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談判鬧劇

“大清國聖皇帝致大明國聖皇帝敬啓……”

只看到擡頭的這個署名,復隆皇帝就已萬分惱怒,劈手就把這封所謂的“國書”丟了下來:“我太祖洪武皇帝文成武德應天合人,開創煌煌大明,功及堯舜,御極八荒,實乃天命所屬,法統傳承已歷三百載。愛新覺羅氏不過邊陲之地一僞酋爾,焉敢自稱皇帝?狂妄之心以至於此……”

復隆皇帝在金殿之上怒斥“大清使節”,說的慷慨激昂,左右的文武百官紛紛大罵不止,歷數清廷種種“大逆不道”之舉……

這樣的情形,就好像在城外們的脣槍舌劍一樣,雖然熱鬧非凡,一個個說的義正辭嚴,卻無法觸及根本,不過是微不足道的題外話而已。

作爲大清國派遣的使者,大清的狀元公何洪森相當的能說:“……爲解民倒懸之苦,爲免蒼生兵火之災,我大清皇帝這才致信大明皇帝陛下……”

大清國承認大明朝的地位,成爲復隆皇帝的至尊身份,所以這番話他是跪着說的:“我大清皇帝陛下天性仁厚,不忍前方將士受苦,不忍天下黎庶遭受無妄之災……願於大明國永世修好,結爲兄弟之邦……”

站立在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雖然沒有什麼別的本事,但這嘴皮子上的功夫卻是相當了得,一個比一個厲害。一時間,衆人紛紛慷慨陳詞,恨不得能用唾沫星子把大清使臣活活淹死。

動嘴皮子永遠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戰場形勢就是永遠都繞不過去的坎兒,最終還是得回到這個根本原則上來。

爲了表示誠意,爲了免去天下億兆百姓的無妄之災,何洪森代表大清國表示可以做一定程度的退讓。

所謂的退讓雖然說了很多,歸根到底無非就是三點:

第一,大清國以國禮送還崇禎皇帝和週中宮的遺槨,以表對大明天子的尊重之意。

第二,大清國尊大明國爲“兄國”,順治皇帝尊復隆皇帝爲“兄皇帝”,每年贈四百萬歲幣。同時,每年遣使來朝,還優選賢良淑德的宗室女子送給大明兄皇帝爲妃,以表兩國永世修好之意。

第三,大清國願意退到黃河以北,將黃河以南全數割讓給大明國。從此兩國恪守各自的邊界,永不動刀兵……

若是在弘光朝,別說是以黃河爲界了,就算是以長江爲界,江南殘明也肯定會屁顛兒屁顛兒的答應下來。奈何今非昔比,這樣的合議條件復隆皇帝是一萬個不答應。

復隆皇帝之所以做了皇帝,所有的法理性完全來自於他是大行崇禎皇帝嫡傳太子的身份。崇禎皇帝是死在北京的,北京纔是大明朝的國都,現在的南京不過是臨時駐蹕之地而已。包括北京在內的北方還在清廷手中,若是他答應下來,統治基礎頓時蕩然無存,立馬就成宋高宗了。

這樣的條件,不要說復隆皇帝本人不可能會答應,就算是那些個武將們也絕對沒有答應的可能。

作爲北伐的東路軍,張大娃的前鋒已經突入到了山東境內。而李大帥率領的西路軍則乾脆利索的攻佔了開封,接下來只要順勢橫掃,黃河以南就是自己碗裡的肉,還用得着清廷來“割讓”嗎?

眼下這種戰爭局勢,不要說是黃河以南,就算是黃河以北都不能滿足大明朝的胃口了。

這個時候,就輪到武官們說話了,而這些武官們顯然比文臣說的更加直接:

“什麼黃河以南黃河以北,全都是我大明故土。也不需僞清割讓,直接光復就好”

“朝廷是發於禮才見了你們,若我說呀,根本就不需要有什麼合議,戰場上見真章纔是最實惠的。”

“李大帥奉旨北伐,必直搗黃龍,到時候生擒了僞清酋福林,獻俘於闕下,何必在此浪費脣舌?”

