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博弈(下)

李貞不急,那是因爲有着充足的底氣在,這底氣便是皇權——儘管李貞眼下只是儲君,皇權尚未到手,然則所差的不過是時間罷了,只要李貞不犯下天大的錯誤,便無人能從李貞手中將皇權奪了去,很顯然,以李貞素日之謹慎,這等事情發生的機率約等於零,故此,李貞等得起,哪怕面對着算得上一代賢相的長孫無忌,李貞依舊穩坐釣魚臺,從容不迫得很。

長孫無忌是個幹才,絕對夠資格在任何朝代當一名合格的宰相,更爲難得的是長孫無忌還是名法學家,對法理的研究絕對算得上宗師級的人物,可以說是賢明帝王不可或缺的輔佐之干城,然則,正因爲此,若是其不能爲帝王所用,而又身處朝中的話,那就絕對是個心腹大患,哪怕再愚笨的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此事的發生,這一點不單李貞清楚,便是長孫無忌自己心中也有數,再者,李貞手下人才濟濟,並不缺宰相之才,故此,李貞可以不急,而長孫無忌卻不能不急。

長孫無忌雖急,但他卻絕不會表現出急的樣子,只因爲他更清楚的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同樣的貨物,若是急着賣,那價格絕對達不到預期的價位,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時候方是利益最大化的絕佳手段,是故,長孫無忌儘自心急如焚,卻依舊沉得住氣,默默地躺在榻上,靜靜地看着李貞,臉上卻是一副懵懂的表情。

得,這回好了,一老一少鬥起了心眼,都玩起了深沉來了,誰都不肯先開口,以免弱了自己的氣勢,時間就這麼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屋子裡的氣氛便詭異萬分了起來,到了末了,底氣不足的長孫無忌率先沉不住氣了,雖尚未開口,可鼻息卻是重了許多,額頭上的汗水也身不由己地沁了出來,胖臉上的笑容也已是僵住了,簡直比哭還難看上幾分。

“殿下心懷蒼生,老朽歎服矣。”心境已亂的長孫無忌無法再保持沉默了,長嘆了口氣,有些個沒頭沒尾地說了一句,話裡認輸的意味已是表露無遺。

雖說壓服長孫無忌並非李貞來此的主要目的,可一見長孫無忌服了軟,李貞心頭還是頗有幾分爽快之意的,只不過李貞城府深,並未帶到臉上來,只是淡然地答了一句道:“司徒大人過譽了,此孤之本分爾,實無可誇耀之處。”

“本分?是啊,本分,若是人人都能守着本分,這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罷。”長孫無忌臉上掠過一絲疲憊之神色,頗似喃喃自語狀地念叨着。

“司徒大人斯言甚是,孤亦深有同感矣,然則人心易變,每有人心不足蛇吞象者在,方有律法之必要,司徒大人乃我朝《唐律》第一人,孤深自敬服,尚望司徒大人能在律法上爲孤多多解惑,誠以德育天下,以法規之,何愁天下不治耶?”李貞大有深意地看了長孫無忌一眼,笑着接口說道。

李貞此言初聽起來無甚大不了的,可內裡的意味卻是深邃得很,以長孫無忌之智商卻是一聽便知了的——李貞這是在許諾,暗示將來他李貞上了位,一樣會重用長孫無忌,尤其是在律法的制定與執行方面,但未必會保有長孫無忌眼下這般赫赫之權勢,毫無疑問,李貞是伸出了和解的橄欖枝,儘管這根橄欖枝比起長孫無忌目前所擁有的要小上了一大截,可畢竟還是根分量不輕的橄欖枝,至於長孫無忌接是不接,李貞也擺出了自己不太在乎的意味在內。

李貞可不是軟弱無能的李治,那可是屍山血海裡滾打出來的硬手,玩起陰謀詭計來同樣是一把好手,滿大唐中也找不出幾個似李貞這般手腕高明的人物來,這一點長孫無忌自是清楚得很,這麼些年來,經歷了無數的風浪之後,長孫無忌同樣也看得極爲透徹——若想讓李貞滿意,那就必須能對其有所幫助,否則的話,那就只有一條路可走,不是被李貞所滅,那就是憤然而起,將李貞給滅了——長孫無忌不是不想滅了李貞,也不是沒暗中試過,只不過李貞又豈是那麼容易被滅的,早些年李貞翅膀未硬之際,長孫無忌若是能狠下一條心,或許還有一、兩分的把握,而今李貞貴爲儲君不說,手下文武兼備,又有着軍方的強大支持,別說他長孫無忌了,便是李世民要想出手對付李貞,都不見得能成事兒,到了如今這般田地,卻也由不得長孫無忌不低頭的了。

