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誰主沉浮(下)

寅時四刻,天雖然尚黑着,幾近一夜無眠的李貞早早地便起了,在後院的空地間耍了幾趟拳腳,練了回槍法,出上一身的臭汗,這纔算是將心中的煩躁之情平復了下去,緊趕着梳洗了一番,匆忙用了幾碗白粥,便乘上馬車,往皇宮方向趕去,只是人在車中,心情卻始終澎湃激盪,幾難以自持。

面對着即將入主東宮之現實,李貞又怎能不激動呢,多年的操持,多年的佈局,不都是爲了今天麼?這一向以來的刀光劍影,屍山血海的廝殺,陰謀詭計間的騰挪,而今終於要換來一個決定性的勝利了,哪怕李貞兩世爲人,卻也無法保持往日的冷靜,當然了,李貞也清楚,入主東宮之後,並不意味着就大局已定,尚有着無數的陰謀與暗箭在等着射向自己——自大唐開朝以來,還真沒哪個太子能登得上皇位的,無論是前朝太子李建成,還是今朝之李承乾、李治,不是死於非命,便是黯然下臺、苟延殘喘,這等血淋林的前車之鑑,哪由得李貞不小心謹慎萬分的。

怕了麼?當然不!早在踏上奪嫡之路的那一天起,李貞便有了這個思想準備,先前如此艱險的道路都一路闖將過來了,李貞又豈可能在這等輝煌將至之際退縮,縱使前方是刀山火海,也決計擋不住李貞前行的勇氣與決心,如果註定要踏着某些人的屍骨前進,那麼李貞也絕對不會心慈手軟,這不單是爲了李貞自己,更是爲了那千千萬萬跟隨着他一道衝鋒陷陣的屬下們,這是責任,也是李貞的宿命之所在!

“殿下,殿下。”馬車不知何時早已停在了皇宮門前,車簾子也早已捲起,可卻沒見李貞從車上下來,弄得一衆親衛們都有些子莫名其妙,到了底兒,還是鷹大靈醒,貼在車廂邊低低地喚了兩聲。

“哦,知道了。”李貞聽得響動,這纔算是從神遊狀態中醒過了神來,漫應了一聲,緊緊地握了下雙拳,而後迅即地鬆了開來,一哈腰從馬車廂了鑽了出來,整了整衣衫,大步向皇宮的大門行了過去。

“殿下,您來了。”

“殿下,您早啊。”

“殿下……”

李貞算是來得比較早的了,可比李貞來得早的大有人在,這不,李貞剛到了朝房外的空地間,一大幫中、低級官員便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套着近乎,一個個臉上全都堆滿了獻媚的笑容。

“諸位早。”李貞儘自心中有事,可禮賢下士的姿態卻還是不會忘了擺上一擺的,與一起子朝臣們笑呵呵地寒暄了好一陣子,這纔算是脫出了身來,微笑着走入了東朝房中。

“八哥,您來了。”李貞纔剛進入朝房,眼尖的紀王李慎便飛竄了過去,滿臉子喜氣地招呼了一聲,還沒等李貞回話呢,卻見魏王李泰腆着肚子,滿臉堆笑地也行了過來,笑呵呵地招呼道:“八弟來啦,先前可可里正說到八弟呢,你可就來了,呵呵,還真是巧了。”

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一見李泰如此作態,李貞登時便愣了一下,鬧不明白李泰這是唱的那齣戲來着——李貞與李泰之間磕磕碰碰地惡鬥了這麼多年,彼此間可謂是積怨久矣,一向以來,雖說不致於見面便吵,可相互間看不怎麼順眼卻是尋常之事,往日裡見了面,最多也就是點點頭,閒話都扯不了幾句,前一陣子,更是剛惡鬥了一把,這會兒李泰突然做出如此親善的舉止,倒叫李貞心裡頭犯叨咕的,只不過李貞城府深,卻也沒帶到臉上來,微微一笑,招呼了一聲道:“四哥,早。”

