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伐明之戰,引發的一系列戰役,是魏軍挑起。
不過真正大打,拉開序幕,卻是明軍發起的湘中戰役。
在高義歡視察海州造船工坊時,八萬明軍在湘中地區,發起了對魏軍的一次大規模反擊。
從兩廣和江西趕來的明軍,與長沙的堵胤錫會師,明廷以堵胤錫爲督師,吳易、陳友龍、焦璉爲大將,八萬明軍主力攻擊魏將王光泰,光泰孤軍不支,主動撤回常德。
陳友龍是南明悍將,性嚴急,慣戰,其部長年鎮壓西南苗黎叛亂,爲羣苗所畏,呼爲“五閻王”。
在南明抗清的歷史中,明將劉承胤降清,作爲部將的陳友龍被裹挾,他將計就計,僞降清軍,藉機進入清軍據守的靖州城,入城後忽然發亂,拔刀砍死清將,斬殺清軍數千人,遂即收取黎靖、沅州、黔陽、平溪、清浪、鎮遠等城。
他東攻武岡,拔其城,取守將頭祭傅作霖,遂圍寶慶,又破之。不逾月,復城二十餘,斬首近萬,敕授總兵官左都督,封遠安伯,是一員難得的悍將,只可惜最後死在南明朝廷自己人的內鬥中。
這時陳友龍長期駐防兩廣,曾與孫可望激戰,是明軍非禁軍系統內的一支強兵。
同陳友龍一起從兩廣跋涉而來的焦璉,歷史上亦是一員勇將,擊敗叛將李成棟對桂林的進犯,是永曆朝的左都督宣國公,在武靖州被奸賊陳邦傅所殺。
吳易則是捧日軍統領,歷史上他是江南義軍抗清領袖,領導太湖義軍,牽制了大批清軍。
堵胤錫集結三員大將,以及明朝久經沙場的兩支勁旅,在擊退魏將王光泰後,大軍立刻乘勢北上,船隻蔽江而下,欲奪常德、嶽州,將魏軍趕出湖南,護衛武昌左翼安全。
大魏國公金聲桓得知消息,立刻分兵西進,增援湘北,魏軍與明軍展開激戰,開啓了湘北會戰。
~~~~~~
海州。
大魏五軍都督府制定了作戰計劃後,魏軍對戰區進行了劃分,每一片都設有一個大都督負責,高義歡則統籌多個戰區,並不直接參與指揮。
此時,高義歡依然在海州的造船工坊內,參與新船的建造和現有船隻的改造。
魏軍做戰計劃的關鍵,是能不能渡過長江,前面策劃在好,大軍殺到江邊,無法強渡,那都是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後虧成二百五。
相比與各大戰區的情況,高義歡更關心船隻的督造,還有水軍的訓練。
這時高義歡站在一艘龜船前,這種船隻並不適合航海,不過卻能在內河中發揮大作用。
鄭家的水師主要是海上戰船,大多是無槳的硬帆船,而龜船就是中國古代的蒙衝艦,兩側有漿,更加適合在內河航行。
這時高義歡與衆人穿行在工坊中,邊走邊問道:“現在孤王對船隻的改造,已經不怎麼擔心,不過水師那邊情況如何?”
陳名夏道:“將士們訓練十分刻苦!”
高義歡微微皺起眉頭,體會着陳名夏話裡的意思,“先生這句話什麼意思?”
十分刻苦是件好事,可十分刻苦後,還沒有進展,那就讓人有點絕望了。
陳名夏忙道:“陛下,大魏所長者,馬戰步戰,水戰並非所長,也沒有懂得水戰的人,現在訓練後有什麼效果,不到戰場上檢驗一遍,誰也不知道結果。”
高義歡聞語,扭頭過來,“玄衣衛負責招降施琅的事情,怎麼樣呢?”
方家玉忙行禮道:“陛下,對方已經動搖了!”
高義歡有些不滿,“儘快處理好此事!”
