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

北軍爲掩護部隊後撤,以一部兵力扼守要地黃土嶺。

四月二十五日,湘粵軍與扼守黃土嶺之敵展開激戰。趙恆惕命劉建藩部攻敵左翼,湘軍第一師第二旅和馬濟粵軍一部攻敵右翼。

同時,逼近醴陵的第一師第一旅也舉旗南下,回擊黃土嶺。

二十七日,湘粵軍發起總攻,據守黃土嶺之張宗昌第六旅及李傳業安武軍拼死抵抗。趙恆惕親臨督戰,指揮湘軍從正面連續突擊。

北軍終於不支,遂放棄黃土嶺,分別逃向萍鄉、瀏陽和株洲。

湘軍乘勢猛追,連克醴陵、株洲,前鋒距長沙省城僅數十里。

經此一戰,北軍左路軍幾乎全軍覆沒,施從濱師僅剩七百餘人,張宗昌混成旅僅剩兩營,李傳業安武軍也死傷過半,損失槍炮子彈不計其數。

張懷芝隻身逃回漢口,向攻湘軍總司令曹錕訴說因張敬堯不出兵救援,致遭失敗,爲自己開脫。

湘軍反擊獲勝後,劉建藩率部直撲株洲。在龍頭鋪遭北軍伏擊,指揮隊伍登山作戰,過徐家橋時,人擁橋斷,劉建藩不幸墜河殉難,時年三十一歲。

護法軍政.府爲紀念他的功勳,追贈他爲陸軍中將,後國葬於長沙嶽麓山,墓門題有四個大字一一護國元勳。

張敬堯聞左翼兵敗,一面急調進攻寶慶之田樹勳旅退保長沙,一面令正在寧鄉“清鄉”的李奎元第十一師和奉軍一部前往株洲阻擊湘軍。同時,令已於四月二十一日攻佔衡陽的吳佩孚部向江東攻擊,威脅湘東護法軍之後路。

這時,湘軍因遽失勇將,又有腹背受敵之虞,趙恆惕遂下令放棄株洲、醴陵,留李仲麟部在茶陵擔任警戒,主力撤往酃縣和永興。

北軍乘勢逼進,田樹勳旅再次攻陷寶慶,吳佩孚部連陷安仁、攸縣及耒陽。至此,湖南大部又爲北軍所佔。護法聯軍全部退守湘桂邊界地區。

湘東反擊戰是護法戰爭中一次最出色的作戰。湘軍將領在嶽陽失守,桂軍南撤,北軍氣勢逼人的情況下,不畏強敵。決心聯合粵軍,堅持實行反擊作戰,並能冷靜地分析敵情,決定集中兵力,打敵比較薄弱之一路,這一決策無疑是正確的。

此外,在戰法上,汲取了前次作戰失利的教訓,由單純防禦改爲主動進攻。在統一指揮下,對正在運動之敵實施多路突擊,攻其不備,出奇制勝。首戰獲捷後,又乘勝追擊,不給敵人以喘息時機,從而取得了殲敵萬人的重大勝利,其戰鬥精神和指揮藝術都是值得肯定的。

張懷芝很可笑,在湘東大敗後,他便張皇失措地由萍鄉退往樟樹鎮,又由樟樹鎮退到漢口。他宣稱舊病復發,又稱山東地方土匪猖獗,必需趕回去。他打電報給段,保舉徐樹錚率領奉軍接防湘東,出任第二路司令。徐樹錚志不在前線,堅決不就。他又保舉張敬堯或是陳光遠,甚至由曹錕一人身兼一二兩路司令。

他的求去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在前線打仗沒有把握,第二是怕他的老窠被別人搶去。因爲他離開山東後,便由第五師師長張樹元護理山東督軍。北洋系的慣例是護理就能扶正,張樹元自然不願意張懷芝再回任。

本想通過徵湘給自己賺些資本,沒想到仗打得不好,損兵折將,弄不好得不償失,把老本賠掉。張懷芝此刻是身在前線心在山東,恨不得立刻插翅回魯。

段祺瑞覺得在這個時候前線易帥很沒有面子,同時也找不出適當的人來接替第二路司令。

段當然知道張懷芝急於回魯的想法,便以國務院名義給出一個鄭重承諾:“魯督決不易人”。同時保證如果第二路兵力不敷時,可以繼續派兵增援,要求張立即由漢口前往江西主持軍事。

