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3)

本節和上節聯繫緊密,進一步提出了選拔將領的方法,提出了十五種內心和外貌不一致的情況。接下來又提到了八種考查人的方法,即分別從言、辭、間諜、顯問、財、色、難、酒八個方面來考察選拔對象的辭、變、誠、德、廉、貞、勇、態八個方面的特徵,最終“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選擇將帥要謹慎,不能單靠外貌及其外在表現,這樣選拔出來的將帥往往不靠譜,表裡如一的人畢竟不多,要通過多個方面進行考查,看他能不能勝任將領大任。鐵木真手下的大將哲別便是鐵木真慧眼識英雄“選”出來的。

哲別原名只兒豁阿歹,他是蒙古別速惕部人。別速惕部曾經與泰赤烏等部在一起對抗鐵木真,哲別當時還是泰赤烏部一個首領禿答的部屬。

公元1201年,鐵木真與札木合所率十一部聯軍會戰於闊亦田。戰爭中,哲別射傷了鐵木真的坐騎——白嘴黃馬。這次戰爭,鐵木真成爲最終的贏家,這對泰赤烏部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泰赤烏部由此轉衰,毫無前途可言。哲別看到了這一點,便轉投靠了鐵木真。鐵木真詢問是誰射傷了自己的寶馬,哲別立刻站出來承認,而且對鐵木真說:“如果你饒了我,我爲你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通過這件事,鐵木真覺得他是個很坦誠的人,也算是一條好漢,可以交朋友。然後將他改名爲哲別(意爲箭鏃),要他“就像我身上的箭鏃似的保護我”。從此,哲別成爲鐵木真麾下的一員大將。

公元1203年,僅僅兩年的時間,哲別已經成爲鐵木真身邊一名重要的官員。1204年,鐵木真進軍乃蠻,哲別已經成爲軍中的前鋒。當時,哲別被形容爲具有“銅的額顱、鑿子似的嘴、鐵的心、錐子似的舌”的勇猛戰將。這一仗,鐵木真大勝,當然,哲別也在戰鬥中立下了不少功勞。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接受了成吉思汗的稱號。編組千戶時,哲別便是他委任的95個千戶長之一。

1211年以後,成吉思汗開始征伐全國。而這一時期,哲別表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幹,在征伐全國的戰事中屢建奇功。1213年7月,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大舉伐金,哲別又創造出不凡的戰績。1218年,哲別奉成吉思汗的命令,進擊據有西遼國土的乃蠻部的屈出律。在當地民衆的支持和幫助下,哲別將屈出律大軍追擊到撒裡桓(色勒庫勒湖附近某地),並將其殲滅。而後可失哈耳、押兒牽(今新疆莎車)、斡端(今新疆和田)諸城遂望風歸附。

征服諸城後,哲別將擄獲的一千匹白嘴黃馬獻給成吉思汗。他說,當年他射傷了成吉思汗的寶馬,將這些作爲賠償。聽了這話,成吉思汗很開心,覺得自己當初選擇留下哲別是對的,他真是個言出必行的漢子。

當然,選擇良將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查,需要謹慎行事,因爲選對了將是自己的助力,選錯了則是自己以後的阻力。古代對於選擇大將是十分重視的,因爲將才的選擇關係着國家的安危。在現代社會,則衍化成了選擇人才。對企業和國家而言,選擇人才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考覈,這樣才能知道被選之人能否適合他的位置。所以選拔人才的時候要獨具慧眼,發掘人才的潛力,千萬不要讓好的人才白白流失了。

在人才的選擇方面,中興通訊公司是非常嚴格的,這充分體現在中興的每一次招聘中。中興通訊公司目前有1萬多名員工,面試的人員超過10萬人,搜索的簡歷則有大約50萬份。

中興通訊人力資源中心主任陳健洲先生很肯定地認爲,花費如此大的精力挑選員工是非常值得的。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員工之間的生產率之差估計高達3∶1,員工的招聘就是要從一大堆求職者中選出最適合崗位要求的人。如果符合崗位要求條件的人不是很多,那麼公司就挑選不出職位理想的人選。如果招聘來這樣的人,公司就不得不進行培訓,這就等於加強了隱性投入。所以,選擇一流的人才等於給公司節省了一筆隱性資金。