“八弟,來,坐下說,坐下說。”李泰嘻嘻哈哈地挽住了李貞的手,不由分說地便拉着李貞往牆邊的一排長椅走去,那副親熱的樣子,就宛若哥倆個是一體似的,鬧得李貞還真有些子不適應,不過倒也沒多說些什麼,對着周邊迎上前來的一起子重臣們頷首示意了一番,也就由着李泰拉着了,而此時,原本正在牆邊竊竊私語的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一見李貞到了,各自互視了一眼,也都站了起來,堆滿了笑地迎上前來。

“八弟,氣色不錯啊,呵呵,錯過了今日,這聲‘八弟’哥哥可就喊不得嘍。”李愔笑嘻嘻地說了一句,那話裡的酸味兒濃得令人咂舌。

“那是,那是,呵呵,八弟今日氣色好啊,這可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了麼,嗯,不錯,幸甚,幸甚。”李愔話音剛落,李恪便跟演雙簧一般地接了口,同樣也算不得甚動聽之言。

哈,他孃的,這時辰啥牛鬼/蛇神都冒出來了,還真是有趣得緊了!到了此時,李貞又哪會看不出這起子兄弟們究竟在玩甚子花活來着——李恪要出頭,自然得表現得強硬一些,以跟李貞爭鋒相對的架勢出馬,而原先給人以霸道之印象的李泰麼,這就開始裝孫子了,玩的自然就是龍潛於淵之策了罷,至於李愔則是惟恐天下不亂,他好渾水摸魚了的,大體上也就只有李慎的熱情還算有幾分真心在。

“三哥,六哥,起得甚早啊,呵呵,世人皆雲: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然則小弟卻感到奇怪了,那蟲子也早起做甚來着?有趣,有趣啊,呵呵……”左右都是在演戲,李貞的演技自然是第一流的高手,這便連捎帶打地說了一句,那詼諧的語氣登時便將滿朝房裡正豎起耳朵聽幾位皇子鬥嘴的重臣們全都逗得哈哈大笑了起來。

一聽李貞將自己二人比成蟲子,李恪哥倆個登時就被噎了一下,可一時間還真找不出反擊的話來,再被朝中重臣們笑了一番,立馬就有些子悻悻然,可還真拿李貞沒轍,臉上雖尚是笑着,卻分明透出了苦味來了。

“好你個八弟,取笑起哥哥來了。”李恪自知無論文采、口才皆不如李貞,也不想再自取其辱,苦笑着捶了李貞一拳,半真半假地抱怨了一聲。

“小弟豈敢,三哥怕是誤會了,小弟是蟲子,那鳥兒都早起了,小弟也就只好晚些來了不是?”李貞作了個鬼臉,嘻嘻哈哈地自貶了一番,可話裡的刺兒卻依舊紮在李恪兄弟倆身上,那幽默的語調,登時又惹來了一陣子鬨堂大笑,令李恪兄弟倆更是尷尬不已,好在此時外頭響起了宦官們喊朝的聲響,衆人全都忙不迭地涌出了朝房,好歹算是讓李恪兄弟倆避免了被李貞繼續揪着打的下場。

上朝左右就是老一套,實無甚新意可言,只不過消息靈通的朝臣們大多都已知曉今日之早朝將有大事發生,個個精神振奮之下,見禮之聲也就分外地響亮了許多,倒令登上了龍椅的李世民很有些措手不及的詫異,不過麼,李世民畢竟是多年的帝王,倒也沒太在意,只是平靜地揮了下手道:“衆愛卿平身。”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羣臣們按着套路喊完了“語錄”之後,各自起了身,還沒站利索呢,就見文官隊列中人影一晃,國子監太學博士林正誠已匆匆行出了隊列,但見林正誠大步走到殿前,恭敬地行禮道:“啓奏陛下,臣有本章在此:今東宮空置,儲君之位虛懸已久,恐於國本有傷,臣懇請陛下早立儲君,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林正誠不是第一個提出要冊立太子之人,早在半個月前蕭瑀就曾當庭提出過此議,只不過那一次李世民是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壓根兒就沒給蕭瑀啥好臉色看,可這一次卻是不同了,林正誠話音纔剛落呢,李世民便頷首嘉許道:“林愛卿此言有理,朕深以爲然,衆位愛卿可就此事議議罷,朕想聽聽諸愛卿之見解。”