“若能天下大治,老朽何惜此身乎?”長孫無忌藉着李貞的話頭,算是表明了順服的態度。

“司徒大人爲我大唐盡心盡責,勞心勞力,父皇每每提及,皆感慨萬分,孤深以爲然也。”李貞聽長孫無忌表露出了順服的意思,卻並沒有因此而喜形於色,而是感慨地說了一句之後,立馬將話題轉到了此行的正題之上:“自貞觀以來,有賴父皇英明,朝臣盡責,我朝鼎盛,四夷鹹服,百姓安居樂業,可喜之像也,然,卻非萬事順遂,如今更有一隱患在,以司徒大人之智,當知今之關中、巴蜀人口激增之下,授田已告馨,實非朝廷不願授,而是無田可授矣,再加上不良之輩暗中兼併良田,更有豪門私瞞蔭戶以偷逃年稅,若不更易之,大亂即在眼前矣,豈不聞北魏因無田可授而亡國乎?”

長孫無忌熟讀史書,自是清楚北魏之興起乃是均田制之實施,鼓勵農耕,使遊牧民族得以漢化所致,只不過長孫無忌卻不認爲北魏的衰亡與均田制的敗壞有關,在他看來,北魏之所以會滅亡,乃是因貪官污吏橫行所導致的律法敗壞,民不聊生所致,此時見李貞將北魏的例子舉了出來,心中並不以爲然,這便沉吟了一下道:“殿下所言雖是有理,不過在老朽看來,吏治敗壞似乎方是北魏變亂之根由罷?”

見長孫無忌出言反駁自己的見解,李貞不但不生氣,反倒笑了起來道:“司徒大人所言吏治敗壞乃是亡國之道固無不妥之處,然則,天下之興亡者,卻皆因土地而起,古今一也,試以北魏爲剖析,或能明瞭一、二:北魏立於戰亂之中,經兩晉五胡之亂後,民間人口凋敝,北魏初立之際,舉國僅八百餘萬衆耳,可謂地廣而人稀,是時,非患地之不足,而患地之無人可耕,是故,均田制一出,民各有其土,自是人人勤奮,萬衆一心之下,國勢日漸強盛,與我朝初立之際何其像也,然地之有限,而人口激增卻難控制,待得宣武帝即位之際,僅三十年矣,舉國人口已達兩千萬衆矣,授田遂告不敷,均田制難以爲繼,又因各豪門上下其手,導致良田兼併日趨嚴峻,民衆紛紛破產,不得不羹田以投靠豪門,由是,豪門因手中握有權柄,不納或是少納國稅,從而導致國家稅入日趨減少,而國庫之不足,朝廷勢必無以爲繼,不得不重稅以盤剝百姓,此舉進一步導致百姓凋敝,不得不投靠豪門以自保,惡性循環反覆之下,民怨日衆,而吏治必隨世風之日下,久而久之,變亂必起,然,北魏初立之際,魏文帝不賢明乎?其朝臣不廉潔乎?因何終穩而始亂也?其根子何在?依孤看來,實非人禍而是體制之缺陷所致罷,今我朝若是不能防微杜漸,於北魏又有何不同哉?”

饒是長孫無忌也算是這時代的智者之一,可被李貞這麼一席話說將下來,啞口無言不說,額頭上的汗水狂淌不已,心驚肉跳了好一陣子之後,竟顧不得再裝病了,猛地一挺身坐直了起來道:“殿下既知北魏之亂,可知如何防止我朝之變乎?老朽愚昧不明,還請殿下不吝賜教。”

李貞並沒有因長孫無忌徹底降服而興奮,反倒是滿心的凝重,苦笑着道:“孤身爲儲君,如何不願我大唐興盛萬代,然此事古難全矣,唯盡心力耳,唯有因變順變,方能確保社稷不失,就我朝目下之情形而言,均田制尚不到變動之際,無他,只因此際我朝人口不均,關中巴蜀人多而地少,然,關東、山東、荊湘等地卻是地廣而人稀,若是就此廢除均田制,則不但不能增加耕地,反倒使得土地兼併之浪潮加速到來,唯有移民就地方是良策,待得田畝開墾足矣,方是變更均田制之時機,依孤看來,再有個二、三十年,或許方是變動之時,此皆因我朝地域遠大過北魏之故也,是時當以田賦製取而代之,所謂田賦制,其根本核心在於有田者按田畝數納稅賦,無田者不納田賦,另有十一稅制對生產、流通之商品徵稅,有此二稅法在,自可確保朝廷歲入不減。”

