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英國人卻不這麼想,英國的打算是如果萬一本土淪陷了,英國就撤到澳洲。
美國獨立後就走上了侵略的道路,最終有了今天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但是在二戰之前,美國並沒有停下侵略的腳步。因爲血緣關係,美國一直在慫恿加拿大併入美國,每一次幾乎都要成功了,但是因爲英國的極力反對最終作罷,要不然今天至少北美洲全部是美國的了。
美國沒有能奪取加拿大其實也是歐洲各國反對的結果,英法兩國瓜分世界之後,感覺有必要建立一種新秩序來避免自己的殖民地被再一次瓜分,兩國雖然還想獲得更多的殖民地但是已經沒有太多的能力了,美洲有美國他們插不了手,非洲被瓜分完了,亞洲北極熊沙俄跟他們競爭,還有一個就是龐大的中國,他們有所顧忌。
拿破崙之後歐洲各國就在尋找一種途徑避免歐洲內部相殘,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早已衰落,殖民地幾乎沒有了,西班牙最大的兩塊殖民地就是菲律賓和古巴以及周圍的一些島嶼,荷蘭最大的殖民地就是印尼了……
幾個曾經輝煌但衰落的帝國知道自己已經無法趕上英法等國了,世界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像西班牙要是勵精圖治還可以,但是無奈國內太亂,穩定不下來,而荷蘭、葡萄牙國家太小,沒有什麼資源,完全無法成爲一個工業強國,他們只希望能保住自己現有的殖民地就很滿足了,當英法處於自己的需要提出相互之間不能使用無力爭奪殖民地之時他們自然滿口答應了,而比利時,意大利什麼的則完全是聽英法擺佈的。
美國這個殖民地獨立的美洲國家居然敢搶西班牙的殖民地,這自然激怒了歐洲各國,他們擔心美國一旦開始就沒完沒了了,自然是強烈的反對,不過能跟美國一戰的國家只有法國、英國,沙俄,還有德國。
沙俄自然被排除在外,歐洲國家一向認爲自己是文明的,而沙俄是野蠻的國家,而且沙俄也不願意,德國在美西戰爭雖然已經強大了,但是海軍力量還不足以挑戰美國。當然其實這些國家包括英法在內都沒有爲了別國的利益跟一個強大的美國大打出手的意思,贏了,西班牙也不會給他們什麼,而且不管輸贏還得罪了美國。
英法不出兵,只是抗議了一下,但是這並不代表歐洲國家會繼續容忍美國的行徑,因此他們聯合在一起在國際事務中孤立、排斥美國人。
而美國奪取了進攻南美洲和亞洲的跳板之後爲了避免完全反目因此也只能放棄吞併加拿大激怒歐洲各國了,何況還是世界第一的英國。
但是美國沒有吞併加拿大是不假,但是加拿大在一切問題上都是配合美國的,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受美國影響非常深,加上沒有什麼資源,英國人自然不願意去加拿大了,去了也只能是附庸,甚至會被吞併,所以不到最後一部英國人是不會去加拿大的。
澳大利亞則不一樣,一直以英王的臣民自居,遠離歐美大陸,除了英國以外誰也沒有影響到他。
另外澳大利亞資源豐富,英國相信萬一本土淪陷後去澳洲,拼接那裡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加上英國的科技完全可以東山再起,因此英國自然不願意放棄澳大利亞,否則英國人連最後的希望也沒有了,靠着一個啥也沒有的加拿大是成不了什麼事的。
在70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曾現在有有 60萬多人蔘軍或者在軍工部門工作,也就是大概每 10個 18至 35歲的男子中就有 8-9人在軍中或者政府部門服務,由此可見英國保衛澳大利亞的決心了。
日本要進攻澳大利亞在幾年前就有了苗頭,不過那個時候日本被遏制了,但是日本沒有投降之前,澳大利亞方面一直在做準備。
澳大利亞總理柯廷,1885年1月8日生於維多利亞的克萊斯威克,1945年7月5日卒於堪培拉。青年時代加入澳大利亞工黨。1928年爲澳大利亞聯邦議會議員。1935年被選爲澳大利亞工黨領袖。大戰爆發後,加入戰爭諮詢委員會。