因爲戰場形勢一片大好,文武百官對李吳山充滿信心,滿朝文武完全就是異口同聲的一個論調:主戰,強烈主戰,在收復故土之前,在光復大明之前,誰要是敢說一個“和”字,就是天下頭一號的賣國賊,立刻就會被打個永世不得翻身。

“大明皇帝陛下不念蒼生疾苦,一力要戰,我大清不得不被迫自衛。”顛倒黑白的話語被何洪森說的冠冕堂皇:“我大清控弦之士百萬之衆,猛將如雲,謀士似雨,兵馬之強曠古未有……”

都已經被打的主動來議和了,還在說這樣的大話,這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立刻就引發了一片嘲諷之聲:

“你們八旗攏共纔多少人?也敢號稱帶甲百萬?當年的多鐸也算是一員大將了吧?他的腦袋在哪?阿濟格如何?還不是被打的狼狽逃竄?江北的洪承疇現在已成了階下之囚,竟然還有臉自稱兵馬強盛?”

清廷提出的議和條件大明絕不接受,而清廷本身就是想利用議和拖延時間,這樣的所謂和談註定就是一場打着外交幌子的扯皮行爲,也一定不會取得任何實質意義上的結果。

到了最後,復隆皇帝做了總結性的發言:“若僞酋福林者真能憐憫天下蒼生,當棄兵卸甲以禮來降,朕可以允他一個公侯之位。若是冥頑不靈抗拒天威,朕必興雷霆之兵,到時候落個身死族滅匹馬不得出關,已悔之晚矣!”

這句話說的相當霸氣:你們要是能儘早投降,就還能保住些富貴。我就用大明天子的身份封福利個公侯的爵位。要是繼續打下去,就別怪我不客氣了,一定會把你們全都消滅光,到時候可沒處買後悔藥。

這話聽起來確實很霸氣,有幾分雄主的氣勢,但卻嚴重缺乏外交鬥爭的技巧,一下子就暴露出了大明朝可以接受的底線:只要恢復到甲申年以前的情形,只要清廷退到關外,大明朝就有可能會接受下來。

這樣的條件,不是一個的使者可以答應下來的,就算他當場答應了也沒任何作用,必須要清廷全盤接受並且真的退到關外才行。

作爲副使,何洪森表示已經知道了大明皇帝的心意,一定會把大明皇帝陛下的話帶給大清皇帝陛下。

按照常理,這場鬧劇一般的和談進行到這種程度,就應該算是結束了,至少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束。但是,何洪森又提出一個額外的“問題”:

關於交換史環的那件事兒。

所謂的和談,不過是史環事件的衍生品,連李吳山都沒有想到,清廷會抓這個機會發展成爲一場外交性質的和談。

既然大明朝廷纔是和談的主體對象,何洪森當然要把這事對大明朝廷“說一下”。

對於洪承疇這個人,朝廷並不怎麼在意,就算是李吳山一刀把他宰了,都不會過問一下。但是現在,李吳山卻要用洪承疇去換史環,這就顯得有些微妙了。

史環是史可法的遺女,在江北苦戰多年是抵抗軍的領袖人物之一,想方設法的營救本無可厚非。哪怕是洪承疇去換她回來,也不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李吳山這麼做缺乏一個程序。

當初,他要是事先告訴朝廷一聲,請示一下,朝廷應該還是會滿口答應的。畢竟李吳山是收復江北的功臣,這麼點的要求不算過分。

但李吳山卻在私下去做了,這就不對了。

作爲帶兵在外的統帥,在朝廷不知道的情況下秘密和敵方接觸,這已犯了很大的忌諱。當年的袁崇煥的怎麼死的?

“通敵”就是袁崇煥的罪名之一,難道他李吳山不知道嗎?

若是因爲就懷疑李吳山和清廷暗自勾結,復隆皇帝還沒有這麼傻。現在的清廷已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只要李吳山一直打下去,光復故都中興大明的功勞本身就大到了天上去,而清廷能給他什麼?

雖然不懷疑李吳山的忠誠度,但這事卻讓復隆皇帝心裡很不舒服。

這麼大的事情,你李吳山根本就沒有和朝廷說一下,就自作主張的去辦了,難道你不知道這件事的嚴重程度?還是說你根本就不在意朝廷的處罰?