長孫無忌雖久知李貞聰慧過人,卻從不知李貞的目光竟如此之深邃,能見微知著不說,還能看得如此之長遠,心中自是徹底地服了,早忘了一開始之時要討價還價一番的心思,只顧着埋頭思索李貞所提出來的解決辦法,然則,長孫無忌畢竟是長孫無忌,雖素以振興大唐爲己任,卻拘於時代所限,並沒有因此而忘記了整個關隴集團的利益,將李貞前後的話一思索,便已隱約猜出了李貞在吏治上將要實行的策略,那便是抑制豪門,從而降低豪門亂政的可能性,心中不由地便是一驚,皺着眉頭,看了李貞一眼道:“我朝的根本在關中,所興所起皆賴關中人氏之力也,若驟然變之,恐有大患矣,奈何?”

李貞不以爲意地揮了下手道:“司徒大人所言甚是,驟然變之,自是必有大亂,只不過此等亂不過癬疥之患耳,原本就不足爲慮,然,爲朝廷故,穩總比亂來得好,竊以爲若是穩妥行之,當不致有亂,縱或有小人輩欲螳臂當車,平之可也!”

“願聞其詳。”長孫無忌愣了一下,皺着眉頭想了想,卻依舊想不出李貞所謂的穩妥行之是如何行的,不得不出言追問了一句。

“此事何難哉。”李貞淡然一笑道:“自貞觀以來,我朝文風日盛,朝野間遺珠比比皆是,概因科舉之名額有限,無數英豪不得朝堂之門而入,父皇開科舉之本意就是爲了廣招天下賢才,如今科舉之門太窄,拓之可也,孤以爲可分兩步走,其一,依循舊例,廕生依舊可入朝爲官,而科舉則廣招天下賢才,三年一大比,中者爲進士,可入仕途,名額當從如今的二十人爲限提升至八十人左右,大比之間,可舉縣、州之試也,中縣試者爲秀才,中州試者爲舉人,唯舉人方有大比之資格,其二,待二、三十年後,民智已開,則以科舉爲文官進身之門道,廕生爲輔也;武舉則不同,另外計之,不在此列。”

自大唐立國以來,科舉便已有之,然卻並不受重視,寒門子弟縱使中了舉,卻也未必能過得了吏部遴選這一關,衆多有才之士每每懷才不遇,當年秦文華之所以落草爲寇,便是因吏部選官不公之所致,這說來也不奇怪——掌握吏部乃至朝廷大權的都是關隴門閥要不也是出自裴、崔、王等大世家的子弟們,這些人爲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故意將那些寒門子弟拒之官場之外,長孫無忌爲相多年,自是明白其中的關竅所在,雖也覺得此陋規不甚合適,但卻從來不曾出面去反對過,此時聽李貞暢暢談來,似乎根本不在意那些門閥的利益,心頭不禁有些黯然,可也深爲李貞的魄力所震撼,沉默了好一陣子之後,這纔出言問道:“既是科舉取士,倒也公平,然,治何典籍耶?”

此時的科舉分爲進士科與明經、明算等諸多門道,進士科主要以詩取士,雖也考策略,卻不過是虛應其事罷了,而明經考的是對經文的熟練程度,明算則唯唐代所獨有的一種科舉制度,考的是自然科學,試《九章律》、《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爲及格;試《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爲及格,又試《綴術》七條,《輯古》三條,十通六爲及格,主要爲工部取官之用。

諸般科舉出來的士子說是有才固然是有才,不過麼,卻難得有經天緯地之才,這也是中科舉者在朝中難得重用的原因之一,長孫無忌本人就不是很看得起那些科舉入朝之輩,尤其對像李義府這等尖酸之人更是厭惡已極,此時問出治何典籍,其實是在隱晦地表示對科舉的不看好,這一條李貞自是心中有數,不過麼,李貞已然決定的事情是絕對不會更改了的,這便笑了笑道:“科舉本身不是目的,只不過是種取士的手段罷了,竊以爲光靠科舉,所選出來的大體上都是些書究之輩罷,實難敷大用也,然,以之爲過渡卻是不妨,竊以爲真要開啓民智,當以國家辦學爲根本,最終以實現縣有小學,州有中學,朝廷有大學之體制,大學又可分政、軍、文等學院,甚或經商之道也可辦學院,朝廷用人則從各學院取最優秀者試之,而後按能分職,方可望廣得賢才,當然,此皆後話,而今之科舉,可暫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爲考本,以策取士,先過渡之,日後再以學院製取而代之,方是正途,不知司徒大人以爲然否?”

