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當然就是後世的射鵰英雄傳,講了幾堂課,黃漢見將士們愛聽,心裡有了想法。
爲何“紅旗軍”中不發行一份屬於自己體系的報紙?報紙可以傳遞信息、拓寬將士們的視野、弘揚正能量,還可以連載如射鵰英雄傳這樣的小說寓教於樂。
接下來有了時間,黃漢就拿起鋼筆開始憑藉記憶寫射鵰英雄傳,基本上忠於原著,只不過強調了民族氣節,貶低了蒙古韃子,揭露了韃子的殘酷和對漢文明的破壞力。
由於老閘船的中國硬帆結合西洋軟帆的設計得到了“紅旗軍”體系造船大工匠的廣泛好評,經過實踐證明如此設計在安全性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更好的利用了風力。
因此繳獲、侵吞的二號福船、三號福船包括倭國的朱印船也紛紛加以改造,增加了軟帆,這些船在有合適風向和風力的情況下無一例外比未改造前的速度快了一成左右。
在改造一部分霸佔的船舶之時,有一部分太過老舊的海船被判報廢,因爲需要保養的投入太大,也是因爲這些船的速度無法達到要求。
黃氏在大規模建造結構簡單、性價比高、具備優越適航性的老閘船。
這種船有傳統中式硬帆和流線型的西式船身,比傳統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戰船再增加輪槳的設計後速度無與倫比。
由於採取了全鋼龍骨省了對巨木的渴求,使得標準化生產成爲了可能,現在已經完善了排水量三百噸到九百噸的圖紙,相信不久的將來更大的老閘船也會設計成功。
鋼鐵鍛接成龍骨和肋骨僅僅是減少了對堅硬巨木的苛求,但是此時海船的主體結構還是木質,因此對造船木材的需求還是無窮盡的。
用鋼鐵解決了大海船上龍骨和肋骨對木材要求最高的構件,其他諸如甲板、艙扳、桅杆等等相對而言就比較容易備料。
黃氏船塢都是收購現成的官辦、私營船塢擴建,剛剛開始生產之時工匠們就積極備料,因爲木材要陰乾一兩年才能夠使用。
原本遼海各大船塢都有備料,現在基本上被黃氏收購一空,這些現成的木料能夠滿足黃氏最初戰船、商船的生產。
隨着在建船舶噸位加大數量增多,附近現成的木料難以爲繼,現在採購販運船用木料的商賈已經在南直隸備貨。
去年秋天,在原龍江船廠資深大工匠王玉琪的帶動下,在有新式大海船可以建造的誘惑下,在當朝閣老徐光啓的支持下,龍江船廠又來了十幾個大師傅投奔黃氏造船業。
他們採取購買新料,大量使用拆淘汰海船舊料的方法巧妙運作,基本上能夠維持黃氏船業的生產。
一年後從深山老林砍伐運送到船塢陰乾備用的大量木材就能夠投入使用,有遠見的王玉琪已經大規模提前備料,接下來木材資源不會成爲“紅旗軍”水師大發展的障礙。
大明畢竟地大物博,深山老林太多,只要有糧食,肯下力氣砍伐木料的漢民何其多也,根本不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些歐洲國家可以媲美。
東江鎮軍民一直在鴨綠江流域砍伐木料放排沿江而下賣給黃氏換取糧食和布帛,他們不滿足在江東朝鮮一側砍伐,不時過江去建奴區挖人蔘、砍大樹。
正是由於有了崛起的“紅旗軍”,東江鎮的日子好過了許多,因此島將爭先恐後投奔李九成參與叛亂的情況沒有出現。
原本參與叛軍的主要帶頭人毛承祿現在駐防鴨綠江口的鎮江堡,這小子得到了百人斬的榮譽,得到了作爲獎品的精鋼滑輪弓後勤練不已,現在能夠連續不斷射空整整一個箭插五十支鋼箭。
他現在得到的錢糧多了不少,麾下人馬有了小三千,他每天訓練士卒爭取襲殺後金軍報答聖天子給冤死的義父毛文龍平反昭雪的厚恩。
毛承祿的主要生財之道就是組織人手進入深山老林挖人蔘、打黑熊、弄熊掌,砍伐大樹放排賣給虎穴城已經形成了常態。
建造新船用舊船的木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造船大師傅的本能。
因爲大明官方船廠就有明文規定,一艘在建新船必須使用舊料不得低於三成,而且不管船廠的新木料有沒有富餘都得如此。
所以只要替朝廷造過船的工匠都養成了使用一部分舊料的習慣,況且舊船料只要選材得當根本不會影響新船的質量,還更加容易成型。
黃氏還有一個好處,用不着舊船的龍骨,這些巨木往往都是舊船上最好的木料,現在作爲普通木料用作新船的桅杆和甲板讓以王玉琪爲首的大師傅覺得暴殄天物。
改進後加了一定比例西洋軟帆的福船風帆的受風面積多了兩三成,在大逆風的情況下沿着之字形航行前進也能夠快接近一成,畢竟這個時代的大型航海帆船都完全依耐風力,少有所有人力驅動。
這是因爲航海的補給相當重要,如果船上用來人力驅動的水手太多了,這艘海船也就沒了長途販運的必要。
算算賬,一個人一天消耗的水和食物是體重的十五分之一左右,如果航行一個月一個人的補給就需要佔有兩個人的重量,需要的活動空間就不能小了,用上一百人船艙裡還能有多少空間裝運貨物?
供一百人吃喝拉撒、給一百人付出報酬後,這一趟長途販運還有利潤幾何?
因此人力驅動大型商船太奢侈沒有這個可能性,黃氏設計的輪槳雖然把人力的效率提高了三倍也不能用在商船上,而是用於客船和戰船。
因爲客船上有閒得蛋疼的旅客提供免費勞動力,只要適當優惠船票就行,戰船上的炮手和水師陸戰隊員都可以輪流提供人力驅動加快戰船的航速。
黃漢經常管理體系內的大工匠不斷研究、不斷探索,王玉琪等等造船大工匠都經常隨同戰船、商船出海,他們要通過實踐更加完善船舶的設計。
這一次家主親自出海,王玉琪當然更加要用心對待,他不僅僅親自上了旗艦還帶上了幾個大師傅二十幾個徒子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