大戰正酣之際,復隆皇帝還沒有蠢到在這個節骨眼上對去懷疑李吳山的程度,但心裡卻埋下了一個不大不的疙瘩……

最有意思的是,洪承疇這個戰俘竟然不在朝廷這邊,還捏在李吳山的手心兒裡。

到底是不是應該用洪承疇去交換史環?若是交換的話具體應該由誰去執行,等等這些問題都讓朝廷犯難。

“此事朕自有主張,望爾等順天應民早日來降,若再抵抗天威,雷霆一擊之下,朕實不忍言之……”

“恭祝大明風調雨水國泰民安,恭祝陛下龍體康泰萬福金安……”

一場註定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和議就這麼草草收場了,就好像是晨間的薄霧一般很快就煙消雲散,似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復隆皇帝卻始終對李吳山的所作所爲無法釋然,雖談不上耿耿於懷,但心裡總是覺得有些彆扭。

要說因此就生出見疑之心,還遠遠談不上,只是覺得李吳山有點太不把自己當回事。

這個時候的復隆皇帝真的很希望能夠收到李吳山的一份奏摺,哪怕是作爲事後的補充,李吳山也應該對朝廷做出解釋。就算是單純爲了表示對朝廷的尊敬,他也應該這麼做。

但是,一直過了去十幾天,皇帝都沒有收到李吳山的任何奏摺,反而是高起潛的奏摺先到了……

高起潛在奏摺當中,對這次和談完全就是一種反對的態度,認爲和談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無論僞清廷在和談之中說了什麼,都不足爲信,朝廷切切不可上當,更不能給對手喘息的機會。

只有在戰場上拿到的東西才真實可靠,指望和談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我們在前面打生打死,朝廷卻在後方與敵和談,這對前方將士的士氣傷害很大。

到了這個時候,連復隆皇帝都有點後悔了。

仔細想想,十幾天之前的那場和談確實不應該發生,根本就應該用非常明確和強硬的態度拒絕和談,而不是在和談的過程中放幾句狠話。

在這份奏疏當中,高起潛提到了用洪承疇交換史環的事情。

按照高起潛的意思,朝廷就應該在這個事情上裝聾作啞,就當沒有這回事,最真實的目的就是擺出一副絕不和清廷有任何官方往來的強硬姿態。

大明朝根本就不承認清朝的合法性,那還有什麼好談的?

高起潛的這番說辭,讓復隆皇帝深感驚詫。他完全能夠理解高起潛的意思,但他專門給李吳山張目,那就顯得很耐人尋味了。

高起潛這個監軍不是用來排兵佈陣行軍打仗的,而是代表朝廷在大旗軍的一種存在,既然監軍大人都已經知道了這個事情,那就表示朝廷已經知道了,至少李吳山早就對高起潛通過氣了。

但事實真是這個樣子嗎?

只怕未必吧?

要是李吳山真的早就對高起潛說過這個事兒,高起潛一定會及時的告知皇帝本人。一直到現在他才說,明顯就是一種事後的補救措施……

不論這到底是不是高起潛在幫着李吳山補救,至少程序上已經做的滴水不漏了。就算是皇帝心中有些疙瘩,也只能暫時放下。

又過了兩天,李吳山本人的奏疏終於遞到了皇帝手中。

在李吳山的這份奏疏當中,所使用的言辭和他想表達的態度幾乎和高起潛如出一轍,都極力否定和談,認爲這本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對於前方的軍心士氣傷害極大。同時,李吳山很明確的指出了一個問題:私自和清廷方面的接觸確實是有,因爲他真的很想把史環營救出來,這對軍心士氣的提升以及朝廷的形象有着極大的幫助。但清廷卻利用了這個事情,把私下裡的交易變得公開化了,其實這根本就是一種挑撥,以聖天子的慧眼,應該不會上這個當……

同時,李吳山表示出了一種認錯的態度,承認自己在這個事情上做的有些欠妥,並且表示不會再和清廷有任何接觸,而且一定會馬上掐斷溝通渠道,想其他辦法繼續營救史環。

既然理李大帥都已經認錯了,復隆皇帝的心情頓時就好了許多,馬上做出了“批示”:“朕早知敵之險惡用心,此等挑撥之伎倆,徒增笑料爾。朕身在寧城心繫戰事,待卿凱旋之期,君臣齊聚功高樓相賀之……”