饒是長孫無忌也算是時代的智者了,可這一晚的談話下來,長孫無忌簡直像是被拋入了腦筋風暴中一般,被李貞的各種奇思妙想砸得頭暈腦脹,一時間還真無法消化如此多的新東西,整個大腦都當機了,壓根兒就無法再想事情,望着李貞那張英挺的臉,長孫無忌無可奈何地拱了下手道:“殿下請見諒,老朽此際心已大亂,實難供驅策矣,懇請殿下給老朽些時日,後日一早,老朽當親至東宮與殿下當面請益。”

“那好,孤便在宮中等着司徒大人的大駕好了,時候不早了,孤這便告辭了,司徒大人請留步。”李貞該說的都說完了,如今就等着長孫無忌自己去做一個決斷了,自也不急着緊逼,笑呵呵地起了身,拱手爲禮地說了一句,便即瀟灑地向門簾處走去。

長孫無忌一見李貞要走,一骨碌從牀上翻身而起,汲着棉製拖鞋,陪着李貞走到門簾處,恭敬地躬着身子說道:“殿下慢走,請恕老臣染病在身,不敢遠送了。”

“司徒大人請留步,哦,對了,孤此來帶了些禮物,就請司徒大人自己看着處理好了,告辭。”李貞笑着丟下句含義曖昧的話,也不理會長孫無忌的疑惑,一掀簾子便行出了房門,徑自出長孫府回宮去了,只留下長孫無忌獨自站在房中發着呆……

