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叫王禪,是春秋時期衛國朝歌人(一說戰國時代衛國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先秦諸子之一。其經常去雲夢山採藥修道。因爲隱居清溪之鬼谷,所以自稱爲鬼谷先生。
鬼谷子曾任楚國宰相,後來歸隱衛國授徒。位於江西省貴溪境內的鬼谷,便因爲鬼谷子曾在這裡授徒而出名。
道教認爲鬼谷子爲“古之真仙”,因爲他活了一百多歲,後來不知去向。其實,歷史上最早記載鬼谷子情況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而東事師子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隋書·經籍志》中也有三卷關於鬼谷子的內容,皇甫譯註曰:“楚人也,鬼谷子,周世隱於鬼谷。”隨後,樑代的陶弘景也對這三卷加以譯註。
後人又把鬼谷子稱爲“縱橫家的先師、兵家的師祖”。這是因爲,據歷史資料記載,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政治家蘇秦、張儀,都曾經師從鬼谷子(見《戰國策》)。另外,還有龐涓也是鬼谷子的弟子的說法(見《孫龐演義》)。
今天,鬼谷子曾歸隱的當陽青溪山脈的鬼谷洞也稱大仙洞。在鬼谷洞洞口前面原來建有一座小廟,是爲了供奉鬼谷子的神像的。據記載,此廟宇最初建立於晉代,歷代曾經加以修補,後來被毀。如今,洞裡面還保存有一隻石虎,長一米多。根據考古鑑定,是漢代或者漢代以前的遺物。
民間跟鬼谷子先生有關的傳說也很多,多見於文學刻畫與民間傳奇中。如“龍女引泉”“鬼谷子出世”“洞府真仙”等,都是跟鬼谷子有關的膾炙人口的奇聞典故。文學刻畫上的主要作品有明朝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清人楊景淐的《鬼谷四友志》、現代作家寒川子的《戰國縱橫》等。其中,對鬼谷子及其弟子的個性描述最爲成功的就要屬《戰國縱橫》。
《鬼谷子》和《本經陰符七術》是鬼谷子的主要著作。《鬼谷子》側重講述權謀策略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講述養精蓄銳之道。
《本經陰符七術》一書可能是鬼谷子根據自身心得總結而成,但《鬼谷子》一書是其後學者根據其言論重新整理而成的。該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內容,主要講謀略的理論。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以及言談辯論的技巧,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的仁義道德大相徑庭。所以,一直以來,學者中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詆譭者甚多。
《鬼谷子》不是一部等閒之作,它對戰國時期縱橫家的理論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因爲外交戰術能不能成功,關係國家之興衰安危,而生意談判與競爭的策略是不是合理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的成敗得失。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個人的爲人處世是不是得體。
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佩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一時顯赫。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使合縱六國土崩瓦解,爲秦國立下不朽功勞。其實所謂“智用於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衆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這就是《鬼谷子》的精髓所在。
《鬼谷子》原書共十四篇,其中的第十三篇和第十四篇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現在已經失傳,所以現在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最爲常見。我們下面引用的內容出自道藏本,取自蕭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