李世民這句話一出,便算是爲今日之早朝定下了調子,一起子朝臣們私下裡雖都有所準備,可也沒想到早朝伊始大戲便即開演了,一時間都有些子愣了神,竟無人站出來響應一番,大殿裡立時靜得極爲的詭異。

“陛下,微臣有本上奏。”就在一片寂靜之中,禮部侍郎葉凌率先站了出來。

葉凌這一出來不打緊,卻宛若點燃了火藥桶一般,滿殿的大臣們吃驚之餘,全都亂議了起來,一時間大殿中“嗡嗡”之聲猛然大作,噪雜得有如菜市場般混亂,這實也怪不得羣臣們激動,一向以來,奪嫡之爭中吳王一系向來勢弱,大多是敲邊鼓爲多,也就是幹些個打悶棍的勾當,哪怕那所謂的“泰山神諭”之出現,也沒人以爲吳王能最終勝出,大體上還是看好越王李貞與魏王李泰之間的爭奪,可如今一向喜歡先發制人的李泰一邊沒動靜,註定是主角的李貞一邊也安份得很,倒是一向唱配角的吳王一系卻搶先發招了,而且一出馬便是李恪之絕對心腹重將,這豈非咄咄之怪事?於是乎,朝臣們驚訝之餘,議論之聲吵鬧了些也就不足爲奇了罷。

李世民不動聲色地任由羣臣們瞎議了一陣之後,這才哼了一聲,一壓手,示意羣臣安靜,而後饒有興致地看着葉凌道:“葉愛卿有何本章但講無妨。”

葉凌乃當世之智者,自是能猜測出聖意之所在,早已明白此番李貞入主東宮已是定局,所爭着不外乎制衡之權的大小罷了——魏王一系雖屢經打擊,在朝中之勢力大減,然則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絕對實力依舊在吳王之上,加之其頭頂上那金燦燦的嫡子之帽雖也有所退色,可再怎麼說也還是比吳王有優勢得多,故此魏王可以裝孫子,示敵以弱,積蓄實力以待來日,可吳王這頭卻沒這個福氣,必須藉助此番聖意所謂的制衡之術來撈取足夠的好處,從而爲將來的手段之施展爭取到儘可能大的舞臺空間,爲此,吳王一方必須表現出有制衡之力方能有望得償所願,這正是葉凌搶先發招的用心之所在。

“微臣啓奏陛下,臣以爲林博士所言甚是,東宮當立矣!自古以來長幼有序,吳王李恪年歲既爲諸皇子之長,且純良賢德爲諸皇子之冠,署理政務概無差池,治理地方則境綏而百姓富足,此誠爲老成謀國之棟樑矣,且天降神諭,當立吳王,微臣不敢不薦也,肯請陛下聖斷。”葉凌恭敬地行了個禮之後,暢暢而談,倒也說得頭頭是道。

“陛下,臣以爲葉侍郎所言荒謬不濟,實乃混淆是非之大逆不道也,當重處之!”沒等李世民表態,一名身着監察御史官袍的官員便從隊列的後頭冒了出來,不管不顧地便將“大逆不道”的帽子扣在了葉凌的頭上,其用詞之狠,登時就令滿朝文武嚇了一大跳,再一看,竟然是李義府這麼個前東宮屬官,登時都有些子莫名其妙,鬧不懂這李義府究竟犯了啥毛病,竟如此之火爆,一時間瞎議之聲再次嗡嗡而起。

李義府這麼一出頭,李世民顯然也沒有想到,愣了好一陣子,這才眉頭一皺,一揮手道:“爾爲何出此狂言?”

