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國之不亡,黨爭不斷

在江北,高傑在攻打黃得功,劉澤清與左良玉戰成一團,好在退到山西的李自成正在組織一次反攻,大順軍與清軍也正在交戰,都沒有餘力南下。

而南京城裡,同樣暗流涌動,派系之爭不可避免地又成了主旋律;

當初擁立新君時,朝中大臣就分爲“挺潞派”和“挺福派”,而這種分歧絕不是剛剛形成,而是從萬曆年間延續下來的。

這次挺福派憑藉手上槍桿子在擁立新君一事上贏了,但結果是,挺福派將福王推上皇位之後卻發現,理想很好,現實卻有些操蛋。

他們忙活了半天,最後佔據朝堂大半要職的,還是以東林黨爲主的挺潞派,首輔是東林黨人,掌握人事任免吏部尚書張慎言也是東林黨人,其餘的各部尚書也多數是東林黨人。

而且他們還在不斷往朝堂裡塞自己人。

而挺福派想往朝堂裡塞個人都不行,誠意的劉孔昭建議用前太常寺卿阮大鋮,就遭到了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張慎言等東林黨人的強烈反對。反對理由是阮大鋮曾經阿附過魏忠賢,被列入崇禎皇帝欽定的魏忠賢“逆案”之中。

這弄得挺福派十分不爽,開始不斷在弘光面前遞小話。

馬士英一派的成員太常寺少卿李沾,向弘光帝詳述南京官員擁立新君的爭論過程,揭發呂大器、張慎言等人主張擁立潞王,反對擁立他的事情。

而弘光帝對此卻顯得很大度,他答李沾道:“朕遭時不造,痛深君父,何心大寶?直以宗社攸關。勉承重任。當日效忠定策諸臣朕已鑑知,餘不必深求!”

東林黨聽說這事之後,覺得弘光一時沒有追究,但不代表他永遠不會追究啊,怎麼辦。現在只有更多地引薦自己人把持朝堂了,這樣或許還能保證安全。

崇禎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主管吏部的張慎言在朝堂上又薦用吳甡,吳甡曾在崇禎十六年被崇禎晉爲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也就是內閣次輔)。

這一大堆頭銜是夠嚇人的。當時李自成在襄陽稱王,建立大順政權,崇禎命吳甡督師武昌,結果他和侯恂差不多,觀望不前,崇禎一怒之下。削其官職,交法司議罪,十一月被遣戍雲南。

他走到半路京師就破了,弘光帝登基後,東林黨人立即請旨赦還了吳甡。

赦還就赦還吧,這也沒什麼,但張慎言還舉薦吳甡入朝。這讓挺福派徹底暴怒了。

我們舉薦個阮大鋮,你們說是思宗皇帝欽定的“逆案”人員,不能用。

現在倒好,吳甡也是思宗皇帝下旨發配的欽犯,你們不但爲他洗白白,還舉薦他入朝任高官,簡直是豈有此理。

這天的朝會上,張慎言剛剛舉薦完吳甡,誠意伯劉孔昭就跳出來,象頭暴怒的獅子。指着張慎言的鼻子大罵:“雪恥除兇,防江防河,舉朝臣子宜將全副精神傾注於此。乃今日講推官,明日講升官,排擠武臣。專選文臣,結黨行私。所薦吳甡,有悖成憲,真奸臣也。”

劉孔昭一罵完,靈壁侯湯國祚、忻城伯趙之龍等等勳貴也紛紛站出來,指着張慎言的鼻子大罵,衆人氣勢洶洶,聲色俱厲,竟然把張慎言嚇得不敢辯白。

此時內閣首輔史可法已經離開南京去揚州督師,東林黨人中以內閣大學士高弘圖爲首,見張慎言被圍攻,他連忙出面喝斥道:“吏部用人自有本末,此事何必在大殿上吵鬧!”

弘光見事情鬧得不可開交,也連忙出面制止,但很顯然,南京諸臣其實誰也沒把他太當回事。

特別是誠意伯這樣的人,自以爲從龍有功,更是囂張,他竟突然從懷中抽出一把小刀,把張慎言趕出了朝堂,還揚言要殺了張慎言,把張慎言嚇得肝膽皆寒,面無人色。

這時還是司禮太監韓贊周出來喝斥道:“誠意伯,這是金鑾殿,不是你家,持刀將大臣逐出朝堂,自古無此朝規。”

劉孔昭可以無視弘光帝,但卻不敢無視韓贊周,因爲他非常清楚韓贊周背後站着誰,是爲誰代言,這是一個以實力說話的時代。

被韓贊周的喝斥後,劉孔昭才怏怏地收起刀子。

這一天的朝會,被這麼一鬧,烏煙瘴氣,也開不下去了,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也徹底地撕破了臉面,明爭暗鬥將進入白熱化。

