,現在我們與江北的聯繫越來越頻繁,需要有一個人常駐江北。而總指揮又要主持整個東北局的全面工作,不可能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們身上。”

“我看這樣,讓張鎮華改任後勤部長,老彭以軍區副政委或是政治部副主任的名義,常駐江北。一是協調各方面關係,保證我們所需物資的引進。另外,江北的醫療水平要高於我們這裡,也有利於他的身體恢復和保養。”

對於軍區彭定傑與張鎮華的工作調整,李延平雖是主管幹部的軍區第二政委,但在軍區常委會上通過之前,他只有採取臨時措施的權力。真正調整,只有在軍區常委會上通過後,尤其是楊震這個被中央授予最後決定權的第一書記點頭,才能最終的執行。

對於李延平提出讓張鎮華列席常委會,並改任後勤部長的提議,楊震微微的沉思了一下後便點頭同意了。彭定傑的身體狀況他一直很清楚,的確已經無法承擔高強度的工作。也正是這個原因,他當初才同意李延平對其與張鎮華分工的調整。

張鎮華在調整工作分工後,也沒有辜負楊震與李延平的厚望,表現的很出色。作爲實際上的後勤部長,他的表現足以接替彭定傑工作。不過對於張鎮華的使用,楊震覺得還應該再給他加加擔子。

思索了一下後,楊震道:“我看完全可以。張鎮華在分工調整後,其表現足以勝任軍區後勤部長。我同意政委的意見,由張鎮華改任後勤部長。而且我看還可以給他加加擔子。他在後勤政委期間已經是軍區黨委委員,我看可以向中央以及東北局上報,增選其爲軍區黨委常委。”

“至於老彭,按照政委的意見辦。掛一個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的名義,常駐江北。一方面協助總指揮開展對蘇工作,另外就是調養身體。老郭、老高,你們看那?”說罷,楊震轉過頭看了看郭邴勳與高禹民兩個人。

才被恢復黨員的身份,之前雖然表面上只是以非黨員的身份列席常委會。但因爲身份的關係,實際上一直是有發言權。今兒纔是第一次名正言順的以軍區常委的身份正式參加常委會,尤其是第一次參加研究人事會議的郭邴勳聞言只輕輕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沒有意見。

郭邴勳爲人低調,之前郭邴勳雖然也經常列席常委會,但除了研究軍事工作的會議之外,他一直恪守本分,從不參加。即便參加了,也極少的表態。更多的時候,他是從不參加非軍事議題外會議的。

其實也用不到他參加。很多事情上,尤其是軍事幹部的人選,都是事先楊震與他以及李延平商議好了,才提上始終缺一個人的常委會表決。尤其是軍事問題,更是基本上都是楊震和他兩個人內定。

見到在司令員、政委心中位置極重的郭邴勳都點頭了。與張鎮華早已經熟悉,之前有過多次配合作戰經歷的高禹民自然不會有什麼反對的意見。相反,見到老戰友即將被任命爲軍區黨委常委,他還是很爲老戰友高興的。

雖說這一任命還需要中央與東北局的批准,但在高禹民看來,以楊震此時在中央領導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與東北局第一書記的總指揮關係來看,只要他點頭,這個任命幾乎不會有任何的變數。

見到郭邴勳與高禹民沒有意見,便知道此事已經通過的李延平打電話通知張鎮華到楊震的辦公室開會。接到通知,以爲軍區又要有什麼大的行動而急忙趕來的張鎮華,聽到對自己的任命之後,微微一愣。

看着有些發愣的張鎮華,楊震有些半開玩笑的道:“老張,今兒的議題很多,你的事情等會議結束後,政委會找你單獨談的。現在你需要的是從你們後勤工作的角度對部隊今後工作提出一些建議。”

說罷,楊震看了看在座的幾個人,也沒有說什麼客套話,直接開門見山的道:“今兒咱們第一項議題是準備成立的兩個縱隊旅以上幹部的人選問題。爲了適應形勢的變化,軍區準備將野戰軍擴編爲兩個縱隊,六個旅外加三個獨立旅的規模。”

“根據部隊眼下的形勢,以及各人的綜合素質考慮,我提議以原一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王光宇任一縱隊司令員,由原三分區政委易建平任一縱政治委員,三分區參謀長孫文久同志任縱隊參謀長。”

“二縱由原三旅政委王效明任司令員,原一分區代理司令員陳翰章同志任政治委員,三旅參謀長馬春生同志任縱隊參謀長。這幾個人在座都很熟悉,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對於楊震提名的幾個人選事先均未與自己商議,甚至關於政委的人選多少有些越位的表現,在工作上從無私心,大局觀很重,與楊震搭檔這麼長時間,已經很默契的李延平並未表示出任何的不悅來。

