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

該案爲第一期五年計劃修正案,計劃打造一支擁有六艘戰列艦、八艘裝甲巡洋艦爲核心的主力艦隊。

值得注意的是,該計劃並不是說建造或者訂購多少船隻,而是打造一支擁有多少船隻的艦隊,也就是說這個計劃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延續性的,海軍並不是說建造了六艘戰列艦後就完事了,而是要一直保持一支擁有六艘戰列艦以及八艘裝甲巡洋艦的艦隊。

而戰列艦是有着服役年限的,這年頭基本五年過後,戰艦就會過時,十年過後基本就得退居二線了,所以要想保持一支艦隊,就必須不斷的建造,並替換那些服役到齊的戰艦。

而按照萬噸戰艦要長達三年到四年左右的建造週期,哪怕是建成服役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並形成戰鬥力,那麼整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到四年到五年年左右。

如果要保持六艘戰列艦,並讓這些戰艦保持在八年以內的艦齡,那麼基本上每年都得開工建造一艘戰列艦,如此才能夠保證艦隊始終保持相當數量最新銳的戰艦。

林哲看着這份計劃,不由得想起了後世日`本人搞的什麼六六以及八八艦隊。眼前帝國海軍的這份修正案,也可以稱之爲六八艦隊了。

後世的日`本人爲了湊出一支六六艦隊來,可是把整個國家都給壓榨乾淨了,後來要搞八八艦隊的時候,更是差點把整個國家給玩殘了,如果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估計八八艦隊還沒有完成呢,日`本的財政就得徹底破產。

不過這個時代的戰艦在造價上和後世的戰列艦要低得多,一戰前的那些兩萬多噸,不足三萬噸的戰列艦,造價大約是兩百五十萬英鎊左右,比如伊麗莎白號,排水量爲兩萬七千多噸。造價約兩百四十萬英鎊。而一戰後期的那些四萬噸左右的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造價直奔五六百萬英鎊,比如胡德號的造價就是高達六百多萬英鎊。

但是現在的主力艦造艦要便宜的多,基本都在幾十萬英鎊徘徊。六十年代初期的萬噸的鐵甲艦造價還不到四十萬英鎊,比如1861年的勇士號就是才三十七萬英鎊多點,不過戰艦的價格也是越來越貴,到了1864年服役的阿基里斯號,造價已經是攀升到了四十七萬英鎊左右。

等到了現在的萬噸鐵甲艦造價。基本都是五十萬英鎊以上了,再過多幾年的話,估計就是六十多萬英鎊了。

以帝國海軍的蚩尤級戰列艦而言,該級艦的造價預算兩百二十萬圓,摺合英鎊約爲四十八萬英鎊左右,而到了嫦娥級裝甲巡洋艦,這艘噸位只有七千五百噸的戰艦,造價高達一百五十萬圓,摺合英鎊約爲三十二萬。

由此可見,現在隨着技術的越來越先進。同時戰艦越早越大,這戰艦的價格也是越來越貴。

當然了,這個價格和後世動輒幾百萬英鎊還沒法比,以目前帝國的財力而言,雖然不敢說和英國人那樣每年都服役好幾艘萬噸鐵甲艦,但是保持一年開工一艘的話,還是能夠承受得起的。

隨着帝國的工業革命持續穩步進行,經濟繼續保持着較高的速度發展,而財政收入也是保持着增長。

以帝國每年好幾個億的中央財政收入,一個多億的海陸軍軍費來說。拿出幾百萬來建造戰艦還是可以辦到的。

這就是大國和小國的區別了,國小民寡的近代日本要砸鍋賣鐵才能夠建起一支六六艦隊,而現在帝國要打造一支六八艦隊的話,甚至都不用節衣縮食。因爲沒有那個必要。

只是隨着時間的過去,現在帝國要保持一支六八艦隊還很輕鬆,但是等上二三十年後,戰艦的造價飆升到幾百萬英鎊的話,饒是以帝國的財力也估計很難承受,要造艦的話估計都得仔細掂量一番。

待林哲批准了這份第一期五年計劃修正案後。海軍內部自然順勢改變了相關的計劃,以往的二等鐵甲艦,三等鐵甲艦一律全部取消,代之的是裝甲巡洋艦以及巡洋艦的建造計劃。

這一年,海軍又是在夏季的時候下了三份巡洋艦的訂單,一艘是普通的無防護巡洋艦,也就是庫倫級巡洋艦的三號艦,海軍對這款雖然防護能力不咋地,甚至火力也不咋地的巡洋艦其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架不住這款巡洋艦技術成熟,更關鍵的是便宜啊。

作爲一款設計用來護航、顯示武力等低強度交戰任務的巡洋艦,庫倫級巡洋艦空有超過三千兩百噸的噸位,但實際性能非常有效,甚至打兩千多燉的盤古級鐵甲艦都打不過,唯一的好處就是續航能力超級遠,海上自持能力比較充足,而且航速也不低。

但是海軍爲什麼依舊繼續採購這款戰艦呢,理由很簡單,就是便宜!

