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88年5月19日
地點:魯西南某村東頭
場景:太陽照常升起,平凡的一天。雖然中國已經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但是這股春風還沒有完全吹到這個貧困的魯西南小村。村裡的房子大部分還是青磚,三間瓦房。農民的主要收入還是靠着種地,偶爾纔打打零工。
而王文昌,這個65年生人的年輕人,還是一個比較有想法的青年。只從幾年前,中原油田採油六廠搬到了村南地,並且雨後春筍般的起來了一座又一座大樓。王文昌就通過運作,開始承包一些工程,經過幾年的發展,手下也有幾十個人在跟着幹活了,生活上也相對來說比一般家庭好很多,從他亮堂堂的三間紅磚主屋以及三間帶門樓的東屋就可以看出來。而這一天對王文昌來說,註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天。因爲今天一大早,文昌馬上臨盆的媳婦就覺得肚子隱隱作痛,已經有力兩個女兒的文昌知道,妻子這是要臨盆了。王文昌今年已經32歲了,家裡行老大,老二,老三已經都有了男孩。而作爲老大,現在只有兩個閨女,作爲一個60後,重男輕女的思想多多少少影響着文昌。他嘴上說着,男女都一樣,其實內心還是無比渴望是一個男孩。他焦急而又忙碌的請着接生婆,通知着自己的親朋好友(80年代,那時候大部分農村生孩子還是依靠接生婆,很少有去醫院生產的)。
中午 12:30,隨着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接生婆大聲的喊着:“文昌呀,恭喜!恭喜,一個大胖小子,母子平安。”那一刻,文昌覺得瞬間這個世界清新了很多。不善言談的他,只是滿臉通紅,恰逢一個賣豆腐的經過,激動的大喊了一句:“賣豆腐的,別走!”匆匆買了幾斤豆腐……
對於一個小學文化,又深受毛爺爺思想影響的一輩人。文昌早就給這個孩子想好了名字:王建國。其實這兩年以及未來的兩年,村裡又出生了許多男孩。比如文昌的二弟,生了大兒子王頌國,二兒子王頌黨(分別比王建國大二歲,大一歲)。文昌的三弟生了王建黨,王仁國(分別和王建國同歲,以及小兩歲)。以及文昌自己後來的二小--王超國,以及村南老朱家的朱二永,老董家,董民永等,整個村裡大大小小生將近20多口子。這些人,也組成了王建國的童年。
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上面有兩三個姐姐或者哥哥。那個年代的農村人,還是多多少少的受着着多子多福思想的影響。王建國的姐姐,弟弟也給王建國的人生帶來了莫大的影響,給小建國一個難忘,充滿親情味的童年。這也是很多獨生子女,所感受不到的快樂。
更多的時候,現在的建國想,如果給你一次重來的機會?你願意選擇這個多子,但是從小就有兄弟姐妹給你搶吃的穿的,還是一個獨生子女的家庭?我想小時候的建國選擇獨生子女家庭,而長大的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大家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