單就這件事而言,同樣是崇禎欽定的案子,吳甡可以赦免薦用,阮大鋮卻不行。東林黨理虧在先,但劉孔昭的做法也絕對能用無法無天來形容。

劉孔昭是開國功臣誠意伯劉伯溫的後人,乍看血統很高貴,但這廝其實不是什麼好鳥,他祖父叫劉尚忠,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劉萊臣,是正妻胡氏所生。

長子劉藎臣,是劉尚忠與家中一個叫莫巧雲的婢女所生,劉孔昭是劉藎臣的兒子。

以嫡子繼承製,本來劉孔昭與他父親是沒機會繼承爵位的。

但劉尚忠死的時候,正妻胡氏所生的劉萊臣還很小,劉藎臣便僭襲了誠意伯的爵位;

當時劉藎臣與胡氏達成了協議,將來自己死後便將爵位傳給弟弟劉萊臣,胡氏爲什麼要和劉藎臣定下這樣的協議,這其中存在什麼貓膩不得而知。

但是,在劉藎臣死後,他的兒子劉孔昭又冒襲了誠意伯的爵位,並且爲了去除後患,將自己的小叔劉萊臣殺謀害了。

從這些事可知,劉孔昭絕對不是什麼好鳥,他罵張慎言時義正詞嚴,說什麼滿朝大臣都應該將精力放到雪恥除兇,防江防河上,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他自己也沒把精力放在這上面。

不管雙方如何強調自己的正義性,這都不過是一場狗搶屎的派系之爭。

東林黨手上沒有軍隊,硬的不行,只能用集體辭官來威脅,朝會一散,高弘圖,姜曰廣、張慎言等人紛紛罷工回家,然後上表請求辭官。

弘光帝一日之間接到一大堆請辭奏疏,不禁焦頭爛額,連忙派鴻臚寺官員分別到這些人家中安撫。並召見了高弘圖、姜曰廣、馬士英三位內閣輔臣。

弘光誠懇地說道:“京師淪陷,先帝大仇未雪,當此國家危難,社稷存亡之際,卿等都是朕所倚重的大臣,還望卿等以國家社稷爲重,莫輕言辭官。”

高弘圖聽了黯然一嘆答道:“朝廷用人,本應由吏部銓選,擇賢才而用,此乃朝廷規制。然則如今臣等說可,勳臣們就說不可,如此混淆是非,有制不遵,臣等實在是無所適從。”

“朕剛剛登基,對國家大事,尤其是擇賢用人方面無甚瞭解,因此,一直很倚重諸位閣臣,還望諸位閣臣不要有所誤解。”

弘光帝把姿態放得很低,話也說很真誠。他這番話的意思是讓高弘圖等人不要誤會誠意伯等人擁立了他,他便會偏袒誠意伯等人。

從東林黨反對擁立他,而他登基後,東林黨卻能把持內閣六部要職這些事實來看,弘光確實沒有刻意偏袒擁立他的一派。

他把手上的糖果都平分下去了,甚至還多分了東林黨一些,充分顯示了他的大度,從他登基後種種所爲來看,很有幾分中興之主的胸襟氣度,也希望能消除黨爭,讓滿朝大臣一起致力於恢復中原。

但他的願望註定是要流產的,大明的黨爭已不是一日兩日的事,各方已經結下太深的仇怨,想一下子解開根本不可能。

比如現在,弘光就算沒有對付東林黨的意思,東林黨因爲做賊心虛的緣故,也會小心地提防着他,不斷地往朝黨裡塞自己人,以增加自己對抗君權的實力。

弘光帝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並不能就此取信於東林黨人,而且他們要的並不是弘光的低聲下氣,他們要的是今後不再受勳臣的掣肘,甚至是不受皇帝掣肘。

因此,不管弘光怎麼說,他們就是堅持辭官。

弘光帝被逼無奈,最後只得答應他們,儘快把勳臣掣肘用人的問題解決掉。

得了這句話,高弘圖等人才順坡下驢。

但就弘光帝而言,讓他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根本就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勳臣不但是擁立他的功臣,而且掌握着南京的城防、江防。

如果過於偏袒高弘圖等人,必定又會引起勳臣的不滿,若是他們也來個集體撂挑子,那南京的防務怎麼辦?

南京城裡這一大潭濁水怎麼攪和秦牧懶得管,他非常清楚,除非讓滿清大軍來砍殺一通,否則大明延續了幾代人的黨爭根本銷除不了。

一直以來,他幾乎不用東林黨人,對接受勳貴集團投靠也持小心翼翼的態度,寧願啓用劉伯全那樣的小吏,原因就在此。

五月二十八日這天,秦牧又迎來了一位盼望以久的人才,這是一位天文曆法,數學機械無不精通的人才,是秦牧一早就要求夜不收全力“綁架”的人才。

ps:月票,票票,票票。謝謝。

.。)