首先是使用成本低,作爲一款加裝了風帆系統的巡洋艦,沒事的時候可不允許使用蒸汽機動力航行,要知道這年頭的煤炭也是很貴的,而戰艦隨便一燒就是幾十噸上百噸的煤炭,而且還是最貴的無煙煤,所以各國海軍裡其實都是嚴格限制風帆蒸汽船隻的煤炭使用量。

雖然使用風帆的時候,船隻跑的慢吞吞的,但是和平時期又不打仗的話,跑得慢無所謂,能走就行了,真正到了爆發戰鬥的時候,再使用蒸汽機也不遲。

此外,這戰艦使用的艦炮和蒸汽機都是技術成熟的東西,嗯,雖然技術成熟也代表着性能落後,但是海軍忍受不了廉價的誘惑啊。

此外,這船可是沒有裝甲帶的,這年頭鋼鐵的價格可是不便宜,這裝甲帶實用的厚裝甲板更不便宜,庫倫級巡洋艦,只是在一些重要部分上敷設了薄薄的裝甲,其他的基本都是無防護,要不然海軍也不會把該艦定性爲無防護巡洋艦了。

造價便宜,實用成本便宜,這就是海軍繼續採購庫倫級巡洋艦的最重要理由!

除了庫倫級的三號艦外,海軍還訂購了一艘新的快速巡洋艦。這是根據之前的昆明級快速巡洋艦改進而來的快速巡洋艦,依舊稱之爲昆明級,不過排水量提高到了一千七百噸,掠過其他性能不說。只提它的航速,這款快速巡洋艦最高能夠飆到十八點三節,比昆明級的前兩艘快了零點三節。

不過爲了航速上的提高,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沒有鍛鐵裝甲防護。乃是典型的無防護巡洋艦,火力上也只有可憐的四門一百二十毫米艦炮,甚至都不如四五百噸的那些近海炮艦。

但是這種快速巡洋艦雖然說除了航速一無是處,但是造價卻是相當之昂貴,是屬於船小价貴的貨色。

區區一千八百噸的排水量,竟然要四十八萬的昂貴价格!

要知道三千二百噸的庫倫級巡洋艦,其採購價也不過六十萬圓而已,但是兩者的噸位可是相差近倍,按照噸位越大越貴的常理來說,這昆明級快速巡洋艦。其造價應該是隻有三十多萬的。

而造成該級艦成本如此大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爲了那十八節的航速!

爲了讓昆明級快速巡洋艦跑上十八節以上,該艦不僅僅採用了大長寬比的船身,同時還採用了對於中小噸位巡洋艦而來近乎奢華的動力系統,該艦配屬了和蚩尤級等一系列新式戰艦相同型號的蒸汽機以及鍋爐系統,也是帝國現有最新型號的蒸汽機動力系統。

雖然和其他中小蒸汽船隻一樣,都只是一座蒸汽機配屬兩座燃煤鍋爐,但是輸出功率卻是大得很,達到了兩千兩百匹,這個動力系統雖然體積非常龐大。佔據了戰艦衆多的空間,但是爲了這兩千兩百匹馬力都是值得的,要知道前幾年服役的炎帝級鐵甲艦,其四千噸的排水量但是配屬的動力系統也不過只有兩千三百匹而已。

至於庫倫級巡洋艦的動力西東。爲了控制成本,所以採用的還是上一代的產品,輸出功率只有兩千匹。

也就是說,庫倫級巡洋艦雖然噸位大得多,但其配屬的馬力還沒有昆明級快速巡洋艦大。

這種情況外人興許很難理解,但是如果看看這兩款巡洋艦各自的用途就會看得出來。海軍高層爲什麼會這樣選擇了。

庫倫級巡洋艦雖然噸位大一些,但其就是執行低強度的任務,主要還是護航,和平時期的巡弋,現實武力,真正艦隊決戰的話,基本沒啥用。

然而昆明級巡洋艦,從一開始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艘快速巡洋艦,其設計目標並不是爲了護航等低強度的任務,從設計開始,這款巡洋艦就是爲了跟隨主力艦隊參加決戰的。

它的任務相當之簡單,那就是充當主力艦隊的前哨艦,爲主力艦隊提供偵查情報。

庫倫級巡洋艦,以後可能會配屬給各分艦隊,比如南洋、東洋、北海這幾支艦隊,又或者是夏威夷特遣艦隊,駐日太平洋艦隊等。

但是昆明級巡洋艦,卻是預定配屬給第一艦隊的!