1941年10月任聯邦總理兼國防部長,主張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實行徵兵制,鞏固國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鑑於英國海空軍無力保衛澳大利亞,而且新加坡陷落後,澳大利亞的一個師也被俘,改變澳大利亞在軍事上一向依賴英國的政策,轉而加強同美國的關係,並邀請美國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訪澳。將本土變成盟軍的作戰基地。同時無視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反對,召回在中東作戰的大部分澳大利亞軍隊。並拒絕派一個師去緬甸,而是命令全軍駐守新幾內亞。這實際上標誌着大英帝國在東方統治的解體。柯廷執政期間,立法規定各州不課所得稅,致力於福利措施,爲戰後澳大利亞社會和經濟發展計劃奠定了基礎。歷史上他在基歷1945年去世。
日軍進攻後他很快就接到的報告,澳大利亞政府一直一位日軍會選擇優良的港口達爾文港進行登陸,沒想到卻在難以登陸的彭德貝等地登陸。
飛機還在空戰之時,日軍一個聯隊的海軍陸戰隊已經乘坐運輸艦作爲先頭部隊打頭陣正往彭德貝而來。
彭德貝守軍並不多,只有一個師不到,敖君怎麼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而他們在附近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兵力可以支援他們。
日軍的戰鬥機纏住澳軍飛機後,剩餘的轟炸機和少量護航戰鬥機立即對彭德貝展開了轟炸,澳軍的防空炮彈和高射炮立即朝日本飛機發射彈藥,不過效果並不理想。
看着日軍的登陸艇越來越近,已經進入了火炮的射程之內,澳軍火炮不顧天上的日本飛機對着水中開炮。
日軍飛機見狀立即將炮彈傾瀉到火炮那裡,澳軍高射炮趁着這個機會對着日軍飛機猛發炮彈,不多時還真有一架飛機被擊落,澳軍歡呼起來。
日軍飛機在同伴被地面火力擊落後發現上當,立即改爲高空投彈,不過此時已經有好幾架笨重的轟炸機被擊落。
在澳軍的鞏固的工事面前,在澳軍的要塞炮的打擊下日軍損失慘重,第一次攻擊也被迫停止,他們的飛機侍從東帝汶飛過來的,已經快沒油了,好在香巴尼羣島已經被佔據,他們可以在那裡降落加油,簡易的機場已經搭建好了。
加滿油的日軍飛機分別從航母和簡易機場再一次起飛,這次他們全部裝載了重型炸彈和燃燒彈,飛機再一次空襲彭德貝等地,經過上一次的空襲,澳軍的空軍實力大減,從別處還來不及調飛機過來,達爾文等地的空軍又不敢調動,澳軍生怕日軍是聲東擊西。
可憐的澳軍只能繼續依靠防空炮火和剩餘的飛機繼續抵抗,一天下來損失過半,不過日軍並沒有大規模的登陸,澳軍一時也吃不準日軍到底是怎麼想的。
而日軍此時受限於彭德貝的地形並不能大規模的進攻,當然他們也有很多種計劃,要是達爾文港的澳軍大規模的來支援這裡,日軍就可以趁機進攻那裡。
此時王漢章已經得知了日軍進攻澳大利亞的事情,王漢章一直擔心華夏進攻蘇聯,日本會不會趁火打劫。
控制菲律賓、印尼和印度也有很長的時間了,日本在印尼修建了不少兵工廠,從印度也運了不少的礦石去印尼,坦白的說日本現在並沒有因爲退出中國而缺少什麼資源,反而沒有中國的牽制,使得日本獲得了更多的兵力得意從容的應對美國的攻擊。
印度的大瘟疫阻止了日軍西進中東,避免了日軍從戰略上包圍華夏,但是王漢章認爲弊大於利,很明顯現在日軍已經無法進攻中東了,日軍也收縮了兵力,日軍不在這裡用兵,那麼就剩澳大利亞、和太平洋了。
王漢章不是傻子,如果是自己是日本天皇的話,在拿下澳大利亞將美國趕出西太平洋之後,就會找機會對付華夏了,因爲那個時候美國已經只能算是第二敵人了,當然以日本現有的實力是無法跨過太平洋去進攻美國本土兵拿下那裡的,也只能密切注意華夏的動作,兵趁機拿下華夏了。
王漢章現在並不希望日本很快的拿下澳大利亞,不過局勢具體怎麼發展,王漢章也無法預測,王漢章只是不希望日本穩住了太平洋,印度那邊又無法進攻,那麼華夏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人時時刻刻在那裡盯着,對華夏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王漢章並不擔心日本人進攻,而是擔心如果因爲日本人的原因只是進攻蘇聯功虧一簣,最後沒有能幹掉蘇聯,那對華夏的危險就太大了。
王漢章的擔心也是有根據的,目前英美已經準備在歐洲登陸,印度之戰結束後他們大量的兵力調回北非和英國本土,王漢章現在明白印度大瘟疫應該是英國人策劃的,至少他是主謀了。
現在世界絕世並不是王漢章希望的那樣發展,如果讓英美登陸成功,那麼胡夏和德國未必能夾擊成功。
雖然王漢章至少後世盟軍實在諾曼底登陸,但是現在也不能確實一定是,當然可能性依舊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