李世民這話可就有些子重了,若是旁的官員聽了,只怕當場就得腳軟,可李義府倒好,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道:“陛下,請恕臣無禮,臣實是無法容忍葉侍郎之欺君之言矣。”

“爾既有不同之意見,那就說來與朕聽聽罷。”李世民對李義府並沒有什麼印象,只是知道有這麼個小官罷了,此時見其膽氣甚壯,倒也沒有爲難他,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

李義府從容不迫地躬了下身子,略帶一絲激動之情地開口道:“陛下,微臣以爲儲君者,國之根本也,當以賢能而有德之人爲之,而今越王李貞文有狀元之才,武有勇冠三軍之力,先朔州之戰顯神威,後有平定西域之功,開疆闢地何止萬里,此等功績朝中更有何人能比擬,在兵部則大破侯君集造反一案,在刑部則一舉破獲相州軍糧奇案,在西域則西域大治,此等能耐又豈是吳王之流能比擬者,再者,越王殿下忠肝義膽乃世人之共識,洛書一出,自有天機,故此,臣以爲越王殿下才是東宮之不二人選,望陛下明斷!”

李義府這麼一慷慨陳詞顯然是個意外事件,徹底打亂了所有各方的算盤,偏生這廝口才大佳,一番話說將下來條理清晰不說,還言之有據有物,讓人很難加以駁斥,一時間措手不及的各方都有些子傻了眼,滿大殿裡嗡嗡的亂議之聲再次轟響了起來。

呵呵,有趣,着實有趣,這個李義府還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嘛,前頭那份科舉摺子風頭都還沒過呢,這回倒好,乾脆跑大殿上鬧來了,有意思,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大奸大惡者必是大能之輩,嘿嘿,這把快刀老子就收下了,將來也好用上幾回的。李貞也沒想到李義府會公然跳將出來爲自己搖旗吶喊,還說得如此正義無比,心裡頭嘰嘰歪歪之餘,悄悄地對李千赫打了個手勢,示意其暫時按兵不動。

“陛下,臣以爲李御史所言甚是,臣也願保薦越王殿下爲儲君。”

“陛下,臣亦願保越王殿下。”

“陛下,越王殿下爲儲君乃是人心之所向,大勢之所趨也,望陛下明察!”

……

越王一系的嫡系人馬沒有動,可朝中不少中低級官員卻紛紛站了出來,對李貞表示支持,到了後頭,連程咬金、秦懷玉等一干子武將也都忍不住站了出來,大聲疾呼,爲李貞助威不已,於是乎,滿大殿中擁戴李貞之聲此起彼伏間,形勢已是一邊倒之狀矣!

立李貞爲太子,這本就是李世民心中的決斷,自是不會有錯的,然則李世民要的可不是這等一邊倒的局面,此時見形勢已然有些子失控,臉色雖依舊平穩,可心裡頭卻不免犯起了叨咕,卻又勢不能當庭阻攔羣臣們的請願,頭也就很有些疼了起來,待得羣臣們表態告了一個段落之後,李世民這才一揮手,止住了請願的勢頭,環視了一下衆朝臣,視線最終落在了李貞的身上,沉吟了一下之後,緩緩地開口道:“貞兒,衆愛卿一致舉薦於爾,爾之意如何?”

哈,老爺子您也有失算的時候嘛,嘿嘿,這回收不了場了罷?李貞自是知曉此等一邊倒之局面不是李世民所想要的結果——在李貞的推演中,李世民所要的庭議當時各方有所爭執,而後由李世民來個一錘定音,之後嘛,順理成章地將幾位皇子安排一下,以示安撫,順便給李貞留下個制衡,可被李義府這麼一鬧騰,這算盤自然就打不下去了罷。

老爺子算盤打不下去不打緊,問題是李貞此時還真不能就這麼衆望所歸地入了東宮,萬一要是在李世民的心目中留下個尾大不掉的印象,那後頭的樂子可就大了去了,指不定老爺子就有可能擔心李貞玩上出“玄武門第二”,從而給李貞設下些陷阱,萬一再被那哥幾個一利用,得,鬧不好李貞的東宮之路便有可能走到盡頭了,這可不是李貞要的結果,李貞還不致於自大到以爲老爺子就非立自己爲接班人不可的地步,這一聽老爺子發問,李貞自是不敢怠慢,藉着出列的當口,腦筋動得飛快,已然有所決斷。