楊震與李延平之間的配合雖然還沒有到與郭邴勳那樣心有靈犀的地步,但搭檔這麼長時間也很熟悉彼此的性格,配合的也很默契。對於對方的工作,相互都很支持。就像當初李延平並未與楊震商議,便調整了彭定傑與張鎮華分工後,楊震也並未表示出任何不快來。+

況且對於擬議中的兩個縱隊軍政主官的人選,楊震提出來的這幾個人基本上與李延平可謂不謀而合。除了在二縱司令員人選上多少感到意外之外,就是兩個政委的人選上有些不同。

原本在得知杜開山因爲之前的錯誤,被調至軍分區已經無望擔任縱隊司令後,李延平還以爲楊震會提名劉長順擔任。卻沒有想到楊震挑選王效明接任這個縱隊司令,這讓李延平多少感覺到有些意外。

對楊震這種以大局爲重的幹部任用感覺到很欣慰的李延平,在微微沉思了一下後道:“老楊,兩個縱隊司令員和參謀長的人選我沒有什麼意見。這幾位同志在之前的戰鬥的表現有目共睹,擔任兩個縱隊的領導職務,並沒有什麼不恰當的地方。”

“而陳翰章同志工作能力強,政治素質很過硬擔任二縱政委倒是個適合人選。只是這一縱的政委?易建平這個人倒是沒有什麼問題,可關鍵的是他在調離後,這個三分區的政委人選有些難辦。”

“整個轄區三面受敵的三分區是目前三個軍分區之中處於軍事鬥爭最前沿的一個。與轄區已經沒有日僞軍的一分區,以及有小興安嶺羣山作爲屏障的二分區相比,轄區直接與日僞佔領區相鄰的三分區目前的壓力也是最大的。”

“目前兼任三分區司令員的軍區趙副司令雖然能力足夠,但出於性格方面的考慮,兼任政治委員並不合適。而且軍區原有的幹部之中,也很難找出來能與其搭檔的合適人選。”

“易建平同志爲人謙和黨性強,經驗豐富,與趙副司令磨合的還算不錯。在軍區暫時還無法選出合適人選替代他的情況之下,調動易建平的工作是不是恰當,會不會引起三分區工作的動盪,司令員還是要考慮一下。”

李延平的話,讓楊震也多少有些猶豫。當初在組建三分區,選拔政委的人選時的一幕又出現在他眼前。但選擇易建平出任一縱隊政委,楊震並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經過全盤考慮後,才決定的。

目前軍區的所有高級指揮員,全部都是抗聯本地出身或是自己帶着從日軍細菌戰基地衝出來的老部下。之前未能與中央聯繫上也就算了,但隨着與中央恢復直接聯繫後,中央選派的幹部陸續到達,調整人事上也是必須要考慮中央調過來的幹部。

這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更多的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平日裡不怎麼插手政工幹部調整的楊震這次插手縱隊政委的人選,甚至沒有事先與身爲軍區政委的李延平商量。除了不想李延平做難之外,主要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將易建平調任野戰軍一縱隊任政治委員,不單單看重的是他自身的能力,借鑑關內部隊豐富的政工經驗。楊震更多的考慮是一個平衡而且是向中央表態的問題。更是不想自己部隊中出現山頭主義傾向的楊震,一個摻沙子的舉動。

快速的思索了一下,出於多方面考慮後還是決定維持原定人選不變的楊震道:“政委我看這樣,一縱的政治委員還是由易建平擔任。這次中央調過來的幹部中有兩名原來在十八集團軍中任團政治處主任的人。你看看那個比較合適,從中間挑選一名政治素質過硬,爲人謙和一些,但必須原則性強的人選接替易建平擔任三分區政委。”