第610章 老色爭妍如許第651章 來複槍發威第246章 勝似閒庭信步第788章 胡馬窺臨洮第827章 再三斟酌第1040章 牛首山出獵第946章 奴家顧橫波第407章 龜殼裡坐個閻羅王第1章 初到秦淮第655章 大秦回來了第846章 堂審(下)第4章 驚魂一刀第379章 幣與銳(三)第953章 醫保第200章 新糧.新政第107章 生死須臾間第92章 婚禮之變(3)第21章 血濺桃花扇第749章 飛翔第736章 別有洞天第215章 活捉瘟神第295章 天命所歸第460章 精減機構第768章 孤獨的闖入者第674章 旋璣第1090章 借力打力第971章 驅狼吞虎第821章 無聲的較量第1042章 天牢星第178章 雲巧兒的身世第1097章 殺兄逼父第656章 大祀黃陵第398章 多事之冬第189章 咱們吃煎餅,一直吃第944章 天花預防第1108章 提高福利一封致謝信第209章 別贛南,論時事第37章 拼命.追殺第404章 挺進大西南第170章 除奸計劃第263章 被逼向地獄之門的尚可喜第547章 釜底抽薪第1008章 海上敵蹤第226章 全城狂歡第1006章 公主和女皇第22章 人質事件第696章 遇上就打第718章 眼界決定一切第539章 久別情濃第1138章 決戰羅姆套第143章 沉迷酒色第61章 春心蕩漾第173章 長沙見聞第963章 夜火第575章 血色浮空雲飛揚第975章 爭執第791章 兩難境地第891章 朱三太子第872章 準噶爾來使第725章 海軍聲音第588章 勺湖鶯歌啼晚風第361章 趕赴江陰第3章 侯方域的怒火第1013章 鬼船第742章 風暴在醞釀(四)第482章 玉京有喜第955章 五日一朝第242章 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第267章 李自成之死第1138章 決戰羅姆套第932章 中亞第一場血戰第827章 天威難測第446章 犁庭掃穴第884章 佛道第698章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第103章 京觀第134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第657章 先穩住西北第734章 土着內亂第1083章 殺出盧浮宮第750章 春風不度玉門關第1130章 形勢大變第421章 紅顏之舞第379章 幣與銳(三)第755章 紅毛鬼子來了第206章 除夕佳節第1025章 司法改革的大幕第1144章 伊斯法罕第55章 大姑娘上花轎第311章 利益分配第730章 英國使者第918章 小心通貨膨脹第451章 伍應福的寂寞第33章 同志們辛苦了第1113章 又起風了第394章 鄭家往事第441章 水龍吟第723章 碩果累累第817章 軍與商
第610章 老色爭妍如許第651章 來複槍發威第246章 勝似閒庭信步第788章 胡馬窺臨洮第827章 再三斟酌第1040章 牛首山出獵第946章 奴家顧橫波第407章 龜殼裡坐個閻羅王第1章 初到秦淮第655章 大秦回來了第846章 堂審(下)第4章 驚魂一刀第379章 幣與銳(三)第953章 醫保第200章 新糧.新政第107章 生死須臾間第92章 婚禮之變(3)第21章 血濺桃花扇第749章 飛翔第736章 別有洞天第215章 活捉瘟神第295章 天命所歸第460章 精減機構第768章 孤獨的闖入者第674章 旋璣第1090章 借力打力第971章 驅狼吞虎第821章 無聲的較量第1042章 天牢星第178章 雲巧兒的身世第1097章 殺兄逼父第656章 大祀黃陵第398章 多事之冬第189章 咱們吃煎餅,一直吃第944章 天花預防第1108章 提高福利一封致謝信第209章 別贛南,論時事第37章 拼命.追殺第404章 挺進大西南第170章 除奸計劃第263章 被逼向地獄之門的尚可喜第547章 釜底抽薪第1008章 海上敵蹤第226章 全城狂歡第1006章 公主和女皇第22章 人質事件第696章 遇上就打第718章 眼界決定一切第539章 久別情濃第1138章 決戰羅姆套第143章 沉迷酒色第61章 春心蕩漾第173章 長沙見聞第963章 夜火第575章 血色浮空雲飛揚第975章 爭執第791章 兩難境地第891章 朱三太子第872章 準噶爾來使第725章 海軍聲音第588章 勺湖鶯歌啼晚風第361章 趕赴江陰第3章 侯方域的怒火第1013章 鬼船第742章 風暴在醞釀(四)第482章 玉京有喜第955章 五日一朝第242章 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第267章 李自成之死第1138章 決戰羅姆套第932章 中亞第一場血戰第827章 天威難測第446章 犁庭掃穴第884章 佛道第698章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第103章 京觀第134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第657章 先穩住西北第734章 土着內亂第1083章 殺出盧浮宮第750章 春風不度玉門關第1130章 形勢大變第421章 紅顏之舞第379章 幣與銳(三)第755章 紅毛鬼子來了第206章 除夕佳節第1025章 司法改革的大幕第1144章 伊斯法罕第55章 大姑娘上花轎第311章 利益分配第730章 英國使者第918章 小心通貨膨脹第451章 伍應福的寂寞第33章 同志們辛苦了第1113章 又起風了第394章 鄭家往事第441章 水龍吟第723章 碩果累累第817章 軍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