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測試場

瀛洲島下方。

這裡有灼熱粘稠的空氣,也有一個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金星農業實驗測試場。

金星農業實驗測試場,這是今年年初才建立的大型農業測試場,這個測試場的位於地面上,內部的可以利用面積爲3000畝。

目前雖然只有兩名太空農業研究員在這裡工作,但這裡對於金星的未來,有着至關重要的這樣。

人類要移民外星,除了要克服各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之外,還有重力和食物問題。

藍星與金星的距離,雖然是最近的行星,但最近的時候,也超過了4050萬公里,相當於環繞藍星赤道1012.5圈。

就更別提,雙方距離最遠的時候,達到2.471億公里,而且中間還隔着一個太陽。

如此遙遠的距離,人口不多的時候還好,一旦人口提升上來,那食物問題將是一個大麻煩。

因此金星農業測試場應運而生。

這也是瀛洲島市,爲什麼要懸浮在金星南極圈內的原因。

我們的知道,一個星球的重力,在其各個區域都是存在一定差別的。

就以藍星爲例,藍星的赤道海平面附近,其重力爲9.78;而藍星極地海平面附近的重力,卻是9.832。

兩者差了0.052。

同樣,影響重力的另一個因素,則是海拔高度,在相同緯度下,通常星球的低地區域,重力會高一些,而高原地區的重力,會相對低一些。

也就是說,在一個星球上面,赤道的高原地區,表面重力是最低的;極地的海平面或者盆地,其表面重力是最高的。

按照這個規律,那金星上哪裡的重力最高,自然就是金星南極圈內的低窪盆地。

爲什麼要選擇金星重力最高的區域?

因爲金星的平均表面重力8.87,比藍星的平均表面重力9.807,低了0.937左右。

如果再找金星赤道地區,那兩者的重力差距會更大。

更加一系列測試後,航天部拿到了金星全球各地的重力詳情,找到了一處最接近藍星重力的區域。

金星南極圈的神農盆地,這個盆地雖然不是在金星南極點上,但因爲其地下存在一個巨大的質量瘤,導致這裡的重力,比南極圈內的其他地區偏高一些。

在這裡測到的重力,是9.054。

這個重力數值,也就比藍星最小表面重力9.78,低了0.726左右。

此時農業測試場內,已經種植了很多蔬菜水果,包括黃瓜、番茄、捲心菜、西蘭花、青椒、甜椒、小白菜、南瓜、胡蘿蔔等。

另外還有作爲糧食作物的土豆、番薯和小米,至少水稻和小麥,需要等明年的新設備過來。

除了蔬菜水果、糧食作物,還有專門從藍星運輸過來的海藻培養艙,可以用於生產各種可食用海藻。

另外就是養殖動物方面,畢竟純植物的飲食,可會導致身體營養不良的,甚至會出現精神問題。

從藍星誕生,人類的始祖們就不斷進化,作爲雜食性動物,人類已經將吃肉刻入基因之中,如果長期不吃動物性食物,後果就是整個族羣的退化。

別以爲這是在危言聳聽,看看同樣是哺乳動物,但豬、狗、老鼠的智力,明顯是高馬、牛、羊的。

這其中,有其內在的生物邏輯。

那就是通過食物獲得能量的效率,植物性食物可以提供的能量太少,比長時間的大量進食,這會導致大腦獲得的能量同樣不多。

要知道,人類的大腦是需要非常多能量的,如果不吃肉,時間一長,大腦爲了機體可以生存下去,只能減少腦部的能量消耗。

腦部的能量供應不足,後果就是大腦功能下降,畢竟宇宙是能量守恆的,本來就不存在,既要大腦工作,又要大腦低消耗的生物。

金星專區如果要容納大量的人口,無論是蔬菜水果、碳水主糧,還是高蛋白高脂肪的肉類,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因此金星農業測試場,必須考慮養殖動物,但是大型動物運輸到金星,不僅僅是重量很重,還要面臨嚴重的路損,以及環境適應問題

