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集體屠殺英格蘭戰俘,這件事肯定和光榮、偉大、仁慈的徵虜大將軍沒有半毛錢關係。
黃勇會檢討自己疏於防範,沒想到仇恨英格蘭人的大明子民會如此殘忍,直接導致一千左右俘虜死無全屍。
再比如說平壤城內清軍把總以上的官佐全部死於非命,毛承祿和尚可義就會主動承擔責任,他們的解釋是,沒想到清軍中官兵關係如此緊張。
早知道幾大百軍官會被亂軍殺死應該提前把他們保護起來。
此時已經是九月初,毛承祿和尚可義早已經離開了平壤。
不僅僅是他們,參與收復平壤城的所有正兵營都往西而去,留下了五個衛所軍千總和劉奮勇的兩個千總騎兵配合溫體仁等等“漢江省”官員安定地方。
六百里加急的捷報火速送往京師之時正好在中秋節到達,這一天也是溫體仁率領人馬進入平壤城的日子。
至此朝鮮主要的城池全部被“紅旗軍”奪取,成爲了“漢江省”的府城、州城、縣城。
平壤城內數萬軍民高喊口號歡迎“紅旗軍”理所當然,氣氛肯定熱烈,否則就是劉在旗、姜新等等宣傳主官工作的失職。
很明顯“漢江省”的地盤在年底前會擴大一倍,又有幾十個州城府縣需要派遣官員,溫體仁請示黃漢後寫下了二百餘官員的調任名單跟捷報一起送往京師呈交吏部。
官員中有八九成是溫體仁和“漢江省”官員公推,黃漢不瞭解這些人當然不會給出反對意見,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漢江省”的官員能上能下,發現不稱職的官員降級、調離、免職都可以。
黃漢特批了十幾人,其中就有陳奇瑜懇請調任來“漢江省”擔任知府的練國事。
陳奇瑜乃是東林黨,由於黃漢出手,他由充軍的囚徒死灰復燃又成爲了高官,現在得到黃漢重用參與圍殲多鐸。
他知恩圖報工作很賣力,舉薦的練國事乃是被他連累遣戍廣西的大明罪官。
練國事也是東林黨,是東林點將錄裡的地捷星花項虎,官至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
由此可見被圍在車廂峽的流寇之所以得以逃出生天,跟東林黨大員收受賄賂不無關係。
黃漢不擔心陳奇瑜、練國事、楊一鵬等等原大明朝堂上的東林黨高官來到“漢江省”會帶壞風氣。
因爲這裡跟大明截然不同,所有的人都有具體工作安排,都有目標任務,都有考績標準,花時間琢磨人少了時間琢磨事,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旗衛調查。
“漢江省”是全新的面貌,有積極向上的集體,領導班子不可能在短時間被腐蝕,況且最高領導人是清廉且機深刺骨的溫體仁,在他手下玩人恐怕玩不轉。
黃漢做出了規定,旗衛不僅僅調查官員、吏員的腐敗行爲,也調查行賄的商賈、官員,判罰之時行賄和受賄同罪。
後世給行賄定罪太低,直接導致官員要承受巨大的誘惑,要知道人是很難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的,畢竟如海瑞那麼較真的大官少之甚少。
因此行賄之人更加壞,他們之所以行賄就是爲了不正當競爭,成爲了權錢交易的媒介,使得官員獲得的公權能夠私下裡買賣。
其行爲不僅僅破壞了公平原則還害了承受不了一次又一次誘惑的官員,不知多少被抓捕的貪官後悔爲何守不住底線就可見一斑。
“紅旗軍”體系對行賄之人嚴懲不貸,不僅僅獲罪判處勞動改造還要被罰沒家財。
黃漢給執政的溫體仁提了不少先進的管理理念,高智商值的溫體仁一點就透。
他從來沒想過爲自己撈實惠,很滿意現在的待遇,更加感激徵虜大將軍給了他“漢江省”這個政治舞臺,只想着在有生之年留下豐功偉績。
在他的完善下,“漢江省”監督體系逐漸有了權威性,對於大小事宜的批覆,職權內的官員都有限制,必須在幾天明確答覆都形成了制度。
如果有官員敢於索賄,商賈、百姓有義務舉報,“紅旗軍”鼓勵他們舉報,並且給予現銀獎勵,不舉報還給予賄賂的會面臨六個月以上的勞動改造。
大明有些官員很混賬,就有縣太爺接到朝廷收取商稅的命令後在衙門口設立一個箱子,讓商販隨意給多少,這樣的行爲還演變成了一段美談,民間一致公認這是一位不與民爭利的好官。
如此風氣至國家何地?
在黃漢治理下的“漢江省”一旦出現這樣的官員,不僅僅是官兒沒得當那麼簡單。
因爲瀆職罪判處三年勞動改造必不可少,讓這些沽名釣譽的官員幹三年苦力,他們才能夠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應該就能夠領悟到何爲真“不爲民爭利”。
“漢江省”的商稅三十取一,也就是成交額的百分之三點三,如此優惠的稅收如果商家還敢偷稅漏稅,處罰都是十倍以上甚至於百倍。
具體多少倍完全是根據偷稅商家的家財而定,目的就是把他們罰得傾家蕩產。
犯罪成本遠遠大於得到的實惠纔會使得貪心不足得到遏制,用不着擔心某個大商家傾家蕩產倒閉了導致很多人失業,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
倒斃一個無良沒有責任心的企業無傷大雅,市場不會受到影響,原本這個企業的份額被其他或者新辦的企業瓜分,肉依舊爛在鍋裡。
總而言之,黃漢主導下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不容挑釁,也很難變通,竭盡所能給予所有人最基本的公平。
京師外城的八月十五也是熱鬧非凡,那是鄭秀娥在李三娘子暗自支持下組織了萬人大遊行,最後統計主動參加的人數接近十萬。
動輒十萬軍民大遊行足以彰顯徵虜大將軍的號召力和動員力,京師官宦、京營將士們、錦衣衛、東廠參與者不知凡幾,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維持秩序。
滿城軍民歡慶勝利,甚至於皇城內的宮女、太監、嬪妃、公主、皇子都在慶賀之時,崇禎皇帝喜憂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