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甚於廠衛

督察院近期的吏治整頓規模搞的非常大,從督察院自查開始,再到鎮江,然後是上海,蘇州,南京,杭州這些重要城市,緊接着就是蔓延到了整個浙江省,蘇南地區,皖南地區,福建的北部地區這些中華帝國控制比較久的地區。

整體的排查也不是說只抓幾個典型,要搞幾個高官大官,相反督察院的這一次吏治整頓,針對都是下層官員以及最基層的公務員,比方說府裡的處長以下,縣裡的科長以下,以及各科室的普通科員們。

還有很重要的就是針對執法部門,也就是各地巡警機構進行大規模的清理。

這一次行動裡,清理了一大批前清時代裡的衙門基層吏員,衙役出身的公務員,很多縣幾乎是整個衙門的前清投誠吏員都被清理掉,普通衙役,白役出身的巡警也是遭到了清退。

甚至爲此還引發了不小的騷亂,不過在軍方的支持下都被一一鎮壓清理掉了,駐紮各地的皇家陸軍和協防軍倒也不是說配合或者支持政府方面的吏治工作,而是因爲他們根本就不管這些人是因爲什麼而騷亂,只要出現了騷亂那麼就會遭到無情的鎮壓。

鎮壓過程中,皇家陸軍處事還好一些,但是協防軍部隊在鎮壓的時候,往往會更加殘酷,這些協防軍士兵都是太平軍俘虜或者清軍俘虜出身,這些俘虜們以往就習慣一路燒殺劫掠,而被迫剃光頭加入中華軍後,平日裡被軍法管的極爲嚴厲。如今一旦放出來打仗,而且面對的還是手無寸鐵的亂民。很多都是表現的比以往更加殘忍!

督察院的沈敬山爲了保住自家的位子,爲了博取榮華富貴。以後有希望和畢餘同一樣被封爵,這一次是下了死心要表現一把,試圖在林哲面前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來。

而目前來說,督察院要做出政績的話,在公訴等普通督查事務上是很難取得突破,因爲這都是似水長流的常務,都是一些普通案件,而且只關乎普通人的話說實話影響一般般。但是督察院同時還有監察百官的權限!

帝國上層的官員們不在乎督察院怎麼處理民間案件,但是如果督察院大規模的掀起整頓吏治的風暴。那麼足以讓地方乃至內閣中央官員都過感到頭疼之際。

沈敬山爲什麼在帝國的文官體系裡,號稱只比總理大臣畢餘同低半極,而比其他的內閣大臣等人要權重的多,就是因爲這個督查百官的權力。

詳細的來說,應該是督察院下屬的吏治司擁有對貪腐、瀆職等行爲的官員進行立案、調查、、批准逮捕、提起訴訟這四大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督察院並沒有巡警部的那種執法權,他能立案、調查、批准逮捕,但實際執法過程中,需要巡警來進行具體的調查取證、逮捕等執法工作,同時督察院也沒有明清時代的‘都察院’的參與司法審判的權力。

明清的‘都察院’和中華帝國的‘督察院’雖然讀音比較相似。表面上似乎職能也有些相似,但實際上是兩碼事。

箇中詳細先不去論,只說帝國的督察院自身,其在帝國的司法體系裡。形勢的就是後世的‘檢察權’,當然了,在個時代興許要改叫‘督查權’了。

簡單而言。目前的中華帝國執行的是非常標準的後世司法體系,即執法權、檢察權、審判權分離。

其中擁有執法權的巡警部以及擁有審判權的院。雖然也重要,但是遠遠不如擁有稽查百官職權的督察院來的重要性。

督察院的特殊性就能夠讓它不受到除了林哲這個帝國皇帝以外任何人的影響。軍方不行,院不行,內閣也不行!

所以沈敬山一旦覺醒了發起大規模的吏治整頓行動,可以說內閣那邊對此是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手段進行阻撓的,他們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影響到督察院那邊。

很快,組織部大臣侯炳渠就是在內閣部議上,提出目前個地方的基層官員極爲緊缺,而 目前組織部堪用的儲備人才遠遠無法填補其中的窟窿,因此他提發讓教育部是不是可以再辦一次科舉考試,以招攬更多的人才充實基層。

但是侯炳渠開了這個頭後,雖然說的是讓教育部辦第二次的科舉,但實際上誰都能夠聽得出來他的矛頭直指督察院。

如果不是督察院那邊這段時間掀起的腥風血雨,怎麼會讓蘇南、浙江兩地出現官員嚴重短缺的問題。

要知道這兩個地區當初儘管有着杭州一戰,但是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傳檄而定,屬於和平演變的類型,一直都是保持着穩定的局勢,官場和前清相比變化不大,而民生上也是比較穩定,至少浙北地地區的民衆就沒見過太平軍,蘇南地區裡的上海在1853年因爲小刀會亂了一次,1854年吳汝孝東進蘇州又算亂了一次,但是1854年後,自常州以東都是再無戰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三四年的修生養息後到中華軍舉旗造反之前,蘇南的民生以及工商經濟基本已經恢復到了太平天國東進之前。

其中的商貿區以及上海縣地區更是發展迅速!