第六十一章 血戰的開端第二百九十一章 失去了大部分的底牌第十章 關東軍最佳的選擇第二百六十九章 調整戰術第三百七十五章 必然的結果第二百一十九章 御身大切第一百五十四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一百七十九章 近距離伏擊戰第一百二十章 你這麼做是要上史書的第269章 親切的感覺第三十一章 用好第二梯隊第一百三十六章 輝煌的開端(4)第三百四十五章 肉疼的社會部長第三百零六章 無兵可調的吉本貞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變數第七十章 沒有什麼可擔心的第二百九十章 只能內線作戰第十三章 吞噬關東軍的黑洞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崎登的自以爲第三百七十九章 屁大點的事情第三百八十九章 千里眼第一百七十章 狼來了第三十三章 毀滅(4 )第三十三章 我們不能連鍋都端走第三百五十章楊震的思維與眼光第三百六十五章 偶然的遭遇戰第二百二十章 決定第七十章 我們補償不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借窩孵蛋(2)第二百七十一章 楊震的抱怨第一百零八章 餘波中的中美海戰第二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八十三章 突破第一百一十六章 轟炸前的準備第二百七十章飽帶乾糧、晴備傘第三百二十四章 北野高津的價值第五百三十三章 戰場上的兩個意外第二十五章 意料之外第二百三十九章 還是值得的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羣策山(7)第一百八十九章 吃撐到了第八十七章 拉網排查第三百一十二章 動了真怒的楊震第三十六章 東施效顰的日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捅他一傢伙第二百六十三章 輿論戰的背後第三十七章 楊震的堅持第二百零五章 未必是真的平靜第一百零三章 我勢在必得第三章 整訓第一百一十章 日落冀中(三)第一百六十六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百四十章 離別贈言第三百五十五章 爭吵與分歧第二百零五章 丟卒保車第七十七章 秋後算賬第十八章 中央的戰略意圖第二百零六章 挖空心思的杜開山第四十四章 殺紅了眼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五十七章 合圍第一百八十六章 興山要塞第三百二十七章 亡羊補牢的關東軍第九十二章 德械化第九章 無線電干擾飛機第一百九十五章 有這個底氣的第九十章 下一步戰局發展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一章 借窩孵蛋(2)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二百八十七章 唱一出假戲給日軍看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太明火執仗第三百零四章 廢物的價值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落幕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空中打擊第六十五章 判斷失誤帶來的被動第二百二十二章 隋長青的猶豫第三百九十三章 我只能給你兩年第三百零八章沒有草包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思與調整第三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二)第四十一章 從下面着手第五章 盲目樂觀的日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時不我待第二百七十二章 裝備精良的僞軍第二百零二章 圖窮匕見第十五章一個難纏的對手第三百六十九章 燕子第三百三十八章 國之利器第二十四章 行動(4)第三百四十五章 想通了再來找我第一百六十章 東京的火海第一百四十七章 打掉最致命的威脅第245章 當務之急第三百零一章 實戰化的裝甲兵指揮學校第二百六十五章 楊震感興趣的東西第二百二十章 老鐵山水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有心算無心第八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3)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就是風險
第六十一章 血戰的開端第二百九十一章 失去了大部分的底牌第十章 關東軍最佳的選擇第二百六十九章 調整戰術第三百七十五章 必然的結果第二百一十九章 御身大切第一百五十四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一百七十九章 近距離伏擊戰第一百二十章 你這麼做是要上史書的第269章 親切的感覺第三十一章 用好第二梯隊第一百三十六章 輝煌的開端(4)第三百四十五章 肉疼的社會部長第三百零六章 無兵可調的吉本貞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變數第七十章 沒有什麼可擔心的第二百九十章 只能內線作戰第十三章 吞噬關東軍的黑洞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崎登的自以爲第三百七十九章 屁大點的事情第三百八十九章 千里眼第一百七十章 狼來了第三十三章 毀滅(4 )第三十三章 我們不能連鍋都端走第三百五十章楊震的思維與眼光第三百六十五章 偶然的遭遇戰第二百二十章 決定第七十章 我們補償不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借窩孵蛋(2)第二百七十一章 楊震的抱怨第一百零八章 餘波中的中美海戰第二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八十三章 突破第一百一十六章 轟炸前的準備第二百七十章飽帶乾糧、晴備傘第三百二十四章 北野高津的價值第五百三十三章 戰場上的兩個意外第二十五章 意料之外第二百三十九章 還是值得的第一百七十五章 烽火羣策山(7)第一百八十九章 吃撐到了第八十七章 拉網排查第三百一十二章 動了真怒的楊震第三十六章 東施效顰的日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捅他一傢伙第二百六十三章 輿論戰的背後第三十七章 楊震的堅持第二百零五章 未必是真的平靜第一百零三章 我勢在必得第三章 整訓第一百一十章 日落冀中(三)第一百六十六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百四十章 離別贈言第三百五十五章 爭吵與分歧第二百零五章 丟卒保車第七十七章 秋後算賬第十八章 中央的戰略意圖第二百零六章 挖空心思的杜開山第四十四章 殺紅了眼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五十七章 合圍第一百八十六章 興山要塞第三百二十七章 亡羊補牢的關東軍第九十二章 德械化第九章 無線電干擾飛機第一百九十五章 有這個底氣的第九十章 下一步戰局發展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一章 借窩孵蛋(2)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二百八十七章 唱一出假戲給日軍看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太明火執仗第三百零四章 廢物的價值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二十八章 落幕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空中打擊第六十五章 判斷失誤帶來的被動第二百二十二章 隋長青的猶豫第三百九十三章 我只能給你兩年第三百零八章沒有草包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思與調整第三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二)第四十一章 從下面着手第五章 盲目樂觀的日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時不我待第二百七十二章 裝備精良的僞軍第二百零二章 圖窮匕見第十五章一個難纏的對手第三百六十九章 燕子第三百三十八章 國之利器第二十四章 行動(4)第三百四十五章 想通了再來找我第一百六十章 東京的火海第一百四十七章 打掉最致命的威脅第245章 當務之急第三百零一章 實戰化的裝甲兵指揮學校第二百六十五章 楊震感興趣的東西第二百二十章 老鐵山水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有心算無心第八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3)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就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