正說着,李來亨走了過來,行禮道:“陛下,湖廣來的軍報!”
高義歡聞語接過來,拆開蠟封觀看,眉頭遂即皺了起來。
“陛下,是何事啊?”陳名夏不禁問道。
高義歡將軍報遞給他,然後沉吟道:“明軍在湘中發起反擊,現在正猛攻常德、嶽州兩府。”
陳名夏匆匆看了看,笑道:“這不是正合陛下心意嗎?”
“話是這麼說!”高義歡點了點頭,不過臉上還是露出了擔憂之色,“朕的目的是將明軍主力吸引到湖廣不假,可如果明軍集中精兵,攻擊常德、嶽州,要是兩地失陷,明軍就能奪取荊州、襄陽,湖廣的局勢,就崩壞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而朕又沒有攻下南京,此戰便是大敗。”
陳名夏沉吟道:“戰陣之事,從沒有絕對的勝算。陛下既然制定的策略,情況也正按照設想的情況發展,就放手讓都督們去辦吧。”
高義歡愣了下,遂即笑了起來,“先生說的不錯,朕太操心了!”
此前歷次關係大魏國運的戰爭,高義歡都親自參與,甚至親臨第一線,如今退下來,他還真有些不習慣,總是擔心前線出現問題。
陳名夏笑道:“明軍在湖廣發起反擊,若是攻擊不順,朱慈烺必然會繼續投入兵力。這其中有危也有機,陛下要對金國公有信心。”
高義歡微微頷首,“那好,就讓金聲桓在湖廣打吧,他們打得越厲害,對朕的計劃越有利。”
大魏六十萬大軍,湖廣佈置二十萬,南陽六萬,淮北九萬,共計三十五萬大軍攻明,剩下的二十五萬兵馬,十萬防守巴蜀,七萬對付豪格,八萬駐防關中、河東、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魏軍佈置妥當,已經難以抽調兵力。
高義歡冷靜下來,雖然湖廣二十萬魏軍並非精兵,但他相信,魏軍將士肯定能夠應對三四十萬敵軍的攻擊。
“陛下!”陳名夏忽然行禮一道:“臣有一事稟報!”
高義歡道:“什麼事情?”
“今歲春闈已經開始,船場這邊有工匠和工部官員管着,陛下是否回京主持殿試。”陳名夏問道。
一般新帝登基,或者遇見什麼喜事,皇帝都要下旨,開設恩科。
去歲高義歡稱帝后,便下旨開設恩科,一來顯示的恩德,普天同慶,二來魏國接受河北、山東後需要大批人才,魏國朝廷可通過科舉來儲備一些官員。
去歲秋各省已經進行了省試,士子們齊聚長安,準備參與春闈。
這次科舉,不僅是大魏朝建立後,第一次正式科舉,同時高義歡也對科舉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往年說科舉,基本就是說文人考進士,今歲武舉和匠試,卻緊跟着進行,而且文人士子科舉不中,可以憑藉舉人身份,直接參加後面舉行的武舉和匠試。
讀儒家經典的文人,考中進士,在政治上肯定是過關的,可在具體的事務上,卻很外行,需要多年的磨礪,才能很好的處理事務,而且宋以後太過重文輕武,更加輕視匠人。
高義歡有意提高武舉的地位,更提出了匠試,便是有意提高他們的地位,特別將人們對匠人和科技的態度徹底改變。
至於爲何准許舉人身份的文人,直接參與武舉和匠師,高義歡也有自己的考慮。
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整個天下的精英,基本都去讀書了,高義歡的目標便是分流,使得一部分精英參軍,恢復漢唐時代,士人能文能武的風氣,同時讓一部分精英去專研技術和科技。
只有這樣,大魏國才能文化鼎盛、武力強大、科技發達,成爲最強大之國家。
高義歡微微沉吟,便道:“今歲科舉至關重要,朕這就返回長安!”
(感謝大家的支持,新書求書單,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