而一個穩定並且富足的蘇南以及浙北地區,纔是支撐着中華軍四出征戰的根本!

至於說其他的新佔領、統治地區,毫不客氣的說對目前的中華帝國所能夠提供的助力非常有限。

而一向來富足穩定的蘇南和浙北同時出現目前這種重大的政局動亂,甚至有少量被清退的巡警以及其他公務員們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暴力抵抗,由此迎來了軍方的嚴酷鎮壓,以至於很多在前幾年都沒有遭到太平天國禍害的地方都被中華軍的鎮壓部隊殺了個血流成河。

有些地方爲了彰顯中華軍方對一切形式的暴`亂行爲零容忍的態度。同時爲了威懾後來者,把參與騷亂的前巡警或者其他公務員又或者是被革職的前官員回家組織的鄉勇等基本都是以‘謀反’大罪殺無赦。

雖然司法部新制定的法律中。明確廢除了連坐制度,不會一人犯罪誅殺九族。但這一次事件中,軍方里的將領們一個個都是口氣非常強硬,甚至一度逼司法部恢復謀反誅九族的的舊曆。

司法部那邊雖然在畢餘同等其他文官的支持下,頂住了軍方的壓力,但是也不得不臨時對謀反罪進行修改,除了對謀反罪判死刑外,另外還加入了抄沒所有財產的條款,被判處抄沒財產後,凡是和犯人能沾上邊的財物。基本都會被沒收,大體上就是現代版的抄家了。

而後還在軍方的強大壓力下,專門爲這一次的事件增設了‘叛國罪’,用來審理參與到這一事件裡,但是尚不到謀反罪論處的罪犯。

督察院引起了吏治整頓,而軍方不管事情緣由如何,他們只對出現的任何動亂進行鎮壓,並要求對這些參與動亂的人進行嚴懲。

這些事情加起來,就讓內閣那邊感到了極大的壓力!

而現在侯炳渠幾人說起了。這些平日在外人眼裡都是一副威嚴模樣的部臣們一個個是顧不上什麼官員的威儀,讀書人的禮制了,一個個都是口沫橫飛,有個說督察院完全就是國朝之廠衛。權勢之大一旦落入奸賊手中,其害甚於西廠!

還有人說沈敬山和軍方私下勾結,禍害地方百官。以謀私立!

如果讓沈敬山聽到這話,估計是冷哼一聲。把我督察院和西廠比肩,那麼你置宮務廳情報處於何處?

人家纔是正兒八經的特務機構好不。而且還直屬天子領導的情報機構,雖然明面上說這個情報處只有刺探軍民百官輿情的權力,但這只是表面而已。

實際上宮務廳的情報處雖然低調,自從設立以來很多部臣高官也只是聽聞這個名字,但是很少聽所這個機構到底啥樣的,其編制以及一切事務都是對外保密,連畢餘同都不清楚情報處具體怎麼辦事。

那是一個神秘而的機構,乾的都是見不得光的勾當!

人家都不敢以西廠自稱,我督察院何德何敢和西廠相提並論的,頂多也就和錦衣衛比比而已!

至於和軍方將領相互勾結,他侯炳渠倒是想呢,但問題是他還沒那本事!

軍方在帝國裡一直都是屬於地位超然的一個羣體,而裡頭的將領隨便拿出一個少將來,他們的從龍資歷都要比這些部臣們久,隨便一個皇家陸軍的團長出來,在林哲的眼中其重要性都要比這些部臣更重要一些。

這從帝國現在授出去的爵位裡,軍方的將領佔據了絕大部分,而文官方面暫時只有畢餘同一人獲得子爵就可以看得出來。

從地位上來說,這些部臣和軍方的高級將領處於不對稱的狀態,而平日裡軍方的將領也都是把頭擡的老高,總是把內閣裡的部臣們都當成了當年的清書幕僚的看待,彷佛內閣的存在就是爲了給軍方打雜似的。

就連文官之首的畢餘同見到軍方的高級將領,尤其是最早跟着林哲打天下的那少數十來個高級將領,比如說施清瑄、徐言青、林成飛這些人,這說話都得賠笑呢!