在迫不得已下,航天部根據月球農科所的研究數據,選擇了容易運輸的魚類、昆蟲、老鼠。

目前在金星農業測試場中,一共有4個魚箱養殖艙,分別養殖羅非魚、塘蝨、海鰻、鯧魚。

昆蟲方面,同樣是四個養殖艙,分別養殖蝗蟲、竹蟲、蠍子、蠶。

最後就是四個養殖老鼠的養殖艙,雖然是老鼠,但也不是普通的老鼠,而是專門培育出來的肉鼠。

這種肉鼠在藍星,已經進行過幾十代的篩選培育,而且隔絕了自然環境,它們體內並沒有鼠疫病毒和寄生蟲存在。

在金星也沒有外星微生物,它們在這裡基本不需要擔心微生物感染的問題。

雖然昆蟲和魚肉同樣可以提供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但是昆蟲身上的蛋白質,又被稱爲異種蛋白,和我們常吃的哺乳類蛋白,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吃海鮮或者昆蟲,會出現過敏、拉稀之類,這就是因爲人類的族羣之中,很多人並不能適應異種蛋白。

別說昆蟲和魚肉蛋白了,哪怕是同樣是哺乳動物生產的牛奶,很多人喝了之後,也會出現拉稀的現象。

適應性進化是沒有辦法一蹴而就的,因此哺乳動物的蛋白,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專門培育出來的肉鼠,成爲現階段金星少數可以自給自足的哺乳動物蛋白來源。