預定用途的不同,也就造成了設計上的巨大差異,並造成了成本上的巨大差異。

1868年的海軍造艦計劃中,除了主力艦外,還有三份巡洋艦的計劃。

這三艘巡洋艦裡,除了庫倫級的三號艦以及昆明級的改進型號外,還有一個算得上是試驗型號的巡洋艦計劃。

目前並沒有完整的設計方案,不過海軍內部卻是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設計要求,首先噸位不能超過五千噸,火力以及防護性能必須超過在建中的夸父級鐵甲艦,航速必須達到十五節以上,在達到以上設計意圖後,儘可能的降低造價,原則上不能超過嫦娥級裝甲巡洋艦的百分之六十,即不能超過九十萬圓,而這個價格也是炎帝級的造價。

海軍爲什麼要如此嚴格的控制造價?

因爲嫦娥級裝甲巡洋艦就算比萬噸戰列艦便宜,但實際上也便宜不到那裡去,都是死貴死貴的玩意。

再加上不管是蚩尤級戰列艦還是嫦娥級裝甲巡洋艦,這些都是舉足輕重的主力艦,輕易無法動用,一旦某些海域爆發中小規模的衝突時,比如說夏威夷或者北海等海域,海軍需要一款能夠充當地方艦隊旗艦,以抗衡敵軍二等鐵甲艦,但同時造價又足夠便宜的戰艦。

如果新式戰艦也造的那麼昂貴的話,就失去了其戰略價值,這樣帝國海軍還不如建造大噸位的裝甲巡洋艦呢。

只是海軍對成本以及性能的苛刻眼球,導致現在的艦政部那邊一時半會也是拿不出什麼好的設計方案啊。

要滿足性能簡單的很,但是成本卻是超過了啊

要控制成本的話,但是性能又很難跟得上去,所以現在艦政部的那些設計師們正在絞盡腦汁,試圖在儘可能降低成本的情況下滿足海軍提出的性能要求。

自從1866年後,帝國海軍在新戰艦的設計和建造中,總是圍繞着性能和成本進行取捨,而這種取捨往往也是會引來極大的爭論。

就在帝國在1868年掀起一番海軍的建設**時,外部環境也是持續變化!

1868年的九月,外務部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帝國外務部駐寧王國特使的密電,當電文被翻譯出來後,負責外務部電報房的官員立即就是露出驚駭之色,然後拿起電文就是直奔宋關前的辦公室而去。

而不用多久,就見宋關前匆匆前往新華殿覲見林哲!(。)

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131章 敵騎來襲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308章 勝了嗎?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458章 控制越南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244章 線膛火炮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80章 扶持軍工第579章 寧朝動亂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654章 火藥第247章 沈馳雲的野望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85章 大婚第36章 追擊第387章 咸豐東狩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55章 輕鬆勝利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173章 馮寶才第700章 戰爭,起!第89章 湖州之危第493章 初臨北平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482章 立儲風波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550章 夏威夷戰事再起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47章 入城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420章 東北設省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167章 林安飛回京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432章 新舊更替(二)第232章 奏摺第233章 中華門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94章 狂傲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65章 吳健彰進城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7章 募兵買槍第644章 他必須死第68章 十萬兩第268章 冬季戰略調整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97章 城頭激戰第8章 營制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248章 平淮安進桃源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667章 俄土戰爭的連鎖反應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363章 時代的終結和開始第482章 立儲風波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343章 侯客室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
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131章 敵騎來襲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308章 勝了嗎?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458章 控制越南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244章 線膛火炮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80章 扶持軍工第579章 寧朝動亂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654章 火藥第247章 沈馳雲的野望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85章 大婚第36章 追擊第387章 咸豐東狩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55章 輕鬆勝利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173章 馮寶才第700章 戰爭,起!第89章 湖州之危第493章 初臨北平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482章 立儲風波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550章 夏威夷戰事再起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47章 入城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420章 東北設省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167章 林安飛回京第570章 俄軍的投降第432章 新舊更替(二)第232章 奏摺第233章 中華門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94章 狂傲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65章 吳健彰進城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7章 募兵買槍第644章 他必須死第68章 十萬兩第268章 冬季戰略調整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97章 城頭激戰第8章 營制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248章 平淮安進桃源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667章 俄土戰爭的連鎖反應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595章 性能和成本的取捨第363章 時代的終結和開始第482章 立儲風波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343章 侯客室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