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三年

太極拳講究強身健體,而不主張技擊,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王洪以太極拳戲耍暹羅拳的事情傳到了北方,很多拳師,也想學習王洪這種手段。

特別是那些以太極拳爲名的拳師。

可王洪就接到了不少熟人的信件,信中提到了不少太極拳師被人揍的事例。

不管哪派太極拳,光想着太極拳的理論,肯定被揍。

因爲太極拳的理論,是玩味勁力的,把技擊的全過程截取了其中一小段,無法全面指導交手。

這個訣那個法,不能打人,終究拿不到檯面上。

王洪用太極拳的方式,是他本身的格殺能力,換了一種技擊對抗的形模而已,並不是太極拳本身的能力。太極拳師沒參透這個道理,以爲一套拳就是全部,失敗卻是自然。

五個暹羅武者回國後,找到了很多武者,尋找辦法破解王洪的這個招數,卻因爲摸不着頭腦,一直沒有什麼把握。暹羅國內的武者也不在意這件事兒,因爲這種比賽不具有賭的性質,於是,這事兒,就拖了下來,最後不了了之。

王洪的這場比武,引導了半個南方帶南洋一帶中國人。很多少年,央求父母,跑到香港,要跟王洪學劍,甚至很多人離家出走。

國術,就是兵器。拳腳至頂,就是太極拳。

很多人理解了這番話。當然也有很多人曲解了這番話。

但國術宗師說的話,沒人敢不當回事。

於是後世有很多武術研究者,都以此琢磨國術的真諦。

王洪的少練劍,再學拳,再劍拳皆登頂的經歷,被不少人認爲是正途。

也有很多人不當回事,卻在被各種綜合格鬥術打的鼻青臉腫時,想到了本門拳種的兵器都沒有學會,這時才知道,自己走了個大彎路,只能拼命的打健身牌。

1935年十月,上海舉辦全國第六屆運動會,香港組織者邀請王洪組國術隊參加。

王洪開始組隊參加比賽。

國術隊由王洪帶隊,參加長兵、短兵兩個項目,同時表演國際劍術項目。

這屆全國運動會的比賽規則、參賽辦法均比歷屆規範。不光有全國34個省、市參加,還有香港、菲律賓、馬來亞、爪哇華僑代表隊,一共38個代表隊,2700多名成員。

比賽項目設男子田賽、徑賽、全能、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網球、棒球、國術(武術);女子田徑、游泳、籃球、排球、網球、壘球、國術。其中,國術在全國運動會中是首次設立錦標。大會還設舉重、入水(跳水)、競走、馬球、小足球、蒙古摔跤、自行車、擊劍等表演項目。

開幕式在濛濛細雨中啓幕。

在近10萬觀衆的注目下,上海3000多名小學生表演了太極拳操。隨後各代表團選手由樂隊前導,入場繞場了一週。

東北運動員身穿黑色喪服以示國土淪陷,高舉黑白兩半的旗幟以示不忘故鄉的白山黑水,全場觀衆爲之肅然。

這讓安逸了很久的王洪,也總覺得應該爲東北做些什麼。

運動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東北的百米運動員劉長春,和人稱“魚美人”的香港女子游泳選手楊秀瓊,前者破了亞洲紀錄,後者身材苗條、容貌靚麗,囊括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俯泳全部冠軍,轟動一時。

運動會上,東北運動員的行爲,讓日本公使不滿,便要向中方提出了抗議,卻被身邊的武官攔了下來。那武官緊張的說:“王洪特意回來參加這次運動會,那可是日本的剋星,引得他的注意,上海的日本人就沒一個安全的地方了,公使先生,就別節外生枝了。”

日本公使黑着臉回到了住處,卻在看到這個武官拿來王洪的資料後,再也不提什麼抗議的話,這幾天也都躲在住處不出門。

運動會結束後,王洪收到了張六少約見的電報,便趕到了南京,去等參加會議的張六少。

張六少帶着東北軍已經兵臨西安,卻又因思想上有了變化,生出了一些想法。

他想把王洪叫回來,重入東北軍。

這時,東北軍新老衝突極其嚴重,不但有資歷上的新老,還有思想上的新老。張六少已經拿定主意,就想讓王洪重回他的身邊。

等兩人見面後,互相聊了一下各自的情況,張六少把他的想法說了出來。

王洪想了又想,還是拒絕了,他跟張六少說:“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戰爭,我不參與,現在倒是想回到東北。”

張六少苦笑着說:“王洪,你知道嗎?身在高位的人,都知道中日必有一戰,只是時候未到。”

王洪當然知道中日必有一戰,可現在迴歸軍職,他又不甘,便對張六少說:“只要中日一開戰,我就回到軍隊,哪怕是做個團長營長也行。”

張六少見王洪不想在這時回到軍隊,也只能作罷。

時間就這麼一晃,過了三年。

在這三年裡,王洪的孩子由一個變成了三個,事業更是蒸蒸日上。

劍術學校更引導了亞洲的劍術的走向,學生遍佈各地。

而岳父的生意更是紅火,他以房地產做爲主打,不但在香港蓋了無數的房產,更與人合股開設了許多工廠。

就這樣,時間走到了丁丑年的七月。

------

每章一說:明代長槍大概有十六家:劉德長槍法、石敬岩石家槍、程真如峨眉槍法、李克復長槍、楊妙貞梨花槍、沙家杆子、馬家槍、李家短槍、六合槍、八母槍、楊教師槍、金家槍、張飛神槍、顯神槍、韓家槍、樊氏槍法、內家槍等。到清末民初時,民間的武林槍法大概有三類:稱傳自楊家將的楊家槍、稱傳自岳飛的岳家槍、稱傳自羅成的羅家槍。楊家槍是8尺2的中平槍,槍法是花槍之法;岳家槍是一丈大槍;羅家槍是7尺花槍。這三家全是步下槍,而丈八長槍的馬上槍,早已不見。各拳種門派的大槍:三皇炮捶是一丈零八寸的大槍;八極門是六合大槍;少林門的槍法多是中平槍,槍中有棍法。