第一百零三章一波三折(上)第四百二十四章臨時抱佛腳第二百四十章碧血染黃沙(八)第四百零二章暗渡陳倉(一)第五百二十七章巧取烏骨城(三)第二百六十二章連蒙帶坑(四)第三百六十二章清水河會戰(一)第五十章巧入神武(四)第二百三十一章奇兵出擊第二百四十章碧血染黃沙(八)第三百四十三章欺騙與反欺騙(下)第三百零五章京師裡的躁動(三)第四百四十三章陰差陽錯(四)第四百六十一章安市之殤(四)第九十四章莫離的秘密第二百五十八章國際關係第二百二十八章血腥的開端(上)第十一章東宮失竊案(下)第二十一章憂國不忘發財(上)第三百三十三章十面埋伏(下)第二百三十三章碧血染黃沙(一)第一百五十六章不好審的案子第三百五十二章京師之倒劉行動(四)第三百八十三章定海神針(上)第三百五十七章風雲詭變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六十章喋血長安城(一)第五百四十五章京師風雲錄(四)第四百九十章博弈(下)第三百九十六章捨我其誰(下)第十七章拉上老爺子當模特第三百七十章京師之魏王黨的反擊(四)第五百二十九章巧取烏骨城(五)第五十二章巧入神武(六)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四百九十二章試槍(中)第六十二章血戰(九)第二百九十四章龜茲攻略(四)第三百一十七章別樣之情懷第四百二十章誰主沉浮(下)第三百八十六章離別安西(中)第一百零二章搶婚(下)第三百五十七章風雲詭變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七十八章動物兇狠(上)第十三章御前官司(下)第五百四十三章京師風雲錄(二)第三百一十四章分贓協定(上)第三十章無妄之災(下)第三百零四章京師裡的躁動(二)第三百八十六章離別安西(中)第四百八十六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四)第一百四十四章暗潮洶涌(下)第二百零二章儲君立,諸王出(中)第一百一十五章敲完太子敲老四第四百五十章突如其來的謀逆案第四十六章突襲開陽第三百零五章京師裡的躁動(三)第九十三章高陽的難題第三百八十二章京師劇變(六)第四百八十三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第九十七章碾莊血案第一百一十九章武功縣之夜(中)第五百四十七章京師風雲錄(六)第一百章搶婚記(上)第二百九十七章龜茲攻略(七)第四百七十四章圍城血戰(二)第一百一十六章各自算計(上)第三百四十三章欺騙與反欺騙(下)第二百零七章雙井崗密議第一百六十四章喋血長安城(五)第一百零三章一波三折(上)第五百五十五章決戰平壤城(五)第十九章小尾巴與算盤第五百三十六章惡戰白村江(二)第四百九十三章試槍(下)第三百六十二章清水河會戰(一)第二百八十一章意志的較量(中)第四百四十四章陰差陽錯(五)第二百三十八章碧血染黃沙(六)第四百七十八章圍城血戰(六)第一百零四章一波三折(中)第一章九天驚雷第三百七十二章剪不斷理還亂(二)第一百七十一章喋血長安城(十二)第三十五章火上澆油(下)第八十四章新年第一朝(下)第四百零九章你方唱罷我登場(上)第七十六章彪悍出場第一百一十四章紛來迭至(下)第二百七十五章塔瓦庫勒湖會戰(六)第三百三十一章百葉河會戰(四)第二百六十三章連蒙帶坑(五)第一百九十二章長孫世家之變(三)第二百二十一章樓蘭迎新第三百七十八章京師劇變(二)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中)第五百零八章或許還有一種可能第二百九十章消除隱患第二百七十四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五)第二百七十一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二)
第一百零三章一波三折(上)第四百二十四章臨時抱佛腳第二百四十章碧血染黃沙(八)第四百零二章暗渡陳倉(一)第五百二十七章巧取烏骨城(三)第二百六十二章連蒙帶坑(四)第三百六十二章清水河會戰(一)第五十章巧入神武(四)第二百三十一章奇兵出擊第二百四十章碧血染黃沙(八)第三百四十三章欺騙與反欺騙(下)第三百零五章京師裡的躁動(三)第四百四十三章陰差陽錯(四)第四百六十一章安市之殤(四)第九十四章莫離的秘密第二百五十八章國際關係第二百二十八章血腥的開端(上)第十一章東宮失竊案(下)第二十一章憂國不忘發財(上)第三百三十三章十面埋伏(下)第二百三十三章碧血染黃沙(一)第一百五十六章不好審的案子第三百五十二章京師之倒劉行動(四)第三百八十三章定海神針(上)第三百五十七章風雲詭變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六十章喋血長安城(一)第五百四十五章京師風雲錄(四)第四百九十章博弈(下)第三百九十六章捨我其誰(下)第十七章拉上老爺子當模特第三百七十章京師之魏王黨的反擊(四)第五百二十九章巧取烏骨城(五)第五十二章巧入神武(六)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四百九十二章試槍(中)第六十二章血戰(九)第二百九十四章龜茲攻略(四)第三百一十七章別樣之情懷第四百二十章誰主沉浮(下)第三百八十六章離別安西(中)第一百零二章搶婚(下)第三百五十七章風雲詭變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七十八章動物兇狠(上)第十三章御前官司(下)第五百四十三章京師風雲錄(二)第三百一十四章分贓協定(上)第三十章無妄之災(下)第三百零四章京師裡的躁動(二)第三百八十六章離別安西(中)第四百八十六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四)第一百四十四章暗潮洶涌(下)第二百零二章儲君立,諸王出(中)第一百一十五章敲完太子敲老四第四百五十章突如其來的謀逆案第四十六章突襲開陽第三百零五章京師裡的躁動(三)第九十三章高陽的難題第三百八十二章京師劇變(六)第四百八十三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第九十七章碾莊血案第一百一十九章武功縣之夜(中)第五百四十七章京師風雲錄(六)第一百章搶婚記(上)第二百九十七章龜茲攻略(七)第四百七十四章圍城血戰(二)第一百一十六章各自算計(上)第三百四十三章欺騙與反欺騙(下)第二百零七章雙井崗密議第一百六十四章喋血長安城(五)第一百零三章一波三折(上)第五百五十五章決戰平壤城(五)第十九章小尾巴與算盤第五百三十六章惡戰白村江(二)第四百九十三章試槍(下)第三百六十二章清水河會戰(一)第二百八十一章意志的較量(中)第四百四十四章陰差陽錯(五)第二百三十八章碧血染黃沙(六)第四百七十八章圍城血戰(六)第一百零四章一波三折(中)第一章九天驚雷第三百七十二章剪不斷理還亂(二)第一百七十一章喋血長安城(十二)第三十五章火上澆油(下)第八十四章新年第一朝(下)第四百零九章你方唱罷我登場(上)第七十六章彪悍出場第一百一十四章紛來迭至(下)第二百七十五章塔瓦庫勒湖會戰(六)第三百三十一章百葉河會戰(四)第二百六十三章連蒙帶坑(五)第一百九十二章長孫世家之變(三)第二百二十一章樓蘭迎新第三百七十八章京師劇變(二)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中)第五百零八章或許還有一種可能第二百九十章消除隱患第二百七十四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五)第二百七十一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