通訊的特點就是高速發展,這就決定了通訊公司的共同點也是高速發展。公司的快速發展往往要求人力資源的迅速擴展,人力資源的優劣往往決定着一個公司的基礎如何。所以,在招聘中,中興公司非常注意人才的質量。公司對於人才的背景是嚴格把關的,所招聘的人選在學歷方面一般都鎖定在重點本科院校。

此外,在專業方面,中興公司把關也是比較嚴的,公司需要的是有良好技術背景的人,對於高校和專業都有明確的要求。公司甚至在招聘人員的體魄方面,都有明確的標準。如果一個人沒有健康的身體,是會被中興通訊公司淘汰的。中興通訊的面試非常嚴格,分別從技術能力和素質兩個方面進行考覈,面試者須通過6~7關,而且實行一票否決制。就是說面試的時候,如果考官中有一位對考生不滿意,那麼這個考生就會和他的工作失之交臂。中興公司認爲,招聘人才就要招聘一流的人才。對於這個“一流人才”,中興公司的定義是:在某一個專業領域裡的國內前5%,這樣的人才就是一流的人才。其實,看似複雜的招聘要求實質上很簡單,就是招聘到的人才既要是優秀的人才,也要是符合公司文化原則的人才。這麼複雜的招聘程序顯示了中興通訊對於人才選擇的慎重性,正是由於這種慎重性,中興通訊公司纔會飛速發展,並在通訊業立於不敗之地。

立將第四:善於放權,發揮人才的最大潛能

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一言之命於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君許之,乃辭而行。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①,願將軍帥師應之。’

“將既受命,乃命太史卜。齋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授斧鉞②。

“君入廟門,西面而立;將入廟門,北面而立。君親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操斧,持柄,授將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爲衆而輕敵,勿以受命爲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衆,勿以辯說爲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則士衆必盡死力。’

“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③一言之命於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君許之,乃辭而行。’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是故,智者爲之謀,勇者爲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騖④;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勝於外,功立於內。吏遷士賞,百姓歡悅,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社稷安寧。”

武王曰:“善哉。”

①不臣:不忠於國君。

②斧鉞(yuè):本爲古代軍中的兩種行刑兵器,後成爲指揮軍隊的權力象徵。

③垂:降,此指頒佈詔命。

④馳騖(wù):快速地奔跑。

武王問太公:“任命將帥的禮儀是怎樣的?”

太公說:“凡國家遭遇危難,國君就避開正殿,在偏殿上召見主將,向他下達詔令說:‘國家的安危,全繫於將軍身上。現在某國反叛,請將軍統率大軍前去征討。’

“等將帥接受了命令,君主就命令太史占卜,然後齋戒三天,前往太廟,鑽燒龜甲,卜問吉日,在這一天要向將帥授予斧鉞。

“到了吉日那天,君主走進太廟門,面向西站立着;將帥隨後走進太廟門,面向北站立。君主親自拿着鉞的頭部,授予將帥鉞柄,並說:‘從今天開始,軍隊裡上到我的一切事務都交由將軍處理。’然後拿着斧柄,授予將帥斧刃,並說:‘從今天開始,軍隊裡下至最小的事務都交由將軍處理。看見敵人虛弱就去攻打,看見敵人強大就停止攻打。不要自恃軍隊的人數多就輕視敵人,不要因爲任務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認爲自己身份高貴就看不起別人,不要以爲自己見解獨到就違背衆人的意願,不要以爲自己能言善辯就認爲自己說的一定是正確的。士兵還沒有坐下,你就不要坐下;士兵還沒有吃飯,你就不要吃飯;冷熱都要和士兵一樣。這樣做,士兵就會拼盡全力跟敵人作戰。’

“將軍接受命令以後,拜而回答說:‘我聽說國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預,作戰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遙控指揮。臣子懷有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將帥受君主牽制而疑慮重重就不能專心致志去對付敵人。我既已奉命執掌軍事大權,不獲勝利不敢生還。請您允許我按照上面的話全權處置一切,若不允許,我不敢擔此重任。如果國君答應臣,那麼臣將立刻辭君出征。’