湘東反擊戰的勝利對湖南的整個戰局意義重大。自從湘東一戰之後,北軍不敢深入,南軍也不敢反攻,湖南戰場上突然由熱戰相對平靜了下來。

北軍和護法軍在湖南還有一個戰場在湘西。

廣東護法軍政.府成立後,湘西辰沅道尹張學濟即派人赴廣州謁見孫中山,表示願意響應護法。孫中山遂任命張爲湘西護法軍總司令。

張學濟:(1873—1920),字容川,湖南省芷江縣人,少時入鄉學。一九八四年以秀才選拔貢生。光緒二十三年(1897)進士。

時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清廷政治腐敗,他認識到只有改造國家,才能圖存,遂輟仕途,立志革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熊希齡薦舉東渡日本,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陸軍。期間結識孫中山,一九零五年加入同盟會。回國後任廣東鹽行局局長,旋在上海組織廣藝書局,做爲秘密革命機關。又在漢口設《大江日報》,參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

武昌起義後,胡瑛任山東都督,他任參謀長兼第一混成旅旅長。

辛亥革命後,任湖南檢察使,後被袁世凱解職。

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湯薌銘督湘,大捕黨人,張被迫走兩廣、雲貴,繼續進行反袁活動。

蔡鍔在雲南通電討袁,組成護國軍,張學濟受蔡派遣,返回湘西,組織力量討袁驅湯(湯薌銘)。在乾城(今吉首市)宣佈獨立,成立湖南臨時軍政.府,任護國軍湘西總司令兼辰沅道尹。隨後,進駐沅陵,收編散兵遊勇,整頓地方治安。

同年譚延闓二次督湘,任命他爲湖南辰沅道道尹,兼守備司令。

一九一七年十月下旬,張學濟和湘西鎮守使田應詔、鎮守副使兼第五守備區司令周則範、第二師第三旅旅長陳嘉佑,在沅陵、洪江、常德等地相繼宣佈獨立。

張學濟推舊友胡瑛爲護法軍湘西招撫使,永綏鎮總兵謝重光爲護法軍副總司令。湘西護法軍共有一萬一千餘人。

張學濟響應護法後,率本部東進桃源。不久,應湖北石星川籲請,率部援鄂,隨荊沙靖國軍退往鄂西。

護法聯軍在嶽州戰敗,大軍南撤,湘西護法軍便受到嚴重威脅。這時,據守常德一線的湘西護法軍有田應詔、胡瑛所部共六千餘人,周則範部約三千餘人。

段祺瑞令原第十七師師長陳復初,在湖北長陽招撫舊部,恢復該師建制。然後會合原湖南第四守備區司令王正雅所部,進攻湘西。

四月二日,陳復初率十三個營約六千餘人由沙市出發,經漁洋關進窺湘西。

湘西護法軍急電唐繼堯、劉顯世,請求滇、黔軍赴湘救援。唐、劉以湘西系滇、黔門戶,不能見危不救,遂派黔軍第一混成旅旅長盧燾和遊擊司令王華裔分別率部開赴辰州(今沅陵)、洪江,支援湘西護法軍。

四月二十三日,北軍陳復初與王正雅率部從臨澧出發,經朱日橋進攻常德;並電請張敬堯令李奎元第十一師分由益陽、寧鄉進逼漢壽,“俾壯聲援”,請吳光新旅一部進駐公安及津市、澧縣一帶,相機策應。

四月二十五日晨,北軍陳、王部在八里鋪與湘西護法軍接戰,田應詔、周則範率部且戰且退,扼守鰲山。下午三時,北軍夾擊鰲山,護法軍不支,棄鰲山後撤。

田、周兩軍在鰲山失利後,擬與北軍妥協,電邀張敬堯派人到常德談判,表示護法軍移駐桃源,將常德讓給北軍。

這時,已進至麻陽、辰州一帶的援湘黔軍聞田、周有妥協撤退之意,急在辰龍關至興隆街一線展開,準備防堵。並警告田、周,如“遇有後撤者,必將迎頭痛擊”。田、周只好繼續對北軍作戰。