惹毛了這些軍方大佬,比如說前些時候的冬衣問題,第三軍軍長陳雲陶都敢直接給內閣工商部大臣賴昌英去信,語氣可沒有半點恭敬,擡頭就是直呼‘昌英兄’,這平日裡就連畢餘同都不會直接叫他的名,以示尊重,但是人家陳雲陶就敢直接喊名,還帶了個兄,而信中的內容就差沒指着賴昌英辦事不利,耽擱了他第三軍兩萬餘將士的冬衣發放。

這陳雲陶還只是軍方的小字輩呢,在軍方內部,看見了施清瑄、徐言青、沈馳雲等前輩們都得恭恭敬敬的執後輩禮。

這要是換了施清瑄來,就算是直接把總理大臣畢餘同臭罵一頓,這畢餘同也是隻能打碎了壓往肚子裡吞的。

不過話由說回來,軍方的那羣人雖然個個都把尾巴翹上天,看不去內閣的這些文官,但是林哲把統帥部單獨設立,軍權和政權徹底分離,不管是平日還是打仗的時候,這軍方大多和政府沒什麼直接聯繫。

兩邊可謂是進水不犯河水,軍方將領無視了文官,而文官那邊也不會自討沒趣,湊到人家軍方將領的冷屁股後頭。

所以說,就算是沈敬山想要和軍方將領勾結,軍方的將領也不會甩他啊!

這些內閣官員一條一條數着說,說道激動的時候,甚至有人解開了脖子下的領口,然後面紅刺耳的拍着桌子,說一定要改變目前的局面,不能讓督察院那邊繼續亂搞下去,還有必須嚴重的告誡軍方那邊,勿要插手政府這邊的政務,否則就到天子面前參他一個軍政勾結,謀圖不軌的大罪!

看着這些人,畢餘同暗自點下了頭!

內閣部議後的兩天,各種彈劾督察院甚至彈劾軍方的摺子就雪片一樣飛進了平仁堂!(。)

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71章 擴軍五千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304章 正面激戰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603章 傾銷地第176章 銀行和貨幣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142章 革職下獄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370章 自信或輕敵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607章 北海國購艦第392章 走投無路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81章 林德1854步槍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344章 上海建市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51章 團練大臣第332章 捷報東來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20章 傷亡懸殊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471章 窮教育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208章 殘酷肉搏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501章 中亞危機第27章 刺刀肉搏第433章 皇家科學院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411章 陝甘動亂第52章 上海亂第154章 戰火再燃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662章 袁保恆的野望第190章 預算赤字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52章 上海亂第401章 與民同樂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232章 奏摺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348章 對策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229章 赴歐代表團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45章 南撤湖州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17章 長興初戰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147章 圍攻杭州第778章 中美勾結第69章 江海關第267章 漢特?威廉的失態第657章 船頭對敵第489章 銀行業和外資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67章 俄土戰爭的連鎖反應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125章 林成庭東進第323章 聯軍增援抵達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96章 沉默衝鋒第399章 西征展開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2章 土匪危機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545章 捷報入京第418章 紙幣發行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297章 廣州失陷
第220章 對決練軍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71章 擴軍五千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304章 正面激戰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603章 傾銷地第176章 銀行和貨幣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142章 革職下獄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370章 自信或輕敵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607章 北海國購艦第392章 走投無路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81章 林德1854步槍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344章 上海建市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51章 團練大臣第332章 捷報東來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20章 傷亡懸殊第112章 餘勝軍協防團第471章 窮教育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208章 殘酷肉搏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501章 中亞危機第27章 刺刀肉搏第433章 皇家科學院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411章 陝甘動亂第52章 上海亂第154章 戰火再燃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662章 袁保恆的野望第190章 預算赤字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52章 上海亂第401章 與民同樂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232章 奏摺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348章 對策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229章 赴歐代表團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45章 南撤湖州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17章 長興初戰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147章 圍攻杭州第778章 中美勾結第69章 江海關第267章 漢特?威廉的失態第657章 船頭對敵第489章 銀行業和外資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67章 俄土戰爭的連鎖反應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125章 林成庭東進第323章 聯軍增援抵達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96章 沉默衝鋒第399章 西征展開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2章 土匪危機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545章 捷報入京第418章 紙幣發行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297章 廣州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