“軍隊裡的俗務,不是由國君而是由將帥來處理。這樣對敵作戰就不會有掣肘之患。如果這樣,將帥就上不受君主的限制,下不受士卒的限制,前面沒有敵人抵抗,後面沒有君主掣肘。這樣,智慧高深的人爲他出謀劃策,勇敢的人爲他衝鋒陷陣,士氣高昂直衝九天,行動迅速就如同奔馳的快馬。戰爭還沒有開始,敵人就已經被降服。戰爭取勝於國外,建功立業在朝廷。將領升遷,手下的士兵也受到封賞,百姓歡欣鼓舞,將帥也沒有什麼過失。因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家安寧。”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本篇討論的是發動戰爭以前,君主任命將帥的儀式和方法,強調了將帥作爲軍隊的核心,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文中說:“社稷安危,一在將軍”,可見將帥的重要性。作爲將帥,要做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爲衆而輕敵,勿以受命爲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衆,勿以辯說爲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這樣才能讓手下的士兵爲自己拼死效力。另外,文中還提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放權,通俗地說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主要充分相信在外出徵的將帥,把權力授予他,讓他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正所謂“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戰勝於外,功立於內”。

給予將士充分的權力,是作戰的一條重要原則。否則君主總是控制將士在外面的行動,將士的行動受到掣肘,必然會干擾前線將帥的決心和計劃,貽誤良好的戰機,從而導致戰爭的失敗。南宋君主趙構就是因爲聽信小人讒言,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飛,才導致了抗金斗爭的失敗。

北宋末年,金軍大肆入侵各地,採取殘酷的壓迫手段,人民紛紛自動組織起來抗金,可謂是“仇怨金國,深入骨髓”。

但是北宋統治集團不堪,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抗金上,而是一味地妥協、投降。北宋滅亡後,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趙構是個懦弱無能之輩,根本沒有想過組織軍隊攻打金兵,而是偏安於江南一帶,成天沉溺於鶯歌燕舞之中。那時,南宋朝廷分爲兩派,一派主和(實質上是投降),一派主戰。投降派以秦檜爲代表,主戰派以岳飛、韓世忠爲代表。趙構爲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方面通過秦檜等投降派向金國做出一系列的求和活動,一方面又利用岳飛、韓世忠等將領全力抗金。

對於趙構進行的求和活動,岳飛堅決反對,要求南宋將士上下齊心,抗擊到底。公元1139年,宋金和議達成。岳飛知道後,立刻上書申明,說“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直接抨擊了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秦檜因此恨上了岳飛。

和議剛達成,趙構就得意忘形,頒佈大赦詔書,對文臣武將大肆獎賞。岳飛得到的獎賞也不薄,他得到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對此,岳飛加以拒絕,他上書趙構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岳飛的拒絕與堅持抗金的行爲讓趙構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於是心裡多了一份記恨。

第9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7)第36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2)第37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3)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67章 附錄三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 (1)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第7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5)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62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2)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52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1)第12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1)第20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5)第34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4)第51章 忤合第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65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3)第10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8)第40章 鬼谷子王詡:培養奇才最多的先秦 縱橫家第63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1)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47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1)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27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3)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53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2)第35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1)第67章 附錄三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 (1)第2章 六韜第10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8)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25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1)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65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3)第40章 鬼谷子王詡:培養奇才最多的先秦 縱橫家第10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8)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第27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3)第36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2)第18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3)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8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6)第31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1)第31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1)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47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1)第64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2)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第25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1)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44章 反應第二:反覆刺探,隨機應變 (2)第52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14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3)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第41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42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2)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40章 鬼谷子王詡:培養奇才最多的先秦 縱橫家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50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2)第30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6)第42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2)第5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3)第3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1)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12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1)第14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3)第59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2)第53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2)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2章 六韜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7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5)第34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4)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
第9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7)第36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2)第37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3)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67章 附錄三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 (1)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第7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5)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62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2)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52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1)第12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1)第20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5)第34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4)第51章 忤合第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65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3)第10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8)第40章 鬼谷子王詡:培養奇才最多的先秦 縱橫家第63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1)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47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1)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27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3)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53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2)第35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1)第67章 附錄三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 (1)第2章 六韜第10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8)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25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1)第24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9)第65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3)第40章 鬼谷子王詡:培養奇才最多的先秦 縱橫家第10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8)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45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1)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第27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3)第36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2)第18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3)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8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6)第31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1)第31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1)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47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1)第64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2)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第25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1)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44章 反應第二:反覆刺探,隨機應變 (2)第52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14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3)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第41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1)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42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2)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40章 鬼谷子王詡:培養奇才最多的先秦 縱橫家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50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2)第30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6)第42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2)第5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3)第3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1)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12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1)第14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3)第59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2)第53章 揣篇第七:因勢利導,揣度實情 (2)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2章 六韜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7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5)第34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4)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