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多事之秋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對於我們這個災難深重的國家,是個多事之秋,是以屈辱和悲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發生了一連串的事,都是大事。

一個是鬧義和團,也多被稱做庚子事變,鬧得最厲害的是山東、山西、直隸一帶。

另一個是教案事件。

還有一個是八國聯軍打入北京,西太后帶着光緒皇帝倉惶出逃。

這三件事是相互聯繫又相互因果。

義和團也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這個組織是以扶清滅洋爲口號,參加人以農民爲主體,可以說涵蓋了各行各業。

義和團的前身大多是以反清復明爲口號的秘密組織。

甲午戰爭失敗後,面對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和侵略,義和團中的有心之人,利用外國傳教士與教衆,經常與當地村民發生矛盾與糾紛,引發老百姓的不滿情緒,把反清復明的口號改成了扶清滅洋。

在很長的時間裡,由於所受教育和能接觸到的材料的限制,在很多人的心底深處,義和團個個都是令人敬佩的大英雄。

用大刀長矛,甚至赤手空拳以血肉之軀,英勇無畏地面對洋槍隊的快槍和大炮。

後來,隨着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確立,越來越多的,先前不被人知的事情浮出水面,越來越多的惡行被揭露,對義和團的種種不同說法多起來了。

看某些義和團的團規,好像還可以。

比如:“毋貪財、毋好色、毋違父母之命、毋犯朝廷法,殺洋人、滅髒官,行於市必俯首,不可左右顧,遇同道則合十。”

有記載:“看其連日由各處所來團民不下數萬,多似鄉愚務農之人,既無爲首之人調譴,又無鋒利器械;且是自備資斧,所食不過小米飯玉米麪而已。既不圖名,又不爲利,奮不顧身,置性命於戰場。不約而同,萬衆一心;況只仇殺洋人與奉教之人,並不傷害良民;以此而論,似是仗義。”(摘自《庚子記事》)

我們知道,義和團沒有統一的組織,是相互獨立,各行其是的形形**的獨立團體。肯定是有好有壞,良莠不齊的。

上邊記載的應該是其中表現好的了。

但是,就是這好的,也是要畫很大的問號的。

“只殺洋人和奉教之人”,所有的洋人都該殺嗎?所有的奉教人員都該殺嗎?

要知道,那些信衆絕大多數是良善之人呀!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有這樣的懸賞,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殺一女洋人賞四十兩,殺一洋小孩賞三十兩。

不管你敢不敢相信,但這是真的。

是西太后領導下的清政.府向英、美、法、意、日、俄、西(西班牙)、比(比利時)、荷、奧十一國宣戰的時候,同時以國家名義發出的懸賞。

這是何等的野蠻,何等的卑劣,何等的慘無人道。

要知道,在這些被懸賞殺害的洋人中,有多少人是來中國宣傳先進思想的,諸如破除迷信反對婦女纏足;有多少人是醫生,來中國治病救人的;又有多少人是真的來中國傳播宗教信仰的。

而義和團是見洋人就殺,無論女人和孩子。

不但如此,只要沾上一點洋都是要殺的。

那時國人稱洋人爲毛子。外國人爲大毛子,中國人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是二毛子,通洋學、會說外國話的中國人,乃至用洋貨的爲三毛子,依次類推竟至十毛子。

有記載:“若紙菸,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轍置極刑。”

曾有學生六人倉皇避亂,因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義和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於非命。”

怎麼可以出這樣的事?但這是真的。

wωω ✿тт kΛn ✿Сo

有一本書這樣寫着:“六月二十七日(一九零零年),山西太原,城東南天主教堂,附屬有診所、孤兒院、女子教會學校。從早晨開始,教堂門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羣。

傍晚時分,人羣開始騷動,有人開始向教堂裡投擲磚頭石塊,有人帶頭喊起了口號。燒掉它!殺了他們!的口號此起彼伏。

在吶喊聲和飛擲的磚頭中,教堂門前的教會醫院燃起大火。

“天漸漸黒了,義和團開始進攻。教堂裡,有主教有修女有牧師有雜役,有醫生有教師有學生。男人們武裝抵抗,女人撤退到地下室。抵抗至午夜,已經無路而退,他們衝過火海,衝到街上,與義和團狹路相逢了。

“混亂中,有兩個教會女子學校的學生,原來是纏足的,正在放腳,十分痛苦,無法走路,在逃跑時落在了後面。

“她們的老師庫姆斯小姐,本來已經逃到安全地帶,又返回院子中找到兩個女學生,把她們一個個往外背。不幸她們被義和團發現了,可憐的庫姆斯小姐被五大三粗的義和團員們,抓着手拎着腳,扔進了熊熊大火。

“庫姆斯小姐掙扎着爬了出來,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義和團員們又一次把她扔進火海,又猛砸了一通磚頭。庫姆斯小姐再也沒有爬出來。”

文章繼續寫到:七月初,太原的官員以保護爲名,把四十多個外國人集中到一個大院子。

毓賢(山西巡撫)的審判令天下法官膛目結舌。

毓賢是這樣審訊的:“從哪裡來?”

回答:“英國”

毓賢判決:“殺!”

又帶進來一個。

問:“從哪裡來的?”

答:“法國。”

宣判:“殺!”

這一日,毓賢的嘴裡,說了四十四個“殺”字。

這一天,是一九零零年七月九日。

這一天,八國聯軍瘋狂地向天津進攻,企圖解救那些被毓賢們圍攻和剿殺的外國人。

這一天,庚子國難中真正的英雄聶士成將軍,提腸指揮,炮彈穿胸,戰死沙場,爲國盡忠了。

聶士成知道毓賢在幹嘛嗎?聶士成要是知道了,他還能“爲國盡忠”嗎?

我們的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是事實和真相。把事情的真相告訴自己的人民,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個社會的自信和胸懷的博大。

這樣的社會,肯定會受到她的人民真心實意的擁戴。

那些靠欺騙,靠愚弄人民而維持的統治,或許可以得計於一時,但終究是不會久長的。

一位偉人說過:“你可以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你也可以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的人。”

關於教案。

十九世紀末,西方傳教士被准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

在治外法權之下,不單教會的西方神職人員不受清**管轄,一般中國信徒也常獲教會庇護。

地方上,基督教會每每因爲文化、風俗差異等等各種原因,與地方民衆發生衝突。

部分不良教民欺壓當地民衆,而地方**卻往往因爲懼於教會的治外法權,不欲與洋人作對而不能公正處理。

凡是教會和信衆和非信教民衆發生糾紛的案子,被大家稱做教案。

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0章 朋友第81章 戰漢陽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9章 君主立憲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04章 勸退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55章 反擊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04章 勸退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9章 君主立憲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50章 復古第94章 僵局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58章 歐戰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39章 慶典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96章 風雲突變第336章 張瑞璣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390章 內幕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88章 大通起義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182章 開張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57章 禁賭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97章 北大三寶
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88章 大通起義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0章 朋友第81章 戰漢陽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49章 君主立憲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04章 勸退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55章 反擊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04章 勸退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9章 君主立憲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50章 復古第94章 僵局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58章 歐戰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39章 慶典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96章 風雲突變第336章 張瑞璣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390章 內幕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88章 大通起義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182章 開張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57章 禁賭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97章 北大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