第86章 正面生死第83章 師父有了第61章 筷子劍對半步崩第97章 親日派第168章 東西方劍術四第206章 對峙第84章 取消少林武當第三十七章 官府土匪與猛虎餓狼共存第十章 親見通緝令第71章 嶄露頭角第170章 東西方劍術終第二章 東洋刀法第123章 編排第111章 馬車行第158章 兩個眼睛瞄準第五十六章 拎包的偷兒第90章 間諜在行動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四章 亡命狂奔第180章 家人到第二十六章 女人不蹲馬步第二十二章 劉保長之死第194章 換第170章 東西方劍術終第95章 拜師第123章 編排第161章 選擇第六章 生死之間有大機遇第二章 東洋刀法第207章 死士第64章 要錢不要命的漢奸第168章 東西方劍術四第152章 命令第93章 國術的黃金時代第142章 受傷第75章 示範第三十一章 岳父求助第三十章 這事就這麼定了第83章 師父有了第143章 河北太極拳第十章 親見通緝令第208章 傳說第145章 大刀術第203章 進城第四十七章 庶民之劍第二十一章 三種架子第110章 探家第154章 狙擊步槍第78章 報復第147章 監軍第204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三種架子第二章 東洋刀法第五十九章 讓警察湊錢買單第八章 有家難回第十二章 設暗場第三十三章 嘚兒、駕、喔、籲、稍第五十四章 流氓一族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108章 燒村莊第166章 東西方劍術二第三十章 這事就這麼定了第62章 漁陽劍法第108章 燒村莊第91章 挑戰書第196章 炮彈雷第二十五章 一連串的進攻第62章 漁陽劍法第十六章 洞房歌聲第138章 黑風寨第四十五章 見風就起火的竹筒第四章 亡命狂奔第150章 截湯第四十章 殺手的追殺之道第159章 戰車第四十九章 禿尾巴劍的來歷第169章 東西方劍術五第六章 生死之間有大機遇第80章 戰陣與遊場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135章 刀裡藏鏢第十二章 設暗場第七章 炮製通緝令第128章 認識票第五十三 見血與繼嗣第147章 監軍第140章 滅寨第四十章 殺手的追殺之道第172章 初爲人父第五十五章 誰置誰的死地而後生?第102章 薛顛第四十五章 見風就起火的竹筒第61章 筷子劍對半步崩第77章 先施百貨的槍聲第一章 比武第十九章 那算誰贏了?第72章 大律師第176章 香港劍術學校
第86章 正面生死第83章 師父有了第61章 筷子劍對半步崩第97章 親日派第168章 東西方劍術四第206章 對峙第84章 取消少林武當第三十七章 官府土匪與猛虎餓狼共存第十章 親見通緝令第71章 嶄露頭角第170章 東西方劍術終第二章 東洋刀法第123章 編排第111章 馬車行第158章 兩個眼睛瞄準第五十六章 拎包的偷兒第90章 間諜在行動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四章 亡命狂奔第180章 家人到第二十六章 女人不蹲馬步第二十二章 劉保長之死第194章 換第170章 東西方劍術終第95章 拜師第123章 編排第161章 選擇第六章 生死之間有大機遇第二章 東洋刀法第207章 死士第64章 要錢不要命的漢奸第168章 東西方劍術四第152章 命令第93章 國術的黃金時代第142章 受傷第75章 示範第三十一章 岳父求助第三十章 這事就這麼定了第83章 師父有了第143章 河北太極拳第十章 親見通緝令第208章 傳說第145章 大刀術第203章 進城第四十七章 庶民之劍第二十一章 三種架子第110章 探家第154章 狙擊步槍第78章 報復第147章 監軍第204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三種架子第二章 東洋刀法第五十九章 讓警察湊錢買單第八章 有家難回第十二章 設暗場第三十三章 嘚兒、駕、喔、籲、稍第五十四章 流氓一族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108章 燒村莊第166章 東西方劍術二第三十章 這事就這麼定了第62章 漁陽劍法第108章 燒村莊第91章 挑戰書第196章 炮彈雷第二十五章 一連串的進攻第62章 漁陽劍法第十六章 洞房歌聲第138章 黑風寨第四十五章 見風就起火的竹筒第四章 亡命狂奔第150章 截湯第四十章 殺手的追殺之道第159章 戰車第四十九章 禿尾巴劍的來歷第169章 東西方劍術五第六章 生死之間有大機遇第80章 戰陣與遊場第177章 唯一國術第135章 刀裡藏鏢第十二章 設暗場第七章 炮製通緝令第128章 認識票第五十三 見血與繼嗣第147章 監軍第140章 滅寨第四十章 殺手的追殺之道第172章 初爲人父第五十五章 誰置誰的死地而後生?第102章 薛顛第四十五章 見風就起火的竹筒第61章 筷子劍對半步崩第77章 先施百貨的槍聲第一章 比武第十九章 那算誰贏了?第72章 大律師第176章 香港劍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