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過去不久,宮裡漸漸傳出崔可茵爲太后不喜的話,說什麼的都有。
這當中,最高興的要數李秀秀和姚侍郎的女兒,姚家六小姐,姚惠冬了。
這天午後,李秀秀磨墨,王哲鋪宣紙,至安帝準備作畫。就在他拿起畫筆時,王哲道:“皇上可知剛纔姚侍郎和老奴說什麼”
至安帝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朝臣不得結交宦官,姚侍郎這麼做,顯然違了祖制。
王哲露出高深莫測的笑,道:“姚侍郎請老奴做媒。皇上猜猜,姚侍郎瞧中誰家的兒郎”
至安帝露出恍然的表情,兩人私下接觸是爲了託媒,難怪王哲敢在他面前公然這麼說了。這個,還真沒什麼好避人的。只是宦官身體殘缺,被認爲是不詳之人,姚侍郎怎麼會請他做媒呢
李秀秀嬌笑着接了話茬:“不知姚大人瞧中誰家兒郎”
“說起來誰都想不到。”王哲笑道:“姚侍郎想把嫡出的女兒六小姐,嫁給晉王爺爲側妃,求老奴在皇上面前陳情,請皇上賜婚。”
原來是這樣,那就難怪了。至安帝道:“你這也叫做媒”
分明想請的媒人是他好不好。
王哲乾笑,姚侍郎爲了這件事,送了他一千兩的銀票呢。
王哲顯然早就和李秀秀商量好了,李秀秀在旁邊推波助瀾道:“晉王正妃早定,這側妃卻遲遲未能定下來。知道的說晉王不喜女色,不知道的說皇上不念手足之情。不如把晉王側妃的人選定下來,免得皇上被人非議。”
至安帝被文官們彈劾怕了,有心裡陰影。總覺得大臣們背後一定會說他壞話。李秀秀這話說到他心坎上,也不畫畫了,馬上宣周恆進宮。
除夕家宴後,周恆查出至安帝無意間說崔可茵侍疾時看書的話,讓太后心生不快,故意冷落崔可茵。
他與崔可茵商量過,都認爲不用理會。有些事越描越黑。不解釋反而會隨着時間慢慢淡去。
外面的傳言只在後宮、官員女眷中流傳。周恆反而不甚清楚。
進宮參見畢,至安帝開門見山道:“朕想把姚侍郎的女兒賜你爲側妃,你可合意”
周恆搖頭:“不可。姚夫人曾對崔大人的夫人姜氏提過。把女兒許配到崔家爲媳,被姜氏以長子崔慕華要待金榜題名才說親爲由拒絕。臣弟是宗室,哪能娶被大臣拒絕的女子爲側妃”
他是文宗血脈,身份尊貴。一個連三品侍郎都瞧不上。不願娶爲兒媳的女子,哪能成爲他的側妃若親事得成。置皇家尊嚴於何地
至安帝訝然道:“還有這種事”
“是啊。”周恆肯定道。
實則,此事純屬子虛烏有。姚侍郎中意他,周恆是知道的,去年底曾提過一次。到底沒成。現在舊事重提,周恆不免厭惡,乾脆給他來個釜底抽薪。至於這樣會不會敗壞姚惠冬的閨譽。自然不在他的考慮之中。
至安帝瞟了王哲一眼,道:“你讓姚侍郎找個讀書人。把女兒嫁了吧。”
王哲應了,反正姚侍郎說了,不管事成與否,一千兩銀子都是他的。
李秀秀端了茶上來,似笑非笑睇着周恆,道:“王爺請喝茶。”
以往周恆進勤政殿,李秀秀只隱在暗處偷窺他,越看越愛,越看心中的恨意越深,只是一直不敢表露出來。
此時,想着崔可茵有了姚惠冬這個對手,心中高興,要當面瞧瞧周恆什麼表情,因而去茶房沏茶。
她失望了,周恆神色平淡。轉頭望向王哲,王哲向她使了個眼色。
又沒答應她心中怒火大熾,又很警覺地隱藏了心事,低頭退了出去。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姚侍郎要把女兒許給晉王的消息傳了出去。與上次不同的是,這一次,大家都說,崔可茵失了太后的歡心,姚家六小姐一定會得償所願。
當婆婆的不都這樣麼,不滿意明媒正娶的兒媳婦,便再爲兒子納一房妾,分兒媳婦的寵。太后是一國之母,也是女人,自然未能免俗。
這話傳啊傳的,傳進了崔可茵耳裡。
此時已是二月,春闈即將開始,唐倫要參加鄉試,大姜氏和姜氏忙得團團轉。考生要在考場裡吃喝拉撒睡三天三夜,要準備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唐倫倒是信心滿滿,在崔可茵面前誇下海口:“你且等着吧,我一定考個狀元回來。”
崔可茵上下打量他一番,道:“長得周正,有希望。”
不要以爲崔可茵說笑,考生除了策論做得好之外,還要看長相。文宗時期曾有一位會元,即試卷被主考官評爲第一名的考生,在殿試時因爲長相沒有第三名好看,所以文宗欽點第三名爲狀元。
聽到傳言的崔可茵沒有往心裡去。
倒是周恆,聽說崔可茵得知此事,嚇了一跳。
他趕到杏林衚衕把事件始末跟崔可茵說了一遍,道:“我對天發誓,真的沒有對姚家小姐有好感。”
“我知道。”崔可茵點頭,道:“要是你答應,聖旨早就下了。”
周恆只覺渾身輕鬆,笑道:“知我者,唯可茵也。”
崔可茵道:“我還知道,姚侍郎請王哲在皇上面前提及此事之前,曾托馬涼在太后跟前提起。當時剛好皇后在場,皇后言道,姚小姐別的都好,就是年紀大了些。太后懷疑姚小姐是否身體有暗疾,要不然爲何十七歲還沒說親,所以沒同意。”
周恆張大了口,道:“是誰告訴你這些的”
崔可茵笑笑,道:“你不如看看宗室裡有沒有與她年齡相當的人選,把她的婚事定下來,省得她天天盯着你不放。”
周恆想了一會兒,道:“她那麼喜歡爲側妃,不如把她嫁給二哥。明天我進宮,跟太后說說。”
楚王周康,文宗第二子,只比至安帝小一歲,已是兩個女兒的父親了。
崔可茵問:“楚王可得太后歡心”
“難說。”周恆道:“他生母是昭儀,生他時難產死了。父皇憐他甫出世沒了生母,勸母后抱他到坤寧宮中教養。母后開始並不樂意,後來還是在父皇一再懇求之後,才勉強抱到坤寧宮。只是在他四個月時,以精力不濟爲由,交由乳母撫養。”
能在皇后宮中教養,會成爲爭儲時的資本。楊氏自然希望親生兒子長大後能順利繼位,因而纔對昭儀所生的周康十分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