五月四日,田應詔、周則範派人持函赴陳復初師司令部,詭稱護法軍將按前約移駐桃源,歡迎陳復初軍入駐常德。

陳見函不疑,率軍入常德城。及至城內,突然伏兵四起。田、周則率部從外面包圍該城,實行內外夾攻。北軍突遭攻擊,軍心大亂。

陳復初率部左衝右殺,奪路而逃,後隻身逃往長沙。陳部朱澤黃旅退保津市。田、周聯合林德軒、胡瑛等部,乘勝追擊,於六日克復臨澧。

五月十五日,田應詔、周則範致電馮國璋,主動要求“休兵息戰”,劃地自守。

此時,抵達津市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也致函田、周,希望湘西各軍停止進攻,讓出常德、桃源,作爲南北兩軍緩衝之地。

湘西軍隊已無心再戰,同意與馮妥協。五月下旬,田、周率部撤出臨澧、常德。馮玉祥旅進入常、澧後,也不再向南進攻。李奎元十一師則於六月中旬乘機佔領了益陽、漢壽。

北軍在第二次攻湘作戰中,共投入兵力約十萬人,並起用吳佩孚爲主戰場指揮,取得了明顯戰果。儘管北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終於佔領了湘省大部地區,基本上實現了預定計劃。

護法聯軍之所以遭到失敗,一是由於戰前頓兵乞和,內部矛盾加劇,部隊士氣下降;二是缺乏戰略協同,先是不與湖北靖國軍配合作戰,後又不與湘西護法軍密切協同;三是在嶽陽、平江防禦戰中,實行單純防禦。後來雖然取得了湘東反擊戰和湘西伏擊戰的局部勝利,但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頹勢,不得不退守湘桂邊界地區。

幸好北軍主將吳佩孚在攻佔衡陽後,以部隊久戰力疲爲藉口,頓兵不前。並在耒陽與湘軍師長趙恆惕秘密談判,約定從六月十五日起,雙方於寶慶至茶陵一線停止交火,才使護法聯軍有了喘息的機會。

吳佩孚的自動停戰,打亂了段祺瑞的進攻部署,加劇了直皖系間的矛盾。

漢口軍事會議結束後,曹錕、張懷芝、倪嗣沖於四月二十六日聯合電請政.府迅速召集新國會。

北京國務院於五月四日通電,否認要以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的一切職權。這顯然是想讓南方的護法,失去正當性。

段在南巡期間,全國掀起了反對中日密約的浪潮。

原來段在任參戰督辦時,以參戰爲名和日本洽商借款,名義上是編練參戰軍,實際是拿日本借款進行個人建軍工作,並以一部分作爲徵南戰費和籌備新國會之用。這些交涉不要說馮國璋不知道,連北京外交部也不知道。

一戰以前,帝國主義的秘密外交使中國受害甚深。一戰期間,日本出兵山東並對華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雙方交涉後,於一九一五年五月秘密簽訂“民四條約”,日本取得戰後繼承德國在山東權益的法律依據。

袁世凱帝制失敗身亡後,日本對華大舉借款,獲得諸多經濟利益。這期間中日訂立的條約、合同及換文等,尤其是與山東問題有關各件,由於未經國會批准也未公佈,中國一般稱爲“中日密約”。對於國人來說,談及“中日密約”是很敏感的。

“中日密約”問題與當時國際政治及國內派系鬥爭牽連糾纏,許多外交機密及幕後糾葛鮮爲人知,當時報章宣傳或捕風捉影,或有心扭曲遮掩,把問題搞得更加複雜。

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486章 學寫詩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30章 朋友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58章 歐戰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30章 朋友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91章 求博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12章 兵變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28章 下重藥第249章 就職第36章 署理山東第614章 轉折點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79章 新人物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79章 新人物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409章 怪八股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94章 僵局第411章 點翰林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106章 小德張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14章 平定政變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7章 奇遇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187章 唐繼堯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17章 駐節朝鮮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614章 轉折點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45章 張毒菌第87章 吳祿貞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138章 總統選舉
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486章 學寫詩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30章 朋友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58章 歐戰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30章 朋友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91章 求博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12章 兵變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28章 下重藥第249章 就職第36章 署理山東第614章 轉折點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79章 新人物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79章 新人物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409章 怪八股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94章 僵局第411章 點翰林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106章 小德張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14章 平定政變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7章 奇遇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187章 唐繼堯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17章 駐節朝鮮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614章 轉折點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45章 張毒菌第87章 吳祿貞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138章 總統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