雖然我這個當皇帝遠在金陵之地,其實非常關心前方的戰事,就等着你們光復河山之後與你一起在功高樓上慶功呢……

轉眼之間,就又是一副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樣子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 恩怨情仇第二百九十八章 潰流第一百九十四章 文壇領袖第三百四十三章 驚雷第五百七十章 冷酷無情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十四章 一語成讖第三百零三章 胥吏第三百三十四章 壯烈時刻第四百二十三章 最終處置第一百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熱血少年第五百九十三章 新的世界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二百八十八章 腐敗跡象第五百二十一章 報應不爽第五百七十一章 浪漫男兒第四百六十五章 狗屎運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現行第一百一十八章 無辜的船伕第十一章 三房壯士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四百二十七章 手法粗糙第一百五十九章 闖宮之變第二百零五章 走馬換將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收學生第二章 狼藉壽宴第一百九十七章 抗旨不遵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一百零二章 兵鋒所指第五百七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人物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五百三十一章 龐氏騙局第五百六十六章 走向彼方第一百零四章 督師無奈第三百五十九章 四海皆兄弟第四百六十章 應對之法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官難當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五百零九章 姑且一試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二百四十七章 你們和我們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一百八十七章 絕不回援第四百七十五章 探路者第五百二十五章 嚴厲批評第二百零七章 滿門忠烈第三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三百零二章 潰局第九十八章 結黨第五百五十二章 半生夢幻第四十九章 最後的囑託第一百零七章 君臣失和第二百九十六章 癡傻對手第一百七十九章 醉銷魂第五百三十九章 誓言之重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第五百二十六章 謫仙易手第四百一十三章 神仙日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四十三章 前任現任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二百六十七章 戰爭機器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四百一十一章 鏖戰京畿第三百九十四章 末世景象第四百零六章 絕處逢生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一百九十三章 佛門金剛第五百一十九章 成本問題第九十三章 手中筆掌中刀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五百一十一章 搶救一下第四百六十一章 時間賽跑第四百五十一章 離家出走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八十六章 夫妻夜話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三百四十九章 反正第二百六十一章 商業援助第九十二章 小家子氣第一百零三章 穴攻鳳陽第一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三十九章 市井潑皮
第四百一十七章 恩怨情仇第二百九十八章 潰流第一百九十四章 文壇領袖第三百四十三章 驚雷第五百七十章 冷酷無情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十四章 一語成讖第三百零三章 胥吏第三百三十四章 壯烈時刻第四百二十三章 最終處置第一百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熱血少年第五百九十三章 新的世界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二百八十八章 腐敗跡象第五百二十一章 報應不爽第五百七十一章 浪漫男兒第四百六十五章 狗屎運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現行第一百一十八章 無辜的船伕第十一章 三房壯士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四百二十七章 手法粗糙第一百五十九章 闖宮之變第二百零五章 走馬換將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收學生第二章 狼藉壽宴第一百九十七章 抗旨不遵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一百零二章 兵鋒所指第五百七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人物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五百三十一章 龐氏騙局第五百六十六章 走向彼方第一百零四章 督師無奈第三百五十九章 四海皆兄弟第四百六十章 應對之法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官難當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五百零九章 姑且一試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二百四十七章 你們和我們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一百八十七章 絕不回援第四百七十五章 探路者第五百二十五章 嚴厲批評第二百零七章 滿門忠烈第三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三百零二章 潰局第九十八章 結黨第五百五十二章 半生夢幻第四十九章 最後的囑託第一百零七章 君臣失和第二百九十六章 癡傻對手第一百七十九章 醉銷魂第五百三十九章 誓言之重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第五百二十六章 謫仙易手第四百一十三章 神仙日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四十三章 前任現任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二百六十七章 戰爭機器第五百九十六章 最終歸宿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四百一十一章 鏖戰京畿第三百九十四章 末世景象第四百零六章 絕處逢生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一百九十三章 佛門金剛第五百一十九章 成本問題第九十三章 手中筆掌中刀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五百一十一章 搶救一下第四百六十一章 時間賽跑第四百五十一章 離家出走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八十六章 夫妻夜話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三百四十九章 反正第二百六十一章 商業援助第九十二章 小家子氣第一百零三章 穴攻鳳陽第一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三十九章 市井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