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依舊打到根據地附近了,“插翅虎”部當然不會坐視。
趙十三、靳明虎等等得到旗衛、暗哨提供的情報後沒有消極,他們在已經發展到一百幾十的旗衛精心策劃下,挑選四千人馬越過潞安府依託山地伏擊清兵。
發展了四年,如今的“插翅虎”部擁有人口四萬餘,其中有一萬青壯年嘍囉,在山裡有幾萬畝山地種着玉蜀黍、馬鈴薯等等農作物。
由於經常能夠得到“忠義堡”的糧食救濟,不至於需要爲了填飽肚子而劫掠更加困難的山民,因此“替天行道”的名頭愈發響亮。
精選的四千人馬都具備一定的戰鬥力,比不上“紅旗軍”正兵,但是比明軍普通營兵的戰鬥力和戰鬥願望都要強,裝備也好於他們。
此時明軍都得到了嚴防死守的命令,各州城府縣都在加固城防準備滾木礌石,山野、鄉村已經沒有了明軍和官吏,大多數富人也紛紛入城躲避戰火。
打着替天行道大旗的插翅虎部在太嶽山東南麓設伏,這裡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地形複雜,潛伏數萬人馬都難得被發現。
由於是量力而行,而且是選擇出門打劫的小股清兵下手,每一次都是以數倍於清兵的羣毆模式進行。
成功了幾次,取得小勝,斬獲韃子二百餘、建奴幾十,繳獲了戰馬、挽馬三百匹,一時間在流寇中名聲大噪。
盟主高迎祥爲了增加威望,派遣心腹聯絡靳明虎,給出僅次於闖將李自成的地位拉攏“插翅虎”部入夥。
旗衛的佈置就是儘可能襲殺流寇大頭目,高迎祥這條大魚上鉤豈能放過,靳明虎表態願意成爲高迎祥麾下的三當家,找機會合兵一處共謀發展。
連續伏擊建奴小股部隊,雖然傷亡人數遠超過被伏擊的清兵,但是隊伍得到了鍛鍊,不少敢打敢拼的嘍囉和小頭目脫穎而出,成爲旗衛發展對象。
趙十三和靳明虎等等都知道能夠更加深入流寇核心層,成天跟流寇第一大頭目高迎祥接觸,離完成任務應該爲時不遠。
他們期待着擒拿高迎祥、李自成等等賊骨頭後脫掉山賊、流寇的外衣穿上“紅旗軍”華麗、耀眼的軍服,從今往後生活在陽光下。
清兵大舉入寇對於已經具備了實力跟其決戰的黃漢來說是個機會。
“紅旗軍”不以騎兵見長,長處在火力,不懼跟建奴堂堂陣戰,只是擔心建奴避戰利用騎兵的機動力優勢一走了之。
如何使得建奴在關內跟“紅旗軍”來一場大會戰?導致能夠給予建奴大量殺傷?
攻其必救乃是不二法門,偵查到建奴在關內的臨時大本營很重要!
上一次建奴辛辛苦苦的打劫成果被黃漢黑吃黑了足三成,前車之鑑,這次奴酋不可能不防備。
建奴集中物資和裹挾的人口、大牲口派重兵保護勢在必行。
旗衛在行動,山陝、河南的四方快運鏢師也紛紛動用所有的關係戶偵察清兵的大本營和物資集中地。
紅歹是真的很善於學習,他經常檢討自己的得失,經常跟唯一成年的兒子豪格和幾個心腹大將談論幾次用兵得到的經驗教訓。
黃漢慣於偷襲,如何防備是建奴軍事貴族研究的重點,最後得出結論,只要擁有一兩萬人馬護衛,黃漢就不可能選擇這樣的目標。
這一次入關,紅歹是更加謹慎,他兵分四路出擊,每一路人馬都達到四萬,他還選擇了朔州堅城作爲大本營和人口、牲口、物資集中地。
爲了能夠把到手的搶劫成果帶回大清國,紅歹是這一次防範於未然。
爲了不被膽大妄爲的黃漢率領騎兵追出關外襲殺,奴酋再也不會佈置少量人馬驅使裹挾的漢民趕着牛車推着獨輪車陸陸續續上路。
他準備採取統一行動共同撤退,這樣做效率不高但是可以確認不給“紅旗軍”的突襲創造可乘之機。
只不過看待問題要與時俱進,黃漢其實根本不是做不到突襲有一萬滿蒙騎兵協防的物資囤積地,或者奔襲押運物資去關外的運輸隊,而是以三年前的實力不允許進行消耗戰。
也是擔心如抗日戰爭時期那樣發動百團大戰過早的暴露了八路軍實力,使得接下來幾年處境更加艱難。
原本的大明三方博弈有些類似於抗日戰爭,現在多出一方“紅旗軍”。
而流寇實在太不堪,一直都是強盜思維只會打爛一切,沒有政治綱領,脫不了匪氣成不了氣候,即便奪下江山也坐不穩。
現如今的“紅旗軍”得到了朝廷大義,每年能夠拿到遼餉三百六十萬兩白銀、得到一百二十萬石糧食和馬料,大大減輕了黃漢的負擔。
“紅旗軍”已經不怕暴露實力,只愁追不上清兵完成聚殲戰術,根本不在意建奴擁有多少兵馬。
在關內作戰,理論上只要有四營“紅旗軍”,無論是否遭遇清兵主力都能夠做到能戰,且做得到戰而勝之。
這不是自說自話,四營人馬有一萬六千,配套的輔兵至少有八九千,一路上收留的老百姓還不知會有多少會下死力氣爲“紅旗軍”幹活兒。
兩萬五千人馬發現清軍騎兵數量不佔優勢,完全可以依託火力優勢攻擊前進。
“紅旗軍”的標配是每營都有四個百總炮兵,最起碼擁有四十門一磅弗朗機炮,擁有十二磅、六磅、三磅紅夷大炮各三門。
如今營伍裡火槍手全部使用自生銃,米尼槍佔比高達三成,四營人馬的戰鬥力已經接近八里橋之戰的英法聯軍,人數達到三倍,防禦力遠遠超過那時已經不裝備盔甲的英法聯軍。
要知道八千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打敗了僧格林沁、勝保、瑞麟率領的滿蒙聯軍五六萬,而法軍僅僅死亡三人,受傷十七人,英軍死亡兩人,受傷二十九人。
這就是近現代火器部隊跟冷兵器軍隊的較量,發生在八里橋的那場可笑的戰鬥註定把邪惡墮落的滿清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