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嬪妃們樂意來瞧熱鬧當然是出於對女兵的好奇,看到了七八百不讓鬚眉的女兵一個個大聲讚歎,小坤興簡直是看得如癡如醉。
她想起了黃漢的囑咐,很嚴肅道:“父皇、母后,兒臣以後會用心習文練武,長大了也要如同秦將軍那樣帶兵出戰爲國分憂!”
童言無忌,崇禎聽見了女兒的豪言壯語笑道:“好!有志氣,父皇喜歡。”
觀禮的諸多大臣都在議論紛紛,猜測恐怕是東平侯兵力不足,否則怎麼會連女兵都用上了。
不管羣臣如何議論,這一次閱兵效果很好,京城裡有十幾萬軍民、官宦親眼看到了“紅旗軍”這一支與衆不同的隊伍,從普通兵丁靈動的眼神就能夠感覺到自信和不屈。
大多數都相信有如此強悍的“紅旗軍”駐紮寧遠,山海關一定能夠高枕無憂。
帶領人馬離開京城的黃漢選擇從保定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進入河南彰德府,因爲這裡是太行山東側,地勢平緩的地區有利於行軍。
京城到彰德府這一千二百餘里的官道路況不錯,以“紅旗軍”的體力每天行軍八十里,連續走上半個月完全沒有問題,況且由於一路消耗,攜帶的輜重會越走越輕。
剛開始路上的情況還好,可是走了四五天後就截然不同,那是太多流民攜家帶口走上了官道,他們期望尋找到一個能夠活下去的地方,可是往往見到了明軍隊伍都是拼命逃跑。
見到了明末的軍民關係,黃漢又體會到了大明亡國的原因之一,老百姓不僅僅是不信任政府的軍隊,還畏之如虎,在這樣的環境下離心離德那是當然。
老百姓分不清好歹不要緊,黃漢臉皮厚的很,會自我吹噓成“大救星”讓升斗小民認清“紅旗軍”,擁護光榮、偉大、正確的自己。
宣傳隊總旗自從離開京城就走一路寫一路,寫得最多的就是言簡意賅的一句話“‘紅旗軍’餓死也不搶掠老百姓!”寫得第二多的內容是“好兒郎寧死不從賊!”。
排第三的有些長“任何屠殺、搶掠老百姓的人在‘紅旗軍’眼裡都是賊兵,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們斬盡殺絕!”
諸如“官軍但凡殺良冒功罪加三等!”、“‘紅旗軍’和老百姓手足情深!”“‘紅旗軍’保境安民殺流寇還大明朗朗乾坤!”等等用石灰石刷的宣傳標語比比皆是。
行軍四百餘里後,黃漢下達命令在保定府城南六十里靠近官道的孫劉莊建立補給站,收容流民,這裡是個地方武裝的寨子,有周長三裡的夯土寨牆。
莊子的防禦力拿北邊的保定府城相比不值一提,跟南面四十里外的博野縣城也不好比,黃漢之所以沒有選擇府城和縣城作爲補給點,是爲即將收容的流民考慮。
州城府縣爲了自保根本不可能放流民入城,這不能責怪駐守文官武將冷漠。
因爲太多堅城被攻破就是守衛的文官聖賢書讀傻了,存了一念之仁而鑄成大禍。
流民、流寇根本難以區分,被放入城池的後果就是這座城裡的老百姓都要變成流民、流寇,文官武將十有八九死於非命。
崇禎十三年之前,肯投降流寇的文官武將少之甚少,一般情況下城破後沒有能夠逃跑的官員都死得很慘,失去約束的暴民是極度殘忍的,他們跟達官貴人天然有階級仇下手無比毒辣。
黃漢看上孫劉莊是因爲這裡離京師四百餘里位置恰到好處,這裡離天津衛港口不足五百里“紅旗軍”從海上來增援的騎兵兩天、步兵五天能夠趕到。
有一顆釘子牢牢釘在這裡會直接導致往北、往東四五百里江山安全許多,應該能夠減少流寇的破壞程度,使得不少農戶用不着逃亡能夠繼續耕種。
黃漢當然不會留太多人馬招人猜忌,留下少量根正苗紅的少年火槍手作爲種子,留下一些家小在遼西走廊的衛所軍駐守,以後從收留的饑民中選拔一部分進行軍事訓練以宗族武裝或者地方團練存在。
漢人有成語“逐鹿中原”,由此可見中原的重要性,黃漢在這裡佈局面向中原,不僅僅是爲了搞人口還爲了擴大“紅旗軍”的影響力。
孫劉莊顧名思義乃是以孫、劉兩大姓爲主的莊子,由於流民不斷,搶劫、偷盜蔚然成風,附近村落的人口都不得不聚集到莊子裡抱團堅守,農事已經被荒廢。
這就是連鎖反應,也算得上蝴蝶效應,即便這裡只不過是大股流民經過而已,沒有發生激烈的戰鬥。
哪怕由於四鄉八壤的老百姓都進入莊子躲過了劫難,也會使得他們本來就難以爲繼的生存條件更加惡劣。那是由於田地遭到踐踏、少了田間管理直接影響到秋天的收成。
如果再被官兵敲詐一些已經爲數不多的糧食,這裡聚集的三四千人大有可能會往流民、流寇直接轉變。
“紅旗軍”正兵、輔兵九千一百餘人馬浩浩蕩蕩來到孫劉莊外安營紮寨,這裡的兩個族長和一羣族老被嚇壞了。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官過如剃。”比較形象的道出明末良民想要生存何其艱辛!
攤上了成千上萬大軍過路的大事,孫、劉兩家族老們人人唉聲嘆氣,一個個都認爲天道不公,孫劉莊裡由於流民不斷本來就難以爲繼的幾千人往後的生計恐怕會日漸艱難。
躲着也不是個事啊!最後是劉族長自告奮勇帶了幾十個族人套上幾架大車趕着幾口豬,十幾只羊和幾十石麥子去明軍營地勞軍,期望統兵的長官、老爺們能夠高擡貴手。
帶隊的劉族長戰戰兢兢來到正在離莊子二三裡處安營紮寨的“紅旗軍”宿營地之時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他們發現這裡的官軍和氣得很,沒有人橫眉立目,也沒有人對他們出言恐嚇,得知是鄉老帶着豬羊、糧食主動來勞軍,一個巡營的將領立刻表示感謝,並且派一隊人馬送他們去中軍見東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