“啓稟父皇,衆官之厚愛,兒臣惶恐之至,實不敢妄自尊大,一切聽憑父皇安排,兒臣斷無疑義。”李貞滿臉子誠懇地說了一番,將球輕巧地踢到了老爺子的腳下。

李貞原本就是個太極高手,這一條李世民早就心中有數,若是往日,李貞一推託,老爺子或許會不高興,可值此微妙時分,李貞如此之舉動,卻讓李世民暗自鬆了口氣,不過麼,老爺子卻沒打算就這麼放過了李貞,這便嘴角一彎,笑着追問道:“朕便令爾爲儲君,爾可敢爲否?”

李世民此言一出,滿殿大臣們全都豎起了耳朵,全神貫注地看着李貞,都想聽聽李貞究竟是如何作答的,一時間滿大殿裡靜得詭異萬分……

第二百二十七章各方算路(下)第五百二十章會師安市城(下)第四百八十二章父子論政第二百三十二章鬥智第二百三十一章奇兵出擊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四百六十八章雛鳳初啼(上)第五百三十六章惡戰白村江(二)第二百八十二章意志的較量(下)第一百三十二章亂相初現第四百二十六章小題也須大作第三百零四章京師裡的躁動(二)第四百五十九章安市之殤(二)第二百五十七章故人來訪第四百三十五章輿論導向之爭(上)第二百七十七章龜茲王的決斷第一百零九章燈下美人第九十四章莫離的秘密第二百六十二章連蒙帶坑(四)第三百二十七章瑟羅獻策第九十一章應對的策略(中)第三百一十二章艱難的抉擇(下)第二百六十六章獵犬行動(下)第五百三十三章血洗安市城(四)第一百一十章老三的突訪第一百零六章福禍難辨第一百三十二章亂相初現第三百四十九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一)第三百一十八章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上)第五百零七章獅老雄心在第四十八章巧入神武(二)第八十七章武庫遺失案(中)第三百一十四章分贓協定(上)第五百五十六章決戰平壤城(六)第一百五十七章爾虞我詐第六十九章決戰諾真水(五)第一百七十七章情與義(上)第二百三十三章碧血染黃沙(一)第四百三十章中秋馬球賽(四)第四百三十四章父子夜談第一百二十六章岐州諜影(三)第四百五十八章安市之殤(一)第二百九十七章龜茲攻略(七)第五百零三章針鋒相對(五)第三百七十八章京師劇變(二)第四百九十三章試槍(下)第五百二十六章巧取烏骨城(一)第一百零九章燈下美人第九章東宮失竊案(上)第四百三十一章絕地反擊(下)第六十八章決戰諾真水(四)第四十六章突襲開陽第四百二十三章高陽來訪第三百五十六章風雲詭變之莫離的出手第二十九章無妄之災(上)第二百八十二章意志的較量(下)第一百四十六章攘外必先安內(一)第四百四十九章未慮勝,先慮敗第二百零六章何望隆的期盼第四百五十二章快刀斬亂麻(下)第八十二章魏王的心思第三十六章開府不建衙第九十五章隆中對第二百三十九章碧血染黃沙(七)第九十二章應對的策略(下)第五百三十二章血洗安市城(三)第一百六十五章喋血長安城(六)第四十二章校場揚威(下)第二百九十八章龜茲人的反撲(一)第一百三十七章回京之路(下)第四百零一章明修棧道(下)第二百七十五章塔瓦庫勒湖會戰(六)第五百二十九章巧取烏骨城(五)第一百八十七章廷議之變(上)第二百五十五章以退爲進(上)第二百四十八章軒然大/波(三)第三百五十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二)第二百八十三章大漠鐵流(上)第三百七十一章剪不斷理還亂(一)第四百五十一章快刀斬亂麻(上)第五百五十二章決戰平壤城(二)第三百零七章京師裡的躁動(五)第一百七十三章決戰皇城之巔(二)第一百七十章喋血長安城(十一)第一百三十八章詭異的老六第三十四章火上澆油(上)第二十六章騰挪的手筋第三百四十七章禁斷紅山嘴(中)第五十一章巧入神武(五)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二百八十六章內訌(中)第二百九十一章龜茲攻略(一)第二百零二章儲君立,諸王出(中)第四百五十四章意外的噩耗第四百一十一章你方唱罷我登場(下)第三百五十一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三)第十六章一箭雙鵰第一百九十三章長孫世家之變(四)第四十五章朔州驚變第三百六十三章清水河會戰(二)