當然,航天部已經在準備肉雞和蛋雞的養殖艙,準備爲金星增加蛋白質種類,只是需要時間來逐步完善。

對於遠在金星的宇航員而言,未來吃鼠肉和雞肉,基本就是常態化的食譜了。

其實習慣了,就沒有太多心理壓力,畢竟這些肉鼠的養殖過程,宇航員們都一清二楚,隨着比藍星上的不少養殖場還乾淨衛生,肉鼠本身也是經過幾十代篩選培育出來的。

而且肉鼠的繁殖和生長速度非常快,加上超強的環境適應力,在飼料供應充足的情況下,一年可以生6~8胎,每胎5~10只。

從小鼠出生起,只需要2~3個月,就可以發育到可以繁殖狀態,同時也差不多進入體重最大階段。

肉鼠是專門培育的,平均7周左右,就可以長到3~4斤,出肉率在72~75%左右。

反正兩名農業研究員,就經常拿來涮火鍋和燒烤,味道和口感接近豬肉,在無法養豬的金星,這種肉鼠又被宇航員們稱爲“小豬”。

隨着金星農業測試場投入運行,未來聯邦從藍星運輸到金星的補給中,將會減少很多難以保存的食品。

在發展農業方面,金星比月球、火星更具優勢。

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至第四百二十五章 隱秘的戰線第四百三十五章 任重道遠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能源與新模式第七百四十二章 文明困境第四百五十七章 辭舊迎新第一百一十九章 冷鏈第三百一十九章 完善方案第三百六十四章 專利與代工第五百七十八章 觀點碰撞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一百二十六章 璃龍(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漸變第二百九十五章 壯士斷腕第三百九十九章 新計劃第一百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八十四章 價格第七百五十章 戰略轉變第八十二章 萍水相逢第四十三章 鵬城來客第六百三十一章 雪域列車第六百二十二章 前沿第十二章 發展理念第一百零五章 特立獨行第六百二十五章 血與淚第六百零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百五十章 棘手第七百四十五章 地下深處第二百六十一章 遙望北地第三百零六章 五丁開山第五百四十八章 插曲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退一步第三百二十章 雲防禦第七百零三章 進化(五)第四百三十章 虛擬會議第六百四十一章 不安第一百八十章 不差錢第三百九十一章 背後的交鋒第二百六十七章 風口第一百七十一章 忌憚第六百六十九章 變化(五)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論第六百九十六章 理念第十九章 誰是獵人第十六章 父子夜話第二百三十一章 芯片進度第四十三章 鵬城來客第三百六十章 印不動的鈔票第二百八十五章 測評第七百二十六章 波瀾(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穩定軍心第七百五十八章 建立第九十五章 旱情(續)第六百零五章 反應第一百三十一章 性價比第一百八十一章 德州發電廠第三百五十八章 強勢第五百一十二章 湯谷第四百六十七章 治療第七百五十八章 建立第六百三十章 漸冷的現實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產糾紛第七百四十六章 異常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化(四)第六百九十章 應對(二)第五百二十章 雙管齊下第三百零一章 新“油田”第七十九章 搶修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貴嶼(一)第三百九十章 風景獨好第七百七十八章 次世代第五十四章 併購重組第九十一章 二代設備第九十四章 旱情(下)第二百零一章 收購整合第一百五十三章 邀請函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一百一十七章 支付第一百零八章 包裝盒第三百二十五章 氣候會議第七十三章 紛至沓來第二百二十章 人性的弱點第五百七十七章 虛實貨幣第四百二十九章 特產品牌第四百一十九章 衰敗與陽謀第五百一十六章 失敗進化第七百一十章 雪球(七)第三百九十七章 竣工和發展第一百六十八章 崛起第六百五十三章 人間地獄第一百五十九章 精密儀器第五百二十四章 超低軌第五百零二章 關鍵一環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退一步第七百五十四章 發電技術第二百七十章 減排3%第四百七十章 無可奈何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四起第五百四十二章 滲透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場演講
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至第四百二十五章 隱秘的戰線第四百三十五章 任重道遠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能源與新模式第七百四十二章 文明困境第四百五十七章 辭舊迎新第一百一十九章 冷鏈第三百一十九章 完善方案第三百六十四章 專利與代工第五百七十八章 觀點碰撞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一百二十六章 璃龍(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漸變第二百九十五章 壯士斷腕第三百九十九章 新計劃第一百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八十四章 價格第七百五十章 戰略轉變第八十二章 萍水相逢第四十三章 鵬城來客第六百三十一章 雪域列車第六百二十二章 前沿第十二章 發展理念第一百零五章 特立獨行第六百二十五章 血與淚第六百零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百五十章 棘手第七百四十五章 地下深處第二百六十一章 遙望北地第三百零六章 五丁開山第五百四十八章 插曲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退一步第三百二十章 雲防禦第七百零三章 進化(五)第四百三十章 虛擬會議第六百四十一章 不安第一百八十章 不差錢第三百九十一章 背後的交鋒第二百六十七章 風口第一百七十一章 忌憚第六百六十九章 變化(五)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論第六百九十六章 理念第十九章 誰是獵人第十六章 父子夜話第二百三十一章 芯片進度第四十三章 鵬城來客第三百六十章 印不動的鈔票第二百八十五章 測評第七百二十六章 波瀾(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穩定軍心第七百五十八章 建立第九十五章 旱情(續)第六百零五章 反應第一百三十一章 性價比第一百八十一章 德州發電廠第三百五十八章 強勢第五百一十二章 湯谷第四百六十七章 治療第七百五十八章 建立第六百三十章 漸冷的現實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產糾紛第七百四十六章 異常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化(四)第六百九十章 應對(二)第五百二十章 雙管齊下第三百零一章 新“油田”第七十九章 搶修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貴嶼(一)第三百九十章 風景獨好第七百七十八章 次世代第五十四章 併購重組第九十一章 二代設備第九十四章 旱情(下)第二百零一章 收購整合第一百五十三章 邀請函第三百一十四章 補充與滯銷第一百一十七章 支付第一百零八章 包裝盒第三百二十五章 氣候會議第七十三章 紛至沓來第二百二十章 人性的弱點第五百七十七章 虛實貨幣第四百二十九章 特產品牌第四百一十九章 衰敗與陽謀第五百一十六章 失敗進化第七百一十章 雪球(七)第三百九十七章 竣工和發展第一百六十八章 崛起第六百五十三章 人間地獄第一百五十九章 精密儀器第五百二十四章 超低軌第五百零二章 關鍵一環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退一步第七百五十四章 發電技術第二百七十章 減排3%第四百七十章 無可奈何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四起第五百四十二章 滲透第一百五十五章 開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