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儘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因此須儘快建設道路。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爲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爲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爲鎰)爲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爲圓形方孔,以半兩爲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纔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爲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佈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步(合今230釐米)爲尺,240步爲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爲單位,一鎰爲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爲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爲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爲二等;黃金以鎰名,爲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爲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藏,不爲幣。

從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爲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爲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爲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爲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爲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爲了加強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繫,曾由常頞主持開闢一條五尺寬的棧道(叫“五尺道”),貫通南北。秦滅楚後,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於東甌和閩越之地建立了閩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隨後秦始皇命令屠睢統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廣東和江西境內。爲了運輸軍糧,秦始皇帝命令軍隊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桂江支流灕江間的交通,同時發配負債的貧民、贅婿、賈人支援戰爭,終於統一了南越和西甌地區,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從此這些地區就成爲秦國的疆域。戰國後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遊牧部落——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陰山北麓),其酋長頭曼單于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趙武靈王因此採取防禦措施,移民開墾。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爲其所佔有。前221年,遷3萬戶到河北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裡的長城。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爲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着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爲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爲“秦篆”,又稱“小篆”,作爲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裡,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爲“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爲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爲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爲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統一六國後,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可能秦始皇採用了“秦國特色的商鞅變法”,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其中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於是認爲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從齊燕來的儒生方士們把儒家的“封禪”也作了改頭換面的修改了一遍,盛傳自古帝王莫不舉行封禪典禮。

一日秦始皇來驪山巡遊。見女媧娘娘廟香火很旺,也要去朝拜。衛士們趕走了衆信徒,秦始皇進了娘娘廟。娘娘廟並不大,秦始皇轉了轉便停在女媧娘娘的神像前不動了。秦始皇看女媧娘娘的神像塑得很美,心想自己如能找到一個象女媧娘娘這樣美的姑娘作妃子,該有多好哇!想着想着,不覺向前走了幾步,離神像越來越近。猛聽“呸”地一聲,女媧娘娘吐了秦始皇一臉唾沫。秦始皇摸着自己的臉,嚇了一大跳,女媧娘娘是泥塑的,怎麼還能吐唾沫,莫非她當真活了?秦始皇越想越害怕,急忙帶着衛士匆匆地離開了娘娘廟。說也奇怪,秦始皇回去以後,被唾的地方竟然生起瘡來。又癢又痛,而且越爛越厲害。他急忙召來太醫,太醫看了他臉上的瘡都說這種爛瘡沒有辦法治,秦始皇心裡很不是個滋味。那天陪他去娘娘廟的大臣叫項平,是秦始皇的心腹。他見秦始皇臉上的瘡越爛越厲害,便秘密地出主意說:“陛下是人間皇帝,富有四海,就是偶爾不恭,神女也該原諒。”聽了項平的話,秦始皇臉上的愁雲並沒有消散,他皺着眉頭,沒精打彩地說:“可神女並沒有原諒我!”項平擡起頭來說:“陛下可虔誠地去廟裡焚香,女媧娘娘見您確有誠心,就會寬恕的……”秦始皇沒有辦法,只好去娘娘廟焚香。這樣一連七七四十九天,女媧娘娘終於被感動了。

這一天,秦始皇剛剛拜完,桌上籤筒裡就跳出一隻竹籤,秦始皇接過一看,上面寫着“湯泉洗痂”四個字。正在思索,一衛士進來稟報說,驪山下出現了許多熱氣騰騰的湯泉。秦始皇聽了心中大喜。原來,女媧娘娘惱怒秦始皇輕薄無禮,所以用生瘡懲罰了他。但見秦始皇能改正錯誤,於是就顯神通幫他治療。女媧娘娘從懷裡取出一個瓶子,用樹枝蘸了些瓶裡的水向驪山灑去,驪山下便出現了熱氣騰騰的溫泉。秦始皇用溫泉沖洗瘡痂,時間不長,臉便漸漸好了。然女媧娘娘聯想昔日紂王與現今之事皆是自己蓉顏之故,遂化作一老婦人狀,稱驪山老母,也做黎山老母。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前219—前215)連續到東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所到之處,無不刻石頌其功德。到了後期,秦始皇迷戀長生不死之術,篤信命數。又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是神仙秦始皇二十八年至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藥”,服後便可“長生不老”。秦始皇想成爲“長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盧生、韓終、徐福、侯之生,都投奔秦朝。盧生勸說秦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麼東西與它們相剋。我們建議您要不時秘密出行,來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會來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與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秦始皇就對外宣稱說:“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他還下令咸陽附近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

徐福等人入海尋找仙藥,花費了很多時間和錢財也沒找到。他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秦始皇說:稱海中有三神山。但我們時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射之人一起前往,遇到大鯊魚就用連發的弓弩射它。”恰巧秦始皇做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與人形相似。占夢的博士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他用大魚蛟龍做偵探。現在皇上的祭祀周到而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只有把它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於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着弓弩去射殺了一條大魚。秦始皇派他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求仙山,後不知所終,或許是遇海難,或許是漂到某海島定居,後者可能性更大,民間傳說是到日本去了。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後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對於秦始皇這種行爲,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爲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準保存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爲師。始皇心裡已感到受騙,於是命令御史案問諸生,互相揭發牽連四百六十餘人,始皇下令把他們都在咸陽活埋。如此致使華夏重要典籍丟失,道統大大受損,因此秦基業只傳兩世。

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一百五十二章太宗遊地府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二)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五章羊與蛇第七十四章孔子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七十四章孔子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十五章夏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一百六十九章五莊觀(二)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二百一十八章姚廣孝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四章盤古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丰第六十三章大衛(三)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五章羊與蛇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七十八章悟空戰哪吒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四章盤古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淨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一百九十五章終成正果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發展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百零五章楊繼業第十五章夏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一百零三章漢武帝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五十八章周公第八十章陳氏代齊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
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一百五十二章太宗遊地府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二)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二百二十章利瑪竇第五章羊與蛇第七十四章孔子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七十四章孔子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十五章夏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一百六十九章五莊觀(二)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二百一十八章姚廣孝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四章盤古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丰第六十三章大衛(三)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五章羊與蛇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七十八章悟空戰哪吒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四章盤古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六十四章所羅門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淨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四十一章孔宣兵阻金雞嶺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一百九十五章終成正果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二百零五章朱熹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發展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百零五章楊繼業第十五章夏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一百零三章漢武帝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五十八章周公第八十章陳氏代齊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九十三章終到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