第二百二十七章各方算路(下)第五百二十章會師安市城(下)第四百八十二章父子論政第二百三十二章鬥智第二百三十一章奇兵出擊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四百六十八章雛鳳初啼(上)第五百三十六章惡戰白村江(二)第二百八十二章意志的較量(下)第一百三十二章亂相初現第四百二十六章小題也須大作第三百零四章京師裡的躁動(二)第四百五十九章安市之殤(二)第二百五十七章故人來訪第四百三十五章輿論導向之爭(上)第二百七十七章龜茲王的決斷第一百零九章燈下美人第九十四章莫離的秘密第二百六十二章連蒙帶坑(四)第三百二十七章瑟羅獻策第九十一章應對的策略(中)第三百一十二章艱難的抉擇(下)第二百六十六章獵犬行動(下)第五百三十三章血洗安市城(四)第一百一十章老三的突訪第一百零六章福禍難辨第一百三十二章亂相初現第三百四十九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一)第三百一十八章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上)第五百零七章獅老雄心在第四十八章巧入神武(二)第八十七章武庫遺失案(中)第三百一十四章分贓協定(上)第五百五十六章決戰平壤城(六)第一百五十七章爾虞我詐第六十九章決戰諾真水(五)第一百七十七章情與義(上)第二百三十三章碧血染黃沙(一)第四百三十章中秋馬球賽(四)第四百三十四章父子夜談第一百二十六章岐州諜影(三)第四百五十八章安市之殤(一)第二百九十七章龜茲攻略(七)第五百零三章針鋒相對(五)第三百七十八章京師劇變(二)第四百九十三章試槍(下)第五百二十六章巧取烏骨城(一)第一百零九章燈下美人第九章東宮失竊案(上)第四百三十一章絕地反擊(下)第六十八章決戰諾真水(四)第四十六章突襲開陽第四百二十三章高陽來訪第三百五十六章風雲詭變之莫離的出手第二十九章無妄之災(上)第二百八十二章意志的較量(下)第一百四十六章攘外必先安內(一)第四百四十九章未慮勝,先慮敗第二百零六章何望隆的期盼第四百五十二章快刀斬亂麻(下)第八十二章魏王的心思第三十六章開府不建衙第九十五章隆中對第二百三十九章碧血染黃沙(七)第九十二章應對的策略(下)第五百三十二章血洗安市城(三)第一百六十五章喋血長安城(六)第四十二章校場揚威(下)第二百九十八章龜茲人的反撲(一)第一百三十七章回京之路(下)第四百零一章明修棧道(下)第二百七十五章塔瓦庫勒湖會戰(六)第五百二十九章巧取烏骨城(五)第一百八十七章廷議之變(上)第二百五十五章以退爲進(上)第二百四十八章軒然大/波(三)第三百五十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二)第二百八十三章大漠鐵流(上)第三百七十一章剪不斷理還亂(一)第四百五十一章快刀斬亂麻(上)第五百五十二章決戰平壤城(二)第三百零七章京師裡的躁動(五)第一百七十三章決戰皇城之巔(二)第一百七十章喋血長安城(十一)第一百三十八章詭異的老六第三十四章火上澆油(上)第二十六章騰挪的手筋第三百四十七章禁斷紅山嘴(中)第五十一章巧入神武(五)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二百八十六章內訌(中)第二百九十一章龜茲攻略(一)第二百零二章儲君立,諸王出(中)第四百五十四章意外的噩耗第四百一十一章你方唱罷我登場(下)第三百五十一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三)第十六章一箭雙鵰第一百九十三章長孫世家之變(四)第四十五章朔州驚變第三百六十三章清水河會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