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

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自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爲“羅馬寺”、“大秦寺”。自太宗至唐德宗,景教在貴族之間的發展極快。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爲“鎮國大法王”,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廣泛流傳。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參考佛教概念。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瑪竇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爾谷是摩距辭法王、若望喚成瑜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自然叫作“僧”。天主的稱呼則取敘利亞文音譯,叫作“皇父阿羅訶”,亦有按道教規則以“天尊”稱之者。

在中國佛教及道教影響下,景教有發展成綜合主教的傾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景淨曾著有《志玄安樂經》,教導世人如何得到安樂。經文按照儒家經典《中庸》的格式撰寫,滲入“無爲”、“清淨”等中國哲學概念,經文曰:“無動無慾,則不求不爲。無求無爲,則能清能淨。能淨能淨,則能晤能正。能晤能證,則遍照遍境。遍照遍境,是安樂緣。”

唐代儒釋道三教鼎立,景教傳入中國後爲了適應和生存,便極力順應,進行本色化的努力。景教在教義敘述中採用了道家所常用的語句,如以道家之“天尊”稱基督教之“天主”(《序聽迷詩所經》);形容其“上主無元,湛寂常然”(《老子道德經》“湛常存”);“鼓玄風而生二氣”;“渾元之性,虛而不盈”(“道衝,而用之久不盈”);而信徒應“無慾無爲”,“能清能靜”(《志玄安樂經》)。至於報出家門之“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就完全是《老子道德經》“道常無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的語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稱:“宗周德喪,青架西升。巨唐道光,景風東扇”;分明是說老子於周朝末年騎青牛西行的故事,而盛唐景教東來,則含有老子之教再興之意。

來華的景教士不但附會道家之言,更藉助於當時極爲興盛的佛教的術語:妙有、慈航、世尊、僧、大德、法王、慈恩、功德、大施主、救度無邊、普救度等。景教典籍也多模彷彿經形式,用語也多與佛經相仿;並以“佛”代稱“天主”、譯作梵文之阿羅訶;且景教人物的漢譯多稱爲“僧”,如僧景淨、僧業利、僧行通、僧靈寶;約翰譯爲瑜罕難法王、路加譯爲盧伽法王、馬可譯爲摩矩辭法王、摩西譯爲牟世法王。此外,作景教碑文的景淨也曾參與佛教經典的翻譯工作。

另外,景教在中國還非常強調儒家思想之忠孝二道。景教碑極力宣揚帝王功德,讚美唐太宗“赫赫文皇,道冠前王”;讚美高宗“人有康樂,物無災苦”;玄宗“皇圖璀燦,率土高敬”;肅宗“止沸定塵,造我區夏”;代宗“德合天地,開貸生成”;德宗“武肅四溟,文清萬域”。並大力提倡上層宣教路線:“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帝王從聖教,上行下效,而異端邪說,不能而阻之也”。還宣稱諷頌景教《志玄安樂經》能夠安邦定國:“行吾此經,能爲君王安護境界,譬如高山,上有大火,一切國人無不睹者,君王尊貴,如彼高山,吾經利益,同於大火。”另,該教從敬畏神順勢又導引出忠君孝親即尊君事親思想:“爲此普天在地,並是父母行據。此聖上皆是神生,今生雖有父母見存,衆生有智計,合怕天尊,又聖上,並怕父母。”;“衆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懼聖上”;“先事天尊,第二事聖上,第三事父母”(《序聽迷詩所經》)。爲了順應中國國情,景教甚至開了祖先崇拜的先河,其碑文稱:“七時禮讚,大庇存亡”。既爲生者祈求息災延命,又爲死者祈求冥福。高宗皇帝繼位,仰慕真道。於諸君建立景教寺,立阿羅本爲鎮國大法主。大道暢通行於民間,國安民富。景教寺遍佈各城,家庭殷實而幸福。

唐朝尊老子爲祖先,奉道教爲國教,採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規定“道大佛小,先老後釋”,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蒐集晉魏時期隱流、秘傳的道書,普傳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積極推動道教內部改革,讓道教回想黃老的輝煌時代,剔除天師道巫術迷信色彩。發展道家義理,使道教在偏離道家之後,再次對道家的迴歸。如果說寇謙之對道教改革未完成與徹底,那麼唐玄宗時期基本已經完成,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盛唐高道輩出,孫思邈的《千金方》推動了醫藥學的發展,李淳風的《乙巳佔》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成玄英、李榮和王玄覽的重玄學說發展了道教理論建設,茅山派宗師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的《坐忘論》、《天隱子》、《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經廣聖義》等提出的修煉方法成爲內丹學先驅,道教學者對教義、修煉、齋醮及科學技術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此時的道派在理論教義和法術科儀上相互融合,以終南山少陽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爲道教主流。

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一百零八章大鬧蟠桃宴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六十五章東周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一百八十六章路阻火焰山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一百七十七章國王託夢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十九章婦好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九十五章終成正果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八十章陳氏代齊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七十八章悟空戰哪吒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一百七十七章國王託夢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四章盤古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師第十章巴別塔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三章天使叛亂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八十二章鬼谷子(二)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二百零五章楊繼業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五十六章王伯欽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
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一百零八章大鬧蟠桃宴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六十五章東周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一百八十六章路阻火焰山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一百七十七章國王託夢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十九章婦好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九十五章終成正果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八十章陳氏代齊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七十八章悟空戰哪吒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一百零七章耶穌傳道第一百七十七章國王託夢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四章盤古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師第十章巴別塔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三章天使叛亂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八十二章鬼谷子(二)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二百零五章楊繼業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五十六章王伯欽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